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电影的起源和历史
1904 年,才有第一个中国人在中国香港从事电影事业,他就是余顺丰。7而第一部在中国香港拍摄的故事片是1909 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图右)制作《偷烧鸭》,它是一部短片,剧情很简单:一个瘦小的小偷(由梁少玻饰演)偷一个胖商人(由黄仲文扮演)贩卖的烧鸭,被警察(由黎北海扮演)发觉,把小偷捉住。而这部片的导演是梁少坡,他是中国香港第一位电影导演,也同时是第一位男主角。1973 年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创办了中国香港首家电影公司「华美影片公司」8并与“中国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9合作拍成《庄子试妻》,但当此片拍完后布拉斯基把影片带回美国,因此由中国香港电影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只在美国上映而从来没有在中国香港面世。在 1922 年,黎民伟建立了中国香港首家中国人全资拥有的电影公司—「民新」,并于 1924 年生产了中国香港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而在 1925 至 1926 年,省港大 *** 爆发,长达十六个月之久,并导致了民新电影厂在中国香港的制作结束,转移到上海发展,而且使中国香港一些刚冒起的电影公司倒闭,少数则转移至广州。1930 年代,中国香港的电影随着黎北海(黎民伟的哥哥)创建「中国香港电影公司」而开始复苏,而由黎民伟所创7余慕云:《中国香港电影掌故》(第一辑),(中国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5 年),页 148由布拉斯基负责拍片资金、设备和技术,黎民伟则负责供应电影剧本、演员、服装和道具。但在拍摄完《庄子试妻》一片后,华美便告完结,它甚至被视为一有名无实的电影制作公司,因为它既没有办公地址,也没有在中国香港公映过它的唯一的作品。9黎民伟认为电影不单是娱乐,更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在中国处于列强占据的情况下,他强调以“电影救国”。故中国香港电业事业在早期已有一个比娱乐更崇高之理想,为中国香港电影奠下一良好的发展方向。 上海「民新」与几间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公司」并于 1931 年在中国香港建立分厂及成立电影学校——「联华演员养成所」培训了一批著名的粤语片导演如黄岱,而该校的名导师关文清(著名导演)更造就了两位超级影星:吴楚帆和黄曼梨。另外在三十年代的中国香港电影有一个特色就是不少港产粤语片皆是重拍或改编自上海的著名国语片,例如:《胭脂泪》改编自《神女》;《南国姊妹花》改自《姊妹花》等。中国香港在 1933 年前所出产的电影皆是默片。除了有音乐外,通常有解画人讲解。“据说在 1930 年期间,在太平戏院放映《火烧红莲寺》时,解画人便有数名之多,配合动作绘形绘声,效果不错。”而在 1932 年,广州出产第一部局部的有声粤语片《无敌情魔》;其后亦有第一部全部有粤语对白的粤语片《战地两孤女》,这两部片先后在港上映。在 1932 年末,中国香港第一间生产有声电影的「中华制造声默片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招股,并于 1935 年,中国香港电影才完全进入有声电影之年代。1940 年代,中国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是中国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中国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 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中国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 1941 年 12 月日本入侵中国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 年年初,中国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其实自 1945 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中国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中国香港电影业直至 1946 年才开始正式复苏。“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也有言“1940 年代末到 1960 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 200 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但其实自 1946 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中国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 1948 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 1940 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踏入 50 年代,被喻为是中国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由于战后中国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 “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 1952 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而在“七日鲜”影片充斥下致使中国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中国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中国香港电影之发展。