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拍攝中哪一個環節是最慢的
電影拍攝中布光環節是最慢的。
單用自然光的攝影系1燈叫照明,2燈以上組配時,使主光線和輔助光有效地配合應用,叫做布光。主光,又稱"塑形光"指用以顯示景物、表現質感、塑造形像的主要照明光。輔光,又稱"補光"用以提高由主光產生的陰影部亮度,揭示陰影部細節,減小影像反差。
修飾光,又稱"裝飾光"指對被攝景物的局部添加的強化塑形光線,如發光、眼神光、工藝首飾的耀斑光等。輪廓光,指勾畫被攝體輪廓的光線,逆光、念游側逆光通常都用作輪廓光。背景局枯光,燈光位於被攝者後方朝背景照射的光線,用以突出主體或美化畫面。模擬光,又稱"效果光"用以模擬某種現場光線效果而添加的輔助光。
電影拍攝手法
麥格芬手法是一種電影的表現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仔臘銷琳。有時又利用虛化的事件,比如《後窗》中的推銷員謀殺案。
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包括室內設計和藝術塗料領域。
❷ 拍一部電影要多久聊聊港片的快與王家衛的慢
電 影是涵蓋藝術種類最多的作品。
其製作,常常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
拍一部電影需要多長時間呢?
好萊塢六大製片廠,一部電影從進入前期製作到上映,平均要花871天。
其中,喜劇片製作周期最短,科幻片製作時間最長。
這是大數據。
單論拍攝時間, 耗時最短的電影是: 《俄羅斯方舟》 。
拍攝耗時只有一個通宵,拍攝時長與電影時長完全重合的影片。
同時,《俄羅斯方舟》也是一部典型的長鏡頭實驗作品。
拍攝耗時最長的電影是: 《緊閉雙眼》 。
又名《大開眼戒》。
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德曼主演。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前後一共拍了近79周,其中不間斷連續拍攝的有46周。
片中基德曼的「奉獻演出」,給無數少年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少年總會被荷爾蒙蒙住雙眼。
當他們留意到電影中內核時。
十有八九,頭禿肚圓。
正如電影對立矛盾的兩個中文片名: 《緊閉雙眼》和《大開眼戒》 。
是緊守底線,還是恣意放縱?
肉*體的尺度,再大也是小兒科,影片的真正叛逆,是以絕不迴避的態度,戳中婚姻的軟肋。
拍攝時間跨度最大的。
《7 up》,拍攝橫跨50年。涵蓋一個人的一生。
宿命與階級的鴻溝,猶如實物一般擺在我們眼前。
冰冷的內核,悲愴得令人喘不過氣。
製作時間長的,
詹姆斯·卡梅隆1995年開始寫《阿凡達》劇本,到2009年12月上映。
橫跨了十四年。
短的,
《電鋸驚魂1》影片籌拍只用了5天,拍攝僅花費了18天。
《電鋸驚魂2》拍攝只花了23天。
論製作時間短,怎麼少的了東方的電影奇跡—— 香港電影 。
製作之高效,匪夷所思。
兩三個星期一部電影,是行業的常態。
從王晶拿到《整蠱專家》標題,到電影拍攝完成,只用了五周。
該片1991年在春節檔上映,排在票房榜第五名。
由李連傑主演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是最經典的武俠港片之一。
拍攝只用了一周。
如此短的時間,往往編劇和拍攝同步前行,劇情設定天馬行空。
戰鬥力,這種類似於《龍珠》的設定,讓我懵了很久。
《食神》獲得近五千萬的票房,排在年度票房榜第二名。這部電影只花了兩個星期。
《古惑仔2之猛龍過江》用了11天。
惡搞喜劇片的經典之作《東成西就》是利用《東邪西毒》拍攝間隙,抽空完成的經典。
總共花了23天。
銀河杜琪峰執導的《槍火》,沒有劇本,全是現場現編。
一眾老司機搗鼓出這部精品,花了19天。
橋段立意抓來就用,思想內核,信手拈來。吳鎮宇憑此片獲得金馬獎影帝。
被稱為港片最成功喜劇片之一的《家有喜事》,拍攝時間只有13天。
問題來了,
憑什麼《東邪西毒》的間隙,就能拍出《東成西就》這部喜劇經典?
