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都靈之馬講的是什麼
《都靈之馬》講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新浪娛樂訊 米蘭-昆德拉用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詮釋尼採的「萬劫回歸」理論,16年後,貝拉-塔爾回歸尼採的痛苦路,用電影《都靈之馬》講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型枯鬧重。當地時間2月15日,第61屆柏林電影節迎來了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他的新片《都靈之馬》競逐金熊。該片講述改變開創西方現代哲學的德國卓越哲學家尼命運,令其走向瘋癲,步入死亡後,那匹馬的遭遇。該片發布會上,被其攝影師稱做瘋子,還逼死過自己製片人的貝拉-塔爾被追問,該片與敗攔大家預期的並不一樣,尼采並沒有出現,貝拉出言反駁:「尼采較之本片,等同於於這匹馬,和我們自身」,他視死亡為該片主題,「觀眾會深切體會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雖然這位匈牙利大師的名氣比肩他的爆脾氣比翼齊飛,但他卻在柏林並未受到優待:《都靈之馬》並未在電影節主宮放映,觀眾人數遠不及那些電影品質與思考落其下風的導演作品。
貝拉-塔爾擅用長鏡頭,隱喻比比皆是,鏡頭充滿力量,調度富有詩意,《都靈之馬》也是典型的「貝氏」電影。至少有六成觀眾留至影片結束,較之他的上一部電影、於戛納首映的《倫敦來的人》,只有月末一成的觀眾留到了最後。
談尼采:較之本片 等同於這匹馬
受之前消息的誤導,記者都以為這部電影的重點在於詳盡描述「尼採在結束十周年的黃金創作期後,於都靈街頭遇到一匹遭暴打的馬,他抱著馬頭痛哭後,就走向瘋癲的過程」。但沒想到,尼采並未出現,貝拉-塔爾卻不卜罩認為尼採的缺席:「尼采較之本片,等同於這匹馬,和我們自身」。他遂點出該片主題是死亡:「只有經歷了痛苦,才會拍這部電影,觀眾會深切體會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談初衷:喚醒大家 明白生命是種體驗
貝拉將此古老故事用近倆小時的黑白影像呈現,他用鏡頭追隨這對極品父女6天,日復一日單調而充滿危機的生活。塔爾稱:「有人每天早上起床、照鏡子,有人家裡沒有鏡子,有人甚至連家都沒有,但,還得睜眼,迎接全新的一天。最後,該發生的都會發生。如能用該片喚醒大家:明白生命是一種體驗。」
他接著進一步表示,拍攝該片「不是為了尋找答案,也不想預言,只是敘述,告訴大家我們認為的這個世界是怎樣的。」他毫不掩飾對世界存的消極態度:「死亡瞬間,我們不會再糾結所作所為是否有意義,我們、已老去的靈魂、這個世界都不復存在。」
談自己:貨真價實重復自己 不想用商業評價電影
貝拉-塔爾曾經逼死過自己多年摯友、曾為其擔任製片人的赫伯特-巴尚,也曾對記者甩臉發脾氣。抵達尼采故土,他和顏悅色得多。
記者追問其是否在重復自我時,他也直認不諱:「我是在重復自己,我的所有電影都在講同一個事情。」他不認同用市場來評價電影的看法,「大家要看它是否真誠,電影不能跟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言語中,堅信自己的作品能名留影史。
被談論:貝拉-塔爾是個瘋子
自2000年開始與貝拉-塔爾合作的男演員Janos Derzsi 脫口而出:「貝拉是個瘋子」,全場嘩然,他卻接著指出自己的親身感受並非那麼不好,「跟這個瘋子導演合作很容易」,因為「他會告訴我,他要什麼,但他也需要我再次創作。他拿著攝像機在我周圍拍,我就像他的小狗一樣,在那,只要在那就好了,任他擺弄。」
與其他合作過多部影片的攝影師Fred Kelemen認同二人電影理念的一致,「我倆的友誼正基於此,我倆無所不能,共同開創新世界。」
㈡ 有什麼和《超脫》一個類型的電影
和《超脫》一個類型的電影有《都靈之馬》。
