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哪個幹部經不起是哪部電影

哪個幹部經不起是哪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3-04-08 05:01:45

⑴ 《轉山》觀後感

電影《轉山》傳達給人的是一股夢想和不屈的力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轉山》觀後感大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轉山》觀後感1

挑戰自我

我只是看了影片的末尾一小段,我感受最深的是:騎行者敢於挑戰自我。即使面對高山,他也不畏懼,努力向前。在影片中,有一幕是一輛汽車經過主角旁,說上面至少5000米海拔以上,問他是否需要幫忙,騎行者說:「我行的,不用了。」如果面對同樣的困境,我們是否都會有一樣的回答呢?現實中的我們,常常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脆弱,經不起風浪。觀看了電影也許會有一點改變。

信念

騎行者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我要去拉薩。在拉薩那高原地區,高原山地的氣候,一個騎行者要完成這次旅程似乎是很難的事。但我們常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他能夠完成,是因為心中的信念:我要去拉薩。當你在大海中航行時,信念是你手中的一方羅盤,它使你沿著捷徑前行;當你在黑暗中摸索時,信念是夜幕上一顆明亮的北極星,它將你的未來照得銀亮銀亮的,像是希望在跳躍;當你順著小路回家時,信念是一篝為焰,指引你走向前方……正是因為信念才產生了內心的一種堅持,一種執著。奇跡就是這樣創造的。拉薩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追求下去。「知難而退」並不是一種智慧,而是一種懦弱。心中擁有了信念,我們就必須堅持,堅持,再堅持。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人文關懷

《轉山》中貫穿了一種人文關懷。雖然,人與人之間素不相識,但因為一個動作——「握手」,而牽在了一起。「握手」——顯示一種信任,一種理解,一種鼓勵。志同道合的人一個簡單的動作「握手」以及老人與騎行者的「握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內心洋溢著溫暖。除此之外,我從影片中體會到一種助人為樂的精神。老人在雪地遇見騎行者,隨後兩天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在主角臨行前贈予葯物。慈祥的老人,言行也一樣令人感到慈祥。雷鋒精神中的助人為樂得以彰顯。

《轉山》讓我想起爸爸對我說的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要發出生命的強音。向困難發出挑戰,憑借信心、勇氣將困難克服。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一種境界,是一中內心深處的豪邁。相信生活在象牙塔的我們,在人生旅途上勇敢攀登,也終將收獲這一種豪邁。

《轉山》觀後感2

為什麼要走?只因路在腳下。

兩年前看的《轉山》這書,也是兩年前去的西藏。只因轉山這部電影,那些回憶那些沒有完成的夢想又一起燃點起來了。這是一部關於夢想,關於信仰的電影。

記得兩年前考慮去西藏的時候,是打算騎行青藏線進去的,那時候因為看了天涯上一個很有名的牛人月光1981隻身騎行川藏線的帖子,血脈噴張。於是買了自行車和裝備,練習了幾個月,也約好了騎行的同伴。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後卻只是很安逸地坐了飛機去,慚愧不已。雖然去了拉薩,去了珠峰,可是一直有心結,總覺得只有用徒步或騎行的方式去西藏,才是心靈的凈化和夢想的完整。每一個修行的人,都知道修行是艱苦而漫長的。我也想以這種修行的方式,去到西藏。

人只有夢想,有信仰,才會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主人公張書豪為了完成哥哥的夢想,沒有一點騎行經驗就隻身踏上了滇藏之路。在同行的川哥掉下懸崖受傷後,一個人繼續騎行。面對寒冷、高原反應、食物中毒以及惡犬時候的那種精神狀態,歇斯底里達到了極致。我明白,比起那種肉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孤獨和精神上的摧殘是最可怕的。如果沒有信仰支撐,不明白你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那麼,你就有可能半途而廢。

在這壓抑且讓人窒息的都市裡,我們戴著面具,每天朝九晚五地過著操蛋一樣的生活。是該給自己的心靈找個出口了。

只有在路上,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就像張書豪一樣,誰會想到這個文質彬彬的台灣男生,竟然騎完了1800多公里的滇藏線。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張書豪,可這卻又是真正的張書豪。沒有面對絕境的那種無法回頭,我們永遠不會發現真正的自己。

也許回來了,我們還是過著操蛋一樣的生活,可是我們經歷過那些內心的洗禮,已經變的異常的強大,或許若干年後,還可以跟兒子吹吹牛逼,你老爸騎行過西藏,知道不?

《轉山》觀後感3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看《轉山》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熱血沸騰,當然不是殺日本鬼子的那種,那種只是為了正義的伸張,而這種熱血沸騰,是與眾不同的,是震撼心靈的那種,它可以讓你凈化你的心靈,讓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過那種經歷,我相信,生命中沒有什麼事情還能難倒你。

當看到曉川掉入懸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個生命就此而差點結束,他讓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認為你有沒有把握,現實生活中的我,總是覺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總是想把東西拽在手裡緊點,可是越緊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曉川還是活過來了,活過來了又繼續上路,很佩服這種人,對於一種生活的狂烈熱愛,是沒有什麼能夠抵擋的住的。他說:喜歡路上的味道,喜歡去看那個雪山冰淇淋。捫心自問,我雖沒有那種頑強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夠走上那條路,靜靜的享受美好的風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凈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種挑戰,挑戰自我的超級表現,旅行,是自我的一種解脫,而騎行,則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看完之後,我覺得我此生不會做騎車去西藏這種危險的事情,更多的是對自己,對親人的責任和牽掛,我沒有那種勇氣!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堅信我會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過騎行!

