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尋找一部外國電影。
中文名稱:無主之地
◆原 名:No Man's Land
◆譯 名:三不管地帶(台)/無人地帶(港)/無主之地/無人之地(其他)/無主地
◆導 演: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
◆演 員:布蘭科-德加力奇(Branko Djuric)
雷尼-彼得拉亞奇(Rene Bitorajac)
菲利普-索瓦戈維奇(Filip Sovagovic)
喬治-西亞提蒂(Georges Siatidis)
◆類 型:劇情/戰爭
◆片 長:98 分鍾
這是一部有趣的電影。故事發生在1993年6月那時正是波黑在打仗的時候,一群波斯尼亞士兵發現他們被大霧困在了的前沿陣地。在大霧散去以後,塞爾維亞士兵發現了這群波斯尼亞人,並發起了進攻。西基,這個波斯尼亞士兵,他似乎是唯一的倖存者。他設法隱藏在了「無人地帶」處的一個遺棄的戰壕里。但是他還是被塞爾維亞人尼諾發現,但是不巧的是他們同時又發現一個塞爾維亞士兵塞拉。他受傷了,而且他竟然躺在一顆地雷上面,如果他動一下的話,三個人都要死。事情開始變得有意思了,由於相互之間的不信任,他們爭吵,被各自的部隊發現,雙方都向聯合國部隊請求援助,而聯合國內部也有不和諧的聲音,這些都被一個記者簡察覺到。由於媒體的曝光,全世界都在關注這起事件,聯合國不得不派出高級官員前往解決,但還是無能為力……夜幕降臨,塞拉還是躺在那顆該死的地雷上,等待著他的命運……
❷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5篇
電影《血戰鋼鋸嶺》 觀後感
我觀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觀影中我震撼不已,觀影後我難以忘懷。
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戰爭的烽火歲月:二戰時美軍與日軍在沖繩島上展開激烈的戰斗。美軍雖然裝備精良,可日軍擁有100多米高的鋼鋸嶺,它成了阻礙美軍進攻的天然屏障,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開始了。美軍進行了數次沖鋒,但都無功而返……
多斯,一個信仰__的青年,他不顧父親的勸阻,像許多美國青年一樣,懷著滿腔的熱血參了軍。與眾不同的是,他參軍不是為了殺人,而是拯救戰場上的生命,多斯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相信殺生是罪過,所以他堅決不碰槍,這讓旁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讓我驚訝:一個即將奔赴戰場的士兵,怎能不拿槍?這更使得教官惱火萬分,多斯也被戰友嘲諷為「傻瓜多斯」。此後他竟然寧可冒著被軍事法庭審判的危險,也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一番周折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臨時軍醫,我不禁疑問:就他那身板能頂住戰火嗎?!
多斯的第一場戰斗開始了,幾天後他所在的隊伍登了島,在黎明發起了沖鋒。在艦炮的掩護下,一群英勇無畏的士兵爬向了鋼鋸嶺。剛上嶺,他們便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有的士兵還沒來得及找掩體,就在「噠噠噠」的機槍聲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橫飛,除了槍炮聲、轟鳴聲,就只能聽到士兵的凄慘叫聲,這讓我看得驚心動魄,暗想:這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哪!而這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卻輕而易舉地奪去了他們的生命!
在慘烈的戰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親眼看著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裡現出了淚光,他被熏黑的臉忍不住地抽搐著。雖然很恐懼,但多斯還是鼓起勇氣,沖到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救助傷員。看到戰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著淚為他們治療,心中默默地祈禱。亂石嶙峋中,屍橫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搶救自己的戰友!在日軍強勁的反擊攻勢下,美軍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與被拋棄的傷員,我真為身處險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還在搜尋傷員。他用生命 編織 成保護網,把一個個戰友送下了鋼鋸嶺。好幾次他險些被敵人發現,雖然自己也負傷了,但他還在想:讓我再多救一個!