該片講述了1889年1月3日,尼采(雅諾斯·德茲斯飾)在都靈的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到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馬。他抱著馬哭了起來,然後昏倒了。
在隨後的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尼采就被診斷出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並在隨後的11年裡卧榻不起、沉默寡言。那麼,到底那匹馬是什麼樣的,貝拉塔爾新片追尋了那匹馬的故事,或許也是尼採的故事。
評價:
該片體現出貝拉·塔爾對農村、鄉間等前現代生活的關注與留戀,對窮苦人命運的深刻洞察力和淳厚的同情,對手工時代的生存方式、工作技能心存敬意。這些都體現在該片令人驚嘆的細節中,那種讓人緊鎖雙眉、彷彿要與主人公休戚與共的感覺,是普通電影無法帶給觀眾的。
㈢ 如何解讀《都靈之馬》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開始是匹馬拖著一位白發老人在荒原中冒著狂風前行回家,而這匹馬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匹導致尼采變瘋的傳奇之馬。然後故事就此展開。《都靈之馬》臘肢既然想要表達尼采對於神性虛無的輕蔑,那麼它空洞冗長的鏡頭便是貫穿於整個鄭答世界的寧靜與痛苦的詮釋。然而這部電影不看劇情光聽大風一直吹感受輪叢世也很好。同時我也不認為這是什麼絕望的結尾,無非是回到了自然本來的面貌。
㈣ 《都靈之馬》你看懂了嗎
電影唯一與尼採的聯系就是開篇那段話,由此本來一匹普通的馬成為了那匹導致尼采徹底瘋癲的傳奇之馬。本來一個具有普世寓言功能的文本盯姿,卻偏偏要與尼采聯系起來而具有某種傳奇性。那麼文本必然與尼採的哲學理念具有某種隱秘的聯系。這種聯系最為清晰的表露在那個外來人,那個胖叔叔講了電影中最大的一段話,估計比其他所有人在整部電影中說的話都多。這段有明顯「查拉圖斯特拉」傾向的獨白(「上帝已死」的含義躍然紙上),卻被馬夫(片中的獨臂老人,也是一位父親)以一運悄句「瞎胡扯」為終結,從某種程度而言,貝拉塔爾藉助主人公傳達了一種凱悄絕「反尼采」的傾向。
但這種「反尼采」並非指向尼采「反基督」的哲學觀點,而是通過父女兩人在六天的生活來反對尼采晚期引以為傲的「超人哲學」---期望成為超越理性,超越自我,而重新實現自我評估和自我升華的「超人」,這種充滿精英意識的哲學理念在面對嚴酷的生活的時刻,顯得那麼浮誇和形而上學。或許在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的尼采看到了這匹馬的未來,看到了都靈之馬和馬夫女兒面對死亡卻維護一種生命的尊嚴,從而徹底否定了尼採的「主人-奴隸道德觀」。
上帝用六天來創造世界,第一天上帝創造了光,電影中第五天光消失了,第二天創造了水,電影第四天水消失了。這種「反創世紀」的過程,預示了第六天的父女已經陷入到一種混沌的「死」的境界,正如第五天最後,導演的旁白已經敘述了「死亡已經沉落」。在這種「死」的境界中,父親仍然啃著生的馬鈴薯,還要求女兒吃,就如同女兒要求那匹老馬進食一樣,這是在死中仍然堅持生命的體現,這就是貝拉塔爾最為樸素卻最為殘酷的世界觀。
㈤ 關於馬的電影感人電影
1、黑神駒(1979年)
《黑神駒》以戲劇化的抒情風格描述一名男孩在船難中跟黑神駒同時漂流到荒島上,人與馬建立了兩位一體的非凡感情。後來他們獲救重回人類社會,巧遇老牌馬術教練,乃被訓練成出色的賽馬和小小年紀的騎師,在一次比賽中獲得冠軍。全片的攝影極為優美動人,尤其當時的童星凱利·里諾在沙灘上跟黑神駒玩耍的場面,在視聽效果上呈現出大自然之美的極至。米基·魯尼飾演的馴馬師在片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一老一少和馬之間的三角互動關系爆發出感人的火花,堪稱同類影片中的一流代表作。
㈥ 8部高分哲學電影,理解人生保持清醒!