所以,我是打從心裡崇拜佩服這些勇敢上路的人們,唯有遙祝騎行在進藏途中的兄弟姐妹們一切安好,祝你們平安。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發吧。

《轉山》觀後感4

電影《轉山》根據謝旺霖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故事中主人公所騎行的高原路線,從麗江到拉薩,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長度近2000公里,其間的山是永遠眺望不盡的玉龍、哈巴、白馬、梅里……水是永遠俯瞰不及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當騎至芒康一段後則轉入「318國道」。而「318國道」正是中國騎行愛好者心目中的「經典」,猶如美國人心中的66號公路。原作小說在被陳國富關注到之後,裡面傳達的「夢想和不屈的力量」也讓他決心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影片在確定由太合環球影業出品之後,攝制組在去年正式奔赴西藏拍攝,70餘人的劇組也在零下30度的極端環境之下完成了90天的極限拍攝,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戰。

一個24歲的台灣年輕人,在寒意漸生的10月,為了幫助哥哥完成遺願,從麗江出發,獨自騎行穿越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於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經歷了穿越無人區、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八宿打狗、由於食物中毒而整整兩天上吐下瀉……艱險的旅程過後,他從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塊糌粑。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旅行的電影,更是一次關於自由、成長的電影。每個人都可以從電影中找到出發和改變的理由,青春、酷勁兒十足、以及自由和釋放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剛出麗江,書豪遇到了一位騎行者曉川與他同路,曉川是位比書豪年長很多的騎行愛好者,經驗多,在騎行和生活方面都能給予書豪很中肯的幫助。但他就是愛講自己做糕點那點事兒,書豪老覺得他人怪怪的但又很可愛。兩人投宿過香格里拉的牧民奶奶家,也在鹽田的藏女小男孩家過過夜,品嘗著曉川大哥做的酥油餅干,書豪覺得自己這一路上並不孤單。一次夜翻山路,曉川意外墜崖,身受重傷。書豪的信念已在崩潰的邊緣,他開始懷疑自己此次征程的意義。書豪回想起這段路上曉川大哥對他不斷地鼓勵,相信他自己一定能走完這段路。飛來寺的歌聲經文又讓他堅持自己走下去……東達下雨,投靠無門的書豪心理上再次承受考驗。怒江被藏獒追逐、然烏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險,書豪依然在路上。通麥路遇朝聖母女,書豪尋找到不同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一路上有歡歌笑語,一路上有悲喜離合,一路上還有人間冷暖。書豪騎在路上,尋找價值,完成自我。在海拔5000米的色季拉山埡口,書豪拿出朝聖母女贈予的五彩風馬旗,灑向天空。他雙手合十,念誦著六字真言,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在布達拉宮門前,書豪與大家一起載歌載舞。書豪把陪伴自己一路的自行車送給了需要的人。回到台灣的書豪展開了研究生生涯。書豪來到靈骨塔,把自己這一路寫成的「騎行者日誌」放進了哥哥書偉的靈柩里。完成了哥哥的願望,他似乎比完成懂得的更多。書豪回到台灣接到了曉川哥的信,他又出發了啊!

這是一段夢之旅,夢的經營與實現,每一個人都會擁有踏上西藏這一片聖土的願望,因為那裡的一切是如此這般純凈,是這樣的完美,也許最真摯的地方,總要經過最曲折的路途,但只要挺過去了,一切都會成為值得。

滇藏線,一段完美的夢之旅,人生有許多不如意,有許多以為的絕路,整裝再戰,夢必成真。

《轉山》觀後感5

今天我觀看了《轉山》這部真實紀錄片。片中的主人公張書豪為了完成哥哥的夢想,僅憑著一張哥哥畫的路線圖和幫哥哥完成願望的心就孤身一人踏上了去拉薩的漫漫長路。

張書豪的行動讓我驚嘆。他為何有如此大的勇氣隻身一人踏上去拉薩危險而又漫長的路?他在路上遇到那些離奇的事件讓我產生無比的好奇。

他憑著自己的勇氣,憑著哥哥到去世還沒完成他夢想的信念,憑著親情的力量,冒著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危險,為了哥哥為了自己一定要到拉薩。一路上,最讓他難忘的是西藏人民那淳樸的笑容和川哥無私的幫助。老奶奶雖然沒有了潔白的牙齒,但笑的卻是那麼美麗,慈祥。孩子雖然有些羞澀,但笑的卻是那麼陽光,單純。正在修行的女人雖然不能說話,但她們的笑容里卻透著真實,淳樸。川哥對他的幫助銘記在心。他被困在一個大坡上,川哥放下自己的東西,二話沒說拿起他的行李翻過了山坡。折回去又攙扶快堅持不住的張書豪,一次一次的給他鼓勵。腿磨破了,川哥提醒他由於走這種路的姿勢不對,導致身體受到傷害。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使我感受到友情的珍貴。由於這種精神在以後的路上張書豪把困難和坎坷一把拿下,欣賞著一路的美景到達那白雪皚皚的山峰。他放飛了一疊彩紙,同時也放飛了所有的激動和夢想。

一種力量支撐著他,讓他勇往直前,不畏困難到達最高峰。這應該是我們學習的精神和榜樣,我將沿著這種精神之路一往直前走下去。

《轉山》觀後感6

沒有接觸過單車的朋友或許會認為,騎車是一種體育愛好,可以強身健體,可以磨練毅力;也有人認為,騎車是一種旅行方式,可以見到許多的美景,可以吃到許多的美食;還有人認為,騎車是一種難忘的經歷,可以結交朋友,走南闖北,可以體會那種征服的快感。

在看這部片子以前,你問我,為什麼這么喜歡單車,為什麼那麼喜歡騎行?我其實還真答不上來。身邊的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少有的三兩知己,都不理解,我對於單車和行走的痴迷和熱愛,甚至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

雖然我認為這部片子的名字和它所反映出來的內容有所出入,幾處情節也頗有刻意而為的造作之感,包括演員們稍顯稚嫩的演技,以及無可避免的老套的劇情。然而,這依然是一部值得到電影院去看的,值得在深夜裡回味,並值得為其留下一點文字的電影。因為它是一部誠意之作,尤其是相比於現今的若幹部侮辱觀眾智商的所謂商業大片而言。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達出了許多一直以來想說的,而又不曾說出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讓我為之瘋狂,痴迷與熱愛;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在這個逐漸麻木的世界裡,還能感受到心臟鮮活地跳動;也正是這些東西,才讓我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理由。