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將平常嘲笑他的戰友送下了山崖;讓我再多救一個,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軍官送出了敵人的魔爪;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從死神懷里搶下了70多條生命!看到這兒,我不能自已,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這么一個普通人的信念頑強、堅韌的使人難以置信。
戰斗勝利了!多斯也體力不支了。在廢墟中,他被驚詫不已的戰友們救下了鋼鋸嶺。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是堅強與虔誠塑造了多斯,又或許,是多斯證明了堅強與虔誠。
我思考著:在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看似難以逾越的鋼鋸嶺,也有很多的煩惱,但是如果擁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戰也只能是過眼煙雲,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因為與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難又算得了什麼?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能救下這么多人,也許因為我是個‘傻瓜’吧,但我總相信,我能再多救一個!」90多歲的老人多斯笑著說。在這平和而堅定的敘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 故事 。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大增,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戴斯蒙德·道斯堅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父親。
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堅持本我勿忘初心,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近年來的好萊塢大片里,戰爭題材的重磅作品並不多見,似乎大家把重頭戲都放到種族歧視和同性題材去了,焦點不再是恐怖主義或者戰爭場面的重現。倒回2014年,學院派有典型的老導演操刀作品《美國狙擊手》,同年還有全明星陣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頒獎季里只能看到《間諜之橋》這樣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邁克爾·貝的《危機13小時》與英國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國人和英國人,對於當今戰爭題材的不同偏好與視角。
戰爭場面的縱深感
今年梅爾·吉布森的回歸,似乎預示著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游刃有餘。《血戰鋼鋸嶺》呈現給觀眾的視覺沖擊,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鏡頭,用於對正面戰場的刻畫。電影開篇,慢鏡頭加上平行移動,像畫卷一樣為我們展開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沖繩戰場上,人間煉獄一般的場景。炮火交加,子彈飛馳,肆意的爆裂,與死亡賽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殘缺的屍體。影片的定調和立意,從導演的第一組鏡頭里,就被明確的樹立了,戰爭就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人間地獄,充滿了殺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個生命似乎都在劫難逃。
如果說在我們的腦海中,如畫卷一般的戰地鏡頭,還停留在《現代啟示錄》的開篇,那場遠景的熱帶雨林中的連環爆炸,這部《血戰鋼鋸嶺》則用了更加近景的鏡頭,展現了沖繩戰場鋼鋸嶺高地上,無數軍艦高射炮齊發後,密集導彈墜地的威力,方寸之間,遍地綻放著爆裂的黑霧和四濺的火花。這個固定鏡頭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觀眾與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們,目睹同樣壯烈的戰場畫面,彷彿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緒一片空白,預想著自己爬上高地,在戰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來,就要看上天的眷顧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攝戰爭場面,在現如今的電影中,並不多見了,這一次的場景還原,彷彿又勾勒起了我們兒時看戰爭大片的記憶,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戰場上的地獄與天堂
