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姆雷特電影和原文的比較
那很難比較啊。電影有很多種。莎士比亞的劇本從來沒有注釋,所以每一種都是不一樣的。其中最離譜的一個電影里哈姆雷特親了他的母親。。。。就是真正、情人間的那種。。。。囧。。。。
一般來說最受歡迎的是改編的現代版。。。雖然也是古英語但是是現代的背景,所以有些不協調。。。。
話說回來你說的是英語版本的電影吧?我沒回答錯把?最相近的是1996年的版本,kenneth branagh飾演哈姆雷特
㈡ 是不是有個電影叫哈莫雷特
有三個版本
1948版電影
中文片名: 哈姆雷特 王子復仇記
片長: 155 min
國家/地區: 英國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園中打盹時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繼位並娶母後為妻,令哈姆雷特深覺羞愧與憤怒。他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郁過度,終日愁容滿面。某夜他遇見父王鬼魂訴冤,終於知道原來是皇叔為篡位娶嫂而毒害親兄。為報父仇他假裝發瘋以避開皇叔監視,並請戲班進宮表演一出與父王被殺經過十分相似的戲劇,逼使叔父原形畢露,結果他卻誤殺戀人奧菲莉亞的父親,導致她因此發瘋墜河而死。他的母親後來也誤飲毒酒身亡。優柔寡斷的王子終於在怒不可遏之下殺死萬惡的叔叔。
幕後製作
公認的最經典版本,榮獲威尼斯金獅獎和第2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項大獎。奧利佛的形象塑造深入人心,孫道臨的配音版也非常出色。1969英國版長114分鍾,導演托尼·理查森,主演尼克·威廉森、安東尼·霍普金斯等,由舞台版改編而成,但效果並不理想,只有奧菲麗婭一角獨具特色。1990版(135分鍾)是現代普通觀眾最容易接受的版本,導演佛朗哥·澤菲雷里拍過多部沙翁名劇,主演梅爾·吉布森。該版本拍攝於蘇格蘭北部,吉布森的表演充滿活力,人物塑造更具當代感。1996年布拉納版的最大特色是:第一,它對莎翁台詞沒有做任何刪減,這在電影版中屬首次(但市面上有兩個半小時的壓縮版);第二,它匯聚了眾多大腕,像羅賓·威廉斯、比利·克里斯多、查爾頓·海斯頓、法國大明星傑拉·德巴杜均在片中客串。布拉納的哈姆雷特不是憂郁型的,而更偏火爆型。片長共238分鍾。導演和主角凱尼斯·布拉納被公認為當代莎劇的最權威詮釋者。其他主演包括凱特·溫斯萊特、朱麗·克里斯蒂、戴瑞克·傑寇比等英國大腕。2000版111分鍾,主演伊森·霍克,劇情搬到了紐約,丹麥變成了丹麥公司,王子化身成獨立影像製片人,頗具創意和實驗性。另外有一個2001年版本也將故事搬到現代,主演兼導演是坎貝爾·斯格特。
1990版電影
中文片名:哈姆雷特 王子復仇記
片長:130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 法國
上映 1990年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遭父喪,皇叔旋即繼位並娶母後為妻,令他深覺羞愧與忿懟,某夜他遇見父王鬼魂訴冤,原來皇叔為篡位娶嫂而毒害親兄。為報父仇他假裝發瘋以避開皇叔監視,並籍著戲班進宮的表演,逼使叔父原形畢露,優柔寡斷的他該如何復仇?