原諒我無法用單薄地語言來描述那樣的感受,那冰封的埡口,血紅的經幡,漫天飄散的彩紙,還有那終於迸發的熱淚,太多的太多,或許,只有你真的開始騎行,在路上,經歷過那些磨難與痛苦後,才會懂得。

在生命的長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的夢想,為了追求那些夢想而不斷前進的腳步,會逐步演變成為一種信仰的力量。或許在別人看來,那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而只有自己明白,這一路走來,轉山轉水轉佛塔,不是為了旅行,也不談不上修行,只是一種生命前行的必須!這是一段孤獨到無法想像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獨自前行。

當夢想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究竟要經歷多少不為人知的苦難與疼痛,夢想之花才可以怒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為了追求夢想而咬牙堅持的信仰,原來,拋棄安逸之路,選擇最難的道路前行,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而當我們終於沖破所有的艱難險阻,見到那怒放的花朵,剎那間,彷彿知道了永遠,心靈以及靈魂的所在。而在這之後的下一瞬,是無比的悲傷。

《轉山》觀後感7

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無論終點在哪裡,我們都要一直走下去!」而《轉山》這部電影給了這句話一個最完美的詮釋。

主角張書豪本來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無憂無慮、青春帥氣,他有夢想,也有激情,可是並不成熟且內向的他和眾多莘莘學子一樣,想法挺多,做法很少。

故事是因為書豪的`哥哥書緯逝世而開始,書緯是一個騎行愛好者,喜歡踩著自行車四處旅遊,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騎一次川藏線,當然,到他生命結束,他也沒能夠實現這個願望。當悲傷中的書豪發現了書緯寫的《騎行者日誌》之後,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要替哥哥完成夢想,騎行一次川藏線。這個渺小而又沉重的決定並沒有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在和女朋友分手後,他整理行裝,一個人毅然決然的來到了昆明,准備完成他的拉薩之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書豪開始了他的騎行之路,一個台灣人,一輛腳踏車,一個簡單的行囊,從昆明出發,不懂內地法律的他辦了假身份證,被坑了幾千塊錢,終於踏入了藏區,一開始的沉悶也終於被沿途美不勝收的風景所掩蓋,似乎終點就在前方,輕輕鬆鬆就能到達。

可是旅行也像是人生,坎坷無處不在,好在初涉騎行的他遇到了一個熱愛騎行的前輩——曉川。

曉川已經騎行過三次川藏線,會說藏語,知道路該怎麼走,也熟悉藏族文化,在曉川的帶領下,書豪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吃到了藏族傳統的糌粑,藏族人民的熱情招待,藏族小孩的深深留戀,都給書豪帶來了親切的感覺,寡言少語的他也終於有了一絲絲的改變,一路上和曉川說的話也多了起來。當書豪踩不上上坡路的時候,曉川幫他推車,當書豪試圖放棄騎行,對著腳踏車發脾氣的時候,曉川勸他消氣,鼓勵他繼續前行。這就像人生一樣,一路上總會有那麼幾個難以跨過的溝坎,難以翻越的高山,而曉川就像是人生中的那些知己朋友,事業上升期的時候推自己一把,人生低谷、決定放棄的時候安慰鼓勵一番。再加上藏族女子的喜歡,小孩的留戀,大爹的熱情,奶奶的招呼,貨車司機的跋扈,狼群的圍堵,雨雪的沖洗,這簡直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人生歷程圖。

終於,書豪堅定了前往拉薩的意念,如果說剛開始是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那麼從曉川受傷離開之後,騎行川藏線已經成為了書豪對自己毅力的考驗。

見到了鷹擊長空的雄壯,原馳蠟象的美麗,巍峨的雪山像一個個超大號的冰激凌聳立在眼前,身體已經飽受摧殘的書豪帶著疲憊的身軀和不屈的意志,騎上了通往拉薩的最高山峰米拉雪山,米拉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高,此時書豪的內心世界肯定是不平靜的,他曾經也想過放棄,如果他放棄了,沒有人會笑話他,也有過路司機要開車帶他上山,他拒絕了,如果他坐車去,也沒有人會笑話他,正如劇中那人所說:「五千多米的地方,我坐車都喘氣!」高原反應會讓人難以忍受,可是書豪忍下來了。他的人生,將由自己書寫,他的旅程,將由自己完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真的很不錯,爬上山頂看山下的感覺讓人心情豁然開朗,不是山下的風景秀麗,也不是山上的樹木奇特,而是在登山時經歷的種種讓人難以忘懷,跌倒過、爬起過、受傷過、開心過、悲傷過、痛哭過、大笑過,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波瀾壯闊,就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騎行到海拔兩千多米的地方,再從兩千多米的地方騎上四千多米的高山,這樣的大起大落,才算是真正的跌宕起伏。

《轉山》不光是詮釋人生,更是鼓勵人生,作為一個業余的騎行愛好者,我被書豪這種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動,如果有機會,我也會背上行囊,踏上愛車,走上那不朽的征程。

《轉山》觀後感8

等了好長時間,這部電影終於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觀看了這部我期待已久的電影!這是一部專門為騎行者們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線是講述一位騎友的弟弟為了完成他生前的願望,獨自騎行滇藏線在路上所發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從倆個騎行者的嘴裡聽到這樣的話,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騎友,跟很多人說過自己想去這里,想去那裡,信誓旦旦揚言的一人旅行。但是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搪塞,資金不夠,工作忙等等!總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讓自己緩一緩等一等不著急。因此你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輕聲一笑,自欺欺人地說一句「那又怎樣」。只能想影片里的哥哥一樣寫滿了一本子的騎行日誌,卻只能化為冰冷的軀體帶著自己的夢里夢境永遠永遠的再見。男主角張書豪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個契機讓迷茫的想要逃離的自己,背負著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執著踏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去尋找未來,去認知自我。一個人,騎車2000多公里,從麗江到拉薩,為的是替逝去的親人實現夢想,這樣簡單純潔的心性無需太過復雜的詮釋。

