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万玛才旦指导的电影《气球》
具藏地文化底蕴的人文佳片
电影《气球》由《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原班人马制作,讲述了灵魂与现实的紧张关系。20世纪90年代,达杰(金巴 饰)一家因一只普通的避孕套卷入了一系列尴尬而又难以抉择的事件当中。
妻子卓嘎(索朗旺姆 饰)意外怀孕想要打掉孩子,但信仰虔诚、思想传统的达杰坚信孩子是去世的父亲灵魂轮回转世,面对现实的各种问题和压力,他们原本宁静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破,恩爱的夫妻俩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正如“生死轮回”海报中的意象呈现,在电影《气球》中,万玛才旦导演对信仰、生死轮回的人文观照一以贯之,其独有的藏地文化特色,红白气球的哲学意象、各种隐喻,以及充满形式感、梦境感的唯美影像,具备丰富的多元意象解读空间,使得本片极具人文高度,引发资深影迷的广泛热议。
同时,《气球》在《撞死了一只羊》之后,回归了贴地气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其叙事底色更为通俗易懂,围绕着普通藏族家庭是否生孩子的主要矛盾,女性意识的懵懂觉醒,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束缚与挣扎,对传统的反思和挑战,兼具文化趣味与现实思索,更是令不少普通观众感同身受。
㈡ 多名演员为《气球》助力,该电影与导演以往的作品有何不同
《气球》故事最早创作灵感是万玛才旦走在北京中关村街头,抬头看见一只红色的气球在空中飘扬,去向未卜。望着望着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一个故事雏形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慢慢在思考中就让这个意向和藏地产生了关联。
总之,《气球》这部电影不管是从内容、影响风格、意义上都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和值得深思的佳片。
㈢ 这份年度华语电影名单,比内地院线片不知好出多少
每次有华语相关的电影奖出来就总是被人吐槽,毕竟,每年真正值得关注的华语片实在太少,而大多都是毫无廉耻的坑钱货。我们总希望能帮大家一起淘金,发现一些值前轮得关注、值得鼓励的好电影,所以我们自己发起了一个电影奖,那就是:
迷影精神奖!
相信大家还记得,“迷影精神奖”创立于2015年年底,我们一经公布就受到媒体和影迷朋友的大力支持。
严格说来,“迷影精神奖”与官方和电影工业中的电影评奖有很大区别,也与学院和媒体的电影评奖保持距离,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迷影人的声音,一种对电影创新精神的鼓励。“迷影精神奖”不举行颁奖仪式,不走红地毯,我们用影评人的力量,每年只奖励一部电影,用1895元人民币(电影的诞生年)作为象征性奖励,鼓励这位导演展开独立的创作和风格上的探索。
今年已经是迷影精神奖的第二届,去年我们把大奖颁给了颇让人惊喜的《路边野餐》。而一年之后的如今,再回顾这部电影,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年度佳片了。
沙丹、毕赣、李洋
去年迷影精神奖评语如下:
《路边野餐》以极富创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呈现,创作出一部富有诗意的电影作品,导演运用穿梭在贵州山水之间的长镜慧渣信头和精巧的场面调度,把记忆与现实在情感中细密地交织缝合,影像的流动把感伤的故事和人物的幻想融为一体,气韵生动,营造出华语青年电影中罕见的诗意之美。
经过讨论投票,我们最后把第一届迷影精神奖颁发给毕赣的《路边野餐》,我们不认为这部电影完美无瑕、无懈可击,但我们鼓励毕赣导演能凭借影片中闪现的天赋和灵韵,以及创作上的勇敢,在电影艺术的可能性上继续探索,创作出具有独特美学质感的作品。我们有一笔象征性的奖金1895元,奖励给导演,希望他继续努力!
