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童年随之而去(木心)
童年记忆中的知识边界本应清晰,我却过早地涉足了本该懵懂的领域,这反而种下了许多成年后难以解开的疑惑。不满十岁,我已能分辨出“寺”、“庙”到“庵”的不同,跟随母亲上山做佛事,对“睡狮庵”的疑问让我初次面对复杂的人事。那华丽的佛事背后,是对祖宗超度的繁琐仪式,我则被期待着在仪式中扮演微小的角色。
仪式结束后,我急于逃离那压抑的跪拜,却在诵经声中发现“疏头”上详尽的地址,心中暗自疑惑阴间的细节。家庭教师的严格教导与家中对“禁书”的限制,使我对外界知识充满好奇,却又只能偷偷探索。我曾因一句唐诗被责备,书房成了我心中阴郁的避难所。
当满船人准备离开,我却因遗忘在睡狮庵的碗而陷入纠结。母亲理解我的固执,派船夫上山找回。碗的失去和再得,仿佛象征着我童年的纯真与无忧逐渐远去。而母亲的那句“这种事以后多着呢”,似乎预示了更多珍贵的失去,那碗,就像童年的象征,随着记忆的流逝而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