粤语片在 50 年代中到 60 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着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而同时“其实自 1961 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 《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 60 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 1967 年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 ***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 *** 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1971 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中国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 1973 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 1977 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 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而踏入 70,80 年代的交替期可以说时中国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个新里程。一批曾在外国攻读电影的青年,返港后在电视台取得实际的编导经验,其后纷纷投身影圈,以西方的拍摄巧创作出不少著名电影,为中国香港电影制作带来一次变革,造成所谓「新浪潮」(New Wave)之出现,“这股新力量,这套新观念,跟中国香港电影界长久以来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又是那未的不同。他们一旦能够打入这个圈子,所带来的新气象是可以期待的。”这批新进人材亦创作了不少著名电影,如:许鞍华的《疯劫》,《投奔怒海》,《倾城之恋》,徐克的《蝶变》,严浩的《似水流年》,《滚滚红尘》,方育的《平父子情》,《半边人》,还有麦当雄,冼杞然,谭家明等人。而部分电影如严浩的《似水流年》,徐克的《蝶变》等更被选入二十世纪中文电影一百强,与经典电影《清宫秘史》等齐名。 元素,为中国香港电影注入当代感性、都会气息,也为中国香港电影带进现代化之局面。“新浪潮带来了技术革新,题材的多样化,以及大量对电影技术艺术热心无比的新人全面投入电影界,中国香港的商业电影从而获到更现代化的新面貌。”20时至今日,中国香港电影陷入低潮,这无疑与创作者的方向有关,他们从市场利益为着眼点,推出一些低俗搞笑电影,使影片变得无主题,无内涵,与 50 年代中那些“七日鲜”电影无分别。 历史—电影教学电影就如黎民伟先生所言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亦是历史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工具,电影往往不断反映当地的历史,不同国家的电影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历史及文化,利用电影可以把一些已被遗忘的历史片段通过影像,声音的结合重现于学生眼前,再配合课本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更有效掌握课文内容。 fed.cu.e/history/history2001/movieandhisteaching.pdf
这位大大你好 我本身也有急需用钱 找银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坜仁宝当铺 有在帮人代办二胎 估价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询问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里借过 服务态度好 办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周转的好帮手 放心啦!仁宝当铺是 *** 立案合法当铺 网路上的风评也非常好 在 中坜YKK对面 03-4520077
② 有关骑木驴的电影有哪些
骑木驴,作为满清时期的残酷刑罚,成为了电影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其中,有一部香港电影以其同名,不仅展现了骑木驴这一历史事件,还深入描绘了其中的人物情感与命运。电影中的主角杨乃武,被逼无奈,被迫承受这惨无人道的刑罚。观众在观看这段场景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也能够体会到人物的坚韧与抗争精神。电影通过细腻的刻画,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自由与正义的深刻思考。
电影中的骑木驴场景,不仅震撼人心,也成为了电影艺术中的经典片段。它通过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让观众在欣赏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反思历史,思考人性。电影中的杨乃武,从开始的恐惧与挣扎,到后来的坚韧与抗争,他的经历与情感,都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骑木驴这一残酷刑罚的历史背景,也能够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以及它在传递历史与情感方面的独特价值。
骑木驴作为电影主题,不仅引发了观众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也促使了电影创作的多样性和深度。电影通过精心的剧本设计、细腻的演技表现以及出色的视觉效果,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既震撼人心又引人深思的视觉盛宴。电影不仅展现了骑木驴这一残酷刑罚的残酷性,更通过人物的命运变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不公。
总的来说,骑木驴作为电影主题,不仅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也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反思历史,思考人性与社会。通过电影中对骑木驴这一历史事件的再现与深度剖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一残酷刑罚的历史背景,也能够感受到电影艺术在传递历史与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
③ 包含街头霸王电影的词条
1、《街头霸王》网络云免费在线观看,尚格·云顿主演的2、求《超级学校霸王超级学校霸王》网络云高清资源在线观看,王晶导演的3、关于街头霸王的电影都有什么4、《街头霸王》香港电影奇妙岁月:戏仿无底线,意外造经典链接:
提取码:tq2y
《街头霸王》
导演:斯蒂芬·E.德·索萨
编剧:斯蒂芬·E.德·索萨
主演:尚格·云顿、劳尔·胡里亚、温明娜、戴米恩·查帕、凯莉·米洛
类型:动作、惊悚、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日本
语言:英语、日语
上映日期:1994-12-23
片长:102 分钟
又名:快打旋风、Street Fighter:The Battle for Shadaloo、Street Fighter:The Movie
据风靡全球的格斗游戏“街头霸王“游戏改编的真人版本街头霸王电影,尚格 云顿主演街头霸王电影,喜欢街霸的切莫错过街头霸王电影!