因為導演是王家衛——拖延的集大成者。
王家衛導演拍電影,也是沒劇本。
但有所不同,王家衛導演的劇本是他自己操刀。
王導本人就是編輯出身。剛入行就以拖稿聞名。
只是沒想到,王導連自己的劇本都要拖。
拖到什麼程度?
一直拖到現場演員就位,開拍時。
所以,陝西沙漠中的林青霞們,斷斷續續耗了兩年。
大漠孤煙,風餐露宿。
張國榮在阿根廷天天逛街。自己的演唱會都快鴿了,都沒拍完。
演員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拍什麼。
趙本山大爺,每天就煮湯和喝湯。
宋慧喬在拍攝《一代宗師》時,被曝天天打羽毛球。
一個月開工不到兩天,王家衛每天在酒店來回沉思踱步。
恩,這應該是王編劇正在趕王導演的稿。
劇本是修改次數最多的文學作品,需要考量的東西太多:邏輯性,拍攝難度,演員戲份,製作方要求……
每一場戲,都要修改和推敲。
王編劇的劇本肯定也不意外。
這就解釋了梁朝偉,劉嘉玲們經常的疑惑:
為什麼一場簡單的戲,一定要來幾十遍?一個鏡頭NG幾十次,也不說哪裡不對。
這種情況,十有八九,是墨鏡後面的王導正在飛速地修改劇本。
雖然他面無表情,故作高深。但我猜他內心肯定慌得一批。
未知的煎熬,最讓人膽寒。
「《2046》已經拍了五年,把我從單身漢拍成了兩個孩子的爹。王導,這部戲叫《2046》,難道真要拍到2046年嗎?」
——木村拓哉
木村拓哉為了片中七分鍾的鏡頭,他用了五年時間。
所以,演員們也要紛紛出逃。
受不了啦。
但王家衛導演的作品,質量有目共睹,最新的《一代宗師》也是各種掃榜。
所有頂級導演,對作品的打磨都近乎偏執。
卡梅隆將《阿塔麗:戰斗天使》劇本交給羅伯特·羅德里格茲時,同時的還有近千頁的劇本拍攝心得。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總共拍攝了25萬尺膠片,米蘭的照片用了4本膠片來抓拍。
這種氣死投資人的偏執和認真,
是不是天才們所共有的性格「缺陷」?
完。
[花木蘭]還未公映,已被惡意刷至1.9分
神秘動畫爛片《雷鋒的故事》為什麼會出現在央視?