8部高分哲學電影
理解人生,保持清醒
《半夢半醒的人生》
青春世渣年學生維利·維金斯童年時曾從小夥伴那裡得到這樣一個預言:「夢即命運」長大後,他在恍恍惚惚間來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維利走街串
巷,經歷各種各樣的神奇體驗,彷彿穿梭於不同的夢中。在此期間,他還
遇到了各色人等:從開著船形汽車的司機到大學教授,從性感的金發美女
到癲狂的眼睛男……每個人都喋喋不休,談論著人生、理想和哲學。而維人過利不發一言,儼然一個極具耐心的聆聽者。
《都靈之馬》
1889年1月3日,尼採在維亞·卡羅·艾爾波特酒店的六號門前駐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個馬車吸引。不遠的地方,馬車的車夫遭遇到了一匹倔強的馬。車夫拿起鞭子,朝馬匹打去。尼采見到此番情景,擠進人群,沖到馬匹跟前,阻止住馬夫,抱住馬痛哭起來。酒店的主人趕來拉走了尼采。回到酒店的尼採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地躺了兩天。隨後小聲地說了幾句話。接下來,就是尼采精神錯亂、神經顛顛的十年。誰也不知道,在都靈,在那匹馬的身上,在尼採的心理,發生了什麼。
《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
1929年,波伏娃遇見了改變她一生命運的男人薩特,相同的理念令兩人走到了一起。然而,生性風流的薩特卻並不願意為了波伏娃而放棄他「自由」的生活,即
便已經同波伏娃確定了關系,但他依然公開和諸多伴侶來往,他和波伏娃早已達成共識——這些伴侶的存在並不會破壞他們之間的愛情,正相反,沒有了束扒悄縛,他們反而因此獲得了真正的愛情。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比較出世的哲學家。他想把自己與當今這個唯物主義的社會一刀兩段,一個人獨自的生活。這樣一來,他怪癖的言行舉止反倒引起了別人的注意。有位警察奉派去跟蹤他。結果那位警官成了哲學家的門徒。這讓警察的女兒大為惶恐,多虧她男友的幫助,招來了新聞界對哲學家的多方探詢。這下可好了,哲學家被弄得聲名狼藉,擔憂不堪,再難恢復平靜的心神去與世隔絕了。
《笛卡爾》
影片記述了法國哲學家笛卡爾(1596-1650)的傑出一生。
當中有大段大段的笛卡爾現身說法的哲學台詞,使得這部片子看
上去更像一部笛卡爾思想史,處處是這位偉大的哲學家與他人爭
辯的場景,影片拍出了文藝復興時代的范兒。
《維特根斯坦》
這是一部現代風格的戲劇,介紹了哲學家維特根斯坦(1889-1951)的生平及思想。
他以一個小男孩的形象出現,他的少年時代很壓抑,銀幕上他的家人都身穿羅馬人的寬外袍。一系列的小場景描述了他從小時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再到最終在劍橋當教授和Bertrand Ru ssell以及John Maynard Keynes合作的生平。
《蘇菲的世界》
根據同名哲學暢銷小說《蘇菲的世界》改編。14歲的少女蘇菲一天放學後在郵箱里發現一封神秘來信,上面簡短地寫了三個字:你是誰?蘇菲陷入思考。第二天她又收到第二封信,這次的問題是返帆:世界從哪兒來?一直過著普通平
凡人生的蘇菲開始認真思考這些在學校從來得不到解答的問題。
《漢娜·阿倫特》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納粹德國高官、素有「死刑執行者」之稱的阿道夫·艾希曼,並於1961年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著名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受《紐約人》邀請為此次審判撰稿。當她前往耶路撒冷觀看
審判後,卻在艾希曼的闡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學思考之間發現了分歧。當阿倫特將艾希曼當年的行為提高到哲學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發了社會上的惡評和抨擊,一些漢娜·阿倫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絕交反目·…
㈦ 如何解讀《都靈之馬》
《都靈之馬》依靠風格化鮮明而又極其工整的視聽語言成功地表達了尖銳的思想意識、自毀的人生觀念與虛無主義的永恆循環。
他運用寫實的敘述風格達到了寫意的哲理展現,用極簡主義的故事表象包裹起了關於基督教與尼采哲學的深層思考,構成貝拉對生命意義反思的影像表達。
