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中国电影该如何发展

中国电影该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17 08:37:53

1. 你认为中国电影应该怎样发展才能走向世界

国际电影节奖项一直被视作衡量一国电影水平的重要标准。某些类型的中国电影更容易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
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新作《闯入者》是角逐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唯一华语影片。他说,外国人通常喜欢在中国电影中看到“景象奇观”和一些“边缘化的景象”。
针对这种“潜规则”,一些中国电影人认为,中国电影要让世界买账,需要更多地考虑外国观众的心理。
不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届中国电影论坛上,王小帅直言,他不会去揣摩国外观众怎么想,而是坚持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立足于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他的电影中也没有“景象奇观”,而是关注人的基本情感。因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异,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帅的想法与意大利电影人乔治·戈塞蒂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电影要想赢得世界,必须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最吸引欧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性。在他看来,中国电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强烈的情感表达。中国电影人如果试着去做和欧洲相同的东西,那就一定会失败。所以,他说:“中国电影,请不要改变你的传统。”
合拍?找好伙伴
中外合拍电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捷径。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不少中欧制片人表达了合作意愿,认为专业的合作有助双方克服各自的劣势,互通有无。
意大利制片人孔奇塔·艾罗尔迪在由“新华国际”主办的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说,意大利对合拍电影有各种优惠政策,对这些,中国制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届电影节闭幕华语影片《黄金时代》制片人覃宏说,外国导演刚进入中国时常常摸不准中国电影圈的“潜规则”,这恰恰说明找到好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覃宏说,中国现在有很多具备契约精神的合作方。
市场?需要桥梁
尽管中国电影人为走向世界做出各种努力,但一个事实是,中国电影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仍面临不少困难,所占市场份额不大。
覃宏说,汉语毕竟没有英语使用范围广,而在商业电影方面,中国电影业在特技技术、导演理念和视觉特效等方面还不够先进。
而意大利电影人戈塞蒂认为,中国不缺好的电影,但不少好电影被欧洲市场忽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需要“桥梁”。在他看来,这座桥梁就是专业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广策略。
他说,意大利曾经设立世界上第一个推广本国电影的联合机构,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打开了本国电影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也需要制定相应策略,向世界推销中国电影。

2. 中国电影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电影发展史(1896-1949)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近三年来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3. 中国电影改如何发展

先改革审查制度,管的别那么严,别这个也禁那个也禁的,然后电影分级,这样中国的电影就会百花齐放了

4. 中国的电影,到底该往哪发展

其实这个问题不光你在讨论就是中国的电影人也在讨论中国的电影好象就是打打杀杀的 也就是这些才可以走出国外才可以被外国人接受 你看中国的电影从李小龙时代起就是工夫电影 再者成龙 所以中国的电影关键是走自己的路 拍自己的电影 不管是商业片 还是文艺片 还有就是政府的支持 你看现在的电影 几乎都是国外大片 电视台播放的也是国外的精品 就算是电视剧也是韩剧霸占 日剧霸占 请支持国产电影

5. 中国电影将向哪方面发展

大片国际化,但仍会受体制及国情限制,类型片短时间内无法很好的发展,如恐怖片等,艺术类电影只有去国外拿奖,国内才有可能受到关注继而收回成本,但纵观国内艺术片,以难达到八九十年代的高度,所以艺术片的投资会减少,加上所谓市场经济的操控,影院不会去放映这些票房前景不好的片子...
总的来说,正题票房会越来越高,但是电影质量会受到票房要求而一味大众化,缺乏艺术探索

6. 中国影视应如何发展

电影诞生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了,中国电影也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在一百多年的中,中国电影经历了发展与壮大,辉煌与低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电影一直游离在世界主流电影文化之外,中国电影人也一直在追求世界的承认和肯定——即中国电影的国际化。
中国电影有着辉煌的过去,三四十年代中国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影片,像《一江春水向东硫》《渔光曲》《小城之春》等,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以致与后代的评论家自豪的是说“欧洲六十年代艺术电影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小城之春》找到。” 但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当时的中国电影却并没有赢得一种国际性的声誉,所以,在西方各国权威的世界电影史中,我们很难见到关于中国电影的评述。随后,由于东西方两大政治阵营的对立,中国大陆电影则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自足的政治电影的道路,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傲立于世界电影舞台,拒绝着西方世界的承认。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又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历程。