當父親去世後,丹麥王子Hamlet(Mel Gibson飾)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時,他的母親Gertrude(Glenn Close飾)已經嫁給了他的叔叔,丹麥的新國王Claudius。他們倆人都催著Hamlet趕快娶他的心上人Ophelia為妻。但很快,Hamlet死去的父親的鬼魂出現了,他告訴Hamlet,他是被Gertrude和Claudius殺害的。於是,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在他猶豫的過程中,他誤殺了Ophelia的父親,導致他的心上人Ophelia發瘋墜河而死。他的母親後來也誤飲毒酒身亡。優柔寡斷的王子終於在怒不可遏之下殺死萬惡的叔叔。
2000版電影
中文名稱:哈姆雷特2000版
首映:2000年5月19日
這是一部現代版的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是紐約一家大公司——丹麥公司已故總裁的兒子,當父親的幽靈將自己被兄弟克羅迪斯謀殺的真相告訴哈姆雷特後,他下定決心要替父報仇。
《哈姆雷特》是莎翁最著名的一幕悲劇,並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其中1948年由奧利佛·勞倫斯導演的版本最有成就,榮獲當年度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奧斯卡大獎。
千禧版《哈姆雷特》由獨立製片人兼導演麥克·阿爾默瑞德擔綱,再度接受低成本製作的挑戰。為了拍攝這部預算僅為200萬美元的影片,麥克放棄了流行的超級35毫米的攝影系統,而改用了16毫米系統,不過這對於用慣了8毫米系統的麥克來說,還是感覺不錯。盡管影評界一向不看好伊森·霍克,但是麥克認為伊森內斂的氣質十分適合飾演忍辱負重的哈姆雷特形象,另一名主演卡爾·麥克蘭契倫則是著名電視連續劇《雙峰鎮》的主角,演技方面自然無可挑剔。由於麥克的「勤儉執家」,在200萬美元的預算內,仍然請到了著名音樂家卡特·博威爾(《冰雪暴》、《傀儡人生》)為影片編曲,使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中哈姆雷特的那句著名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台詞是被安排在一家錄影帶出租店裡念出的,而「戲中戲」也變成了哈姆雷特拍攝的一段電影,相信不少莎翁的崇拜者會對此嗤之以鼻,麥克是這樣認為的:莎翁在作品中表現的內涵與現代生活很接近,而且莎翁寫作的本意就是要娛樂大眾,所以將他的作品放在一個現代的環境中來演繹,使之更貼近觀眾是對原作最大的敬意。也許正是對莎翁作品頗具深度的理解,這部影片在公映後,獲得了不少影評的肯定,票房方面也表現合理。著名影評站電影批評是這樣評價這部電影的:如果能夠更多地像這樣精彩地去改編經典劇作,也許更多的人會放下他們的後街男孩傳記而轉向海明威或者莎士比亞,從而更好地了解我們身邊的世界。
㈢ 電影《哈姆雷特》一共有幾部大家誰能提供資源
哈姆雷特 (1948)
(Hamlet)
其他片名:
王子復仇記
導演:
·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編劇:
·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 William Shakespeare
演員:
· John Laurie
· Esmond Knight
· Anthony Quayle
· Niall MacGinnis
· Harcourt Williams
語 言: 英語(English)
播映時間: 155分鍾
類 型: 犯罪(Crime) / 劇情(Drama) / 愛情(Romance) / 驚悚(Thriller) (更多...)
分級級別: ETGO 0 級
總 點 擊: 1115
國家/地區: 英國(United Kingdom) (更多...)