那么,新的一年,又有哪些好的电影值得推荐呢。
第二届迷影精神奖提名名单公布如下:
这些电影都是我们认为2016年富有创新精神的、值得鼓励的中青年导演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着华语电影非常重要的风格尝试,或者令人赞赏的努力:
《清水里的刀子》,王学博
推荐语:以肃穆的摄影,凝练出日常生活中的庄严;以简洁的叙事,展现宗教、伦理、世俗各层面的冲突。静水深流,大巧不工,是这部电影努力抵达的方向。
《日曜日式散步者》,黄亚历
推荐语:黄亚历别具一格的纪录长片处女作,用诗作、信件、电影、绘画、历史文献等素材与情景再现手法结合,重构了台湾文学史上几乎被人遗忘的1930年代创立的“风车诗社”,不仅回应了文学现代主义在台湾的萌芽,还展现了复杂近代史下的个体创伤。
《八月》,张大磊
《中邪》,马凯
推荐语:即便少不了各种业余与粗糙,满是遗憾,却不妨碍这是今年最惊喜、最有想象力的国产恐怖片。同时这也是极具迷影精神的作品,导演并未受过太多专业训练,而是从大量优秀恐怖片中汲取养分,并将这些与身边经验结合。影片将西方伪纪录恐怖片与农村封建迷信结合,让作品更接梁枝地气。无论怎样,这都是一部有潜力的作品,一部真的会吓到观众的国产恐怖片。
《塔洛》,万玛才旦
推荐语:影片用精致的长镜头和肃穆的黑白摄影,绕开了人们对西藏的视觉猎奇和文化猎奇,讲述一个普通藏民寻找身份和迷失身份的寓言。万玛才旦不强调宗教和政治的戏剧性,而在一个流畅、自然、完整的故事中,把西藏人所处的经济处境、社会处境、宗教处境和文化处境在一系列二元对立中润物无声地表现出来。塔洛是近几年来银幕上最为真实、虔诚和可爱的西藏人形象,然而他的命运也最值得深思。
《不成问题的问题》,梅峰
推荐语:影片以超乎寻常的沉稳与平静,带给华语电影一种崭新的美学风格。故事围绕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农庄的经营和管理,把中国社会在现代变革中遭遇的困境、窘迫和尴尬,剥茧抽丝地展现出来。梅峰借用老舍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运用三种不同的人以及他们的命运变化,谱写了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的寓言,在缭绕的炊烟和秀美的乡村山水之间,影片以客观的距离和克制的语言把中国人独特的交往方式、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表现出来。影片以中远景的长镜头,表达一种观看态度。范伟的表演矜持有度,每个人物都在掌握很好的分寸,清冷的讽刺。
《幸运是我》,罗耀辉
推荐语:一部很容易被拍成煽情治愈励志系的电影,年轻导演罗耀辉却极为适宜的掌握好了情感生发、裂变、重组的分寸感。二位主角的相遇相识,误解与重聚,在略显散淡化的线性叙事中,罗耀辉始终在捕捉的是一种真挚可信的情感依托。另外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影片还显示出了强烈的香港主体性,同时却不为狂躁的政治姿态绑架。影片中动人的港人情感、港人人际关系之真实再现,明白无误的道出作为微观政治之表现的日常生活实践,比宏大的政治运动更具有感召力,渗透力。
《喜丧》,张涛
推荐语:在万般演绎的家庭伦常中,张涛不缓不急的展开了一幅中国农村家庭的全景画。带着一种隐约的人类学方法,描绘着农村家庭在传统与封建的辗转中遭遇现代性的拷问。在地的扮演者们,他们生动的言语和极具说服力的姿势,在昏暗的居室内,用背影和不详的面容,承担起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诗意与沉重。
《皮绳上的魂》,张杨
推荐语:《皮绳上的魂》和《冈仁波齐》如同一个双星系统,截然不同的美学,在尘土与云端的张力间,构成了彼此揭示的引力系统。这次的藏地创作意味着张杨导演的一次华丽转身。《皮绳上的魂》以一种高贵的虔诚,抖落掉了量产的异域叙事神话的桎梏,以魔幻为名搭建起了另一套异质神话,在规则的存废之间,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可能。
《少年巴比伦》,相国强
推荐语:在今年的新片中堪称惊艳。尤其,在中国现在这种商业片至上、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浮躁的氛围里,《少年巴比伦》的出现,让我们绝对有理由对青年一代的影像表现充满信心和希望。影片关注大工厂时代中的爱情故事,同样交织了激情和失落,但与大量致青春的老旧模式不同,作品竟然携带了中国电影中少有的一种魔幻主义色彩。《少年巴比伦》某种角度上,并没有给人带来一种切实的、针对现实的时空坐标,它是悬浮的、梦幻、充满伤痕和回忆的造影。《少年巴比伦》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另类。如果非要一比,它更像是一部魔幻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简直就是为董子健量身定制的。