经逊将军掳走了六十三名解放工人为人质,威胁联军部队在七十二小时内交出二十亿赎金,联军基路上校与甘美将军查探比逊总部保垒地点企图救人,却因记者春丽把事情越弄越复杂。
链接:
提取码:5i8m
导演:王晶
编剧:王晶
主演:张卫健、郑伊健、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任达华、邱淑贞、杨采妮、许志安、刘小慧、苑琼丹、吴耀汉、陈百祥、卢惠光
类型:喜剧、动作、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上映日期:1993-07-15(中国香港)
片长:95分钟(香港)
又名:超级街头霸王、FutureCops
2043年7月1日,犯罪大王将军(卢惠光饰)被捕,一星期后由铁面无私的法官余铁雄(张卫健饰)主审。将军特派其黑社会爪牙健(郑伊健饰)返回50年前寻找铁雄,并将其洗脑使他无法进行审判。政府知情后特派飞龙特警铁面(刘德华饰)、扫帚头(张学友饰)及发达星(任达华饰)返回1993年去保护铁雄。
时大雄为93年一中学长期留班生,常遭同学余忌安(许志安饰)作弄毒打,只有女友采妮(杨采妮饰)对他真心。飞龙三特警混进学校,扫帚头当上老师,铁面做大雄同学,星则任大雄跟班,帮大雄打赢忌安,并向他套取铁雄下落,但大雄却表示校内并无铁雄此人。在这时健亦扮成老师混入学校,另一边大雄母亲要改嫁理查德余最终飞龙特警能完成任务吗?
片 名:快打旋风/街头霸王 Street Fighter (1994)
导 演: ( 史蒂文·德·苏沙 Steven E. de Souza )
主 演: (尚格·云顿@让-克劳德·范达美 Jean-Claude Van Damme) (劳尔·朱莉娅 Raul Julia) (温明娜 Ming-Na) (达米安·查帕 Damian Chapa) (凯利·米诺格 Kylie Minogue)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上 映: 1994年12月23日
剧情介绍:
根据电脑游戏改编的真人版本。经逊将军掳走了六十三名解放工人为人质,威胁联军部队在七十二小时内交出二十亿赎金,联军基路上校与甘美将军查探比逊总部保垒地点企图救人,却因记者春丽把事情越弄越复杂。
另外,成龙的《城市猎人》结尾部分也参照游戏设计了部分打斗情节
近期又一部根据热门卡普空 游戏 改编的电影上线了,名字不提,但我们可以借机抛砖引玉,说下卡普空另一套热门 游戏 在电影中的表现,那就是著名格斗 游戏 《街头霸王》系列,这款 游戏 的大银幕故事,意外与槽点齐飞。
本专题分为两期,本文介绍中国香港部分,下期介绍好莱坞部分,不管哪个部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文章了,升级2.0版)
《街头霸王》 ( Street Fighter,如下简称《街霸》 )初代诞生于 1987年8月30日 ,来自 游戏 界著名的“说话不算数”公司 卡普空 (capcom,被粉丝亲切的称为 卡婊 )制作,已经有着30多年的 历史 。作为全球最流行、知名度最高的格斗 游戏 没有之一 ,你也许没玩过,但一定听说过。
要知道 格斗 游戏 (FTG) 在 游戏 世界里真的不算太大众,虽然人人都能玩,去追求格斗的爽快,但其追求高操作技巧的玩法和相对单一的模式,容易培养出高手,但不容易培养粉丝。
所以说, 《街霸》 能达到如今的地位,无论是 游戏 的跨时代意义,还是年代上的机缘巧合,都证明了一款 游戏 的成功, 把不容易成为爆款的格斗 游戏 推广至全世界 ,这个要赞( 其实主要归功于1991年的《街霸2》,就是我们熟悉的8人街霸 )。
《街头霸王》系列,如今已经出到了名义上的第五作,但加上之前zero、EX、少年街霸、以及每作的加强版、终极版、冠军版等, 已经不下20多款了,俺就不跟着裹乱了。这里只是综述一下《街霸》作为一款成功的 游戏 , 用如今的热词来形容,这叫做IP ,自然会推出不同领域的改编作品,当然少不了大银幕。
最先开花的地方,是90年代的中国香港。
一切都有源头。
《街头霸王2》,最早是作为《街霸1》的升级版,虽然该作在本土反响一般,但在北美很受欢迎,因此美国运营商要求推出《街霸1》的后续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开发初代《街霸》的西山隆志跳槽到了SNK(《饿狼传说》《侍魂》《格斗之王》等),所以新作开发的重任就交给了西谷亮(设计师)与安田朗(画师)手里。
