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一部外國電影叫飄
有,就是《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是根據小說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改編的一部美國電影。由 維克多·弗萊明 、喬治·庫克、山姆·伍德導演。克拉克·蓋博、費雯·麗、托馬斯·米切爾、海蒂·麥克丹尼爾斯、奧利維婭·德哈維蘭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郝思嘉與白瑞德的愛情故事。郝思嘉一直愛著艾希禮卻得不到他,在戰爭爆發那一天,她遇到了白瑞德。兩個人歷經磨難,白瑞德一直對她不離不棄,但直到他最終離開,郝思嘉才發現自己其實愛的是白瑞德。[1]
本片於 1940年1月17日(美國)上映,在世界各地文化與商業上都獲得極大的成功和轟動,成為了電影史上的不朽名作。1940年的奧斯卡獎中,本片獨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十項,並在1998年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排名第四。
② 《飄》是一本名著吧《飄》的作者是誰,又是哪個國家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
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1月8日出生於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曾帶鋒獲文學博士學位,擔任過《亞特蘭大新聞報》的記者。1937年她因長篇小說《飄》獲得普利策獎。
1939年獲紐約南方協會金質獎章。1949年,她在車禍中罹難。她短暫的一生並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飄》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學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2)飄電影是哪個國家的作品擴展閱讀:
瑪格麗特·米切爾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它標價3美元,卻被炒到了60美元,而當時美國一處不錯的旅館,月租金也不過30美元。《飄》所產生的影響力,令人嘆為觀止。
《並簡飄》於絕行褲1936年6月30日問世,打破了當時的所有出版紀錄。前六月它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
它標價3美元,卻被炒到了60美元,而當時美國一處不錯的旅館,月租金也不過30美元。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績,使它在1937年榮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
更不用提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讓它更加聲名遠揚,以至於截至上世紀70年代末期,小說被翻譯成27種文字,暢銷全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飄
③ 飄的簡介
<飄>之簡介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郝思嘉愛上 了另一庄園主的兒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卻選擇了郝思嘉的表妹-- 溫柔善良的韓媚蘭為終身伴侶。郝思嘉出於妒恨,搶先嫁給了韓媚 蘭的弟弟查爾斯。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艾希利和查爾斯作 為徵兵上了前線。查爾斯很快就在戰爭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婦, 但她內心卻一直熱戀著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舉行義賣的舞會上,郝思嘉和風度翩翩的商人白 瑞德相識。白瑞德開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絕。郝思嘉一心 只想著去追求艾希利,結果也遭到拒絕。
在戰爭中,美國南方軍遭到失敗,亞特蘭大城裡擠滿了傷兵。 郝思嘉和表妹韓媚蘭自願加入護士行列照顧傷兵。目睹戰亂帶來的 慘狀,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這時,從前線傳來消息,北方軍 快打過來了,不少人家驚惶地開始逃離家園。不巧韓媚蘭要生孩子 了,郝思嘉只好留下來照顧她。
在北方軍大軍壓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幫忙護送她和剛生 下孩子的韓媚蘭回塔拉庄園。白瑞德告訴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軍 潰敗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參加南方軍作戰,他留下一把手槍並 和郝思嘉擁吻告別。郝思嘉只好獨自勇敢地駕駛馬車回到塔拉庄園, 這時家裡已被北方軍士兵搶先洗動一空,母親在驚嚇中死去。