上映日期: 1948年10月13日
製作公司:
發行公司: 環球(Universal Pictures)
宣 傳 語:
官方網站:
收錄時間: 2005-11-30
點播服務根據實際的網路流量,每兆流量消耗 0.32 元現金 E 幣。欲獲取現金 E 幣,請見《消費和充值指南》。
該部電影已經被 72 位用戶收藏入收藏夾。
發現有錯誤,歡迎前往《報錯區》報錯。
影片描述
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丹麥的京城艾爾西諾。丹麥國王在花園打盹時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勞迪亞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為妻,前國王的兒子哈姆雷特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郁過度,終日愁容滿面。他聽從好友的勸告,半夜跟出現在城堡上的父親幽靈相會,終於得知父王是克勞迪亞斯與母親合謀害死的。為了取得證據,他特地請來了一批戲子,在王宮里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殺人劇,將父王當時被殺的經過表現出來。哈姆雷特一看母親與叔叔的反應,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亞斯有個女兒叫奧非莉婭,她儀表出眾,清麗純潔,痴心地愛著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於父仇未報,故意對奧菲莉婭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勞迪亞斯也了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實意,於是施展計謀。哈姆雷特由於失算,誤將躲在幕後聽他與奧菲莉婭談話的波洛尼亞斯刺死,奧菲莉婭承受不了失去戀人和父親的打擊精神崩潰,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亞斯的兒子聞訊從國外趕來,誓死要為父妹報仇。克勞迪亞斯叫他跟哈姆雷特決斗,並且在劍頭敷以毒葯。那天,皇宮大廳里刀光劍影,殺氣騰騰。間歇時,克勞迪亞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親深受良心譴責,一把奪過喝下,當著兒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義憤填膺,揮劍擊中對手,冷不防也被對手暗劍刺傷,頓時毒性發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後的力氣將十惡不赦的克勞迪亞斯刺死,為父報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http://movie.etgo.cn/movie/10641/index.html
可以下載可以在線收看 速度都很快
要注冊 不過是免費 也不會太麻煩
最重要的是夠清晰
㈣ 《哈姆雷特》的眾多電影版之中哪個最值得一看
我還是最喜歡看最原始的那個電影版本,因為最原始的時候是最有精髓的,其他的版本都是在此之上改編或者仿造的,我覺得特別的不好。
㈤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_奧賽羅_李爾王_麥克白莎士比亞不僅在英國文學史上很有名,在世界上,在中國都是十分有名的,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靈魂人物,他們的作品往往能反應一個時代的靈魂。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世人皆知,更是中小學時就要求去看的名著。但是其中晦澀難懂的政治主題卻不一定差團是小孩子能懂的,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都有哪些吧。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悔慶畢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英語: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習慣上將本劇與《麥克白》[1]、《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並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戲劇中叔叔克勞地謀害了哈姆雷特國王,竄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葛簇特;王子哈姆雷特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報復。劇本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偽裝的、真實的瘋癲 —— 從悲痛欲絕到假裝憤怒 —— 探索了背叛、復仇、亂倫、墮落等主題。《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是最長的一出,也是英國文學中最富震撼力、影響力的戲劇之一,並似乎「不停地被他人講述、改編著。」