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年无人问津的“烂片”电影,如今都大火了,你都知道吗
盘点一下那些年票房惨淡,而且无人问津今天却火的一塌糊涂的电影,我知道的总共有6部。
特效,调色还有故事设定都还不错,尤其是2001年有这样的华语电影值得鼓励。但是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粗糙了,就算技术层面再出色,文本层面的缺位也难以弥补,徐克从来不缺想象力,但缺讲好故事的能力。
剧情的确单一,但能引发思考;打斗的确精彩,虽然不及叶问。"功夫是杀人技",那些没有紧张没有痛感的打斗还叫武侠片吗?这点上来说,这片子比卧虎藏龙更接近武侠的本质。宝强反派演的真不错,武痴,心狠,表现的淋漓尽致。
2. 棋王电影的点评
《棋王》:人生的每一刻都是一个起跑点
很早以前就看过一遍,印象很深刻,尤其是梁家辉饰演的那个棋王以一敌九下盲棋。也许那个角色让梁家辉来演有种特别的感觉,还有就是影片对文革的描写很客观,所以很喜欢,就又买回来看。
故事改编自阿城的小说《棋王》,只不过导演(徐克与严浩)加了一部分台北的内容,使得现在台北的故事与67年的大陆的故事相衔接。可以说导演加上去的部分没有大陆那部分精彩,大陆那部分的故事不仅有肉也有骨,很有一种张力,而台北那部分只是导演的一个补充,一个续。
电影开始后引出了大陆文革时期一个关于棋王的故事,镜头里当时轰轰烈烈的运动,配以罗大佑的《爱人同志》,描写大运动背景下的人情冷暖,再贴切不过了。
“每一次闭上了眼就想到了你 你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在这批判斗争的世界里 每个人都要学习保护自己 让我相信你的忠贞 爱人同志”。
梁家辉饰演的王一生是学校的棋王,在那“革命”的时代,同所有同代人一样被下放。他出身贫寒,但是痴迷于象棋,甚至有一种孤独求败的渴望。在下放期间,有幸遇到了出自象棋世家的“高脚卵”,下象棋,烹蛇肉,由于对象棋的痴迷以及高超的棋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高脚卵”也为了营救他,不惜把自己祖传的象棋送给了“领导”。之后,一次象棋大赛,拒绝参加的王一生在比赛后决心挑战得奖者。随之就是影片的高潮以一敌九象棋战,也许是想起了母亲的教诲,也许是被同伴说服要珍惜这一次机会,他赢了,可以脱离那里了。
“楚河汉界,风云叱咤,称霸四方。世事如棋,乾坤莫测,笑尽英雄。”
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但是来自生存的压力没有变。时间转入90年代初的台北,高耸的大楼,拥挤的车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跃然纸上。“高脚卵”的表弟从香港过来要帮助一个朋友策划有关神童的电视节目,以抢回主持人的工作。但是众多美女主持人的背后“竞争”以及道貌岸然却衣冠禽兽的刘教授从中作梗,他们也是经历颇多挫折,当他们对着大海大喊“金钱不是万能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的时候,也许表现的是更多的无奈。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一个起跑点,为生命增添色彩,珍惜您的每一个机会。”这是台北的一个“人人人人寿保险”的广告语,在影片中多次播放。也许这才是影片真正要说的。
对梁家辉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情人》了,他演的富家公子再恰当不过了。相对来说,演一个木讷、呆板、棋痴的角色对他来说怪怪的,好像《周渔的火车》里的角色也很类似。不过还好,当时他还年轻,不同的感觉,也演得很出色。
看过描写文革时期的影片很多了,《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等等,都是他们那时代过来的人拍的,也都是很成功的电影。但是对于我们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有一种感觉,有点压,即使戏说了还一样,有点沉重,总是跳不出来,永远是局内人,从一个相对悲观的视角。但是《棋王》感觉就不会了,再配以罗大佑有节奏的音乐,甚至有些更贴近观众,更亲切了。
“怎么都不能明白我不后悔 即使付出我青春的血汗与眼泪 如果命运不再原谅我们 为了我灵魂进入了你的身体 让我向你说声抱歉 爱人同志”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一个起跑点。
忽然想起了一句诗:“世事如棋局局新,时光似鸟翩翩过。”
3. 电影八佰为何会引发极端的争议
电影八佰为何会引发极端的争议?人红是非多,鸡蛋里挑骨头,用这两句话说这个比较合适,有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心理在作祟,一部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它的编剧、导演、演员、后期,当然创意是首要的,它想表达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知道八佰是一部抗战片,在九一八来临之前,让中国人再次了解一下那个年代普通人是如何爱国的,面对外辱,中国人应该如何做,我想这可能是影片想表达的,至于某些人说的“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值得表扬”其实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要拿出典型来做例子,越是大众的越有效果,如果都是英雄才能做到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敬仰了,无法共鸣和激励的作用就会小了,正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为,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激发爱国情怀。
《八佰 》电影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战争,或许有很多人不熟悉,但谈起淞沪会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次战役是发生在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失败。
不过电影有些适当的争议,也是好事一桩,可以为今后更加完善提供参考,不过,上纲上线是没必要的。
4. 电视剧电影都需要后期配音吗
影视剧进行后期配音,是出于各种复杂情况的考虑。对比国内和国外影视剧的声音特效。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进行了声道的切换,你就会发现翻译后的声音,听上去效果很一般。但是完全听原因的话,不看字幕又理解不了。
演员对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非常的熟悉,并且行云流水。中国的影视剧题材很特别,并且有很多古装戏。演员本身就没有这个亲身体验,在表演上本身就处于先天不足的劣势。如果再加上配音黯然失色的话就会使整部剧看上去很不协调,也很不完整。演员也会顶着很大的压力。所以需要进行配音,二次处理,这样能够将整个演出场景中出现的欠缺进行重新的弥补。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的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