其實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李曉川這個人物。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讓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現身的孩子。沒有這樣一個人帶著張書豪一段路,可能張書豪就無法堅持過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後還是眷顧了這樣虔誠堅持不懈的孩子,他帶著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他隨時能問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著,熱烈的活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他說:「我熱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機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遙望,堅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厭煩了什麼,那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堅持的。

在騎行的路上,我可能無法做到張書豪那樣的壯舉,但是作為一個普通騎友,我也願真心祈禱所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夢想執著追求者們,平安。

《轉山》觀後感9

我想《轉山》要詮釋的不是激情與夢想,而是在責任與執著的推動下,完成對自我的挑戰和超越。

當主人公張書豪一臉茫然地揣著一本騎行筆記,騎著山地車,踏上了從麗江到拉薩的路時,他不是滿懷激情地為了自己的夢想選擇了這一艱苦的行程,而是因失去親人帶來的巨大的悲傷讓他覺得無法承受無可適從時,才選擇了這么個替哥哥完成夢想,釋放悲傷的苦行僧之旅。也正因著有了要替哥哥完成夢想的責任感與信念以及一路上對哥哥沉痛的思念和對哥哥夢想的追隨才讓張書豪在一次次頻臨崩潰的邊緣最終又選擇了前行再前行……

這一路,不是一個騎車愛好者慷慨激昂為夢想拼搏的過程,而是一個大男孩經受了肉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孤獨,感受過人情冷暖、悲喜離合後,從沉重逐步走向輕松,從悲傷逐日走向歡愉,從迷茫逐漸走向清晰,從不知所措走向成熟與自信的過程,這是一次自我的完善和成熟的歷練。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頓然感悟,我想,張書豪的內心在這一磨難式的行程中悄然地強壯了,他的生命也由此完成了一次蛻變和升華!

一個人內心的成長是艱辛的,但同時也不乏美好的收獲!

喜歡影片里那個大大的「梅里雪山冰激凌」,喜歡那純凈的白雲在藍天中飄移,喜歡望著那風中招展的經幡從遠處到身邊的過程,喜歡抑揚的藏樂聲中緩緩轉動起的經輪,還喜歡遠遠望到的藍天白雲下霸氣的布達拉宮……希望有天,我去看看它們。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一個本身並不痴情於騎車運動的羸弱大男孩茫然中選擇這一艱辛的充滿險惡的高原之旅實乃瘋狂之舉,但我不覺得。當一個人的情緒堆積壓抑著讓自己無所適從的時候,隨心而動給心一個自由,就是對心靈的撫慰,對情緒的釋放,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大多數時候,人們做事情都會沖著「有用」這一目的性去行動,當一個人拋開世俗中被人們認可的目的,僅僅因為想做而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就會被認為是瘋狂或者不可思議之舉,但這種時候,這個人,也許才是真正的、純粹的為心而活!

《轉山》觀後感10

其實這的確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電影,在當前這個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到底要幹嘛的中國電影市場,在神馬《白蛇傳奇》《畫壁》這種從拍攝到放映都是此起彼伏的宣傳轟炸,要麼介個緋聞,要麼內個大尺度,造就所謂萬眾矚目的假象,實則就是一除了噱頭,就是噱頭的商業電影,接二連三而來的時候,這樣一部意義上多少有些單純的片子,著實值得我們這些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自顧自掙扎的孩子們靜心坐下來,看一看。

孩子。我又提起了這個我一直對誰都排斥著的代名詞。因為在觀影途中想到。在離世的書緯面前,他是個孩子;在老驢友川哥面前,他是個孩子;在一路上那麼多個滿臉褶皺皮膚如枯木的藏族老者面前,他是個孩子;在屏幕外同處青蔥歲月的觀影者面前,他同樣是個孩子。一個用一個月的時間改寫了生命態度的孩子,一個牢記「騎出去就要騎回來」的好孩子。

聽說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於是我在想,那個現實中的張書豪,在一個月的生死行程歸來後,內心裡到底獲得了怎樣的蛻變和升華。或者說我還在困惑的是,九死一生的川哥,為什麼不要生活不要女朋友不要命都要追求在路上的感覺。我不知道答案,也真心的不理解這種痴狂,但最後的最後我只想到了一個詞,信仰。

念及我日復一日盲目茫然如一潭死水像無頭蒼蠅亂撞的生活,我再一次想到了這個詞。信仰。很久以前似乎我經常拿這個詞說事兒,從嘴裡吐出的時候也沒覺得任何沉重嚴肅。只是因為對這個詞的認定和堅持,我那麼自以為是得將自己同賴以生存的環境孤立開來,算不上潔身自好,但是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被一個盤觀者毫不留情義正言辭得冠以「虛偽」二字,我淚眼汪汪得落荒而逃,卻未能得以跳脫或者釋然,一成不變或者說是某稱程度上更加疲憊痛苦。

關於信仰最直接的表現莫過於宗教,一如影片中那個修行中的藏族女子,為了虔誠不言不語不眠不休。把生命的意義寄託於一個虛幻的存在,如若真的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心無雜念,其實倒也能算值得。當已完全褪去稚氣和小清新的張書豪站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將五彩經文符撒向蒼穹,他實現了對信仰的追求。而這個信仰是什麼,一個關於親情的承諾?也許遠不止此,那是一顆心靈的成長,何以一言概之。

不論是之前看的《背包十年》還是今天的《轉山》,推崇者都不約而同得選擇了一個誘人的廣告語:自由。道理誰人都懂,我們不斷選擇被同化不斷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因為所有人都這樣」,方式如何殊同,為的不過就是可以使單薄的一己擁有更大的力量,說為了隨心所欲也許有些誇張,而崇尚自由恰是最好的描述。契合大眾心理的需求,便是最成功的營銷。

然而不是所有找准需求切入口的營銷都能成功,能長久深入人心的經典一定是關注本質表達的。所以,不論是《背包十年》還是《轉山》,都很仁慈善意得作了提醒——「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騎回去就就要騎回來」。在路上的人都喜歡問「旅行的意義在哪裡」。在哪裡?內個溫暖系女聲唱過「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

如此拐彎抹角翻來覆去的瞎想之後,我又一次為自己頻繁的糾結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暫時停下腳步,豈不正是在為了而後的重新啟程鋪磚墊瓦,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呵呵,不錯,好借口。阿Q精神常常形成於潛意識。

若為信仰,即便再貧瘠,也必是百難不死!不是么?