[2]本戲劇是莎士比亞有生之年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並自1879年以來就雄踞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榜首。[3]戲劇影響了眾多作家,包括歌德、詹姆斯·喬伊斯、艾瑞斯·梅鐸等人,並被稱為「在《灰姑娘》之後最常被搬上熒幕的戲劇。」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來自於阿姆雷特傳奇(Amleth),出自十三世紀的薩克斯·格勒麥蒂克斯的作品《格斯塔·達諾拉姆》[6],並在十六世紀由學者弗朗西斯·迪·貝勒弗萊斯特重新講述。他也可能參考了伊麗莎白時代的《烏哈姆雷特》(Ur-Hamlet)。莎士比亞也讓演員理查德·伯比奇[8]出了名。[9]在之後的400多年中,劇中角色都有頗負盛名的演員們來擔任。戲劇有三個早期版本,存在於《第一四開本》,《第二四開本》,和《第一對開本》當中。版本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劇幕。戲劇的結構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著評論家的注意。其中的一個例子是哈姆雷特在刺殺叔叔時的遲疑,這個辯論長達幾個世紀: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戲劇拖延的手法而已,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將哲學與道德之間的問題復雜化,討論了冷血謀殺、精密復仇、慾望受挫的矛盾。最近,精神分析家研究了哈姆雷特的潛意識,碧芹女性學家也重新分析了被邊緣化的人物歐菲莉亞(英語:Ophelia)和葛簇特(英語:Gertrude_(Hamlet))。 哈姆雷特歷史 該劇寫於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間。這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戲劇傑作的第一個印刷本是所謂「壞四開本」,是個沒有作者授權的盜版。1974年出版的《哈姆雷特》共4042行,29551字,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長劇本。劇本主人翁哈姆雷特是位丹麥王子。他在劇中第三幕第一場的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英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是戲劇史上流傳最廣的台詞之一,也是許多現代演員惡夢般的表演難點。在劇場中,哈姆雷特是在西方各國扮演最多的角色之一,也對成熟的男演員提出了巨大挑戰,因為哈姆雷特在劇中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哈姆雷特主要角色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丹麥王子。在城外透過遇見父王的鬼魂,知道自己父親乃遭到叔父克勞地毒害,經過一次舞台劇的演出證明叔父克勞地為殺父兇手...為了報復,經歷痛苦掙扎後他達成目的,整個王宮也陷入死亡的恐怖中。他最後也中了致命的毒劍死去。克勞地 (Claudius)——丹麥現任國王。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後繼任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其為殺父兇手後,他百般阻撓,最後死在侄子復仇的毒劍下。鬼魂 /丹麥前任國王(King Denmark, Ghost)——哈姆雷特的父親死後化成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時,哈姆雷特正在國外。葛簇特 (Gertrude)——丹麥王後,王子的親生母親。先王死後改嫁克勞地,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關系被視為亂倫,所以引起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誤喝下克勞地預藏的毒酒,當場身亡。波隆尼爾 (Polonius)——克勞地的御前大臣。他是出名的老頑固,阻撓哈姆雷特與自己女兒歐菲莉亞之間的愛情。哈姆雷特總是假裝呆頭呆腦來戲弄他。為了監視哈姆雷特,他躲在一塊掛毯後,偷聽哈姆雷特與王後的談話時,被王子一劍刺死。雷爾提 (Laertes)——波隆尼爾的兒子。為了父親和妹妹的死用劍殺死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劍下,盡管當時哈姆雷特沒有意識到劍是帶毒的。歐菲莉亞 (Ophelia)——波隆尼爾的女兒。她與哈姆雷特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在大學的好友。他沒有直接捲入王室之間的陰謀,成為哈姆雷特的傳聲筒,莎士比亞用他來烘托劇情。雖然他曾揚言要自殺,但卻是唯一活到劇終的主要角色。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都是哈姆雷特的大學同學。他們受克勞地之請前來照顧哈姆雷特。雖然兩人在劇中無太大用處,王子很快就懷疑兩人是間諜。當國王下密令要處死遠在英國的哈姆雷特時,他把名字偷換了。