除了單獨的大全景戰場畫面的表現,影片中,對於戰場上氣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爾·吉布森不僅僅單純的用爆炸和鮮血去表現慘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題,滲透到鏡頭的氛圍當中。電影開篇長幅畫卷一樣展開的殺戮場景,堪稱地獄的投射。這組畫面作為倒敘的開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這段地獄殺場的鏡頭,變得更加冗長繁復,之後還有更多屍橫遍野的悲慘畫面,為觀眾勾勒出戰場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獄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聲的最後一組鏡頭里,男主角手握聖經,奄奄一息的躺在擔架里,在空中的索道里飄盪,成為了雲霧之間,那個彷彿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槍林彈雨里穿梭,總計營救了75名傷員,竟然沒有受到任何的致命傷,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你說他沒有神的庇佑,現實又是那麼的令人難以置信。更多的儀式感鏡頭,還有男主角從戰場回來後,站在戶外淋浴下,沖洗滿是鮮血的身體,仰視的鏡頭角度,讓觀眾充滿了觀看英雄洗禮的莊重感。
戰場上的宗教選擇權
西方人的信仰與暴力,常常被拿來當做戲劇沖突的重點。而在戰爭時期,人們已經無力再談及信仰了,價值觀將立刻轉化為保衛國家,守護親人,以及自我防衛,讓自己、戰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無論用什麼的手段。欺騙、謀殺,都成為了間諜和行刺等特殊時期的偉大任務,但實質上人們還是進行著人騙人、人殺人的粗暴舉動。如果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在上帝的眼裡,這些都是一樣的劣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秉承訓誡,無論在世間經歷什麼,都不曾妥協、不違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里,同樣也沒有離開信仰這個話題。在坦克小隊迎來新成員時,老兵炮彈填裝手第一句問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種__。而新兵諾曼則是典型的還游離在信仰與現實間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乾脆外號就叫做「聖經」,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隊長「戰爸」,最後也不再掩飾自己深知每一句禱告在聖經里的出處。他不是沒有信仰,也不放棄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隱藏起來,偽裝堅強。作為隊長,他從不參與士兵之間的信仰爭論,在戰場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當炮彈打來時,祈禱並沒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應和你的戰友。影片給我們看了一系列真實的個案,面對戰爭時,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託,有人則可以隱藏自己的信仰,因為在戰場上,不需要柔軟的個人,要想活下來,你只能把自己變成戰爭機器,也就是殺人機器。
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oss一直堅持做一位戰地急救人員,而不是持槍殺人的士兵。救人和殺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難得的是他有機會堅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個看似無法堅持的時代和環境下,他用行動為自己創造出一條,在戰場上同樣雙手占滿鮮血,但是卻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輝道路。於是Doss變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戰場上,唯一的暖流和眾人回家的希望。當士兵們看清戰場上的現實,無數人的生命都只是鋪路石,無數個倒下,又會有無數個跟上,直到攻佔高地成功,剩下最後一人為止,他們微弱的生命,都只會掩埋在焦土之下,無人問津。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看完之後不敢相信,覺得好萊塢主旋律真敢吹啊……
上網一查,發現這片子居然大多數都是真的,而且歷史上的戴斯蒙·道斯這人比電影更神,真英雄,也可以說是真二桿子……
道哥這人是標准紅脖子,農民、拜上帝、估計投票只投共和黨。他們家信的是個叫「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aventists, 根據‘不悔’的回帖修改)的小教會。他確實不肯用武器,但除了第六誡之外更多是因為童年陰影,他爹喝醉了差點斃了他舅舅,道哥看著老爹被警察帶走,發誓絕不碰槍。
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時道哥是船廠工人,確實有資格留在後方,但他還是入伍了;入伍後他確實拒絕碰槍,因為信(shen)仰(jing)被軍法處置,他被定為「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後來成為二戰中唯一一個獲得榮譽勛章的拒服兵役者。(2016-12-09編輯:勛章名字根據評論更正。)