(一)华语电影的概念
在当前的电影世界中,很多电影都是由几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完成,导演、制片人、演员,投资来源等的组合越来越复杂,要单纯的判断一部电影属于那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早在90年代初大陆和香港就有关于《霸王别姬》的地区属性的争论。更好体现这个问题的是关于《卧虎藏龙》的争论。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成功。有人曾统计过,不算在英国获得的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学院奖,《卧虎藏龙》共参加29个大大小小的电影节,18个项目84次获奖,更是中国电影首次夺得奥斯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片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都打破了外语电影的票房记录。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卧虎藏龙》的版权问题。中国电影集团北京对外合作制作公司总经理郑全刚在谈到《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的意义时说:“这是华语电影的胜利。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卧虎藏龙》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中国民族电影,它是由百分之百的中国影人制作的,百分之百的说中文,体现的是百分之百的中国民族文化。”而台湾媒体视《卧虎藏龙》为"台湾电影的典范",尽管国内人士声称,台湾方面并没有这部影片的版权,这部影片还是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的6项大奖。与此同时,香港电影界也有很多人士,因为影片的男女主角周润发、杨紫琼,摄影鲍德熹和美术指导叶锦添都是香港人,而认为《卧虎藏龙》是香港产影片,而且,这部影片还史无前例地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16项提名,8项大奖。还有一个网上报道说,《卧虎藏龙》的所有权应是由徐立功、李安在开曼群岛所成立的纸上控股公司所有…………
我个人认为,从"文化定位"的角度将这部电影定位与“华语电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正如导演李安所说:"我想这部片子是集合了两岸三地的资源。"在当前的电影环境中,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上的整体,表达着中华文明中特有的文化、风俗、语言等意义的或某些对历史性事实的解释,整体上代表着两岸三地的电影成就。
两岸三地的电影有着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台湾和大陆的艺术电影,在三大电影节上屡有斩获,出现了像侯孝贤,蔡明亮,张艺谋,陈凯歌的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 他们在上世纪后期的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中国的痕迹,但令人尴尬的是,精英文化的立场和沉重的主题让他们原理大众的生活,而在西方他们也未溶入主流文化之中。倒是香港电影取得了繁荣,八九十年代香港年产影片200部左右,在东亚,东南亚的电影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但随着香港电影近年来整体上的低迷,香港电影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
李安的《卧虎藏龙》似乎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找到了令一条康庄大道。自《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以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国内最负盛名的导演纷纷投入到所谓的“大片”的拍摄中,而且大片们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甚至在西方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收入),但也得到大量的口水和争论。那么,在商业大片与艺术电影之间,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究竟该如何抉择?