於是兩人在幕後莫名其妙地死去。福丁布拉 (Fortinbras)——挪威王子。在劇中只有短短過場戲。他的重要性在於,由他說出全劇的最後台詞,似乎象徵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闡述了劇作主題。 哈姆雷特劇情概要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迪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迪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 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迪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斗。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迪斯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迪斯並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哈姆雷特起源 哈姆雷特式的傳奇廣泛存在(如在義大利、西班牙、拜占庭、阿拉伯等地),其核心主題「英雄是傻瓜」可能發源於印歐地區。一些前哈姆雷特的古代作品可以找到。第一個是匿名人所著的斯堪的納維亞《赫羅爾夫與卡其色傳奇》。其中,被謀殺的國王有兩個兒子——赫羅爾夫與卡其色——他倆在故事中隱姓埋名,而不是像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那樣假裝癲瘋。第二個是羅馬布魯圖斯傳奇(legend of Brutus),出現於兩個獨立的拉丁作品當中。故事的主角盧修斯,改名為布魯圖斯(愚鈍的),來躲避父兄們所遭遇的不幸,並最終殺死家族的兇手國王塔克文。十七世紀北歐學者托夫斯(Torfaeus)將冰島英雄阿姆羅德(Amlodi)、西班牙王子阿姆巴勒斯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了對比。類似的地方包括王子裝瘋,意外地在母親卧室里誤殺國王的大臣,最終殺死自己的叔叔。 許多更早的傳奇元素包括十三世紀的《阿姆雷特的一生》(Vita Amlethi),它是薩克斯·格勒麥蒂克斯所著的《格斯塔·達諾拉姆》中的一部分。故事的文字是拉丁文,反映了經典羅馬觀點中的道德與英雄主義,並在莎士比亞時代廣為流傳。重要的相似處包括王子裝瘋、他的母親與篡位者通姦、王子殺死背後的奸細等。薩克斯的故事在1570年被弗朗西斯·迪·貝勒弗萊斯特翻譯到法國,出現在他的《歷史悲劇》一書當中.貝勒弗萊斯特美化了薩克斯的文字,基本上將篇幅長度翻倍,並敘說了英雄的憂慮。 哈姆雷特評論史 十七世紀早期,戲劇就因其中的鬼魂和對憂郁、瘋癲的生動描繪而著名,並導致詹姆士一世和卡洛琳時期的戲劇中出現了一連串瘋癲事件。雖然戲劇深受人們喜愛,觀眾眾多,但十七世紀復辟時期的評論家認為《哈姆雷特》太原始了,認為其整合程度、禮儀態度上都不合規范。這種觀點在十八世紀被反轉,評論家們認同哈姆雷特是英雄——一個優秀的青年,但生不逢時 。十八世紀中葉,哥特文學影響了心理分析和神秘主義分析,將瘋癲和鬼魂重新推到了前台。直到十八世紀末期,評論家和演員們才開始將哈姆雷特視為一個思維混淆、內心矛盾的人。在此之前,他要麼是瘋了,要麼不是;要麼是英雄,要麼不是;沒有什麼中間迴旋的餘地可言。這些發展反映出文學評論的根本改變,即更多地注重人物而非劇情。到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批評家認為《哈姆雷特》中內部的、個人的矛盾反映出在那個年代裡對內心掙扎和內部特點的注重 。同樣,批評家們開始注意到哈姆雷特拖拖拉拉的特點,並認為這不單單是個寫作手法。這種對角色特徵和內心斗爭的分析持續到了二十世紀,之後評論向多方面發展。 結構 《哈姆雷特》與同時代的戲劇有所不同。例如,在莎士比亞的年代,戲劇通常遵循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即戲劇應該注重劇情,而不是人物。在《哈姆雷特》當中,莎士比亞翻轉了這一規則,將重點放在了獨白,而不是劇情上,這樣觀眾就可以獲悉哈姆雷特的動機和思想。除了「壞」四開本以外,戲劇看似斷斷續續、情節不規則。例如,在掘墓戲時 ,哈姆雷特似乎決志行刺克勞地:但在下一幕時,當克勞地再次出現,王子卻突然軟了下來。學者們依然就此爭辯不休,不知這是否是創作中的瑕疵,還是故意增添主題中思想混淆與二重性的手法[89]。最後,其它戲劇一般時長兩個小時,而作為莎士比亞篇幅最長的作品,《哈姆雷特》,這個總計4042行,29551字的作品,需要超過4小時的時間來完成演出。甚至在今天,戲劇也通常只演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有在影視版中才進行全部的演出。《哈姆雷特》也使用了莎士比亞擅長的手法——戲中戲,即使用故事中講述的另一個故事來進行敘述。 哈姆雷特有關的電影 《哈姆雷特》曾多次被搬上銀幕,比較廣為人知的版本(其他詳見「哈姆雷特」消歧義(英語:Hamlet (disambiguation)))有: 1948年,《皇子復仇記》,黑白電影,勞倫斯·奧利維爾自導自演,更憑此片獲多項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哈姆雷特》,俄羅斯俄語版,科津采夫執導,斯莫克圖諾夫斯基主演。