鋼鋸嶺的確是個400尺(一百多米)高的峭壁,美軍登陸後確實在上面掛了個下船用的繩網當樓梯,電影里沒演的是,那繩網是包括道哥在內的三個志願者掛上去的。我猜他們本來想過把這段放在電影里的,所以之前拍了些道哥爬山的片段。
不過這不是最扯的,最扯的部分導演不敢拍。
當時美軍攻上去後被日本人打了下去,電影里那段人海戰術A過去拍得精彩,但其實太小看日本人。根據戰報,日本人在山腹里構建了蜘蛛網一樣的暗道和工事,放美國人上來然後立刻發動,美軍其實是立足未穩、被日本人用火力拍垮的。
全軍潰退後道哥不走,獨自留下救人,開始無敵狀態的表演。包括在火線上包紮、提血漿輸血,從距離日軍陣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來一個傷員。
最扯的是,他竟然在槍林彈雨里忙活了十幾個小時而毫發無傷。事後還有自稱狙擊手的日本俘虜說在鋼鋸嶺見過這個作死的衛生兵但每次沖他開槍子彈都會卡殼。
當時一片混亂,道哥救了多少人沒人知道,他們營長要報一百,道哥自己謙虛說也就五十來個,雙方最後妥協報了七十五人。
第二次攻打鋼鋸嶺前他確實獲准讀經(因為是星期六,我試過理解他們那個教派非要在星期六做禮拜,結果發現自己英文其實不怎麼樣)。而這次美軍成功拿下了鋼鋸嶺,道哥忘了開掛、被手榴彈炸飛。也可能是星期六上班,他們教派的上帝生氣了。
道哥被炸飛之後電影就算結束了,但是,在七十年前,道哥的表演還沒有結束……
在被擔架抬下去的路上,道哥自己滾下擔架,因為發現了另一個傷員,他要把擔架讓給戰友,然後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時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塊彈片,路上還被日軍狙擊手打了一槍。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如果,人類不把慾望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那麼我想戰爭也不會發生,影片也只能是架空歷史的題材。但是人就是人,如果本能可以控制的住慾望,大家都可以相互尊重,那麼我想人類一定是進化到最頂端超脫現在的文明了。時間回到二戰時期,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無非是日本侵華、日軍空襲珍珠港、德軍大規模屠殺猶太人還有此片中拍攝的沖繩島戰役。
沖繩島戰役,太平洋戰役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錄戰役,日軍被俘虜或戰死的有10萬人,美軍也有8萬人受傷或身亡。光聽數字也許不太直觀,沒什麼畫面感,工人體育場官方給出的數據是可以容納1.5萬名觀眾,12個工體才足夠容納這些死傷者。12個工體,我仔細想了想,心中不寒而慄。
至於二戰為什麼打響以及從哪打響,我想歷史課本里已經交待的清清楚楚,這部電影里也沒妄圖在兩個小時的時間把這些事交待的清清楚楚,而是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MAX,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士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混球父親。
在孤兒院里的Smitty不解,他的世界只有強者能夠生存,心中充滿了怨恨,他手中傾瀉著的機槍噴出的每一發子彈都是他對這個世界爆發出的不滿,他認為這個世界本應該就是這樣的,因為沒有愛、沒有信仰也沒有尊重,所以他問道斯,你手中的槍為什麼不射向混球父親。
「在我心裡他已經死了」道斯這么說,是的,除去信仰還有尊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正是這種尊重讓道斯的混球父親也救了他一命,也是他父親最後一次在熒幕前亮相。回想起道斯的父親站在墳墓前的模樣,還有從軍營里消失的模樣,還有打罵道斯母親的模樣,我懷疑這是不是一個人。在道斯的父親最後一次露面時,我只注意到了他的頭發、一戰時的美軍制服還有制服上三顆閃閃發亮的勛章。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也不再是那個混球父親,而是一個怕自己兒子下半輩子都待在軍事法庭里,拉下老臉去求老隊長,邁向老年的落魄中年人。
尊重,再從我糟糕的觀影體驗中表述,是我旁邊那男的一邊用微信發語音,一邊用公放聽對方發來的語音、坐在我後面的情侶若無旁人的打情罵俏、帶著小孩子來觀影的一對老夫妻根本不在意電影中的死人談笑風生、小孩子看見了死人大喊大叫、還有坐在我前邊的大哥從兜里掏出一套煎餅果子吃的正爽,末了還把油乎乎的塑料袋扔在了腳下。
有人會說我願意,你沒權利干涉我的自由。但是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你願意的同時就是在不尊重我,不尊重影廳里的所有人,也成功的讓我把這家影院從心中拉黑,這樣的電影院我再也不會去了,真的不該貪那20塊錢的便宜。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的全部也不是在說尊重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而是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想起了《老炮兒》里的劇情,六爺和他兒子之間的感情糾葛,中國和美利堅不一樣,五千年的傳統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改變的,老一輩的家長不懂得尊重,他們信奉的是傳統,打是親罵是愛、子不教父之過、棍棒底下出孝子。就連現在,我已經長大成人了,我爸喝多了叫我過去訓話,他一瞪眼我還不寒而慄,想起他小時候用皮帶抽我時我的慘狀。