新人上马导致项目一拖再拖,原本打算的《街霸89》拖了两年直到1991年才问世,由于实跟一代差距太大,安田朗也制作了各个角色背景故事,于是干脆叫成了《街头霸王2》,也就是中国玩家俗称的“8人街霸”。后来四位BOSS,也就是传说中的“四大天王”,在升级版续作中变成了可选角色,就是我们熟悉的12人街霸——《街头霸王2:四大天王》。
先来说说“街头霸王”这个译名,这个名字最早其实是山寨。
1991年,8人街霸2火遍香江,所谓“动漫 游戏 不分家”,港漫也闻声而动,很多以此为题材的漫画流行于市面。其中最著名当属玉郎集团(文化传信前身)旗下的许景琛、李中兴创作的《街头霸王》。
当年版权意识都不是很强,没有授权这个想法,而且面对风云多变的未来市场,那个时代从盗版FC 游戏 到跟风漫画都流行“先斩后奏”:
就是我们先不打招呼直接用,试水之后,假如大卖之后,我们会考虑买下版权进一步扩大市场;一旦打了水漂,我们就当不知道这件事,哪怕(日本)版权方来问责,也当没听见,反正这里是我们的地盘。
正在这种情况下,“街头霸王”这四个字就是来源于许、李跟风的港漫名字,完全自己瞎编的,没有官方授权。
但随着漫画销量节节上升,同期市场也出现了大量名为“街头霸王”的“跟风的跟风漫画”,随即玉郎集团才正式向卡普空购买版权,至此“街头霸王”不但正式的官方中文译名,而且玉郎集团还独享所有名为“街霸”漫画的累积成果,许景琛、李中兴因此名声大噪。
PS,混乱的译名
“街头霸王”的译名通用于内地与中国香港,而我们另一个熟悉的译名“快打”或“快打旋风”则是中国台湾译名,但在我们这里,“快打旋风”则是另一部 游戏 的译名——《Final Fight Streetwise》,横版过关 游戏 ,我们熟悉的红人、白人和大壮。
但是,我们的宝岛台湾把《Street Fighter》却翻译成“快打旋风”,而把《Final Fight Streetwise》翻译成“街头快打”,真尼玛乱!
但不要忘了,这套漫画的本质是跟风,并不是为了宣传 游戏 ,除了角色外形基本跟 游戏 剧情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如隆和肯两位主角,漫画里变成了玄武门第三代弟子赤龙和宾尼,大反派维加名字叫赤目司令(因为红眼睛的缘故),还是春丽的养父,而春丽与布兰卡(野人)则是一对姐弟,拳王拜森是液体金属人。。。
在那个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拥有这样魔改剧情的漫画大行其道,一度让很多玩家误以为漫画故事就是 游戏 剧情。
而玉郎集团拿下卡普空版权之后,漫画故事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只是比以前在连载结束后多了正版 游戏 资讯的介绍)。
许、李二人有了官方撑腰,大展拳脚,融合了武侠、玄幻等所二次创作的招式和来自其他 游戏 、港漫中的角色大行其道,比如漫画中加入了《快打旋风》《饿狼传说》里的角色,以让漫画角色更加丰富; 游戏 中角色的各种招式也被冠以颇具东方韵味的名字,比如战虎的“电光毒龙钻”,直接照搬了《龙虎门》里的王小虎招式。
有意思的是,在漫画二创的这些剧情和招式中,出现了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设定,比如主角赤龙(隆)的心魔,穿着灰黑色道袍与主角长得一模一样,招式相同但威力更强。最早是李中兴想引入2P角色的概念给角色换身衣服,而在漫画拿下版权之后,需要进一步拓展剧情,后来将其变成了独立的角色,还起了个名字叫“电”。
又比如肯的升级版火焰波动拳、火焰升龙拳,以及超杀版龙卷旋风脚等等招式放送。
熟悉《街霸》后续故事和发展中,上述这些都出现在了以后 游戏 中。比如“杀意隆”。而这些内容创作的时候,“12人街霸”才刚刚问世,这些都没有出现在 游戏 中,所以我们不免展开联想, 究竟是漫画创作方提前得到了卡普空的消息,还是卡普空参考了港漫的设定,我们无从考究,只是谈资。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卡普空作为版权方,授权之后就对作品不管不问,放任作品“野蛮成长”的态度,在90年代初期就显露无疑。也决定了后期无论是《街头霸王》还是《生化危机》,乃至如今的《XX猎人》, 游戏 跟电影基本不是一回事儿。。。
这家长也太不负责了。
