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俠片的歷史發展
先秦之後,以武術和俠客為主角的小說逐漸興起,至唐代,形成第一個高潮。當時的《紅線》、《聶隱娘》等等,皆已有武俠小說的影子,但還未全面成熟。到了明代,《七俠五義》、《英雄兒女傳》等等開始流行,此時的武俠已經擺脫了唐代武俠中俠客依附政治、並為政治效力的窠臼,呈現出「游歷於江湖、行俠於社會」並與政治對抗的角色特徵,這種精神和春秋時期的「俠客」相吻合。到了明末清初,武俠小說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行,並取得了大眾的認可,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學形式。
電影傳入中國以後,以武俠和武俠精神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開始慢慢與其融合。第一部中國武俠電影,是1925年拍攝的《女俠李飛飛》。該片由邵醉翁(邵逸夫大哥)執導,林雍容,粉菊花,吳素聲主演。講述了一個女俠憑借武功成他人愛情之美的故事。影片雖已有後世武俠電影的雛形和精神氣質,但未脫胎傳統戲曲故事結構,結尾亦落入俗套,故未有太大影響。真正使武俠電影進入世人視線並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28年,由明星電影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的《火燒紅蓮寺》。
該片根據「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是第一部根據原版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影響力巨大,觀者如潮,製片公司賺盡了票房和口碑。此後,續集連拍,一共拍攝了十八部,創下中國電影史上續集最多的單片電影。
武俠電影,作為中國一種獨特的電影類型,開始進入中國電影史。
從30年代開始,因為《火燒紅蓮寺》的火熱,中國開始出現了無數奇奇怪怪的武俠片,這些武俠片良莠不齊,大多取材於稗官野史,或追求新奇,或熱衷舊思想,文化質量不高,技術水準也沒有突破。1937年後,全面抗日中斷了武俠電影。
一直到了60年代,中國武俠片在題材和拍攝風格與技術兩方面,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邵氏從五十年代開始拍攝武俠電影,但不受歡迎,只好與「黃梅調」結合。此時的武俠片仍舊根植於傳統戲曲中,在服飾、台詞、劇情等等方面保留了較大的戲曲痕跡。
1965年,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對泛濫老套的武打片厭煩,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張徹在1967年拍攝傳世之作《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這部影片奠定了張徹在影壇的重要地位,被人稱為新派武俠電影。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只是陪襯。張徹的電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剛烈的俠客,個性獨立,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標准,看重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是陪襯。
新派武俠擺脫了老派武俠的套路,在技術上也有了巨大的嘗試和突破,一些風格化和接近生活化的人物裝扮及審美情趣開始呈現,但,真正引起巨大轟動、標志武俠電影成熟起來的是,1971年由台灣導演胡金銓拍攝的《俠女》。
這部改編自《聊齋》的中國武俠電影扛鼎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冷靜懸疑的氣氛、熟練精準的技巧和滲透其中的禪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評,一舉奪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將中國武俠電影在世界范圍內推向了頂峰,這是中國武俠片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它標志著武俠片這種類型正式獲得世界承認並載入世界電影史。
該片在畫面和劇本兩方面確實頗有新意,導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鑄就了它的成功。竹林、斗笠俠客、政治迫害、輕功、射箭、野外拍攝等等影響後世巨大的武俠元素,皆由此片獨創。而源於道家的山水情趣和政治冷淡,深刻契合中國長久農業社會的思想根源。尤其是該片女主角——徐楓(現台灣湯臣集團總裁)扮演的女俠,輕靈颯爽,扮相利落,幾乎成為後世所有女俠的定格。而她飛身上樹時,驚人的一剪(剪輯特技),艷驚四座,被冠以「中國武俠第一刀」的美譽,在70年代影響力巨大。後來崛起的徐克、程小東等人,皆受此片巨大影響。
至此,中國武俠已經全面成熟起來。
此時,一種新的電影形式開始凸現,並最終於武俠片分道揚鑣:功夫片。
八十年代末,香港新浪潮電影崛起,一批新人開始嶄露頭角,譚家明、王家衛、張曼玉以及後來出現的四大天王。其時,邵氏電影停拍,香港電影呈現巨大市場空間。在這種背景下,以徐克、程小東等海歸派帶來的年輕創作活力和視野,開始掀起武俠電影的第三個高潮。
1992年,程小東取材於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拍攝了同名電影,他大膽取捨劇情,創新動作和敘事技巧,在剪輯方式和拍攝手段上都有了巨大突破。威亞技術的成熟與飄逸審美的運用,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審美情趣,在這里,金庸描寫的劍氣、輕身術等等都有了極為完美的視覺展現。而由黃沾作詞的「笑傲江湖」也傳唱一時,並在二十年後的今天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該片完全延續了《俠女》的拍攝風格,主打元素依舊是竹林、斗笠俠客、陰謀等等,徐克事後說明他確實是向胡金銓學習了,而該片動作的方向所指:俠義精神中的超然脫俗與世外情結,第一次將武俠片的精神內涵做到了極致!!