(二)艺术电影的丰收
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上世纪后期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可谓风光无限,侯孝贤,蔡明亮,扬德畅,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艺术电影的高峰。这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
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国际化开始的标志。影片描写了弄家少女翠巧在八路军文工干部顾青的启发下,大胆出走,抗拒世代相传的命运,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在影片中,在大远景中高天厚地与渺小如蝼蚁般的人的对比,勤劳俭朴却生活艰辛,命运悲惨的农人,那娶亲的热闹场面,那时而欢悦时而悲凉的陕北信天游,滔滔不息的黄河,腰鼓,祈雨,牧羊,耕地等意象构成了一组整体的象征,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指向性,而上升到对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历史和命运的回溯和追问,透出一种历史的沉重与苍凉。
1989年的台湾电影《悲情城市》自1945年8月日本投降开始,至1949年12月国民党定都台北结束。在这两个极具意义的台湾历史纪事之间,有著名的二·二八事件、戒严、日侨撤离以及白色恐怖时期。影片通过一个失语者林文清的家族兴衰与情感历程串起全剧,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生活在国民党暴政之下,台湾人民无声的反抗以及无奈的沉默。它把二战刚刚结束的台湾混乱的历史破败,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用一个家庭的悲情来映照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这部电影获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张艺谋的《红高粱》通过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展现最原始的生命的野性与粗犷,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表达对于自由的爱与鲜活奔放的生命的热烈追求。这部电影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段时期获奖的电影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香魂女》《喜宴》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霸王别姬》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活着》 获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春光乍泄》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当时的艺术电影的繁荣是有原因的。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也不反对拍艺术片(当时电影厂主要由国家出资养活,所以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部阶段,人们的精神生活远没有现在丰富,艺术电影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在这中情况下拍出的电影很多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所以许多电影在当时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像《红高粱》是400万(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悲情城市》在台湾也有很高的票房收入(侯孝贤靠这还清了欠债),而《霸王别姬》的全球票房更高达2100万美元(很可惜国内被禁)。总之,这时期是话语电影中的艺术电影的全面繁荣的时代。
这段时间是中国艺术电影的丰收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华语艺术影片,它们在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它们使西方开始关注和重视华语电影,华语电影已经成为世界影坛上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让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为20世纪后期的是世界影坛上写下中国(中华)电影的重重一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一些电影创作上的累赘,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具体表现在创作资金的缺乏,票房的低下,在西方电影节上的收获也相对稀少。如顾长卫获得银熊奖的《孔雀》票房仅为600万,而《青红》的票房才300多万,而同期许多生业大片票房都有上亿。而许多电影人,像贾樟柯,张元等第六代导演都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来拍片,而它们的许多片子都难以在国内上映.华语电影的艺术电影进入了整体低潮的时代,只有少数电影人坚守着艺术电影的天空。