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最火爆的时刻。漫画火了,大银幕也接踵而至。
《街霸》的第一次大银幕之旅,诞生于 1993年 ,但这部电影却不是一部关于“街霸”的作品,只是用了街霸的元素而已,就是成龙的 《城市猎人》,一部极为另类的作品 。
虽然中文译名是来源于山寨,但《街霸》在香港电影中的首次大银幕之旅, 却是实实在在地买了版权的 。
因为《城市猎人》却是跟北条司买下了版权,这在那个年代的港台电影可不多见哦,像徐小明拍《海市蜃楼》就没跟倪匡买版权,片中的人物都改了名字,这事儿被告知倪匡后,倪大侠回应: "哈哈哈哈,你拍完了还要告我一声,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
PS,当时主演成龙还见到了北条司本人,并合影留念,而作为成龙粉丝的北条司,也手绘成龙与王祖贤的画像作为回馈。
在王晶去日本购买电影版权的时候,也一道把街霸的“版权”也收入囊中,本来是两回事,却阴差阳错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于是就奉献了那段著名的5分钟大乱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虽然是恶搞,但 这段内容是大银幕上最接近《街霸》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成龙反串春丽 的造型,又著名又有趣,那种反差萌特别带感。
搓澡大汉 本田 ,我当时甚至都没认出来这也是成龙,只是觉得形象不错,就是有点瘦,而且关于这个角色,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该角色的英文名字 "Honda(本田)”,改成了"E. Honde" 。原因很简单,当时成龙与三菱 汽车 有着赞助合同,而三菱的最大对手就是本田。。。。
虽然只是同名,但日本人在这方面也比较忌讳,所以干脆就把角色名字改了。
饰演 黄毛阿ken 的,是英国跆拳道黑带高手 盖瑞·丹尼尔斯 。
这位后来演过不少动作片,但最著名的还是几部改编自日漫或 游戏 的作品,包括那部雷到掉渣的真人版 《北斗神拳》 ,这位是主角健次郎
还有改编自 游戏 的 《铁拳》 ,这位演Bryan Fury
包括客串的 “软硬天师” ,在前半部分那场舞厅聚会时演唱的 《老人院》 ,歌词里都有《街霸》的内容:“ 四蚊一铺街机乱甘打打打凹_,Ken哥将军手刀射错_ 。”
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就是这样, 看到商机和热点马上就会跟进,极致的 娱乐 化 。不过如 《城市猎人》 正儿八经的走版权程序的,在香港电影里还真的不多见。这就是该片另类的地方。
另一个另类之处,就是成龙与王晶的合作。
成龙与王晶在《城市猎人》之后再也没有合作,据说两人闹得拍片时闹得很不愉快, 包括期间所有的打斗戏成龙甩开王晶,自己独立执导。
后来王晶导演了《鼠胆龙威》,期间就有一种说法,认为《鼠胆龙威》是王晶拿来嘲讽成龙的,相传成龙看过之后也大为恼火。
不过这一切都是坊间传闻,未得到当事人证实。王晶在回忆录《少年王晶闯江湖》里,表示,自己与成龙拍《城市猎人》时相处了半年,对其带着肯定和赞誉之情的;而成龙也多次表示《城市猎人》在自己生涯里是很特殊的作品,但两人再也没有合作却是实锤。
这部电影在1993年1月16日公映,与周星驰的《逃学威龙3之龙过鸡年》同档期开画,两部王晶作品同日PK,最终《城市猎人》以3070万港币位列年度第4位,而《逃学威龙3之龙过鸡年》票房2500万位列年度第8位。
表面上成龙“击败”星爷,但考虑到《城市猎人》又是买版权又是大制作,成龙拍戏时还肩膀脱臼,按照成本计算,对比王晶完全“戏仿+恶搞”《本能》的《逃学威龙3》,在本土谁胜谁负真不好说。
但在海外,《城市猎人》则非常出名,毕竟有着成龙和IP的金字招牌,但评论界对该片褒贬不一,引用IGN对该片的评论就可以说明问题:
“失败的改编作品,成功的成龙电影”。
本来是说街霸,结果拐到了《城市猎人》,索性多说两句,北条司的访谈,谈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看法:
同年王晶的另一部 《超级学校霸王》 ,可就不管你版权什么的了 ,完完全全的山寨作品,但效果很不错的哦!