迷影精神奖的评审委员会由每年会第一时间看很多电影、对华语电影创作非常关注的影评人和策展人,他们同时也是最为挑剔的迷影人。如果我们还有一点能力,就是希望鼓励那些需要鼓励的中青年导演。
我们的宗旨就是立足于未来,奖励那些在创作和风格上最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中青年导演作品。评选规则类似于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或者路易·德吕克奖,不需要申报,由评审直接提名,每位评审只能提名一部作品。我们可能不像其他评奖那样,格外在乎评审构成的全面性或评选机制的科学性,我们可能也不会在意其结果是否会被电影产业或电影观众认可,我们只是想发出一种声音,鼓励一种创作。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每年只是举行一场评委的晚宴,现场公布名单,奖金只有10欧元,但这是法国小说每年最重要的荣誉,我们也希望把纯粹的荣誉献给那些值得鼓励的电影。
迷影精神奖评审委员会
轮值主席:
桃桃林林 ,影评人,电影自媒体“桃桃淘电影”(ttfilm)运营者。
评委会委员:
Magasa ,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等。
沙丹 ,常用笔名“奇爱博士”,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文慧园路三号”微信公众号(CFA1958)运营者,著有《幕味》。
吴觉人 ,常用笔名“本南丹蒂”,影评人,曾任台湾金马奖评审,现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片部负责人。
吴李冰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现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感恩而死 ,电影策展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
谋杀电视机 ,影评人,《电影公嗨课》联合创始人,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现为毒舌电影合伙人。
虞晓毅 ,常用笔名howie,资深影评人,曾任《南方都市报》娱乐部主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秘书长,台湾金马奖费比西奖评审,《华语电影》系列丛书统筹,现为毒舌电影合伙人。
大旗虎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迷影课”(talkino)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中文电影网络”创始人,著有《迷影文化史》《目光的伦理》等。
策划总监:水怪
迷影精神奖组委会成员单位
北京安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吉林省迷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欢迎媒体合作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具体中奖者会是谁呢?敬请期待
㈣ 电影《气球》上映,该剧中都有哪些亮点
电影《气球》20日上映,万玛才旦这次高水平发挥了,梦境捉痣的那个超现实慢镜头堪称年度华语电影的高光时刻。我觉得这是一种纯粹和用情的表达,表达一个关于普通人、性与爱、生与死的故事。 生和死是红白两件事,从开始的白“气球”到结束的红气球,仿佛是对人生的轮回注释。
㈤ 《塔洛》精神分析学——孤独者价值的迷失
2016年的电影巨作《塔洛》以独特的现实主义视角,讲述了一个牧羊少年的内心之旅。影片中,塔洛为了拍摄身份证,邂逅了理发店老板杨措,两者之间的碰撞揭示了游牧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碰撞点。黑白画面犹如画布上的深刻印记,凸显了塔洛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
