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康熙年间的戴梓,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什么却被流放宁古塔
戴梓在清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不仅通兵法,懂天文算法,还擅长诗书绘画,可以说是一个难得天才吧。原先他只是一介平民,后来应征讨伐耿精忠有了一点小成就,康熙知道他非常有才能,就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戴梓也没有辜负了他一身好才能,再后来发明了连珠火铳等一些非常厉害的武器。但也是因为他太聪明了,才会遭人嫉妒被人陷害。
戴梓是汉人,康熙对他这么厉害还是有所防备的吧,毕竟他能够制造出那么厉害的武器,这也许就是康熙宁可相信南怀仁也不会相信戴梓的原因吧。
⑵ 电影《闯关东》我从一半开始看的,关东究竟是哪,为什么有几百年的历史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雍正说“朕夷狄之君”“非中国人”。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 策。(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 1860)正式开禁放垦。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 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 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 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 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 胆寒。”
闯关东,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殖民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殖民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辛亥革命东北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 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 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⑶ 求一部韩国古装电影
刑事?
【国 家】韩国
【类 别】动作 / 神秘
【导 演】李明世 Myung-se Lee
【主 演】河智苑 Ji-won Ha .... Namsoon
姜栋元 Dong-Won kang
安圣基 Sung-kee Ahn
宋永彰 Young-chang Song .... Minister of Defence
追踪,一定要抓获。
朝鲜时代的朝政混乱时期,社会流通着大量的假币。捕盗厅老练的"安蒲乔”和勇敢而有些冒失的新手"南顺”成为"破案组”,追踪假币的出处。为了抓捕犯人,两人舍命去逐嫌疑犯秉范大人和他的左右手"悲伤眼睛”。渐渐地他们要找的人开始露出原型。
爱情,我的爱人……你的真实名字是什么?
每当"南顺”和"悲伤眼睛”见面的时候,他们之间就萌芽各种微妙的感情。他们彼此拒绝对方,却欺骗不了在心灵深处的真实感觉。"南顺”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了爱情的滋味,"悲伤眼睛”也是第一次给别人送礼物。
决战, 无法回避的宿命般的决战。
但朝鲜时代最高女刑事"南顺”和神秘刺客"悲伤眼睛”毕竟无法逃避宿命般的"决斗”。命运的安排让他们两个人成了世间的"仇人”,如果不杀对方,自己就会失去生命,因此他们的爱情更凄美。
⑷ 为何一听到流放宁古塔,宁可死也不愿意被流放呢
看过清朝电视剧的人不知道是否听到过这个地方:宁古塔。当时清朝的皇帝会将一些罪大恶极或者一些作奸犯科的同党都会送到宁古塔去。
然而当时的人一听到”宁古塔“三个字有些人脸色就变了,甚至当时清朝的人一提到宁古塔就会闻之色变,有些人宁可死都不肯去宁古塔,那么宁古塔究竟有什么恐怖之处让人这么害怕?
所以一些被押送的犯人在路上遇到各种事故而意外死亡也是常有的事,而这其中为什么死的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流放宁古塔的人看似是侥幸捡回了一条命,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生不如死的,因为在当时发配宁古塔的人能够侥幸回来的十不存一,就算是回到了家乡,家族也早已破败不堪只能贫困度日。
⑸ 宁古塔真的有塔吗
宁古塔为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满语数之六为宁古(ninggun),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在清代,宁古塔是让人们听过之后无法入睡的地方。这就像一个咒语,有多少人宁愿死也不愿宁古塔。
虽然死亡是可怕的,但一把刀下去,你就一了百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宁古塔,它是一个让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地方。
喜欢看清代电影、电视剧或“清代历史”的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在清代,宁高塔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流放犯人主要因政治案件或文字狱。这里,被流放的人们的地狱。
清代,虽然东北是满族的繁华之地,但除了沈阳等少数城市,其他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根据研堂见闻杂记的描述,宁古塔在当时几乎不是人类世界,这里的条件差,气候异常,什么植物都没有生长,更不能生产粮食,无法接近,但经常能看到老虎、熊和其他珍稀动物的身影。
从北京到宁古塔,你可以从地图上看一下,就知道到它不远,东北的天气,你知道。你是在流放,而不是度假或户外运动。你的出行工具不再是汽车,而是两只脚,沿途是很艰辛的。
有些人甚至还没有到宁谷塔,他们已经受到了老虎和狼的攻击,或者变成了老虎,豺狼的美味。据说当地人迷了路,变成了食人族。
九死一生到了宁古塔,是否可以念一声阿弥陀佛了?别急,”流放宁古塔”后面还有呢!
经历了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宁古塔,就能说阿弥陀佛了吗?先别忙着放心,流放宁古塔”后面有一句:“给披甲人奴。”那些被流放的人是奴隶,他们被立即分裂。主人一一披甲人,也就是兵。女人被槽蹋,男的被杀可做没有任何自由的苦力,一些人换了马,一些女人被卖到妓院,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这里重演。
据统计:清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共有150多万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很少有穷人,其中大多数是著名的江南文人名士官员。
想象一下他们当中有多少贾宝玉,唐伯虎式的公子,才子,有多少林黛玉,薛宝钗式的娇小姐,因言语!、获罪,或受株连而被判有罪,或者集体惩罚,来到了这种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他们享受惯了舒适的生活,如何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日子过得生不如死,还要饱受屈辱的活下去。
因此,许多人即使他们活着到了宁格塔,他们无法承受这种差异带来的痛苦。因此,宁古塔没有塔,这就是为什么清朝的人不愿意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