標題黨鼻祖——港媒的標題賞析與學習筆記
孫楊聽證會失誤敗筆大盤點
❸ 怎樣把握電影節奏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就首先要理解「節奏」這兩個字的含義。這個詞語我們每天都在接觸,音樂,我們的話語,敲打聲,機器的轉動,電影,電視,建築,它無處不在,參雜在很多事物的中間。但我們又很難用確鑿的文字來解釋這個名詞,因為它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內心的一種內在感受,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這種感覺也是不同的。就是一百個人去聽同一首曲子,他們都會說這首歌的節奏不錯,可這個「節奏」在每個人身上卻有不同的感觸。
節奏是一種運動模式,是運動的周期性特徵,他有動作的連貫性重復性。(摘自課本)可以看出,節奏是一種有明顯時間性質的東西,節奏也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我們都能感受得到,但只是意會,不能言傳。
節奏在影視藝術中同樣也是這個樣子,正因為有了它的存在,電影中畫面連貫性才顯得更加自然,它就像一個個大頭針一樣。也正因為有了它的存在,影視劇也更加變得玄了起來。
在影視藝術中,人物的動作,鏡頭的運動等等都是節奏形成的要素,而影視藝術相對於音樂而言,節奏已體現的不是那麼明顯了,完全是觀眾的一種感受。
要把握影片的節奏,首先要理解影視劇作品中節奏的行程要素。
社會發展到今天,電影由無聲進入到有聲時代,電影藝術更明顯地衍變成一種視聽的藝術,故電影中的節奏主要是:1.畫面的節奏,2.聲音的節奏。
影響畫面的節奏包括:1.攝影機的運動,2.剪輯節奏,3.拍攝對象的運動;聲音的節奏包括:1.語言2.音樂3.音響。
以上畫面和聲音的節奏在課本中已寫的很是詳盡,這里就不再多寫,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如何把握節奏,重點是「如何把握」而不是「節奏」。把握節奏,就是要使節奏符合觀眾的口味。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只談節奏),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節奏感,所謂「節奏感」是指在「節奏」這一客體地作用下,大腦皮層產生興奮,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而後通過神經中樞協調統一支配生理機能——即人的肢體和器官,准確的完成符合節奏律動地肌肉或肢體動作技巧地能力。(摘自網路)
而節奏,在前面已提過,是一種有規律的,連續進行地完整運動形式,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後連貫的,有序的整體,是抒情性作品地地重要因素。因此,要讓觀眾產生一定的節奏感,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在這一過程中,又回歸到了主體——節奏,把握好節奏,就是把握住了觀眾的心理。
下面就到了本文的重點——怎樣把握影片的節奏呢?
影視劇是一個聲音和畫面結合的產物,所以在以下評述中,也都是將聲音與畫面結合起來述說的。
一部影視作品中,在全片中的節奏是不一致的,需有張有弛。影片故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在這個過程中節奏的大致方向是由慢到快,在回落的過程,就像一個山峰一樣。而在一些小的段落裡面也是如此。在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裡面的第一場打戲,章子怡和楊紫瓊打鬥,章子怡去偷劍,被人發現後,僕人開始大喊,捉賊,此時無源聲音鼓聲開始進入,隨著打鬥畫面及動作的快慢,鼓聲也隨之變化,這時鼓聲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樣,自己已於畫面,聲音融為一體了,打鬥結束,鼓聲也隨之消失,讓我們緊張的心情平靜了下來。這一段戲中,聲音與畫面結合的天衣無縫,若沒有了聲音,觀眾身臨其境地感覺絕對嚴重缺失,就像吃菜沒有味道一樣,若要沒有了畫面呢?