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镇怪客托马斯的影片评价
《小镇怪客托马斯》改编自畅销小说,该系列始自2003年,已出版11本。英文中Odd是个多义词,除了字面上的“古怪”,还有概率,零散,剩余等义,原著的标题经常拿双关当噱头,影片结尾欢迎人群中有块牌子上书“In Odd We Trust”,便与2008年的图形小说同名。
拥有阴阳眼的侦探、穿越地狱通道的恶灵、倒计时的大灭绝阴谋……一切都与年内另一部奇幻动作片《冥界警局》不谋而合。不查不知道,《托马斯》的成本仅2700万美元,还不到《冥界》的五分之一,但观赏效果却不亚于甚至好过《冥界》,无疑给影迷提供了一堂生动的电影课,详解小低成本如何制造大娱乐。魔怪,闹鬼,谋杀,侦破,血浆,灵媒,枪战,格斗,追逐,黑色幽默,《死神来了》式离奇死亡,趣味元素充沛,镜头多用MV般组接,活力十足。虽是鬼怪精灵打头,故事重心始终紧扣连环杀人案和阻止恐怖袭击,举重若轻,用智力悬念取代了毁天灭地,此外还拥有一个虽不算新鲜仍令人吃惊的结局逆转。
在视觉特效上,则用创意填平粗糙。房屋闹鬼活用道具,气氛不错,爆破拍的固然简陋,凭空砸一个冰箱也能加分,近身格斗慢动作强而有力,追逐中上蹿下跳也挺有紧张感。CG打造的怪物来自“另一层空间”,不可见亦不可触,因此可免拍与实物的互动,也无需指导群演做出群情惊恐,制作相对低廉,但怪物细节逼真,动静自如,成群结队涌出地狱空间,张牙舞爪之际骨骼利齿纤毫可见,令人汗毛倒竖,截几个图冒充大制作不是问题。高潮处的大爆炸虽然一望就是数码画面,但火焰气浪灌满整条排水渠还是挺罕见。
饰演托马斯的安东·尤金从《星际迷航》的企业号穿越到沙漠小镇,少了那一口俄罗斯腔,一下子没认出来。老戏骨威廉·达福演的中规中矩,有几场接电话戏散发着冷幽默。
❷ 《长平之战》有这部电影吗
《敦煌》有长平之战的部分
长平之战?好像没有这部电影!
敦煌这部片子是我小时候看的,那时中央台还没有那么多频道,中央一台重播了几遍,几乎每一次我都不会错过。
那时最奇怪的就是明明演的是中国的历史,为什么影片开始从导演到演员却全是清一色的日本名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部中日合拍片,是根据井上靖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日本人为了拍这部影片还专门在甘肃投资2700万元人民币修筑了一座敦煌城。影片应该是在88年左右拍的,2700万在那时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那也正是中日关系最好的时期。
我很清楚地记得这部电影在当时给我带来的震撼,第一次看完它后从此再看任何国产的古代战争片都索然无味。直到最近我用BT把它下到了硬盘上,又重温了数遍。并象猴子献宝似地到处推荐,也不管别人褒贬如何。虽然时光流逝,眼睛早已被各路大片的视觉效果轰炸了够,但敦煌魅力依旧。
故事情节大概如下:
北宋宗时期,书生赵行德参加金殿面试,未曾料到考题竟是对西夏策略。由于他对西夏近一无所知,自然落第。正当他心情郁闷的时候,在街上看见一个被骗到东京的西夏女,她宁愿自毁容貌也不愿为豪强所欺凌。随动了侠义之心,将她救下。西夏女无以回报,遂送他一张西夏的通关文书。他这才知道西夏原来并不是一个由野蛮民族建立的小国,它甚至有自己的文字。于是他决定动身前往西夏。