所以在要求老一輩向美利堅看齊的時候,自己也要想想老一輩在自己的成長中付出了多少,是不是18歲之後就要求你自己找工作、自己養活自己了。至少我家裡並沒有,到了現在我還只能當個寄生蟲。
影片最後,沒看完道斯老爺子從容的笑我就逃一樣走出了電影院,第一件事就是給我爹打個電話(我的手機在電影院里收不到信號),發現他正在滿世界的找我,甚至給我所有朋友打了電話,這讓我感到很難堪,和朋友抱怨了一番,回家,喝二鍋頭吃花生米的他一臉嚴肅的看著我,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大發雷霆,醉醺醺的他給我的感覺是個獨守空房寂寞的中年人,我跟他笑了笑,也沒提他讓我多丟臉的事,連羽絨服也沒脫下來就迫不及待跟他吐槽我的觀影經歷,於是他也換上了一副笑臉,一邊聽一邊罵。
後來,想起了我奶奶小時候給我講的故事,就是那個小孩站在鏡子前,你對鏡子笑,鏡子里的人也會對你笑。大家都笑了,這個家會越來越好,這個社會越來越好,這個國家越來越好,這個星球也會越來越好。
無信仰者,硬說的話算是道教徒,看不懂信仰,只談尊重。
相關 文章 :
1.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信仰的力量
2.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
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書筆記
4. 《西遊記女兒國》觀後感600字 西遊記女兒國心得感悟
5. 諾蘭《敦刻爾克》淺談:"撤軍"故事,留下的戰爭疼痛
❸ 誰能告訴我,電影《第七封印》說個什麼
《第七封印》的故事發生在十四世紀的歐洲,騎士布洛克帶著隨從揚剛剛自十字軍東征回來,闊別故土十年,而此時的瑞典正被黑死病籠罩。據說那時整個歐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一個旅程。它始於清晨,布洛克與揚在海邊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布洛克看見了前來取命的死神。布洛克與死神下了一盤棋,死神輸了,布洛克得以脫身。布洛克與揚開始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他們經過了村莊,經過了教堂,看見了遊行自虐的教徒。揚救下一名女子,跟著又救下了jof,又帶上了鐵匠和他的妻子,於是他們帶著他們一起回家。影片結束於夜晚(這是漫長的夏日的一天)。在整個一天中,布洛克與死神下了三場棋,最後輸給死神。不過,不要緊,他為jof一家贏得了逃走的時間。於是,jof和妻子mia,還有嬰兒mikael逃出了死神的手掌。
旅程終於夜晚,當他們回到騎士的城堡,剛剛吃過晚飯,騎士的妻子karin念誦著「第七封印」的故事,死神來到了。旅程結束。此處場景結束於被死神的陰影籠罩無名女子虔誠的臉上。這位從頭至尾沒有說一句話的女子開口說了第一句也是最後一句話「都結束了(it is finished).」 這句話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所說的最後一句話。至此, 騎士的旅程結束。
接著鏡頭從這一張女子的臉部特寫切換到以同樣角度正在仰望黎明天空的mia的臉部特寫,那是一張歡樂純真的臉。 Jof與mia帶著小嬰兒逃過了死神,她看見了海邊的黎明。Jof又通過廳悶自己的」vision」(幻覺?)看見了死神命令騎士,揚,skap,鐵匠,鐵匠妻子,raval,手拉手跳著「死亡之舞」離開黎明,走向黑暗之地。Jof一家繼續自己的生命之旅。
影片中兩個主要的角色,騎士與隨從揚,對於上帝各持一詞。騎士在他的回家旅程中不斷地尋求「上帝」。他需要上帝證明來證明上帝真的存在。他似乎在「科學」與「信仰」的夾縫中,懷疑並尋求答案。而騎士最終也沒有尋找到答案。當死神最終來臨的時候,他雙手緊握,焦慮的禱告。揚,是與騎士的對立面,他認為這些都是虛妄,是人們編出來用以回答無法解答的問題的避難所罷了。
那些難以解答的問題,無非是縈繞著人類世世代代的問題:為什麼生?既然生了,為什麼死?生之意義究竟在何處?而這些問題,在騎士心中,只有上帝才能回答。而上帝呢?上帝在何處? 騎士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要求上帝給他「知識」,而不是「信仰」,他橡談要求上帝把雙手伸向他,顯示自己的真容,跟他說話。
騎士從一開始就錯了。所謂信仰,無需「驗證」,只需「相信」。若追求「驗證」,則非「信仰」,而是「科學」。信仰,不是知識,而是去相信。(Belief is not knowledge, but to BELIEVE). 騎士的問題在此,他站在信仰與知識的中間,他以對科學的要求來要求上帝,這本就不是上帝的語言(當然如果有上帝的話)。因此,他說上帝是沉默的上帝。
影片以死亡為線,展現眾生在死亡面前的情狀。各自的解釋和回答不同,各自安慰自己的方法也不一。有的訴諸於宗教,有的要把女巫燒死以躲避上帝的懲罰,有的懲罰自己,認為可以被救贖,有的憤世嫉俗,有的處於疑惑與信仰之間。皆是為什麼生,為什麼死?生命的意義何如?
而在死神的追逐下,幾乎無一人倖免,除了jof, mia還有他們的嬰兒mikael。 在影片結束時刻,jof看見了死神帶領著騎士,揚,鐵匠,鐵匠妻子,ravel(一名邪惡的教士),還有skap(演員)跳著死神之舞。有很多評論說,為什麼騎士的妻子不在裡面,為什麼那個被揚救下的姑娘不在梁伏碰這一行人中?
有可能 只是拍電影的疏忽,最後的死神之舞也許只是一個意向。而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解釋,雖然在我讀來,解釋得挺費力。Kalin (2003)在自己的書中解釋道:騎士的妻子,被救下的姑娘,以及被送上火堆的女巫,都是無辜的,相對於其他人而言他們是受害者。並且,騎士的妻子和那位姑娘有著和平安寧的氣質。也許她們早就擁了騎士想要尋找的答案?