身份证,这个寻常物件,却成为塔洛自我认知的触发器。镜头巧妙地刻画了他的边缘化,仿佛他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仅停留在背景的边缘。他渴望被接纳,渴望爱,镜像成为了他自我探索的桥梁。从最初的羞涩旁观,到后来的自我审视,每一次镜像反射都像是生活的微光,照亮他的内心世界。
电影巧妙地运用了“为人民服务”的镜像反转,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以及自我认同与现实的拉锯。如同婴儿初次面对镜像,塔洛也经历了现实与镜像之间的错位,这不仅是他的孤独之旅,也是对民族出路的深度思考。宗教象征的信仰崩溃,更显出了精神世界的动荡。
长镜头和精心的场面调度,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将塔洛与社会阶层的隔阂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与杨措的感情线如丝线般交织,映射出现代人追求物质的同时,却在生活困境中迷失的复杂情感。塔洛的孤独源于精神的匮乏,而杨措则在繁华现代社会中迷失于虚荣,两人的命运交织,象征着物质追求与内心空白的深层次冲突。
《塔洛》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一个底层人物的孤独价值迷失,同时也警醒我们审视自我,思考生活的真谛。影片的结尾,仿佛是压抑已久的爆发,预示着在现代人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寻找自我认同,却在追逐与失落中摇摆不定。
㈥ 如何评价万玛才旦导演的新电影《塔洛》
今天去看了《塔洛》,一部从头到尾都脱去了宗教外衣,却比所有神圣幻梦中的藏族更藏族的电影。2块钱一个的炮,5块5一瓶的酒,摩托车蹦蹦蹦的喷气声,拿着话筒就唱得别扭的拉伊,圈里的羊怀里的羊嘴里的羊和身上的羊皮袄。
洗尽铅华的黑白色调,总在画面左下方裁出的特写,近乎任性的长镜头。隐喻,明喻,不动声色却又缠绵委婉,每个角落都是起伏的对比和冲突。但又不单纯是有些人说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既分离又交融的面面相觑。我并非观影大户,搞不懂这是啥啥啥的手法和技巧,只觉得精巧工整,又和所拍摄的粗犷画面形成有趣的互补。
塔洛的单纯质朴孤独,以及杨措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自身传统的改变,都是同时存在于如今藏族现实生活中的。电影中转瞬即逝的幽默,以及幽默之后的苍茫怅惘,正是现代藏族人的最好注脚。
如果你觉得刻意,那可能是因为你没见过真正的牧民是怎么生活,也没有真正在当下体会过如此鲜明的割裂。我和藏族舍友聊起这部片子,她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形容词就是“特别真实”。
特别需要提的是,不建议太过在意毛选的政治色彩,因为本片重点,实在和此无关。那些泰山和鸿毛,对塔洛来说,没有任何历史伤痕的浮想联翩,不过只是描述他生命的一声叹息。
㈦ 若“复联4”撞死这只羊,那就太可惜了
曾于里
注意: 本文有严重剧透
《复仇者联盟4》上映后所向披靡,创下了首日最高排片占比的纪录,高达82.7%,上映不到两天时间就刷新中国内地影史“单片最快破10亿”纪录,其他国产电影纷纷避开这个档期。《复联4》火爆对于影院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到影院除了《复联4》外看不到其他什么新的电影,对于非漫威粉的观众来说,也不太友好。
还好有“不怕死”的“勇士”, 万玛才旦执导、王家卫监制的《撞死了一只羊》就选择在4月26日公映,只是该片的上映范围从一开始的全国公映,变更为只在全国艺术院线联盟及片方指定影城上映。
《撞死了一只羊》海报
夹缝中求生存,于《撞死了一只羊》的宣发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选择。当然,也有可能是主创者对于成片质量具有很高的信心。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撞死了一只羊》拿下了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在去年的金马影展上,它分别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提名。何况,它是目前市面上非常稀缺的藏族题材电影。
在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成型之前,许多电影艺术家们便钟情于藏族题材。藏区这一片神秘的土地,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更有着悠长的 历史 流传下来无穷无尽的文化宝藏和宗教传说。不过市面上藏族题材电影多是汉人拍摄,以汉人视角为主。比如冯小宁的《红河谷》,陆川的《可可西里》,张杨的《冈仁波齐》,刘杰的《德兰》等。