⑵ 拿這個考驗幹部怎麼接梗

拿這個考驗幹部可以接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的考驗。拿這敗旦個考驗幹部出自電影《私人定製》,該影片與《甲方乙方》內容大致相同,講述了諸多離譜搞笑的圓夢故事。拿這個考驗幹部常常被用來形容自我要求與真實行動不符,被揭穿後還理直氣壯地找借口,惡人先告狀。由范偉飾演的司機的夢想是當一個受人尊敬的老幹部,主角團弊枯喊隊扮演老鄉帶著雜糧山貨前來走後門。當老鄉離開後,司機立刻查看行賄物品,卻被秘書撞見。為了保持自己清廉的形象,司機怒吼道:租野就拿這個考驗幹部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的考驗。

⑶ 應承這部電影為什麼經不起推敲

主角的個人形象不鮮明。
在不同觀眾的眼裡,主人公的個人形象是不孫鄭猛同叢悄的,反復推敲無法確定,所以則橋經不起推敲。
《應承》這部影片是一部反映陝西故事的文藝電影,故事情節感人。

⑷ 你就拿這個考驗幹部下一句

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的考御逗驗。「鎮戚賣考驗」指在嚴格的條件下、實踐過仔跡程中核實人的行動、思想、觀點和組織等的正確與否。根據查詢美篇可知你就拿這個考驗幹部下一句是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的考驗。該句話出自電影《私人定製》。

⑸ 你用這個考驗幹部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的考驗是什麼

私人定製。根據凳虧查詢相關資料顯示你用這個考驗幹部,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旁粗培的考驗出自私人定製,私人定製第一部分主要講運唯了當官和受賄的故事,范偉的這個角色在當官之前所抱有的恰巧是大批群眾的心態。但是隨著夢的發展,這個小人物的心理逐漸發生了轉變的故事。

⑹ 哪個幹部經得起考驗是什麼梗

這個就是考驗幹部的一個標准。首先找一個人民公僕就應該廉潔奉公。不應該貪污受賄。要經得起時間和歲月的考驗。經得起國家和人民的考驗。

⑺ 怎樣感謝老闆的紅包

寫1、謝謝老闆的大紅包,老闆的紅包是對我工作的一種肯定和獎勵,我也會更加的努力工作,不辜負老闆的信任和栽培!2、無論將來如何,我都要感謝你念悄配,感謝你在我的生命中帶來了美麗。3、感謝你的幫助,感謝你對我做的一切,任何時間,仔指請接受我最真心的祝願。4、在未來的日子裡,希望您能繼續支持和幫助我,也願我們攜運陵手共進,共同進步!5、人都說:有個和藹可親的好領導,就有個和諧的好團體,我很慶幸能加入這個班子

⑻ 精選王伯祥電影觀後感3篇

王伯祥電影觀後感【1】

4月10日,通過濰坊科教頻道觀看了現代呂劇戲《百姓書記》。其中的很多鏡頭、很多故事,曾在小時候聽到老家兆螞的親人們無數次的談起過,但當通過熒屏再次看到王書記的「身影」,竟然被其中的很多細節故事感動得淚濕眼眶。

王伯祥同者猜雀志是壽光市化龍鎮西北柴村人,曾任壽光縣委書記、濰坊市委副書記、市長,後因病辭職修養。在擔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他以造福百姓為己任,身懷愛民之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盡心盡力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好事。還在小時候時我就知道,家中的親人們每到冬天閑暇時就去海邊「出夫」,修建鹽池和養蝦池。那時候還不知道是王書記組織的開發壽北。後來工作之後,才知道是他連續三年組織20萬勞力上陣開發壽北,把佔全縣總面積60%的不毛之地,硬是變成了全縣的「糧倉」和「銀山」。實事求是地講,王書記在壽光的這些點點滴滴,完全應當是一個政府官員應該為的事情,也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應該乾的,更是每一個公職幹部都能做到的事,為什麼他的這些事情卻那樣令人感動呢?

通過觀看這個呂劇戲,我們不難找出其中的原因。因為他所想的就是百姓所想,他所急的事情就是百姓需要的事情。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某鄉長要以村為單位,把原有蔬菜大棚拆了重建,目的是想成方連片、美觀大方,利於上級和外人參觀。王伯祥知道後,立即打電話批評那個鄉長,他說:「只要有利於蔬菜生長,不怕大棚雜亂無章!」。現實中的他常說:「在農民身上打壞主意的事情,堅決不幹!」,「百姓最重要!共產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我們還可以從戲中群眾對王書記的評價看出,在王書記在任期間,黨群干群關系很不一般,真是魚水情深。群眾如是說:「雨天你是傘,黑天你是燈;冷天你是火,熱天你是風……」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情懷。

王伯祥電影觀後感【2】

王伯祥,山東原壽光縣委書記,任職5年多,全力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組織人力連續開發壽北鹽鹼灘。他永懷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離任21年,仍為壽光群眾口口相傳——「我們的伯祥書記」。

在壽光,王伯祥(見圖左二,資料照片)是個傳奇,幾乎無人不曉。

用他自己的話說,當了5年半的縣委書記,主要幹了3件事:一是推進蔬菜產業化,二是開發壽北鹽鹼灘,三是為工業翻身打基礎。但就是這三件事,卻讓壽光人從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當縣委書記就要盡心竭力給老百姓辦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帶任何私心雜念。」直到離任21年後的今天,敢幹、務實、清廉的王伯祥,名字依然響亮。