(三)商业大片的时代
在华语艺术电影逐渐低落的同时,商业大片开始在华语影坛展示风采,而且势头越演越烈。而且一些电影打入了西方主流院线,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票房收入。华语影坛进入商业大片的时代。
所谓的商业大片一般有着较大的资本投入,由知名导演执导,聚集众多大牌明星,主要是为了商业目的(票房或获奖),而且大多都是由多国或多个地区的影视资源,瞄准国际市场制作和发行,而且一般都获得了票房上的丰收。
最早的成功的华语商业大片应该是2000年的《少林足球》和《卧虎藏龙》。主要有香港出品的〈少林足球〉制作成本5000万港元,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票房成绩。其中香港票房6000多万港元,日本近1.5亿港元,韩国也有3000多万港元,它当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港片的票房记录。同年由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卧虎藏龙》制作成本高达1500万美元(这在的当时的华语片中是绝无仅有的),影片取得了很大的商业收益,它的全球票房更是高达2.13亿美元(这是华语片的最高票房记录),更唯一一次的为华语电影赢得了奥斯卡小金人。这两部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商业上的成功大大刺激了中国电影人,仅接着,《英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神话》《无极》《霍元甲》《夜宴》等商业大片纷纷出现,它们在国内几乎都取得了过亿的票房,在世界影坛上也掀起一阵华语电影的热潮。虽然它们在国内饱受批评,但似乎为呼吁电影的国际化找到了另一条道路。
由李安导演,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等主演的《卧虎藏龙》是一部武侠片,影片以"盗剑、夺剑"为契机,带出人物关系,逐步展开两男两女(一对中年男女和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江湖恩怨。其中,一对代表传统,一对代表现代。李慕白克己而又执着于对爱情的追求,岳秀莲洞明人情,时时为他人着想,始终无法放下对死去情人道义上的忠诚,虽然深爱李慕白却一直无法接受李慕白的爱。玉娇龙可以说是集现代少女的另类与反叛于一身的人物,她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分辨是非的唯一标准,罗小虎个性狂放不羁,却又是个重情重义的血性汉子,不惜放下大漠中的一切千里迢迢来寻找旧日的恋人。整部影片饱含着浓厚的侠义精神和深沉的人生哲理。它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精心构造的传统中国韵味、江南的灵秀与沙漠的雄浑、引人入胜的剧情悬念征服了西方世界。很多人认为它是华语电影国际化的标志,但抛开关于《卧虎藏龙》在艺术和武侠上的争论不谈,我觉得电影在商业运作上的表现都不能算华语电影国际化的典范。《卧虎藏龙》的制作资金为1500万美元,主要来源与哥伦比亚电影制作公司的运作(其中国内仅为100万美元,还是投资人千辛万苦拉来了的),他们以剧本和演员和公司品牌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再凭它得到银行的贷款,这种“空手道”的运作手法又使他们十分卖力的为影片做宣传,以提高票房。虽然《卧虎藏龙》在美国狂揽1.8亿美元票房,但由于国内运作的失败,国内的投资商并没有因此得到收益,所以《卧虎藏龙》仅是华语电影国际化中文化上的成功。
而另一部大制作的《英雄》在运作上成功得多。《英雄》成本3100万美元,多方共同投资(大陆为主,主要来源与银行贷款),在全球工取得1.88亿美元票房。从它开拍一直到上映关于电影的报道都不断出现在媒体上,它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台上的广告宣传,它对盗版的预防,它对与《英雄》相关的各种产品的开发,在人民大会堂高调首映………可以说《英雄》的策划宣传和商业运作非常成功:在国内上映十天票房过亿,二十天票房过2亿,在北美两周票房近6000万美元(而且是连续两周票房榜首,这是绝无仅有的)它的DVD,VCD版权卖了1780万的天价(甚至据说用官方的压力才让《英雄》提早在美国上映)……它创造了很多华语电影的奇迹,当然,这与影片本身密不可分,包括有号召力的导演和大牌明星,唯美的影视画面,富有想象力的武打,等等,但我认为出色的商业运作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包括《卧虎藏龙》《英雄》等商业大片让华语电影进入西方主流文化圈,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已经有专家指出这不是长久之计。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中有个德国观众看完《十面埋伏》后不解的说“真搞不懂这些人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有什么意思”,可以预见,以武侠片为代表的华语商业大片在西方视觉厌倦后又将淡出西方主流,那么,华语电影的国际化之路究竟在何方呢?

(四)关于华语电影国际化的思考
在艺术电影和商业大片中该如何选择?华语电影究竟该如何走向世界?我觉得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寻求艺术与商业的双赢。这个方向是可行的,从早期的《红高粱》《霸王别姬》就可以看出。像近年的《2046》在国内票房有3000多万,香港也有近3000万,也是处于赢利的状态。陈可辛的《如果爱》也有相当不错的票房。在这方面有国家政策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国家对影视的政策太紧了,很多十分受欢迎的好片子都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在国内上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业的损失和桎梏。像投资1200万的《世界》,光北美地区的发行权就卖了200万美元,可以说在商业上也是有利可途的,但进不了过内的电影院。在如《山峡好人》,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但上映遥遥无期。我希望文化和电影的创作能有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这一定有利与华语电影的繁荣。
其次,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中国目前的电影在制作方面远不能和好莱坞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这在影视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价值。一部取材于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一例。这部动画片于1998年6月在洛杉矶首映,后在全美国取得了1.2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全球票房收入为3亿美元。既然西方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都能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第三,更加深入的参与国际影视的制作与开发。可以说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参与国际影视的制作中饿,而且是主流的,我们在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人。但是目前中国参与的主要都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离西方主流社会还很疏远,当我们的电影公司广泛的参与到西方主流电影的制作中时,我相信要让华语电影在西方主要院线上映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起码在技术上是),而且这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影视制作水平,对我们自己电影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
这只是我对与华语电影的一点看法,我希望华语电影能在世界上开出灿烂的花朵,我希望华语电影能有美好的明天。