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聲音和畫面是互相互補存在的,共同控制著影片的的節奏,該緩則緩,該疾則疾。當然創作者必須考慮到觀眾的感受,若一個影片從一開始節奏就特別快,一直到最後,那觀眾看起來就會很累,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若要太慢,那估計全場地人都要睡覺了。重要的就是要有張有弛,有地放失。這一點上,做的最完美的當屬《幻想曲2000》,該片是由迪斯尼影業拍攝的,於2000上映,《幻想曲》其實早已在1940年就誕生了,《幻想曲》已成為迪斯尼動畫庫中最具有歷史和紀念價值的資產。改頭換面地《幻想曲2000》仍源用沃爾特叔叔將動畫與古典音樂結合的思想。全片的主要部分都是動畫,只有在一段音樂與另一段轉換時才會出現人。這部影片中包含8首古典音樂:1.第五交響曲,2.羅馬之松,3.藍色狂想曲,4.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快版,5.動物狂歡節,6.魔法師的學徒(該版本在1940幻想曲就有),7.威風凜凜進行曲,8.火鳥組合。利用動畫來展現音樂地意境,使影片的創意和構思更加天馬行空,更具觀賞性。節奏配合音樂,畫面也配合著音樂,讓我們的心隨之舞動,確實是一場視聽的盛宴。由於本片再創作時,音樂是現成地,創作者所做的就是如何在其中添加畫面。音樂佔得了主要位置,音樂的節奏明顯在控制著畫面,所以《幻想曲2000》在節奏上使無人能敵的,畫面和音樂配合得配合地如此的恰到好處。高音時,畫面具有沖擊力,低音時,畫面平靜,節奏感油然而生,剩下的就是享受了。
音樂固然在影片的節奏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我們不能拋棄最原始的因素——劇本。一個影片的故事情節是全片的之架,若故事情節的安排不妥當,再好的音樂來進行渲染,再棒的剪輯手法,也都於事無補。由彭氏兄弟執導,在07年拍攝,郭富城主演的《C+偵探》,就是這樣的一片子。整體上看,它是一部懸念破案的影片,但影片整體節奏太慢,劇情的設置也太過牽強。可其中也有一些段落可圈可點。有一段戲中,郭富城跟蹤一個女人,女人進入一個房間,郭富城貼在門口偷聽,突然被那個女子拉進屋裡,郭富城被這個女的按在牆上,互相對視,此時只有房間內鍾表滴滴答答地聲音,然後畫面隨著鍾表的聲音的節奏,變換鏡頭,不規則的鏡頭組接,卡鏡頭法都很好體現了當時兩人地心理狀態,也抓住了觀眾的心理。十分得精彩。但就全片來說,他的節奏把握不準,不夠懸念化。
總體來說,節奏是一個很難捉摸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有可能聽一首歌,看一部電影,你覺得節奏不錯,其他人厭惡的透頂。想把握好他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思想的東西,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創作者唯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來進行畫面的剪輯和聲音的添加。
電影製作得最後一道工序就是聲畫合成,也是一項集其大成的創作工作,總的來說,這里不應是聲音跟畫面,也不是畫面跟聲音,而是畫面與聲音合起來把「戲」表現出來,共同將影片的節奏傳送給觀眾。可見聲音和畫面,缺一不可。在把握節奏時,也不能只考慮到一個方面,而要全都兼顧到,更要兼顧觀眾地感覺。從整體上看,把握節奏,更應當從劇情,等方面著手。
總體上,對於影片節奏的把握認識也就這么多。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作為本篇文章的結語——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是他的節奏地感性特徵,即對節奏的把握和體驗是一種完全感性的東西,而不是某種機械化的,僵死的事物。
❹ 電影中的慢鏡頭是什麼意思
這是由拍攝速度決定的。電視(電影也一樣)的正常拍攝速度是每秒鍾拍攝24張,放映時,也是每秒鍾24張。可是,慢鏡頭在拍攝時,每秒鍾要拍240張,而放映時,仍是每秒24張。這樣,就會出現慢動作的鏡頭了。
❺ 一部電影按照正常的時間,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拍攝完成