敢幹不蠻干

「如果搞砸了,一切損失,縣里擔著」

「晚上在壽光的菜園子,早上進北京人的菜籃子首早,中午上北京人的菜盤子。」壽光,以「中國蔬菜之鄉」聞名於世。但若不是24年前冒著風險搞起來的17個大棚,壽光絕不會有今日盛名。

1989年5月,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把懂技術的東北漢子韓永山請到了壽光,准備發展不生爐子的冬暖大棚。沒想到,村民們卻說啥也不相信他。當時一個大棚要投入六七千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錢不是土坷垃塊,借上貸上,打了水漂咋辦?」「冬天不燒煤、不生火,長黃瓜,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風言風語,在三元朱村很快發酵。

王伯祥趕來給王樂義和韓永山撐腰壯膽。「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員幹部。告訴大家,如果搞砸了,一切損失,縣里擔著。」

有了這句話,三元朱村17名黨員全部報了名搞大棚。經過研究,村裡決定在土質最好的村北做試驗。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裡是一片未收割的玉米。要想趕在元旦前讓大棚黃瓜上市,就只能選擇殺青。在那個年頭,這可是犯錯誤的大事。

關鍵時刻,又是王伯祥一錘定音。「不是無故殺青,而是為了搞大棚試驗,縣委支持你們!只要對群眾有利的事就大膽干!」

3個月後,三元朱村頂花帶刺的鮮黃瓜上市,一個大棚收入2.3萬多元。到第二年,不用動員,5000多個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覆蓋了全縣22個鄉鎮640多個村莊。時至今日,壽光的蔬菜大棚已發展到23萬個,帶來的收益占農民收入的50%。

「當時也怕幹不成,不過咱不蠻干,拿不準的事情就先試點,成熟再推廣。」談起以前的事,王伯祥說得很淡然。

務實不作假

「制度是給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怎麼要求別人」

跟王伯祥做事,造不得一點假。

原稻田鎮黨委書記楊洪友還記得,1990年當地遭遇乾旱,大片玉米受災。王伯祥到鎮里調研,問楊洪友總共開了多少台機器抗旱。「我說統計是138台,他說根本沒有這么多,都一一給你數了,頂多也就100台,然後就跟我分析原因。他就是這樣的人,遇事都是自己先實地看。」

壽北開發,是王伯祥在任上做的一件大事。千百年來,壽北160萬畝土地除了鹽鹼灘,就是淺海灘塗。當地的群眾生活十分艱苦。

壽南有了蔬菜大棚,群眾手裡有了錢花,壽北怎麼辦?王伯祥下了決心,准備組織十幾萬人搞一場大會戰。當時,農村剛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組織這么多人簡直是「天方夜譚」。

會戰開始前3天,王伯祥就把鋪蓋搬到了鹽鹼灘上一個放牛老漢的牛棚里。45天時間,王伯祥硬是沒挪「窩」,跟民工一個鍋里吃飯,一起挖溝運土。有一次去濰坊市開會,正趕上秋雨連綿。散會後已是下午6點,王伯祥立即驅車往工地趕。車子因路面濕滑走不動,他就和秘書拿著手電筒步行了5公里,顧不上換下已經濕透的衣服就去查看民工住的窩棚漏沒漏雨。

「制度是給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還怎麼要求別人!」當別人勸他回家看看,王伯祥這樣回答。「我不走,鄉鎮黨委書記就不走,村支部書記就不走,民工也不會走。」

20多年前,參加過那場大會戰的羊口鎮官台村村民齊萬華回憶:「一開始思想也不接受,全是義務工,誰願意干啊,可現在心裡全是感激,看起來算不上什麼奇跡,實際上卻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王伯祥幹事就是實,要是光蹲在機關里能幹成這事?」

清廉不偏私

「又想為群眾辦事,又想為自己辦事,就辦不好事」

一輛「130貨車」,拉走了王伯祥全部的家當。濰坊市政府派來的一輛貨車因無貨可拉,只好把院子里還沒燒完的蜂窩煤和木柴全部裝上。

這個場景,發生在1991年。當時,王伯祥已經升任濰坊市副市長。前來送行的壽光幹部群眾,從未想到眼前這個當了5年半縣委書記的人,家裡竟然如此「窮酸」。

上個世紀末,一些地方和單位爭相購買高級轎車。壽光縣物資公司也購進了一輛豪華「皇冠」轎車,有些人就提議給縣委領導用,王伯祥卻投了否決票。「沒聽見群眾罵嗎?我們的經濟現在還比較落後,還是艱苦一點好!」

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這一信條,王伯祥已經堅持了數十年。也正因為如此,20多年來,從來沒有人反映王伯祥有過這樣那樣的問題。

在王伯祥看來,做事要出於公心,不然就經不起時間的檢驗。「一心一意為群眾辦事,做個事就不難,最怕又想為群眾辦事,又想為自己辦事,結果就是辦不好事。」

70歲的王伯祥,早已賦閑在家,平時最愛乾的事兒,就是回壽光老家走走看看。只要見到王伯祥,老家人都會主動打聲招呼、致以敬意。

因為,在群眾心裡,無論到什麼時候,王伯祥都是「百姓的書記」。

王伯祥電影觀後感【3】

他離任縣委書記18年後,還有許多老百姓用他的名字來命名自家餐館、商店或是葯店。

他走在家鄉的街頭,輕易不敢坐計程車,因為只要被認出,司機就會經常「拒絕收費」。

他的職務幾經變化,但在家鄉人民看來,他永遠都是那個穿著布鞋.綰著褲腿,或奔忙在田間地頭,或盤坐在百姓炕頭的「百姓書記」。

他,就是優秀縣委書記的代表,在壽光擔任縣委書記5年半時間的王伯樣。

「共產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1986年6月,王伯祥擔任壽光縣委書記,就職時表態:「我們的立足點是讓壽光縣富起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錢花,過上好日子。」

「一畝園十畝田」。為了讓老百姓過好日子,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園子」。他提出,把培育和擴建蔬菜批發市場作為全縣第一要務,以經濟規律為杠桿,蔬菜市場為支點,撬動蔬菜產業。1986年,計劃經濟堅冰仍未破除,「市場」二宇還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場」搞出事誰負責?