一、“全球化”的概念
二、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策略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格局
第二章 “主旋律电影”:世纪之交的变奏与交响
一、关于“主旋律电影”的误读与新解
二、“历史巨片”的史诗化追求与“社会现实片”的情感化处理
三、叶大鹰的“红色系列”影片
四、冯小宁的“战争系列”影片
第三章 商业电影:引领本土电影时尚潮流
一、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历史回顾及《英雄》的独特意义·
二、冯小刚:从“造梦电影”到“救赎电影”
三、诗意电影《夜宴》的“得”与“失”
四、宁浩:“程式中的作者”以艺术的精神娱乐大众
第四章 艺术电影(上):别开生面的个人电影
一、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命名与分期
二、创作趋向
三、艺术特征
四、文化阐释
第五章 艺术电影(中):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
一、创作转型
二、存在问题
三、新生代电影的未来走向
第六章 艺术电影(下):新生代电影创作举隅
一、王小帅的《青红》:穿越时代隧道的青春祭奠
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与李杨的《盲井》: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好电影”
三、乡关何处?——路学长电影《租期》解读
四、在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_2005年“怀旧”电影散谈
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张杨的《落叶归根》:踏上寻根之旅
六、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一个有关“生存”
与“爱”的故事
第七章 不老的神话——张艺谋的电影创作
一、从“人文电影”到“世俗电影”再到“戏说电影”
二、从“影像造型”到“情节叙事”再到“画面场景”
三、在“个人化”与“市场化”之间谋求平衡
四、《千里走单骑》、《和你在一起》:回归并非彼岸
第八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中国电影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电影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6. 谁看过夏衍爷爷的电影《祝福》的告诉我讲的是什么
我看过
就是鲁迅小说《祝福》的电影版。
讲的是一个名叫祥林嫂的旧社会女人的悲惨遭遇。
简介:
浙东山区一穷乡僻壤,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 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 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 与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不从,撞 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 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 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 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 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 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经历诸种劫 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 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 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 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 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毙于风雪之中。
*只找到这么一个电影观后感,写得并不好,参考一下。
昨天晚上,语文老师组织我们看了电影版的<<祝福>>.电影演得固然真实,但却不及看完原版后给我们的震撼之大,我想这就是鲁迅文学的魅力所在吧.况且,电影中祥林嫂的形象和我最初头脑中的那个形象也不相符,情节也演的太快了,总不如看原文效果好.
说到读原作与看电视剧电影,我想我们大家更偏爱后者吧.电视剧电影无疑是表现文艺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它更易于人们的理解,给人以视觉享受,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它容易使人物在人们心中形成定格.在没有电视剧<<西游记>>之前,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孙悟空,而看了电视剧 ,孙悟空就只有一个形象。同样,人们也想当然的认为林黛玉就是这样的,贾宝玉就是这样的,这或许也是众望所归,但却大大扼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前几年的内地版<<射雕>>曾一致被人们给予不好的评价,尤其是戏中郭靖、黄蓉的形象.其实并非演员的演技太差,只是人们看惯了港台版中那个满头小辫子的黄蓉,更不习惯如今傻的可爱的郭靖.这还不是人物已在人们心中定了格?而阅读文学作品却并不这样,你不必像看电视那样目不暇接地看每一片断,因为你可以有无限想象的空间.想要看透一部著作比看完一部电视剧要花费的力气大的多.因此从小就要让孩子多读书少看电视,以不断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看一些历史剧会使人产生一种误区,以为现在的历史戏几乎都含有戏说成分,而谁会在看电视剧时总是想“这是假的”,于是一些事也就司空见惯了,什么皇帝微服出访,康熙打铁,乾隆蹲监狱,硬是把侠客的性格加强在几个皇帝身上,塑造出一个个完美的形象,这不就是如今演的正火的清朝戏吗?而这些任务并非如此吧,这会给曾经被封建制度迫害如今过着安定生活的民族的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试想,如果人们提起某个历史人物,而最先想到的是某个有名的演员,这岂不是一个笑话;如果人们想起某段屈辱历史,联想到的却是一段风花雪月,这岂不是一个悲剧。
(下边这帮人真行,这样也能发出来。不是发出来,是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