《都靈之馬》是New Star發行的劇情片,由貝拉·塔爾執導,沃爾克·斯彭格勒、雅諾斯·德茲斯等主演數搜。該片講述了弗里德里克·尼采與馬的故事。2011年02月15日該片在德國上映。2011年該片獲得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劇情簡介:
1889年1月3日,尼采(雅諾斯·德茲斯飾)在都靈的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到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抽打一匹櫻州老馬。他抱著馬哭了起來,然後昏倒了。在隨後的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尼采就被診斷出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並在隨後的11年裡卧榻不起、沉默寡言。
那麼,到底那匹薯頌歷馬是什麼樣的,貝拉塔爾新片追尋了那匹馬的故事,或許也是尼採的故事。
創作背景
在影片開始前,貝拉·塔爾親自為影片做了這段旁白。在貝拉·塔爾的眼中,這個馬的故事,就是尼採的「瘋狂」的源頭。
以令大哲學家尼采痛苦從而進入長達11年瘋癲狀態的馬的故事為線索,講述馬、馬夫及馬夫女兒六日內的生活,其極致長鏡頭美學令本片成為探索哲學精神的靈肉合一之作,實驗性風格極為濃烈,映照尼采發瘋的本源。
㈧ 《都靈之馬(2011)》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亞諾什·德爾日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mUqdH5YbpepO38e_N2SB0g
㈨ 《瞧,這個人》
看到這本書時,覺得與眾不同,就想拜讀尼采這個不平凡人瘋前的最後一部著作。
尼采出生於德國的一牧師之家,童年的他,生活不易——父親在他5歲的時候就病逝了。槽糕的是,尼採的身體先天不足,經常病魔纏身。
在寫了《瞧,這個人》後,因為抱著一匹馬,說:「可伶的兄弟呀,你為什麼要受這樣的苦」。之後就陷入精神分裂,長大11年,直到去世。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無人超越。
尼采是德國人,可尼采對於德國,他有諸多的不滿。除了說自己不是德國人。
還說「如果幾千年來最深刻的思想誕生在德國,恐怕連古羅馬城堡里的母鵝都會覺得自己的靈魂也利益理應受到同等的重視。」
說:「從猶太人那裡,我受到了應有的領域,可從德國人這里卻從來沒有。」
「……每當我要想到一個不銷散合我本性的人時,我總會想到德國人……德國人都是賤民——因為,他們都太溫順了……
看了這些,你也看的到尼採的大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吧!
尼采是自信的,是極端狂妄的。
尼採的自信,一方面從他的標題就可見一斑:
《為什虧握氏么我這樣智慧》
《為什麼我這樣聰明》
《為什麼我會寫出如此優越的書》
《查拉圖士特拉:一部給一切人看也是無人能看的書》
另一方面,他的話語:
「智慧、聰明、優越,得別人說了才算數!我還說我比你更智慧聰明呢!」
……
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就是讀著那些獨特的句子,會讓你發笑,同時也會讓你深思。
「除了哲學家,每個人都是奴隸。」
……
據說,尼采是這樣終於變成一皮消個瘋子的:
由於自己的個性,他所熱愛的朋友一個個離他而去或者被他自己主動斷絕關系;由於身體虛弱,大學工作一再辭去。尼采同志眾叛親離,獨自走在冷清的大街上,看見一個馬夫趕著一群馬過來,落伍的老馬被馬夫狠狠地用皮鞭抽打。尼采突然沖進馬群,抱著其中一匹被鞭打的馬,嚎啕大哭:「可憐的兄弟啊,為什麼你要受這樣的苦難!」——於是,尼采開始瘋掉了。一直到他死去,再也沒有「清醒」過來。
坎坷而悲慘的一生,如煉獄般的事業和感情,尼採的痛苦程度,也許只有他本人才能夠體會到。或許只有尼采自己才知道,他究竟是不是真地瘋了。
讀這本書,讀不透,讀不夠,覺得每個地方都充盈著智慧、哲理、生活。
尼采,一個特立獨行的局外人。
㈩ 電影《都靈之馬》,講了怎樣的故事,為什麼很多人看不懂
主要是因為這部電影它是一個沒有什麼故事的劇情片,而且在這個電影裡面並沒有過多的旁白去解釋劇中人物的一些行為,這樣的話就讓很多人看得稀里糊塗的。
在電影裡面尼采是一個貧窮的人,就像那老馬一樣,天天都遭受著來自生活的打擊,所以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一個人和馬的故事,其實那老馬就是尼采自己,他們兩個都是社會底層的人,都已經被社會壓彎了腰,無法表達自己心裡的想法,而這一點在電影裡面並沒有明確的表達出來,只能依靠觀眾去細細的品味和對比才能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