王伯祥的回復簡單而堅定:「百姓最重要!共產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麼政治責任,由我一人承擔。」從1986年開始,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三次擴建,從佔地20畝擴大到600畝,全國215個大中城市都吃上了壽光菜,壽光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一號菜園子」。

「市場」打出來後,王伯祥又開始了新的思考:菜是「夏天草,冬天寶」,怎麼才能在冬天也大面積種菜呢?1988年臘月,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來喜訊東北有個韓永山,能不生爐子、不燒煤,在寒冬臘月里種菜。為了證明,王樂義拿出捎來的黃瓜。端詳著頂花帶刺、嬌翠欲滴的黃瓜,王伯祥眼中放光:「這不是黃瓜,是黃金!」

請來了韓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干元費用在當時是天文數字,賠了錢,損失誰承擔?他說:「掙了算自家的,賠了縣里承擔」;三元朱村17名黨員願意帶頭,但要砍掉正在抽纓孕籽的20畝玉米建棚,「殺青」責任誰擔當?他說:「受損失的戶,縣里補償;政治責任,我來承擔。」1990年,17個棚平均創收3萬多元,他喜笑顏開,當即拍板在全縣推廣,王樂義、韓永山任技術指導,自己當助手。並給王、韓二人配備了新吉普車,他依舊坐他的舊車,有人說:「伯祥書記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書記了。」他笑言:「大棚搞成,當村民也行」。韓永山想家,王伯祥就給他落實待遇:獎勵8萬元,分配120平方米住房一套,聘任為縣蔬菜辦公室頎問、直接晉升農藝師,全家遷入戶口,辦理「農轉非」。韓永山深為感動,披肝瀝膽,奔波傳藝,1993年,累倒在病床上,臨終前緊握王伯祥的手說:「我終生不忘的好書記,好兄長……

在任縣委書記5年半的時間里,王伯祥每天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閱讀菜市場價格和交易量報表,拿起電話調度蔬菜生產……他考慮最多的是:鄉間小路逢下雨就泥濘難行,影響蔬菜運輸怎麼辦?某段時間蔬菜價格大幅跌落怎麼辦?菜市場常有人欺行霸市怎麼辦?這些困難最終都在他堅定的信念下順利解決。

到1992年,全縣大棚發展到26萬個。這一場「綠色革命」,不但富裕了三元朱村,也燃起了整個壽光種植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火種,繼而席捲整個中國,改變了無數農民的命運。

「為了壽光人民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我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來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種樹樹不長,種糧糧不收,望著海水渴死人,守著土地去逃荒。」這是壽北以前鹽鹼地荒涼與貧瘠的寫照。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有20餘萬壽光人喝著鹽鹼水、吃著黃蓿菜,在「北大窪」里掙扎。壽北面積1250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60%,如果不改變鹽鹼灘的面貌,菜種得再好,也只能富半個縣。

1987年,在王伯祥主持下,壽光縣成立了壽北開發規劃組,300多名水利、養蝦、曬鹽方面的技術人員,經過8個月調研完成了可行性規劃。面對質疑的目光,王伯祥慷慨陳辭:「開發北大窪困難是有,但可以克服。怕,畏首畏尾,只能是懦夫。咱們在壽光生活了幾十年,祖祖輩輩生活了數千年,老和一個『窮』字扯不開,還能再窮到兒輩孫輩重孫輩嗎?」他痛下決心,要帶領壽光人向千年洪荒發起總攻,同惡劣的自然環境斗爭到底。

1987年10月8日,壽北開發的號角嘹亮吹響。天還沒亮,820多輛汽車,320多台推土機,6500多輛拖拉機,難以數計的馬車、地排車、小推車,就排滿了道路,20萬民工扛著工具,如潮水般湧向「北大窪」,沉寂了幾千年的土地一時間人聲鼎沸,機聲隆隆,熱火朝天。

之前三天,王伯祥已經把鋪蓋搬進了工地。方圓20里沒有村莊,他就跟民工一樣就地挖一個一尺多深的坑洞,埋幾根竹竿木棒,蓋上草苫子、葦席,就成了他的宿營地和指揮部。時任農業部長的林乎加來壽光視察,到了「北大窪」工地,遇到一個鞋上沾滿泥巴的「民工」,林乎加問:「你們的伯祥書記在哪裡?」「民工」說:「我就是。」林乎加打量著他,久久無言,後來感嘆:「一個縣有這樣的書記,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

他在工地上一住45天,中間沒回過一次家。每天,他與民工們在一個鍋里摸勺子,從未單獨開過小灶。45天後,泛著白鹼的爛泥灘眼瞅著就變了模樣修築溝、路、渠,壩300多條,修道路林帶299條、干支溝渠300鄉條、條台田11萬畝,新築防潮大壩3100多米,圈圍灘塗面積5萬多畝。

有人認為「打扮」偏遠鹽鹼灘不夠「露臉」,王伯祥當即火冒三丈:「什麼招不招眼,露不露臉,共產黨的幹部能做到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足矣!」在當年壽北開發總結大會上,他向台下的幹部群眾連鞠三躬,動情地說:「我王伯祥是農民的孩子,是人民的一頭牛。我永遠不忘壽光父老鄉親對我的哺育和訓教,為了壽光人民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我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知恥而後勇。倒數第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爭先的勇氣」

1986年7月,王伯祥參加濰坊市工業會議。數據顯示,扣除原鹽產值,壽光工業在12個區縣中列倒數第三。走出會場,他抓著會上發的通報表就回了壽光。在緊接召開的全縣工業會議上,他說「知恥而後勇。倒數第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爭先的勇氣。我們必須打一場工業攻堅戰,用三到五年,讓壽光工業產值翻兩到三番!」