1969年,《哈姆雷特》,首部彩色版,Tony Richardson執導,Nicol Williamson主演。1990年,《王子復仇記》,霍高·薛科維尼執導,米路·吉遜主演。1996年,《哈姆雷特》,首部足本電影版,簡尼夫·班納自導自演。2000年,《哈姆雷特之後現代叛逆篇》,現代曼克頓版,Michael Almereyda執導,伊森·霍克主演。 奧賽羅 《奧賽羅》(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莎士比亞大約於1603年所寫作的一出悲劇。戲劇被認為是根據義大利短篇小說《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編而成,後者是由喬凡尼·薄伽丘的門徒吉拉爾迪·欽齊奧寫成,並於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這四位角色展開: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軍奧賽羅;妻子苔絲狄蒙娜;副將凱西奧;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於戲劇情節跌宕起伏,涉及種族、愛情、嫉妒、背叛,《奧賽羅》依然常在今天上演,並為眾多作品提供了創意基礎。 奧賽羅人物 奧賽羅 (Othello),摩爾人(黑人)、威尼斯將軍。苔絲狄蒙娜 (Desdemona),奧賽羅的妻子、勃拉班修的女兒。伊阿古 (Iago),奧賽羅的旗官、愛米利婭的丈夫、反派角色。凱西奧 (Cassio),奧賽羅的副將。愛米利婭 (Emilia),伊阿古的妻子、苔絲狄蒙娜的女僕。比恩卡 (Bianca),凱西奧的愛人。勃拉班修 (Brabantio),威尼斯元老、葛萊西安諾的長兄、苔絲狄蒙娜的父親。洛特利哥 (Roderigo),風流和有錢的威尼斯人、暗戀苔絲狄蒙娜。威尼斯公爵 (Duke of Venice)葛萊西安諾 (Gratiano),勃拉班修的弟弟。羅多維科 (Lodovico),勃拉班修的親戚、苔絲狄蒙娜的表親。蒙泰諾 (Montano),塞普勒斯總督、奧賽羅的前任。小丑,奧賽羅的僕人。官長、紳士、信使、傳令官、水手、侍從、樂工等。 上一頁 0 /5 下一頁
㈥ 哈姆雷特哪個電影版本忠於原著
1948的《哈姆雷特》忠於原著。《哈姆雷特》是由Two Cities Films Ltd出品,勞倫斯·奧利弗導演,勞倫斯·奧利弗、簡·西蒙斯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於1948年5月4日在英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為叔叔篡位,從而替父報仇的故事。該片獲得第2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6)哈姆雷特哪個電影版本最經典擴展閱讀
原著《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
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
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斗。
㈦ 哈姆雷特電影哪部最符合莎士比亞的原劇本
獲得 奧斯卡 金像獎的1948版
1948版電影
基本信息
內容類型:劇情片 故事片 所屬國別:英國 原文語種:英文 配音語種:中文 原著作者: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導演: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主演: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攝影:Desmond Dickinson 作曲:威廉華爾頓 (William Walton) 出品:J. Arthur Rank Films Pilgrim Pictures Rank Film Organization [uk] Two Cities Films Ltd. [uk] 攝制日期:1948年 更多中文片名:王子復仇記 更多外文片名:Amlet(Greece ,reissue title);Amleto(Italy)Amletos(Greece) 片長:155 min 色彩:黑白 混音:單聲道 級別:Australia:G / UK:U / Argentina:13 / Finland:K-12 / USA:Approved 製作成本:£500,000 (estimated) 製作周期:1947年4月 - 1947年11月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演職員表
導演: 勞倫斯·奧利弗 Laurence Olivier 編劇: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原著 (play) 勞倫斯·奧利弗 Laurence Olivier ....uncredited 主演: 勞倫斯·奧利弗 Laurence Olivier ....Hamlet(Prince of Denmark) 簡·西蒙斯 Jean Simmons ....Ophelia, daughter of Polonius 安東尼·奎爾 Anthony Quayle ....Marcellus