在随商队到达西夏后,却被西夏的汉人部队所俘虏并成为其中一员。由于在一次回鹘人的夜袭中救了队长朱王礼一命,于是受到队长的赏识,成为其亲信。
西夏皇太子李元昊率西夏军会攻回鹘人据点甘州,行德也参与了此次大战,并在甘州城救下了甘州回鹘王的女儿斯鲁比亚。经历了数次患难后,两人决定相伴逃走去敦煌。但他们在沙漠中迷了路,又回到了甘州。行德求队长保护斯鲁比亚,宁愿自己一死。队长虽然最终同意,但条件是行德必须去兴庆府学习西夏文。行德与斯鲁比亚相约一年后相见,斯鲁比亚以家传绿宝石项链相赠作为信物。
行德在灵州学习西夏文一年期满,却未料到被强行扣住,参与编写西夏文辞典的工作。待到工作完成,回到甘州,已是两年过去。
行德找不到爱人,询问队长斯鲁比亚下落,队长却怒发如狂,叫他不要再问,只当她死了。行德询问再三,才知道她已被李元昊掳走,并马上就要成亲成为西夏皇妃。如斯鲁比亚不就范,李元昊就要一天杀死五个回鹘人。
大婚之日,甘州城头,华灯结彩。斯鲁比亚盛服丽妆,李元昊志得意满,却未料到她突拔刀相刺,但不中。斯鲁比亚遂奋力奔到城墙上,坠城而死。
行德痛不欲生,只求速死,在与吐藩作战中受重伤。队长为保他性命,便让一商队带他去敦煌,并告诉他还有一件事要等他们一起来做。
行德来到敦煌,由于通西夏语,受到敦煌太守曹延惠的欢迎,并让他参与翻译经书为西夏语的工作。曹延惠是一个典籍收藏家,收藏了无以计数的各类书籍,视为无价珍宝。
西夏连破甘州,肃州,遂决定征服敦煌。队长作为先锋来到敦煌。但出人意料地是,他竟欲趁李元昊携孤军来敦煌的良机,与敦煌守军合作,伏杀李元昊。原来这就是他告诉行德他们要一起做的事。
敦煌假装投降,欲引李元昊进城,遂以伏兵杀之。但未料太守过度紧张而晕倒,引起李元昊怀疑。一场混战后,李元昊逃出敦煌城。
西夏军大举攻城。城中大火熊熊,数以万计的珍贵经典即将化为灰烬,行德与诸多僧人全力抢救,将其运至莫高窟的藏经洞掩埋起来。
队长兵败身死。大漠茫茫,行德孑然一人,终忍不住在鸣沙山下掩面而泣……
日本人在拍摄历史片时的态度极其严谨,无论服装、道具、布景,都非常注重其历史的真实性(如果看过黑泽明的作品就知道)。片中西夏军的盔甲让人感觉到金属的厚重和质感,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黄铜光芒,衣着朴素且灰扑扑的历经风尘,一看就使人相信这是一支在沙漠里行过军,作过战的军队。而再看我们的国产古装片,将士们往往衣着光鲜,质地考究,只可惜盔甲虽鲜明却轻飘飘的如同纸糊,衣料虽上佳却干净的使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整天在屋里行军。不过近年来的国产古装片在服装道具上已有很大改观。
那时看敦煌,当看到西夏骑兵冲击回鹘军阵地时,对回鹘军的弓箭手放的箭总是惊叹不已。那箭不密,比起英雄里的箭阵完全是小儿科(但英雄里电脑画出来的箭已算不上是箭了,都快赶上战斧导弹了),但却能让人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强弓劲弩,一排箭放出后,哧哧的破空声密如连珠,劲道之强让人顿时忍不住已经替对面冲过来的西夏人担起心来。而反观我们的国产片(没办法,谁也不想这么贬自家),射出的箭不知为什么总是歪歪斜斜,感觉没飞几步就要往下掉了。而且我还依稀记得回鹘弓箭手持弓的姿势很怪,与平常所见的持弓姿势截然不同。如今重看,才发现这些弓箭手拿的竟都是弩!