現在的電影大多是商業片圖快,院線一般一到兩個月拍攝,多一點的三個多月,多達半年的很少
❻ 誰能告訴我電影中的慢動作用於哪些場景各有哪些意味
「電影是每秒鍾24畫格的真理。[1]」而當電影的拍攝速度超過了24畫格/秒時,我們便稱之為升格拍攝,升格拍攝的畫面到了銀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自然也就造成了電影時空上的延展放大,這便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慢鏡頭。相比於國外的電影來,香港電影對慢鏡頭的使用顯然更加頻繁,更加細碎,也更少限制和顧忌,下面便對之做一個小小的概括,看看香港電影人是如何靈活多變地運用這一拍攝手段的! 一.「暴力美學」與慢鏡頭: 早期的香港動作片中,慢鏡頭用得並不是很多。一般是兩個人進行對打,打到關鍵時刻正面人物施出絕招,一個飛腿或一記重拳打得反派跌倒在地,這時為了突出正面人物的神勇,而故意對動作場面進行時間上的誇大處理,音效上再配以人物的叫喊聲,真的非常有氣勢。但畢竟這是一種非常老套的拍攝手法,如今看起來實在有些好笑,於是很快便隨著「香港新浪潮」運動所帶來的先進手法而被淘汰。淘汰舊事物的同時,新的「暴力美學」觀也在逐步形成。這批才華橫溢的動作片導演,用他們手中的攝像機為我們營造出了一個個浪漫詩化的江湖世界。吳宇森、徐克以及他們的御用武術指導程小東便是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沒有他們,也就沒有香港動作片的「黃金十年」(1986-1995)! 其實說到香港電影的「暴力美學」,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導演吳宇森。作為邵氏「陽剛暴力美學大師」張徹的弟子,吳宇森在其1986年的「咸魚翻身」作《英雄本色》中,非常果斷地將中國傳統武術中動作的柔美和諧融入到緊張激烈的槍戰戲當中,並採用了大量的慢鏡頭來淡化暴力上的血腥,更多突出的卻是動作上的美感。此後的《英雄本色2》、《喋血雙雄》和《縱橫四海》更是將這一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比起師父張徹來,顯然在自成一派的同時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而他最具實驗色彩的嘗試還是在《辣手神探》的醫院走廊槍戰中,使用動作場面非常罕見的長鏡頭來表現周潤發和梁朝偉穿行在迷宮一樣的走廊里,不斷擊斃敵人,進入電梯後又來到另一個樓梯的走廊。這個長鏡頭中五次將正常速度轉換為升格速度,基本是在兩人擊斃敵人前後身體位置互換的時候。這種速度的變化形成了槍戰場面一張一弛的節奏感,而升格放大兩人互換位置時的動作,既表明這兩人配合默契,又象徵著他們每個人心態的變化和情感的交流。鏡頭始終沒有切換,一種盡在不言中的患難真情逐漸飽滿膨脹,彌散在很少台詞的緊張環境中,傳遞出微妙的浪漫氣氛[2]! 香港電影就是這樣無時無刻不製造浪漫,徐克和程小東的合作更是體現了這一點(當然吳宇森不少作品中的武指也是程小東)。作為動作指導,程小東在當時的這個圈子裡絕對算是個另類。他不像袁家班、劉家班那樣注重硬橋硬馬的真功夫,也不像成家班、洪家班那樣專攻妙趣橫生的諧趣打鬥,而是充分利用快慢鏡頭的相互交叉,遠景近景的不停切換來表現出一種更加富有張力的動作語言。在他的影片中,非常注重造型美學的運用。他能把林青霞、王祖賢、張曼玉和梅艷芳等不會武功的美女變為一招一式煞有模樣的武林高手,就是通過對人物造型的塑造來完成的。《東方不敗》中的黑木崖之戰以及《風雲再起》中的海船之戰,林青霞飾演的東方不敗舉手投足之間便是一代武林梟雄之風范,而《新仙鶴神針》中更是運用慢鏡將武林高手靜時的長衫飄飄和動時的天馬行空表現得靈氣十足,充分體現了武俠小說字面上所蘊含的意境。而最具小東特色的還是利用慢鏡來表現人物被對方擊敗後倒地時的動作,特別是像《武俠七公主》和《東方三俠》中多人的倒地動作,則採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對每個人物的動作造型在時間上逐一進行放大展示,使得本應狼狽不堪的倒地變成了優美飄逸的舞蹈。如此具有浪漫氣息的暴力展示,自然成了此後不少動作指導競相模仿的對象! 