那麼jof一家呢?他們究竟依著什麼逃離了死神的控制?僅僅是jof的信仰?和超能力?或者是因為騎士的協助?有些評論將jof一家稱為「holy family」 (神聖的家庭),mia代表聖母瑪麗亞,jof即約瑟夫,而小嬰兒mikael即那名神聖的嬰兒。由此似乎我們可以推斷,是信仰救下了jof一家。
先將用姓名符號解讀jof一家的意義放在一旁不談,jof的信仰究竟有沒有在電影中被強調?因為他能看見了聖母瑪麗亞而推斷?那麼他還能看見死神之舞呢,而基督教中是沒有死神的。從個人的觀影感受,更願意將jof一家的脫險理解為jof和mia還有小嬰兒mikael的強大的活潑潑的生命力,這樣的生命力打動了上帝(如果上帝存在的話。)
Jof和mia都有一張溫柔並歡樂的臉龐。Jof清晨起床,即快樂的翻了幾個跟斗,還跟馬兒開了幾句玩笑。他時常編歌兒唱給老婆聽。他們二人在鄉村表演的時候,雖然唱著死神之舞的歌兒,卻以游戲和幽默的方式。jof在酒館被村民們欺負戲弄,差點沒命,他逃回家(家,不過是一部馬車),還不忘把銀鐲子送給老婆;同時又如同孩童一般一邊吹噓自己如何勇敢,一邊把頭埋在mia懷里撒嬌。當他看見兒子mikael,他便立時忘了剛才的所有的不快與危險,抱著兒子咯咯笑。他們二人接著邀請騎士們一起享用mia采來野草莓還有新鮮的牛奶,在黃昏的海岸上,jof又開始彈著琴,唱著歌兒,他們那麼美。
他們是那麼地敞開自己的心靈,享受生命賦予他們的一切:愛情,親情,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陽光,草地,水,草莓,新鮮牛奶。對生命的充分享用,和感激,才是回答死亡的最好辦法吧。
都寫到這兒了,還沒有說到影片的名字《第七封印》到底是什麼意思。而「第七封印」也在影片的開頭結尾以呼應的形式出現。可見,並非需要聖經背景,也可以完全看懂該片。我還是做了一下功課的。」第七封印「揭開的時候,人類面臨神的最後審判,也是全面的毀滅。
那麼第七封印即死亡的暗示,而第七封印的揭開,則象徵著最後「審判日」的來臨;所以在影片中,村民們面對黑死病的肆虐,都以「審判日」來臨作解釋: 即上帝發怒了,第七封印被揭開了。黑死病乃其中一個懲罰。而在影片最後,騎士帶領眾人回到城堡後,與大家共進晚餐,妻子在一旁念七封印的故事,畫面如同「最後的晚餐」。
而第七封印也可以理解為上帝的秘密,第七封印揭開的時候,上帝的秘密會被揭開。這個秘密也是騎士反復追問的「秘密」,而死神的回答是:我沒有秘密。
而上帝何在?是否存在?這似乎是伯格曼自己的提問。他的回答呢?似乎從《野草莓》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野草莓》中,當伯格教授被幾個年輕人詢問上帝的存在,伯格教授背誦了一首詩作為回答:
Where there is the friend I seek everywhere?
Dawn is the time of loneliness and care.
When twilight comes I am still yearning
Though my heart is burning, burning.
I see His trace of glory and power,
In an ear of grain and the fragrance of a flowers,
In every sign and breath of air.
His love is there.
His voice whispers in the summer breeze.
(試著翻譯一下:我四處尋找的朋友在哪裡?黎明充滿了孤獨和愛。當黃昏來臨,我卻仍舊睡意濃濃,盡管我的心在燃燒,燃燒。我看見了他的痕跡,那些痕跡是她的榮光和力量。一顆穀粒,一朵花的芬芳,每一寸呼吸與空氣,都是他的愛。夏日的微風是他的耳語)
這應該是伯格曼在當時對於上帝是否存在的回答。上帝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中,一切皆是他的愛,榮光與力量。
因此在《呼喊與細語》的結尾,飽受病痛折磨死亡威脅的姐姐在日記中記下她與兩個妹妹還有anna度過的完美一個夏日,她們在初夏的日子來到了外面的花園庭院。草坪綠綠的,微風輕拂。姐妹三個皆著白色輕柔曳地長裙,撐白色陽傘。她們在草地上散步,聊著天(我們聽不到她們說什麼);然後如同過去一樣,她們坐到鞦韆上,anna也著白色的裙子,站在她們身後輕輕地推著鞦韆。在那短短的幾分鍾,姐姐經歷了完美,對生命感到由衷的感激,感激生命賜予她這么多。
而《野草莓》中,害怕死亡的伯格教授最後回歸親情,睡夢中回到了少年時代,夏日的別墅,姊妹們叫著他的名字,他看見了年輕的自己。仍是感激生命,感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而這樣的上帝觀,在我看來,無異於一種妥協,是一位受過科學教育,有強大質疑能力的,喜愛思索的人的一種綏靖。上帝,此時在他的綏靖政策中,成為了「造物」,造化,---- 即自然 (NATURE).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拷問,也最終被「感激生命」的決定而解決。這樣,便更容易理解影片中jof一家的經歷了。
那麼值得一提的是,伯格曼後期逐漸放棄了宗教。他自己這么說到:「當宗教從我的存在中終於被抹去之後,生活對我來說容易多了(As the religious aspect of my existence was wiped out, life became much easier to live. )」 「當我的宗教結構崩潰之後,我作為一名藝術家和作家所面臨的那些限制便不再存在了。 (When my top-heavy religious superstructure collapsed, I also lost my inhibitions as a writer.) (Lauder 1989)
《第七封印》中騎士布洛克的旅程(journey)何嘗不是伯格曼的旅程?《野草莓》中伯格教授的旅程又何嘗不是伯格曼的旅程?