他帶著計委,經委、財政等部門的同志,把全縣20多個縣屬企業逐一看了個遍,聽匯報、看廠房,和職工一起討論研究,又馬不停蹄地到工業強縣考察。幾番調研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缺人才。隨即,對全縣52個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了一次綜合考察、測評,優秀者留任,其餘全部更換。又從102個經濟單位推薦的100名「能人」中優選40人,作為企業後備幹部。縣委制定了《關於企業廠長經理選拔任用條件》,大張旗鼓地對企業負責人公開選拔。王伯祥特別強調:選拔中看大節、看主流,不求全責備,只要政治素質可靠,有經濟頭腦,有領導才能.就可大膽肩用。

用人機制一活,工業全盤皆活。齊民思酒廠劉子祥、仙霞集團王金棟、聯盟化工楊志強、富康制葯楊維國等40多名公開選拔出的人才都在日後大放異彩,成長為優秀企業家。為了培植壯大工業企業,王伯祥用足用活了政策。他開「放水養魚」之先河,抓鹽業利稅.免工業稅收,「藏富於企業」;成立專門工作組,親自帶隊到上級部門跑要資金,爭取工業扶持近億元,抓股份制改造,培植民營企業……l986年,他上任之初,壽光縣、鄉、村工業企業303家,1991年,他離任之時,全縣企業數量達到4854家,總產值翻了三番,利稅增長了近十倍。有人說,王伯祥就像一把沉重的石夯,不知疲倦的起落間,為壽光工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做個為老百姓幹事的官,做個不貪不沾、乾乾凈凈的官,做個不讓老百姓戳脊樑骨的官」

王伯祥信奉一句話:人民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1990年,有人提出:連年支持工業,縣財政吃緊,能不能開征特產稅?王伯樣斷然拒絕:「經費有缺口,可以從別處挖潛,萬不可和農民算計。」

為了農民,他甚至不惜採取超常規手段。1986年,小學房屋倒塌一處,學生一死七傷。他上任後,馬上召開中小學校舍改造會議,擲地有聲地說:「兩年以後,哪個鄉還有『黑屋子』、『土檯子』,就騰出鄉鎮政府當學校!」不到兩年,鄉村校舍改造完成,他又把目光對准城區學校,把縣屬學校6000間校舍由舊平房改造為新樓房,打造出了遠近聞名的「教育一條街」。

王伯祥經常說:「要做個為老百姓幹事的官,做個不貪不沾、乾乾凈凈的官,做個不讓老百姓戳脊樑骨的官。」妻子侯愛英原是民辦教師,1988年,有次轉公辦的機會,她把表領回來,他接著就給退了。建委下屬苗圃聘侯愛英去當臨時工,王伯祥又提出三個「不許」:不許留在機關,工資不許超過其他臨時工,不許擔任領導。直到「退休」,侯愛英都是個臨時工。他一母同胞兩弟兩妹,有務農的,當工人的,也有經商的,都不曾賺過他一點「便宜」……

任壽光縣委副書記,書記8年時間,他一家五口人,始終住在建於50年代的四間舊平房裡。1991年10月,王伯祥調任濰坊市副市長。臨行前,他和前來送行的人一一告別,緊握著書記瘦俏的雙手,人們淚眼朦朧,許多人泣不成聲。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伯祥給壽光留下了20多萬個年均收入2萬多元的蔬菜大棚,留下了120萬畝效益可觀的棉田、鹽田、蝦池,留下了4850家蒸蒸日上的企業,留下了一座座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留下了10多萬個「萬元戶」……而伯祥書記自己的家當,一輛130貨車就裝了個乾乾凈凈。

;

⑼ 范偉考驗國家幹部的電影是哪部

出自電影私人定製,范偉扮演的一個國家幹部。

《私人訂制》是華誼兄弟傳媒集團於2013年出品的喜劇電影,馮小剛導演,葛優、白百何、李小璐、鄭愷聯袂主演,范偉、宋丹丹、李誠儒、王寶強、成龍等參演。2013年12月19日正式上映。

2014年3月18日該片被評為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影片。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捧腹的圓夢故事:素有「小妞兒電影代言人」之稱的白百何在片中分身各種職業,大廚卧底售樓小姐無一不活靈活現,相比過去的單一直線型角色,這次的曲線演繹也把握得游刃有餘大范兒盡顯。

觀眾評價:

觀眾們在觀影時可能更加關注「成全別人,惡心自己」的這句台詞,或者對范偉飾演的「廉政司機」和小璐的「不惜獻身」也要讓客戶完成對性賄賂的情節記憶猶深。但是有句話可能才是影片的核心思想。

「私人訂制就是白日夢」,這句台詞從包括范偉、宋丹丹等多個演員口中說出。而且在影片的最後,「向環境道歉」的主題將觀眾從無所不能的白日夢拉回了現實,包括霧霾、污水、砍伐等諸多問題都被展現出來。「私人訂製造夢VS我們要面對現實」成為影片的主題,雖然看似嬉笑怒罵,實際上確是別有深意。



⑽ 電影第一書記是講述哪位黨員幹部

電影第一書記是講述的是黨員幹部沈浩。
影片講述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小崗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哪個幹部經不起是哪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推薦好看的電影搞笑愛情 瀏覽:675
一個電影大概有多少鏡頭 瀏覽:197
2020年好看的電影推排行榜 瀏覽:21
抓龍的電影叫什麼人 瀏覽:808
喜劇電影叫驚什麼家庭 瀏覽:875
免費印度電影國語版流浪者 瀏覽:573
古裝捉妖類電影有哪些 瀏覽:496
哪些電影胸走光 瀏覽:499
譯制電影免費看 瀏覽:880
成龍主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45
陽光電影怎麼了 瀏覽:121
豫劇朝陽溝免費電影 瀏覽:282
ct免費電影網 瀏覽:889
看電影近視怎麼用3d眼睛 瀏覽:867
杜琪峰拍了多少電影 瀏覽:814
電影里的恐怖音樂怎麼弄下的 瀏覽:585
譚詠麟演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54
雪地打怪什麼電影 瀏覽:4
喜羊羊電影多少部 瀏覽:104
電影如何找出主線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