驽发明于周代。秦军布阵,前三排必为弓弩手,后为车兵和步兵,骑兵布于两翼。长平之战中,面对赵军精锐骑兵的冲锋,先由秦军弩手给以重大杀伤,步兵再出阵迎战,最终迫使廉颇不得不深沟筑垒,避战不出。在与匈奴作战中,秦军弩手往往在匈奴骑手弓箭射程范围外便已将其射落马下。这种军事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使得“ 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而匈奴却无力扭转这种局面,因为他们缺乏制造弩的技术。制造弩所需的精密青铜铸造零件是刚刚学会冶炼技术的草原民族不可逾越的障碍。
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到宋代,因失去西北养马之地,宋军更加依赖弩这种远程武器来对抗游牧民族的剽悍铁骑。其时宋军作战部队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员组成为弓弩手,这一比例也算得上空前绝后。所使用的复合型大弩射程最远可达 500米,要由几十个人才能发动,号称床子弩。宋辽澶州之战中,两军还未有接触,辽军主帅萧达览在察看地形时便被床子弩射死,导致辽军士气大落,最终同意退兵,与北宋结成澶渊之盟。
可是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却绝少能看到弩的出现。导演们似乎更中意于弯弓搭箭的视觉效果,也可能弩这种道具比弓难做,成本更高(当然现在的影视有所不同,英雄中的大型机关弩,成吉思汗中的机关火箭,连汉武大帝中都看到了大量弩的使用),却不知弩在历次战争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弓。感谢敦煌,让我看到了弩的风采。敦煌中我很少看到弓,无论是守备阵地的回鹘人,行军中的大队西夏弓弩手,还是坚守敦煌的汉人部队,所用的几乎全都是弩,而不是弓----这才是真正的一幅古代战争作战图。
再看作战场面。国产片中的两军交锋往往是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了三国演义的毒太深),而且更难得的是在千军万马的大混战中,居然还有诸多高手单打独斗,腾挪闪跃,招数变幻,就差拿大顶倒立了,煞是好看。热闹是热闹,可要是这样的军队放在敦煌中,一轮西夏军的冲锋就足以将其冲得七零八落了。冷兵器作战时代同样讲究诸兵种的配合作战和保持军队的阵形。局部战役的的决胜因素往往在于步兵方阵的整体性和骑兵的冲击力。尤其在骑兵主宰时代,马高速奔跑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加上骑士的力量和技巧,以及武器质量的优劣(是否容易折断),都决定了谁能够在对决中胜出。最简单实用的动作就是刺和砍,太多花里胡哨的动作只能用来拍电影。敦煌中无论是士兵还是领队的军官都混成一团厮杀,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给两个人单打独斗。只不过如果是旗手和军官,周围一般会有更多的人保护(忍不住又要说一句,国产影视中不知为什么一只部队中拿旗的人往往会比拿刀枪的人还多,难道拿旗子去杀敌吗?)最后在敦煌城中的埋伏战,上千人挤在城门前的一片狭小空间里混战,长兵器完全失去了效力,李元昊硬是在亲兵的保护下,用他的佩剑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一幕也拍得很精彩。
总之,敦煌就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古代军事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军队是如何行军,布阵,出战的。我很喜欢看西夏军出发行军这一幕,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中,西夏军整整齐齐地肃立在各自的位置。随着有节奏的鼓声,部队开始准备开拔。等到几个号手吹起号角,步兵、骑兵、弩兵、投石机兵,一队队地按各自的编制开始移动。整支部队秩序井然,丝毫不显杂乱,刀枪尚未出鞘,已让人领略到一股肃杀之气。凭着这样一支军队以及李元昊的天才指挥,西夏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征服河西,三败北宋,击溃辽军,终与宋、辽、吐藩成鼎立之势。
影片中我感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还不是主人公赵行德,而是李元昊。片中的李元昊面无表情,脸上始终阴沉沉的,喜怒不形于色。我估计导演是把哪个日本幕府大将军搬来当作李元昊的原型了。历史上的李元昊那时只有二十四岁,风华正茂。片中的演员却已四十出头,标准的日本武士形象。
片中李元昊在兴庆府的书院与赵行德和曹延惠有一段对话,恐怕更是日本人自己的内心写照了。
李元昊:“行德,你认为我的宋国话说的怎么样?”
赵行德:“您说的非常好。”
李元昊:“那你认为我为什么要学习宋国的语言呢?”
赵行德不知如何回答。
李元昊:“那是因为宋国的文化比西夏先进,而且宋国比西夏强盛。但是现在大不相同了,西夏有西夏的文化,有西夏的语言了。行德,宋国的语言与西夏的语言,你认为哪一方比较正确呢?”
赵行德:“我认为语言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李元昊:“没错,是没有优劣之分。弱者必须学习强者的语言,只有这样而已。但如果西夏征服了宋国,宋国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学习西夏的语言,西夏的文字。”随后他转向专程前来向西夏称臣的曹延惠:“延惠大人,你觉得我说的对么?”