那麼關於死亡呢?伯格曼自己對於死亡的回答呢,他說「我的確曾經害怕那巨大的空洞感,我的看法是,當我們死了,我們就死了,我們從一個存在的世界去了一個空空如也的世界,而我從不曾相信還有任何東西超越死亡之外。這樣,我覺得非常的心安了……」(I was afraid of the enormous emptiness. My personal view is when we die, we die. We go from a state of something to a state of absolutely nothingness. And I don』t believe for a second that there is anything above, or beyond or anything like that. And this makes me enormously secure.)
不論第七封印被揭開之後,是否真有上帝之秘密,或者那之後是否真存在一個空空如也的世界。若真地嘗過野草莓的芬芳,即可心安了。
2.一些閑話
寫完上面那些,已經在電腦跟前坐了差不多三個小時。還是把一些閑話寫完算了。其中肯定大有不妥之處,歡迎拍磚。
最近看伯格曼的影片,常見到了黑澤明電影的痕跡。(從前也提到過)
比方說,《野草莓》(1957)片子第一個夢,伯格教授夢見空曠的街道,馬車上的棺材翻倒,棺材裡躺著他自己。而在黑澤明的《泥醉天使》(1948)即早已出現過此夢境。三船敏郎扮演的黑幫青年,夢見自己在海邊奔跑,海水不斷沖著一隻白色棺材。他將棺材劈開,裡面躺著他自己。
在《呼喊與細語》(1973)中,伯格曼影片強迫著觀眾目睹agnes在死前經歷的巨大痛苦:agnes在極度痛苦中發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吸,在臨死前,她從床上爬起來,聲嘶力竭的呼喊「somebody help me.」 這讓人想起黑澤明在《紅鬍子》(1965)中也逼著觀眾和主人公一起觀看/察,一名老人的死亡,也是令人心悸的呼吸聲。
在《第七封印》(1957)中,揚走進教堂,觀看壁畫。壁畫上畫著死神之舞。揚顯出不害怕的樣子,於是畫工向他詳細描述黑死病的種種症狀,揚於是非常不快的害怕的背過身去。而在《生之欲》(1953)中,渡邊在醫院時,也有一位同來醫院看病的老人向他詳細描述胃癌從初期到晚期的種種症狀,渡邊的反應也是抱著衣服恐懼的躲到一邊。
甚至在處理主人公面對死亡的態度的時候,也能看見相似之處。在《第七封印》中,騎士決定拖延時間拯救jof一家,即有評論指出這類似薩特的存在主義,而存在主義即「你就是你所作的事情」。非常湊巧的是,唐納.里奇在評論《生之欲》中渡邊面對死亡的處理方法,也是歸於存在主義;渡邊決定造一座小公園,來實現自己生命的意義。不過,唐納.里奇自嘲道,黑澤明必定不同意他這樣的解讀。另一方面,《第七封印》中騎士拯救jof一家,並未替騎士解答生之疑惑,死亡之恐懼。
當然,僅從幾部片子下判斷未免太快了點。可是,至少在表現死亡之恐懼的手法上,兩位大師確有相似之處。
說心裡話,個人並不是很喜歡伯格曼的影片。他的影片是傑作(master piece)不錯,是深刻不錯,揭示人性是不錯;很多片子可以一看再看而再看;只是它不是我的那杯茶(my cup of tea)。人生的重大問題,比如生死,比如生之意義,其實並非一定需要訴諸於形而上的語言和意向才能用電影表達出來,反而總是訴諸於一些形而上的語言,和意向,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聖經,反而會影響電影是否最終能夠為觀眾理解。若能無需直白的「拷問」「追尋」,充滿哲學思索的語言,不是更見沖淡平和的功力?當然,這是我,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化熏陶下長大的人而產生的非常個人的審美訴求。
當然,這些都是此時此刻的想法。也許多年後,再次重溫各位大師的影片,感覺又會大不相同。到那個時候,再來寫。
❹ 《現代啟示錄》這個片子講的是什麼意思,根本沒有看懂,求解,高手解釋一下!