雖然袁家班走得比小東要傳統,但也並非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像《太極張三豐》這樣需要表現中國最柔拳法最強戰鬥力的影片,慢鏡頭的使用也就成了影片武戲成敗的關鍵所在(同樣是表現太極拳,袁和平的《太極張三豐》就遠比洪金寶的《魔教教主》要好得多)。無論是張三豐練拳時抱葉成團的神來之筆,還是張三豐大戰董天寶時揮灑自如的套路展示,都成了西方的動作指導一百年都無法炮製出來的經典! 二.文藝片與慢鏡頭: 其實文藝片更多還是同長鏡頭結合在一起的,許多世界聞名的電影大師,像小津安二郎啊,特呂弗啊,阿巴斯啊,安哲羅甫洛斯啊,侯孝賢啊,都是玩弄長鏡頭的好手。香港電影素以快速剪輯聞名,長鏡頭的運用方面自然也就忽略了許多,即使是文藝片,節奏也比其他地區的文藝片要快得多。當然慢鏡頭並不是長鏡頭,有的時候為了體現出詩意的效果,導演們還是願意提高攝像機的拍攝速度,將銀幕時間盡可能地放大,這在王家衛的文藝片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比如說《阿飛正傳》吧,阿飛離開生母庄園時那個反復出現的奔跑慢鏡頭,則體現了人物「無腳小鳥」般的無根性,他渴望有個歸宿的夢想破滅了,只有繼續「飛呀飛,飛呀飛」,直到自己生命終結的那一天才落下地來。而到了《東邪西毒》的幾場動作戲中,更是採用了「抽格加印」的手法,即在升格鏡頭中平均去掉動作的一部分畫格(在1-2-3-4-5-6的畫格順序中去掉1、3、5),但是並不壓縮整個鏡頭的時長,而是在空出來的地方加印動作的其他部分(變成2-2-4-4-6-6的序列)[3],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慢鏡頭表現。其實這種手法並不是為了突出打鬥的激烈,而是為了傳達片中人物的內心感受,特別是西毒內心的無盡孤獨和失落,更是在一頭一尾地兩場打鬥中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自從九七回歸以來,香港電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那些為了吸引觀眾而常用的快速剪輯手法漸漸減少了,代之而來的是多種景別,多種鏡頭的交互運用。比如杜琪峰《大事件》中那個長達七分鍾,極具寫實色彩的長鏡頭,在徐克吳宇森時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於是,在這種風潮下,許多商業定位的影片都體現出濃郁的文藝色彩,採用起大量的長鏡頭和慢鏡頭來。像葉錦鴻《半支煙》中對舒淇的描繪,就是通過了升格鏡頭的運用,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數十年過去了,她依然那麼年輕而有風韻,這到底是豹哥(曾志偉)腦海中的幻覺,還是實際物象的客觀呈現,我們與其仔細考究,還不如就這樣迷迷糊糊地沉醉於「電影魔術」所構造的銀幕幻像中。而《金雞2》的結尾處,年邁的阿金眼前浮現出一幕幕的往事畫面全都是以慢鏡來表示,非常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一種「時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唏噓感慨。既然商業片如此注重鏡頭美學的運用,文藝片就更不用多說了,在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中,伴隨著舒緩的歐式音樂旋律,西裝筆挺的周慕雲和旗袍裹身的蘇麗珍在狹窄的弄堂過道里徐徐擦肩而過,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小資情調的場景,不知迷倒了多少痴男怨女。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2046》和短片《愛神——手》中,成了王家衛新世紀繼續叱吒於香港影壇的殺手鐧! 三.惡搞慢鏡頭: 比起動作和文藝來,香港電影人最愛做的恐怕還是惡搞了。當他們惡搞起來,從最低俗的「屎尿屁」到最高雅的貝多芬音樂,可是什麼類型品種都不願意放過的,而慢鏡頭這樣一種拍攝手法自然也就被納入了惡搞的范疇之列。周星馳絕對是這方面的好手,像《賭聖》中他模仿賭神出場時的風光無限,便是通過慢鏡頭來實現的,這種手法到了《審死官》中再次被搬用,宋世傑出場時所得到的民眾歡呼根本不亞於賭神。