劇情簡介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園中打盹時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繼位並娶母後為妻,令哈姆雷特深覺羞愧與憤怒。他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郁過度,終日愁容滿面。某夜他遇見父王鬼魂訴冤,終於知道原來是皇叔為篡位娶嫂而毒害親兄。為報父仇他假裝發瘋以避開皇叔監視,並請戲班進宮表演一出與父王被殺經過十分相似的戲劇,逼使叔父原形畢露,結果他卻誤殺戀人奧菲莉亞的父親,導致她因此發瘋墜河而死。他的母親後來也誤飲毒酒身亡。優柔寡斷的王子終於在怒不可遏之下殺死萬惡的叔叔。 這是一部真正拍出莎劇古典戲味的代表作,由勞倫斯·奧立佛自導自演,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 共分為十幕: 1、深夜顯幽靈 2、先王揭陰謀 3、裝瘋傷情人 4、演戲巧試探 5、寡斷失良機 6、誤殺情人父 7、海上得脫險 8、情人斷芳魂 9、墓地起沖突 10、悲情大結局 全片成功地突破舞台劇局限,在場景設計和鏡頭運動上都充分發揮了電影的映象魅力。奧立佛的念白和表情同樣精彩,將王子的性格悲劇詮釋得絲絲入扣,吉恩.西蒙絲飾演奧菲莉亞則純美至極。 「有人因天性不良而喪失理智,或因積習難返而抱憾終身,雖有純潔的道德,亦無法補救」,本片是莎士比亞作品搬上銀幕上,成就最高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提名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
幕後製作
公認的最經典版本,榮獲威尼斯金獅獎和第2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項大獎。奧利佛的形象塑造深入人心,孫道臨的配音版也非常出色。1969英國版長114分鍾,導演托尼·理查森,主演尼克·威廉森、安東尼·霍普金斯等,由舞台版改編而成,但效果並不理想,只有奧菲麗婭一角獨具特色。1990版(135分鍾)是現代普通觀眾最容易接受的版本,導演佛朗哥·澤菲雷里拍過多部沙翁名劇,主演梅爾·吉布森。該版本拍攝於蘇格蘭北部,吉布森的表演充滿活力,人物塑造更具當代感。1996年布拉納版的最大特色是:第一,它對莎翁台詞沒有做任何刪減,這在電影版中屬首次(但市面上有兩個半小時的壓縮版);第二,它匯聚了眾多大腕,像羅賓·威廉斯、比利·克里斯多、查爾頓·海斯頓、法國大明星傑拉·德巴杜均在片中客串。布拉納的哈姆雷特不是憂郁型的,而更偏火爆型。片長共238分鍾。導演和主角凱尼斯·布拉納被公認為當代莎劇的最權威詮釋者。其他主演包括凱特·溫斯萊特、朱麗·克里斯蒂、戴瑞克·傑寇比等英國大腕。2000版111分鍾,主演伊森·霍克,劇情搬到了紐約,丹麥變成了丹麥公司,王子化身成獨立影像製片人,頗具創意和實驗性。另外有一個2001年版本也將故事搬到現代,主演兼導演是坎貝爾·斯格特。
㈧ 哪個時期的哈姆雷特最經典 為什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 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道路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世界觀和創作風格形成時期,共寫了9部歷史劇和2部長詩。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有《理查三世》(1592)、《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和《威尼斯商人》(1597)。第二時期(1601—1607),是核輪莎士比亞文藝思想成熟、藝術上達到高峰的階段。這一時期他創作了不朽的四改滾信大悲劇:《哈姆雷特》(1601)《奧賽羅》(1604)、《李爾王》(1606)和《麥克白》(1606)。第備逗三時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亞的創作晚期,作品由悲劇轉向傳奇劇,帶有明顯的烏托邦式的空想主義色彩。反映了他的人文主義理想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他力求兩者和諧的心態。主要作品《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風雨》(1611)等。
㈨ 求最符合原著的電影版本《哈姆雷特》和《傲曼與偏見》。說清版本
哈姆雷特 (1948) (Hamlet)
PS:有人感覺,1948年的是始祖,剪接好,服裝精美;1980年的BBC版很傳神;1990年版本的可看性高;1996年版本的有4小時對英語學習很有幫助,就是男主角有點老。最後還有要看你自己斟酌。
㈩ 哪個版本的《哈姆雷特》電影最忠於原著
1948 勞倫斯·奧利弗 Laurence Olivier自導自演的版本看起來比較像戲劇,因此可以說是最接近原著
但最好看的版本應該是1996年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agh自導自演的版本,榮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服裝、音樂等多項提名
還有一個伊桑霍克的版本,是更悲情哈姆雷特的演繹,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