不久,戰爭結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來的統治者要庄園主 繳納重稅,郝思嘉在絕望中去亞特蘭大城找白瑞德借錢,但得知他 已被關進監獄。歸來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來要迎娶她妹妹的暴 發戶弗蘭克,為了要重振破產的家業,她騙取弗蘭克和自己結了婚。
郝思嘉在弗蘭克經營的木材廠非法僱用囚犯,並和北方來的商 人大做生意。此時,白瑞德因用錢賄賂而恢復了自由。兩人偶然碰 面,再次展開愛恨交織的關系。
弗蘭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組織,在一次集會時遭 北方軍包圍,弗蘭克中彈死亡,艾希利負傷逃亡,在白瑞德幫助下 回到韓媚蘭身邊。郝思嘉再次成為寡婦。此時,白瑞德前來向她求 婚,她終於與一直愛她的搞私運軍火和糧食致富的白瑞德結了婚。 婚後,夫妻二人住在亞特蘭大的豪華大宅。一年後,女兒邦妮出生, 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閱艾希利的照片 被白瑞德發現,終於導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後,在艾希利的生 日會前夕,郝思嘉與艾希利相見時熱情的擁抱引起旁人非議,但韓 媚蘭不相信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白瑞德可不這樣想。
當郝思嘉告訴白瑞德她已經再次懷孕時,白瑞德懷疑地問那是 誰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卻不慎滾下樓梯引起流 產。白瑞德感到內疚,決心同郝思嘉言歸於好,不料就在他倆談話 時,小女兒邦妮意外墜馬摔死了。與此同時不幸的事也在另一個家 庭里發生,韓媚蘭終因操勞過度卧病不起。臨終前,她把自已的丈 夫艾希利和兒子託付給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這個秘密,郝思嘉不 顧一切撲向艾希利的懷中,緊緊擁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無法 再忍受下去,而轉身離去。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艾希利,郝思 嘉終於明白,她愛的艾希利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 德。
當郝思嘉趕回家裡告訴白瑞德,她是真正愛他的時候,白瑞德 已不再相信她。他決心離開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 被遺棄的郝思嘉站在濃霧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 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決定守在她的土地上 重新創造新的生活,她期盼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1949年8月16日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逝世
1949年8月16日,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美國著名小說《飄》(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名《亂世佳人》)的原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逝世。
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年11月8日出生於名門,她一生都生活於亞特蘭大,從小就喜歡聽大人講美國南北戰爭的故事。亞特蘭大所在的喬治亞州是南北戰爭中南軍據守的最後防線,小米切爾常常騎馬憑吊戰爭後的遺跡。
在同酒商厄普肖的婚姻破裂後,她嫁給了記者馬什,這讓守舊的亞特蘭大社交界大吃一驚。更讓人驚訝的是,她不從夫姓。正是在馬什的鼓勵下,米切爾開始默默寫作,十年後完成了《飄》。書原名叫《明天是個新日子》,斯佳麗也不叫斯佳麗,叫潘茜。出版時,米切爾才把書名改成《飄》——這是英國詩人道森長詩《辛拉娜》中的一句,用在這部小說中意喻南方的奢華全被北軍洗劫殆盡,一切都化為烏有,隨風飄去,充滿了女性的傷感。這種對南方的同情,引起了評論界廣泛爭議。
《飄》1936年問世後引起轟動,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後,米切爾更名揚四海。面對榮譽,米切爾謙虛地表示,《飄》的文字欠美麗,思想欠偉大,她自己也不過是位業余寫作愛好者。她婉拒了各種邀請,一直與丈夫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此書自1936年首次出版後,在世界上被翻譯成29種文字,總共銷售了近3000萬冊。根據此書拍成的電影《亂世佳人》於1939年12月15日在亞特蘭大舉行首映,引起轟動,並迅速風靡全球。次年這部電影獲得10項奧斯卡獎。
1949年8月11日,瑪格麗特·米切爾與丈夫出門看電影時發生車禍,5天後逝世。
由於她生前堅決拒絕使故事有個結尾,從而使不少製片人紛紛請求得到拍攝續集的機會。1976年,瑪格麗特的兄弟斯蒂芬斯·米切爾准許美國環球製片公司選擇一個劇本拍續集,但是製片人的嘗試失敗了。
美國女作家亞歷山德拉·芮普利經過3年的辛勤筆耕,於1991年9月25日在40個國家同時出版發行她創作的《飄》的續集——《郝思嘉》。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米切爾的兩個侄子突然心血來潮,感到有必要找位作家,創作《飄》的續集,這必須是一部他們能完全控制的上乘之作。於是,紐約威廉·莫里斯事務所受託於1986年組織了一次挑選作家的競賽。在紛至沓來的成千上萬名人中,莫里斯篩選出11名參加決賽,其中女性10名,男性1名。最後,57歲的芮普利獲得了米切爾家族的這一殊榮。