講述的是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上尉威拉德接到總部的命令,去尋找脫離了美軍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但如今卻已陷入瘋狂。他在越南境內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推行著野蠻,血腥,非人的殘暴統治,還不時地向美軍進行瘋狂的近乎妄語的廣播宣傳。
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並把他帶回來或者是殺了他。帶著這個命令,威拉德率領一小隊士兵沿著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叢林前往越南。在尋找科茨上校的過程中,威拉德幾乎橫穿了整個越南戰場。
他目睹了種種暴行,恐怖,殺戮與死亡的場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撼。在不斷的殺戮之中,威拉德也幾乎變得瘋狂。最後歷盡艱辛的威拉德一行終於來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國。他們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嚴酷的折磨。但這卻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對科茨。
科茨本可以殺死威拉德,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他藉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終於從這個瘋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脫。而威拉德也深深地體會到了人類心中的邪惡與黑暗,體會到了邪惡所引起的瘋狂。
土著們跪倒在他面前,他實際上已取代了科茨。對這一切感到由衷地厭惡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離去。科茨的瘋狂被制止了,但在整個越南戰場上,恐怖與殺戮仍然在瘋狂地進行著。
(4)士兵拿聖經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本傑明·韋勒:本電影的主角,軍銜上尉,任務是奉命尋找脫隊的上校華特·寇茲並將他殺死。
2、華特·寇茲:軍銜上校,曾經是美軍在越戰中的英雄,戰功赫赫,後脫離美軍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3、比爾·吉爾戈:軍銜中校,領軍方式無法適應時代的軍人。
4、科爾比:軍銜中尉,失蹤的指揮官,隊長。
5、攝影師:美國自由攝影師。
❺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好在哪
《辛德勒的名單》之所以優秀,在我看來,以下三點最為重要。
《辛德勒的名單》好在配樂,配色和劇情。
劇情編的太好,能夠讓每一個觀眾為之動容,其實不需要什麼大人物,也不需要什麼超級英雄,普通人更好,更貼近於我們,更能感同身受。主人公原本是個軍火販,把武器賣給納粹賺得金盆缽滿,就是因為這個小女孩,主人公做出了轉變,他將之前自己賺的錢全部用來拯救猶太人,能救一個是一個,這種人物的轉變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就像《我不是葯神》里的程勇,《荒野大鏢客2》中的亞瑟·摩根。曾經是壞人,擁有一切,為了好事,做個好人,再次失去一切,但是內心得到了救贖。
以上三點讓該片獲得無數殊榮,成為了影史中一顆璀璨的星。
❻ 成龍演的一個電影,是偷上帝武裝的,叫什麼
是《龍兄虎弟》(Armour Of God)。
是1986年由嘉禾電影有限公司製作的香港動作喜劇電影,影片由曾志偉和成龍聯合執導, 成龍、譚詠麟、關之琳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伯爵矢志要將失散八百年的聖經所記載的用來對抗魔鬼的五件「上帝的武裝」一一尋回,經過一番努力,他尋得包括亞洲飛鷹Jackie在非洲土人手中奪得的「聖靈寶劍」。
影片已於1987年01月2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6)士兵拿聖經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聖經記載「上帝的武裝"是用來對抗魔鬼的,但是它至今已失散了八百年,直至伯爵的出現。伯爵矢志追尋宗教古物,已先後尋得三件「上帝武裝」,包括亞洲飛鷹JACKIE在非洲土人手中奪得的「聖靈寶劍」。
JACKIE朋友ALAN的女友在時裝表演中突然被僧侶打扮的恐怖分子綁架,目的是為了用她交換「上帝武裝」。ALAN求助於JACKIE,JACKIE只有去求伯爵借出三件「上帝武裝」,並答應把另外兩件從恐怖分子手中搶過來。這樣JACKIE、ALAN,還有伯爵的女兒,西行歐洲,展開了救人奪寶行動……
冒險家Jackie和好友Alan因爭奪Laura芳心,產生心病。Laura突然遭某神秘教派綁架,Alan求助Jackie,原來對方要脅交出神秘古物。Jackie求助物主女兒羅拉,三人結成戰友,深入對方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