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新浪潮」電影
「新浪潮」電影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有一批青年編輯人員,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他們所拍的影片以表現個性為主,以非政治性為題材。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
❷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介紹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雅克·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戈達爾的《斷了氣》(1960)等。左圖為特呂弗著名影片《祖與占》(朱爾與吉姆)劇照,1991年,中國香港導演吳宇森拍攝了《縱橫四海》向其致敬。
❸ 法國的新浪潮是怎麼回事
新浪潮是指六十年代初涌現的一種新型電影,它採用了新的敘事手法與影像處理方式。
六十年代初還在法國掀起一系列前衛運動,沖擊著造形藝術世界。 不過電影藝術家們和藝術家們互相根本不了解,相反地,有幾個著名例子可以為證。一方面讓-呂克.戈達爾一直對繪畫發生興趣,在他著名的電影中直接或間接地把繪畫作為參考,另一方面克里斯蒂昂·博爾坦斯基和達尼埃爾·比朗都在選擇電影藝術家和藝術家生涯之間徘徊了一陣。動態形象(電影、錄像)創作者與靜態形象(繪畫 、攝影)創作者之間緊密聯系起來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延續至今。
一系列的"新浪潮"改變著藝術形象(八十年代有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新浪潮",然後是九十年代的錄像"新浪潮",最近又出現數字形象"新浪潮"),它豐富了他們之間的聯系,並使之成為法國當代藝術的核心。因此今天的每一種類型靜態藝術形象(繪畫、攝影、抽象派藝術或形象藝術)都深刻影響著動態藝術形象(錄像、電影)。
本世紀60年代中期,英美科幻小說普遍受到所謂「新浪潮」運動的影響。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電影運動。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4年時間里,百餘位新導演拍出了處女作,而且當年的許多年輕導演後來成為了世界級的電影大師,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新浪潮」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迫使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電影的創造活動需要由年輕的電影人進行經常性的革新。
1959年是世人公認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誕生的年份,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引起轟動的兩部法國影片分別代表著新浪潮運動的兩種傾向:特呂弗的《四百下》代表著「作者電影」傾向,強調導演在電影創作中的主導地位,由於這類導演是出身於《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的影評家,故稱「手冊派」;雷乃的《廣島之戀》代表著「作家電影」傾向,強調電影導演與作家的聯合,由於這類導演居住在巴黎的塞納河左岸,故稱「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青年電影」反對「爸爸電影」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兒子反對老子的結果。有很多反叛題材。
❹ 法國電影新浪潮詳細資料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於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影片﹐這批導演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做過多年導演助手及拍過短片﹑具有專業知識的電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馬爾凱﹐C.﹑馬勒﹐L.﹑P.卡斯特等。二是《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家們﹐即所謂「電影手冊集團」﹐包括A.阿斯特呂克﹑戈達爾﹐J.-L. ﹑特呂弗﹐F.﹑夏布羅爾﹐C.﹑G.弗朗敘﹑羅梅爾﹐.﹑里維特﹐J.等。這些人沒有共同的綱領﹐並不組成一個流派﹐唯一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電影的作法﹐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創作﹐要求電影從傳統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繼承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作法﹐不用攝影棚﹐不用電影明星﹐使用輕便攝影機﹐用非專業的或不出名的演員在實景中拍片。這種作法主要是由於拍片資金不足所決定的﹐在他們的影片獲得成功後就被逐漸放棄。「新浪潮」電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社會問題﹐主要是表現個性﹐有的是導演個人的經歷﹐如特呂弗﹐F.描寫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後戀愛的《二十歲的愛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裝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導演所熟悉或感興趣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如夏布羅爾﹐C.的《漂亮的塞爾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馬勒﹐L.的《情人們》(1958年)﹐戈達爾﹐J.-L.的《精疲力盡》(1960年)。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拋棄傳統的電影手法(倒敘﹑反打鏡頭﹑背景放映法﹑劃入劃出﹑疊化等)﹐打破傳統的影片樣式和戲劇演出概念﹐廣泛使用短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和從人物背後拍攝﹐畫面具有相當的真實感。他們也使用長時間的搖拍﹑長鏡頭﹑空格﹑鏡頭搖晃顫動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們的影片節奏快﹐切割頻繁﹐鏡頭直接跳接。出身於《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導演們信奉巴贊﹐A.的理論。
「新浪潮」歷時不長﹐1962年後漸趨衰落﹐它的導演有的走上商業性電影的老路(如夏布羅爾)﹐有的轉向「作家電影」或「真實電影」(如雷乃﹐A.﹑馬爾凱﹐C.)﹐有的標新立異﹐企圖全盤否定傳統的電影﹐創造一種新電影(如戈達爾)。但總的說來﹐「新浪潮」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