7. 中国电影业如何发展起来的

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例如,广大农村是中国电影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据文化部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全国县乡镇的电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当,几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政府努力想改变这个局面也出了不少资金拍摄给农民看的电影,但是这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一位朋友劝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农村片观众少,同样费力却不讨好。当时我不得其解,我认为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只要拍得好看就会有观众。转而一想,朋友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概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产阶层的迅猛崛起所带来的强劲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所致吧,这个阶层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他们讲娱乐,讲休闲,什么“好看”看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消遣成了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为此,一些影视快餐挺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与“思想” 的节目无缘,大凡涉及到的所谓“思想”也是金钱的概念。也难怪,投资人是讲回报的,制片人是讲利润的,他们认为投资农村片是无利可图的。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想发财想暴富,都想尽快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社会的进步呢。我是说,我们当电影导演的,必须直面这个社会现实。我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秩序化,使得这样一些投资人对农业农村农民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会逐渐地对农村题材的作品感兴趣,他们面对自己经营的艰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尽管强大的中产阶层可以给平民百姓带来利益,但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生活的关键,还是在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就无从谈起。 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我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戏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种责任感,一个盲人过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浅薄,而我们摄制组要的就是这种崇高,把这种崇高作为拍好戏的目标,我相信会有好结果。我觉得,创新和审美品格,都是在剧中人物身上体现的,千万不要从概念出发。谁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无定法,可为什么偏偏在创作电影作品的时候,一涉及现实题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令你眼睛一亮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揭示真理,说真话。 电影是20世纪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至今也快百年了,历史己经证明,电影自身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有人认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国电影,说从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叙事电影将可能形成六种电影形态,即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电影剧。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不用胶片的数字电影时代,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将完成一个由拍电影到书写电影的转换过程,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设计出与演员一样的数字演员,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完善,数字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将会和真人一模一样,日本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电影美术师和摄影师的概念,电影剧作和电影导演的概念就难以确定了,那样的电影很难说是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拍电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的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电影导演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我个人来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电影时代的到来,那种电影很难定义为电影,那是另一种东西,肯定不是电影。电影就应当是人拍出来的,而不是科技出来的,任何科技都应当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数字人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体验是数字化了的,模拟得再逼真它也是虚拟的世界,就像电脑游戏机。如果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出现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电影则是不可以的。叙事电影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这东西科技怎么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样。为此,不论电影变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电影是不会消失的,会长久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未来是预测,重要的还是现在。

8. 中国电影行业应该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参考《中国电影行业细分市场投资前景与企业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北美电影市场分别实现累计票房40.4亿美元、102.27亿美元;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北美电影市场分别实现累计票房64.69亿美元、109.52亿美元。两大市场规模差距进一步减小。北美电影市场票房规模较为稳定,而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增长潜力巨大。
不过,今年以来,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增速明显放缓。业内人士认为,缺少内容、缺少人才等成为制约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根本上解决中国电影市场的内容、技术、人才瓶颈等问题,还得从国内市场找原因。中国市场发展快,但电影人浮躁、缺乏专业人才。好莱坞资源利用是一方面,但人才培养才是长久之计。

9. 中国电影在新世纪该如何发展

很好很

10. 中国电影该怎样发展

看看王中军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就是成长的痕迹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影该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更声之形一样好看的动漫电影 浏览:627
电影首映式怎么参加 浏览:274
演员拍第一部电影片酬多少 浏览:250
怎么在抖音上做电影 浏览:666
热血高校电影有哪些 浏览:752
电影很无聊英文怎么说 浏览:338
农村里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05
4月10号有什么电影 浏览:784
为什么周杰伦这部电影评分这么高 浏览:184
好看500电影 浏览:986
冯小刚和倪妮拍过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32
爱奇艺能看宫崎骏的哪些电影 浏览:239
扎佐电影院开车怎么走 浏览:980
王祖蓝新出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198
如何翻译电影片名英文作文 浏览:730
下载电影如何剪出2分钟 浏览:843
在线电影是如何录制 浏览:430
电影最近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99
电影里面的枪怎么来的 浏览:158
电影上映多久票房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