此後,程小東再接再厲,又拍攝了續集《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這部電影引發的爭議和觀影狂潮更加超過前者,大陸港澳台幾乎萬人空巷。電影中,不僅兵器能殺人,飛花、落葉、針線、鐵鉤甚至徒手都能致人非命。而林青霞裝扮的東方不敗,則成為了新派武俠人物形象的一個巨大突破。
在該片中,林青霞扮演不男不女的東方不敗,因為修煉葵花寶典而揮刀自宮。徐克和程小東第一次吸收了黑澤明電影中的日本幕府時代風情,將和服扮裝與林青霞的美麗氣質結合得無與倫比,而林青霞近乎完美的表演水準,則成為「東方不敗」標志性形象。
以這部電影為准,香港和大陸都第三次興起了武俠片的狂潮,拍攝了諸如:《六指琴魔》、《天山童姥》等一系列武俠片,並在海外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
此後數年間,武俠片漸漸式微,無限制地復制類型導致觀眾視覺疲勞,而票房左右的市場因素也剋制了投資人的拍攝慾望,九十年代末,幾乎沒有人再拍攝武俠電影。
2000年,一部橫空出世的武俠電影,再度引發了這個類型片,那就是李安執導的《卧虎藏龍》。這部由香港安樂影業投資、根據王度廬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是迄今為止,華人投資、華人執導的華語電影唯一一次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也給武俠片注入了雞血針。
該片從元素、拍攝手法等等上並無巨大的突破,但,在導演水準、鏡頭設計、剪輯、服裝、畫面節奏等等方面,一反程小東徐克模式,採用了「劍走輕靈」的審美,其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嬌龍」形象轟動一時,而李安的導演水準也得到了空前肯定。
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東方不敗》中和服的引入,華語武俠片越來越脫離本土文化,種種莫名其妙的風格、裝扮等視覺設計,強行扯入西洋元素,為討好當時興起的美國大片觀眾。徐克拍攝的《斷刀客》等等電影,完全把武俠與美國西部片結合起來。莫名其妙的大漠風情、奇奇怪怪的盔甲裝扮、所謂的玄幻風格等等,割離了武俠片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系,歪曲了武俠片的文化內涵。加上此時香港的漫畫風,更加加劇了這種不嚴肅的「創新」。
在這種情況下,李安大膽回源,重新將武俠片定義為農業社會風情(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沙漠哪裡有俠客?俠客必然伴隨著社會和江湖,甚至美女),雖然在該片中仍舊有一段沙漠戲,但從歷史和情節上都予以了磨平,幾乎看不出痕跡。影片重要的仍舊是青山綠水、斷橋小樓式的純中國風情。
該片大俠扮演者:周潤發,他扮演李慕白,其寫意大度的動作設計所蘊藏的「大俠」意味,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出現了。而玉嬌龍和俞秀蓮在屋頂上橫飛的一段輕功,則看得觀眾目瞪口呆,尤其是美國觀眾,華盛頓郵報甚至貼出頭版評論:公然抗拒地球引力!
此片幾乎所有的元素都源於中國傳統的道家學說,包括「氣」、「穴位」、「輕功」等等,而原小說也是民國早期撰寫的,電影基本上忠於小說,並抓住了小說的精神實質。
但是遺憾的是,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極為慘淡,第五代嘗試商業屢屢失敗,第六代又拒絕商業模式,導致好萊塢電影大肆侵佔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這部極為優秀的商業武俠電影被引入大陸,引發了一定的觀影潮。這種情況為大陸電影公司和老闆極為嫉妒,他們出於各種心理,僱傭了一批所謂的評論家、影評人,對該片大肆歪曲,評價該片為:討好美國,討好票房,內涵不足等等……
實際上,這部電影美國人幾乎看不懂,因為美國人根本無法理解「輕功」是什麼,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文化中有普通人飛天的描述,在基督教世界,飛天,等於神!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公然抗拒地球引力」就凸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以「討好美國人」為借口來打擊該片的藝術地位,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凸顯出大陸當時電影產業的急躁和危機感。
至此,中國武俠片算是告了一段落,而後,引發了中國電影產業化的第一部純商業片《英雄》,便是對該片的借鑒,之後的《十面埋伏》等等,中國武俠電影正式走入了好萊塢。
❷ 各種武俠電影的背景時間
風雲、仙劍的朝代都有爭論,風雲被認為是明朝,仙劍被認為是北宋或唐朝。其實它們是哪個朝代的不重要,因為故事裡幾乎沒怎麼涉及朝廷和時代的問題。如果去研究它們的朝代未免有點鑽牛角尖了。(看風雲裡面人物的服裝就知道這部漫畫和朝代沒關系,仙劍更別提了,仙啊妖啊都出來了)