还记得王晶去日本卖版权的事情吗,其实王晶在 《城市猎人 》之前就打算搞这部,而且真的打算正式要买版权,要拍一部《街头霸王》电影版。
结果被人家捷足先登,卡普空已经先把版权卖给了好莱坞,让王晶碰了一鼻子灰 。不甘心的王胖子,搞下来角色形象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用在了 《城市猎人》 里,所以就有了史上最经典的街霸电影段落。
但向来贼不走空的王晶,街霸电影还是要拍的,因此他拿出了香港电影最擅长的一招—— 戏仿 。
从电影片名,到故事再到角色,都跟原版 游戏 不一样,但观众肯定能够对号入座。角色形象上类似,招式的类似,还有含沙射影的调侃,这是香港电影的长项啊,尤其是当年正是王晶手热的时候, 娱乐 效果也是满满。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超级学校霸王》 算是有史以来第一部 《街霸》 电影版,尽管是擦边球。
电影的阵容也是相当耀眼,如日中天的 四大天王来了仨,独缺黎明。
原本王晶想让“四大天王”都在《超级学校霸王》中集结,无奈黎明一直不合拍,他那时候很不喜欢“四大天王”这个称号,因此王晶只能让黎明出现在了 《城市猎人》里, 到最后《超级学校霸王》中只出现了刘德华、张学友和郭富城(他只愿意客串)。
但“黎明”也以另一种方式在本片里“友情客串”,也算是王晶的鬼主意。
郑伊健、任达华、邱淑贞、张卫健、苑琼丹、杨采妮、许志安、卢惠光、周比利 等当时新老港星荟萃,这个阵容放到如今,也是相当耀眼。
记得 张学友和郑伊健 在便利店里的打斗格外精彩。
最 搞笑 的就是陈百祥饰演的老师,打赌输了吃了话筒还要吃桌子: “还是大理石的啊! ”
所有角色都在信息上打了擦边球,唯独 郭富城饰演隆 ,几乎一模一样,形象极佳,可惜只是客串,首尾登场。
故事模板基本上是 《逃学威龙》+《终结者》 的结合体,当时两大最时髦故事模板被王晶用了个遍。而且不单单是街霸,还有 《七龙珠》 和 《哆啦A梦》 的桥段。
张卫健+许志安+杨采妮 的人设,直接来源于 《哆啦A梦 》,后来张卫健还变成了 《龙珠》 里的孙悟空。
而且还有刘德华与邱淑贞上演的 《超级马里奥》 的桥段,形象上完爆好莱坞那部买了版权的同名电影版。
这是当年香港电影为了 娱乐 效果“ 不择手段”的效果,无视版权的戏仿和模仿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山寨,假如电影中的角色和桥段都有版权的话,那版权+制作费就海了去了。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不少戏仿作品,比如郑伊健、古天乐的 《男儿当入樽》 就是《灌篮高手》的山寨,还有中国台湾的 《新七龙珠》 。
也是同期,叫 《街头霸王》 的电影有好几部,但内容跟 游戏 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剥削价值作品,标题党而已。
恰恰是这样无节制的 娱乐 ,造就了香港电影最辉煌但很短暂的时代。
明天继续好莱坞部分,关于春丽,我还是喜欢邱淑贞版。
④ 120部香港电影剪辑的观看建议
观看120部香港电影剪辑时,建议观众分阶段观看,结合电影类型、导演风格及剧情特点进行选择与安排,同时注重体会电影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以获得最佳的观影体验。
详细
观看120部香港电影剪辑,对于热爱电影的观众来说,既是一次视觉盛宴,也是深入了解香港电影文化的绝佳机会。面对如此庞大的电影数量,合理的观看策略至关重要。
首先,观众可以根据电影的类型和风格进行初步筛选与分类。香港电影以其多样性著称,涵盖了动作、喜剧、爱情、悬疑、历史等多种类型。例如,动作片方面,可以挑选经典的《警察故事》系列或《英雄本色》等,感受香港电影独特的动作设计与紧张氛围;而在喜剧片领域,《东成西就》和《赌神》等则是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它们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香港社会的风土人情。
其次,关注导演的创作风格和电影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是观影的重要一环。香港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导演,如王家卫、杜琪峰、吴宇森等,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香港电影的不同风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情感表达著称,而杜琪峰的《阿郎的故事》和《枪火》则展现了导演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洞察。通过对比不同导演的作品,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香港电影的魅力所在。
最后,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应注重体会电影所传递的情感与价值观。香港电影往往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既展现了国际化的视野,也保留了深厚的本土情怀。例如,在《岁月神偷》这部影片中,观众可以感受到香港人面对生活变迁时的坚韧与乐观;而在《无间道》系列中,则能体会到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复杂纠葛。通过深入品味电影中的情感与思想,观众能够与电影产生共鸣,获得更为深刻的观影体验。
综上所述,观看120部香港电影剪辑需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合理分类、关注导演风格和文化内涵以及体会电影情感与价值观,观众可以更加系统地领略香港电影的魅力,并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愉悦与启迪。
⑤ 香港电影发展史资料
分类: 地区 >> 香港
解析: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则吵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森凯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于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著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孙春侍,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于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 ***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 *** 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