在眾多候選人中,芮普利確實是最理想的人選。她是女的,又是地道的美國南方人,在當年南部貴族的首府、《飄》的男主角白瑞德的故鄉查爾斯頓長大。人稱芮普利是文壇的「福將」,她早年寫的那些供火車站旅客看的流行小說,本本暢銷。後來,她又創作過4部關於美國南方的小說,頭一本《查爾斯頓》再版了11次,人們常將之與《飄》相提並論,她也因此而躋身於美國成名作家的行列。
芮普利在簽訂了這份450萬美元的合同之後,馬上開始構思。她先是仔細通讀原著,盡力感受原作者的創作思想,還動手抄了其中的300頁。她認為這是認真領悟作者風格的最好辦法。芮普利治學嚴謹、尊重歷史,為了保持作品的時代特點和風貌,她翻閱了大量歷史文獻,並且實地考察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此後,她就像一位隱士那樣,靜靜地續寫這部風靡世界55年、擁有眾多讀者的巨著。其間,美國文壇和藝術界始終有人對此非難不已,同名影片的導演助手拉勃文甚至指責說,續書「是對這部美國古典巨著的糟蹋」。但作者不為任何壓力所動,默默無聞地苦幹了3個年頭。1991年2月,她終於將1000頁的續集——《郝思嘉》的原稿放在了出版商的辦公桌上。
由於出版商與作者有約在先,此書的創作和出版過程全屬保密。9月25日之前,世人無法得知郝思嘉和白瑞德最終是否再度重逢、破鏡重圓——這個令《飄》迷們猜測了半個世紀的謎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續集尚未問世,就已先聲奪人,成為今年世界文壇最轟動的事件之一。
不過,這樣一部世界名著在中國的命運卻不佳,曾被當成是有害讀物加以批判。1999年1月8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無法飄逝的記憶——追蹤20年前一場關於<飄>的爭論》。文章說:揭開封塵已久的記憶,當年的主要當事人、浙江省出版事業管理局原負責人馬守良感慨萬端:如果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果沒有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就沒有中國出版界的今天。
風波源於那個特定時期所產生的嚴重「書荒」。1978年,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出版社先後出版了35種中外文學名著。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組織力量,認真審讀了一部分以往出版過的中外名著。經過反復論證和研究,他們決定出版傅東華翻譯的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重印《飄》的消息剛一傳開,十幾個省的發行部門就蜂擁而至,許多大專院校也紛紛要求供應此書,《飄》的印刷計劃從10萬冊一路飈升至60多萬冊。上海一家文化單位甚至派人親赴浙江坐等,不給幾萬冊不走。然而正當《飄》的上冊剛剛出版,中下冊尚在印製的時候,一場猛烈的暴風雨頃刻而至。
1980年1月27日和29日,一家地方黨報連續發表了「《飄》熱和《根》熱」、「《飄》到哪裡去?」兩篇文章,拉開了批判出版《飄》的序幕。緊接著,又一家著名的地方報紙以不少社會知名人士發出呼籲為名,發表了「出版圖書要考慮社會效果」的文章。4月18日,文化界一位著名人士對日本新聞代表團說,中國「也出版了像《飄》那樣不大好的東西」,日本時事社隨即作了報道。4月23日,一家大報也發表了「揭開《飄》的紗幕」的文章。
幾乎與此同時,內部通報,大小會議,各種來信,對於《飄》的批評同樣接連不斷。5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出版局長會議上,批評《飄》成了未列入議程的議程;一位文化名人竟在信中言辭激烈地說:「『社會主義』不知隨風《飄》到哪裡去了。」
《飄》的「問題」已不僅限於出版這本書,它已經被一些人引申到如何辯證地對待西方文化的問題上。而盡管出版界的許多領導都不贊成批《飄》,但顯然,單靠出版界的力量已經難以頂住這莫大的壓力。就在這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對《飄》的出版給予了肯定。
1980年6月14日,香港《文匯報》登載了美聯社13日發自北京的一條電訊稿,盡管只有幾百字,但它對中國出版界、文化界來說,卻是一股真正的暖風,一劑強有力的清醒劑。
這條關於小平同志6月13日接見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代表團的電稿是這樣寫的:坦普爾的大學聯絡辦公室負責人喬治·英格拉姆說,該代表團「同鄧小平討論的范圍很廣」,其中包括「美國小說《飄》」。「鄧氏說,有些人不同意在中國出版這本小說,因為它歌頌奴隸主;但鄧氏認為應該出版,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觀點。」而據接待這個代表團的科學院外事局整理的談話記錄記載:當談到美國南北戰爭時,小平同志說:「你們有一本書叫《飄》,是寫南北戰爭的。」外賓說:「是的,現在正在拍電影,有一位電影明星作主角。40年前已經拍了一部電影,現在又在拍另一部。」小平同志說:「小說寫得不錯,中國現在對這本書有爭論,因為這本書的觀點是支持南方庄園主的,我們想用中文出版這本書。出版了也沒有關系嘛,大家看一看,評論一下。」
一場爭論就這樣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們的記憶卻是那樣深刻,似乎永遠無法飄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