而《龍過雞年》(又名《撞財神》)就更加離譜了,因為根本就沒採用任何升格鏡頭,而是故意將周的出場動作放慢,從而製造出一種更加強烈的喜劇效果,像是對原先這種模式化出場方式的一種嘲諷。當然最有趣的還是《行運一條龍》中何金水慢鏡出場時,身後激盪而起的氣流和樹葉,本以為這是一個普通的裝酷鏡頭,沒想到卻是他花錢僱人用鼓風機所製造出來的效果,再次狠狠地惡搞了一把! 其實這種惡搞並不是星爺的專利,像《東成西就》中的「眉來眼去劍」,就是沒採用升格鏡頭而形成的「特殊」效果,張國榮所飾演的東邪和王祖賢所飾演的小師妹你眉來我眼去地相互放電,敵人的打鬥速度也不自覺地放慢了下來,「心甘情願」地被他們逐個痛宰,多麼有趣的創意啊!類似的還有《鍾無艷》中鍾無艷同放屁將軍的一場比試,為了不讓將軍因放屁而分心,兩人故意將打鬥速度放慢了下來,給人的感覺卻像是一種慢鏡頭的回放! 再來看看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當片尾唐伯虎滿以為自己抱得美人歸時,映入眼簾的卻是石榴姐那張不堪入目的丑臉。兩人徐徐旋轉下落,氣氛也由剛才的喧鬧轉入現在的平靜,更加體現出唐伯虎此時萬般失落的無奈心情。男抱女下落的場景倒是很平常,而女抱男下落的場景也隨著新世紀「小男人」喜劇的泛濫而屢見不鮮,2002年的《河東獅吼》中,柳月紅將下墜的程季常緩緩接入懷中的慢鏡頭,則象徵了影片中女人對男人的一種徹底征服! 好了,說了這么多。但香港電影中的慢鏡頭數以萬計,絕不是我的一篇小文所能囊括的,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引發大家的一些思考,看看如何能夠通過慢鏡頭使得香港電影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❼ 電影中的那種流暢的慢鏡頭是怎樣拍攝的
拍電影的機器可以升格的。升越高越慢。畫面質量也越高。電影的拍攝速度超過了24畫格/秒時,我們便稱之為升格拍攝,升格拍攝的畫面到了銀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自然也就造成了電影時空上的延展放大,這便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慢鏡頭。也就是說快速拍攝,正常速度放映時就成了慢鏡頭了。
❽ 電影里移動度慢,但是人物動作很快怎麼拍的
慢鏡頭?快鏡頭?
慢鏡頭:正常情況下,電影放映機和攝影機轉換頻率是同步的,即每秒拍24幅,放映時也是每秒24幅。這時銀幕上出現的是正常速度。如果攝影師在拍攝時,加快拍攝頻率,如每秒拍48幅,那麼,放映時,仍為每秒24幅,銀幕上就會出現慢動作,這就是通常叫的「慢鏡頭」。
快鏡頭正好相反。
❾ 電影中的旋轉慢動作鏡頭是如何拍攝的
樓主所說的這種拍攝手法叫做------子彈時間.
什麼是子彈時間?
自從《黑客帝國》上映後,「子彈時間」特技似乎成了它的一塊招牌,無數影迷只要提起《黑客帝國》,就一定會說到「子彈時間」。而且,該特技後來也是被模仿得最多的銀幕特技之一,無數的廣告和電影、電視中都對它進行了模仿,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霹靂嬌娃》、《怪物史萊克》、《恐怖電影》等,除了《怪物史萊克》中學得比較有意思外,其他的多為東施效顰之作。
他們拍攝「子彈時間」鏡頭時,是以120架照相機精確地擺放在一條由電腦追蹤系統設定的路線上,然後讓這些相機的快門按照電腦預先編程好的順序和時間間隔開始拍照,然後把各個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掃描進電腦,由電腦對相鄰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進行虛擬修補,這樣就能獲得360度鏡頭下拍攝對象的連貫、順滑的動作,最後再由電腦將該連貫的動態圖象與背景融合,才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新奇鏡頭。
❿ 電影中的慢鏡頭蘇如何拍攝的快鏡頭又是如何拍攝的答
慢鏡頭,是增加單位時間內攝像機的膠卷曝光數量然後在放映的時候按正常的播放速度播放
快鏡頭:是減少單位時間內攝像機的膠卷曝光數量然後放映時按正常播放速度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