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被谢飞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
《静静的嘛呢石》之后,万玛才旦接连拍摄《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等多部口碑之作,2015年凭借《塔洛》再迎职业生涯高峰,这些电影都是藏族题材。万玛才旦有“藏地电影新浪潮”的引领者之称,既在于他的作品数量多且丰富,也在于他对其他藏人导演的提携,比如执导《阿拉姜色》的松太加,执导《旺扎的雨靴》的拉华加,都是在他的帮助下成长的。
在新作《撞死了一只羊》中,万玛才旦依旧聚焦藏地故事。电影讲述的是,司机金巴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之后找到僧侣超度此羊;杀手金巴即将找到杀父仇人,准备报仇雪恨。杀手金巴恰巧搭上了司机金巴的卡车。送走杀手后,司机内心难安。他到小镇上寻找杀手,才得知杀手见到杀父仇人后产生恻隐之心,便离开了。在梦境中司机杀了凶手,梦醒后他释然而笑。
司机金巴
杀手金巴
这个简单的故事梗概,已经囊括了电影大部分内容,足见这部电影叙事和风格上的“极简”。镜头的运动非常缓慢,大部分时候都是长时间的静默注视。从开篇注视卡车远行,到中段司机和杀手车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再到电影末尾小酒馆里与老板娘的闲聊,镜头几乎没怎么运动。这对于习惯快节奏、多镜头的商业片的观众而言,是非常大的考验,因为实在太容易因为“单调”“无聊”睡过去了。
电影中的藏区狂风肆虐、沙砾漫天、荒凉空旷
但万玛才旦的慢和极简,自有其妙处。慢是藏地生活的固有节奏,慢也是在给观众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氛围,以便真正进入电影中缓慢、沉滞却又神秘的语境。另一方面,万玛才旦的极简里也蕴藏着诸多机巧。场面调度非常精致,构图平稳、和谐、均衡,数码摄像却有胶片般的质感,4:3的画幅制造出复古和神秘的色彩。电影里现在、回忆和梦境三个时空分别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视听语言,现在写实,回忆与梦境写意(一个悬疑,一个艳丽梦幻),效果令人难忘。
现在、回忆和梦境,三种不同的视听语言
虽然风格极简,但《撞死了一只羊》的主题表达却不简单。在司机金巴的故事里,观众看到的是信仰和救赎。哪怕是一只羊,也要找到僧人为它超度,亲自送它上路,亲眼看到一只只秃鹫把它带到天上。但电影极妙的地方在于,给撞死的羊超度后,在去见老相好的路上,司机顺道买了半只杀好的羊。这让信仰拥有一种朴素的力量,它不是神秘的、不近人情的,相反,膜拜与日常更好地活着并不冲突,给羊超度和吃羊肉并不冲突。
金巴请僧侣为被撞死的羊超度
在杀手金巴的故事里,观众可以接收到放下与救赎。电影一开篇就用字幕告知观众,在康巴,有仇必报,杀我亲人者,我必血刃之。杀手为了复仇苦苦准备十几年,为什么在最后关头选择放弃?杀手看到了凶手尚且年幼的孩子,他若杀了凶手,凶手的孩子日后也要跟他一样选择复仇,那么仇恨永无终止。但假若杀手没有复仇,那么他又有违传统。于是在梦境中,司机穿上杀手的衣服变成了杀手,杀了凶手。如此,每个人都获得救赎与解脱。
司机在梦境中穿上杀手的衣服替他完成复仇
但万玛才旦的魅力更在于,他能够超脱出族群本身,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思考现代人普遍的哲学困境。比如世界的荒诞与无常,人性的迷失与救赎,信仰的内部冲突等等。这也是为什么万玛才旦的某些小说和电影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他从藏区出发,思考的却是全人类。《撞死了一只羊》亦有这样的特点。它虽然非常简短,却呈现出关于抵达救赎的丰富内涵。
就目前《撞死了一只羊》的排片和票房来看,其前景堪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虽然我们知道,影院的排片是市场行为,更多观众愿意选择商业大片——这些都没什么好指责的,但假若一部具有艺术美感和人文深度的电影,可能会给你带来审美挑战和某些思考,那何妨走出审美舒适区去感受一下呢?就像王家卫说的:“花有五色,是为缤纷;大千世界,方得精彩。”
本期实习编辑 常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