大唐雙龍傳——隋末唐初(看名字也知道)
射鵰英雄傳——南宋末年(成吉思汗死於1227年,南宋被滅於1278年,而且看當時動亂的社會背景也知道)
神鵰俠侶——南宋末年(楊康和郭靖同齡,楊過是郭靖的兒子,根據上述年代,南宋應該快完了)
倚天屠龍記——元朝末年(根據張三豐推出來的)
離別鉤——大體是明朝(這個我沒看過,不過古龍寫的小說不怎麼有具體的朝代)
其實小說和歷史多少是有些出入的,如果完全一樣看起來不也沒意思了嗎
❸ 中國最早的電影和武俠電影是什麼
1928年舊上海明星電影公司製作了一部名為《火燒紅蓮寺》的電影,成為中國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它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熱。由於票房火暴,從1928年到1931年,3年內拍了18集,創下了當時中國電影的拍攝記錄。無論是從技術積累的角度,還是從題材拓展的角度來看,「武俠」兩字自此片後便成了中國電影軍械庫中的常規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從此在劍光俠影中長大。
到了20世紀60年代,台灣的武俠電影胡金銓成為了武俠電影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他是第一個把武俠電影當作藝術電影來拍的導演,他將京劇的韻味融入到武俠電影當中。無論《大醉俠》似醉非醉的濁世清醒,或者《俠女》竹林里的飛騰跳躍,還是邊疆關外《龍門客棧》的殊死搏鬥,還有禪意十足的《空山靈雨》,胡金銓的武俠片都貫注了中國古往今來劍客俠士通過救人、救世來完善自我的理想。
❹ 哪些武俠劇是元朝時期的
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有提到,如:鐵木真,也就是郭靖的結拜兄弟托雷王子和華箏公主的父親,元朝的創始人,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稱帝的時候並沒有建立元朝,(建立元朝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只不過他的廟號是元太祖,所以被視為元朝的創始人。還有《倚天屠龍記》背景發生在元末時期!
中國影視劇史上至今沒有幾個真正講述元朝的電視劇,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是元代史料難尋,元朝是公元1271年由忽必烈建國,至1368年葬身農民起義大潮中的,共傳五世十一位皇帝,歷時九十八年。不過百年的國祚已經夠短的了,掐頭去尾,除去開國和滅國的亂世幾十年,和平時期也就那麼幾十年,留下的史料必定不多。沒有足夠多的史料支撐,相信沒有導演願意敢冒這個險,去完成一部空想的歷史劇,如果真這樣做了,那麼這個導演面臨的負面評論將不堪設想。
❺ 武俠片時代背景
1:一般都在戰亂時代和國家崇尚武力的時代。
中國武俠最鼎盛的是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由於皇帝不短的對外用兵需要大量的士兵,隨之而來的就是崇尚武功的政策,但是好景不長,任何一個君主都討厭這玩意,因為會武俠人物的背景是以古代游俠為縮影的,但游俠歷代不受統治者喜歡他們結交王侯為他們做打手,擾亂社會的秩序,敢與為意氣而觸犯國家的法律。
2:說客、門客、刺客、俠客,這四種人合起來,構成了先秦兩漢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出現的「俠」這種概念.
這四種人有明顯的相同之處,就是他們都是平民出身的人,都是因循守舊的傳統貴族門閥和後來的獨裁者們所不喜歡的人,但把他們真正聯系在一起的是他們身上那種共同的精神氣質. 敢於反抗他們
3:歷代君主的治國政策決定游俠的生存空間,
歷代君王雖然嘴上說也德治國,但是有是內法外儒王霸雜用。所以國家不允許俠這一種東西的存在因為俠以武犯忌。
所以,武俠片大部分都是在國家國力鼎盛對外擴張年代或者是戰火紛飛的年代!
現在的電視根本不付責任出了許多宋元明清的武俠片我查過資料那時代根本沒有了所謂俠又何來武俠人物呢?
❻ 中國內地第一部武俠片【電影】是什麼
中國內地第一部武俠片是《神秘的大佛》!!!
70年代末的作品。比李連傑的《少林寺》還早呢。至於《雙旗鎮刀客》,那是90年以後的作品了。
❼ 武俠類電視劇是根據哪個朝代作為背景拍攝的
都不一樣的,像金庸的都會以歷史為背景
但是有些就是架空的,沒有什麼歷史根據
❽ 如果中國武打電影要劃分朝代,那麼可以分為哪幾代呢
是斷刀獨臂的盤腸大戰血流成河,以一抵百;是浮出水面一飲而盡的豪爽和慢慢沒入黃沙無盡的悲涼;也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更是挑劍沾花花不語,神針落葉月光寒。其實具體分幾個朝代就不能確定了。
袁小田,劉家良,劉家輝,徐小明,唐佳,都是出身名門,武術功底深厚的武師,他們把中國傳統武術招數原理和對戰套路設計相結合,探索了武俠電影的新類型。例如《醉拳》,《少林三十六房》都是以一板一式,硬橋硬馬見長,玩的都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