曹延惠微微颔首:“的确没错。”
没有比这番话更能直接表现出日本人对中国的那种微妙心理了。我们自然也能明白历史是如何完成了从遣唐使到帝国皇军的转变轨迹。很遗憾,中央台放的版本把这一段删掉了(我机子里下的是一个台湾版本)。虽然这是历史,但对当时正处蜜月期的中日关系来说,删了也罢。
看过敦煌的人恐怕都会对李元昊出行时那紧紧相随的节步鼓留有印象。无论他在哪儿一停步,鼓声立刻嘎然而止,等到他的马一抬足,他的侍卫一挥手,有节奏的鼓声又会立刻响起。未见其人,先闻鼓声。这样的气势夺人,也难怪敦煌太守会承受不住压力而昏倒。
井上靖在他的敦煌原著里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李元昊。但很奇怪,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却在影片里把李元昊描画成了一个暴君,刽子手和野心家。他会以一天杀死五个回鹘人来逼回鹘公主就范,弑母杀妻,诈称和谈以骗开吐蕃人的城门,然后进行屠城。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也表现出了李元昊的应变能力和政治手段,当回鹘公主跳下甘州城而死后,甘州百姓大乱。李元昊立即命令士兵让百姓安静下来。然后他镇定自若地站在城楼上,高声说道:“回鹘公主为了祈祷神灵对吐蕃作战胜利,甘愿牺牲奉献了。为了表彰她的这种壮烈行为,全军欢呼吧!”
所有人都呆呆地站着,没人发出一声。
李元昊并不慌张,张开手臂,又大喊:“全军欢呼吧!”
西夏军这才反应过来,开始齐声振臂欢呼。毫无疑问,甘州历史的官方版本将会是李元昊的谎言。但谎言说的人多了,说的时间长了,记录成文字了,谎言就是历史。
李元昊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我小时候最痛恨的历史人物之一。虽然以后书看得多了,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了,知道李元昊其实是党项族的杰出天才人物,一代开国雄主。也明白那只是电影有意把他刻画成这样的人物,但对他的恶劣印象已是先入为主,再难改变了。陈家林后来拍了一部反映西夏史的贺兰雪,里面也有回鹘公主这个人物,只不过爱情故事的男主角自然变成了李元昊(电视剧里是回鹘公主原来与李元昊相爱,在回鹘兵败后,拒绝了李元昊的爱情,坠城而死)。但我完全无法接受李元昊这个全新形象,本来这是我感兴趣的题材,但我硬是没看几集。一部电影竟能如此把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定格到这种地步,李元昊地下有知,恐怕也要大骂日本鬼子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以今天的眼光再看敦煌,它真的算不上一部特别出色的作品。情节有些老套,有些环节甚至很勉强。战争场面与今天的相比也差了很远,那时觉得很壮观的千军万马现在再一看原来就那么几百人(当然,那时没有电脑特技,拍这部电影日本人已经动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我上网查了一下,电影是88年为了纪念中日建交十周年拍摄的,投资是两亿元人民币,动用了驻西北的两支解放军部队)。但如今我仍是看得兴致勃勃,而且不止一遍,这恐怕也不光光是少时的美好回忆所能解释的了。也许从下面一段赵行德与队长的对话可以找到答案。
队长伏杀李元昊的计划失败后,他和行德都明白等待他们的已只有失败和死亡。两人在敦煌城头,遥望夜色下的无际沙漠。
“行德,为什么到沙漠来,留在宋国也许会出人头地。”
“不知道,不,我想是为了寻求有赌命价值的东西。”
“找到了么?”
行德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次日西夏军总攻在即。行德为了抢救经典,向队长要马和骆驼。队长望着堆积如山的各类书籍和衣衫褴褛,满面烟尘的行德和僧人们,问:“这就是你要赌命干的事情么?”
行德望着他,“不知道,不过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
任何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帝国,无论其武功多么辉煌,国力如何强盛,终有灰飞烟灭的一天。真正不朽的是人类的文化。无论多么锋利的武器,终有朽坏的一天,而文化的力量,却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武器征服的是人的肉体,而文化占据的是人的灵魂。赵行德也许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失意文人中的普通一员,但在这战火纷飞的危城中,他却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巨大勇气和责任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却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动。
当队长最后率领着几个残存的将士冲向大军簇拥的李元昊时,李元昊眼里尽是对敌人的蔑视,冷冷地说道:“将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是我,而不是你。”
历史永远只是胜利者的历史。但当我们翻开一页页记满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历史时,有些人是不应该忘记的,尽管他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
影片最后是一段旁白:时光过去了九百年。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人们发现了被埋藏的四万多件文书、经典和美术绘画。与当时埋藏这些文化宝藏的人意愿相反,俄国、英国、法国、日本(没有避嫌自己)等国探险队蜂拥而至,将其中大部分盗运到国外,在中国,仅仅剩下不足一万件。这次发现,在人类文化史上,被称作本世纪的最大发现。从此,敦煌学这一独立的分科就成立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为埋藏这些经典而死去的人们的名字。
我对敦煌这部影片的介绍可以到这里结束了。但有一个小细节我却忍不住要提及。当最后贪婪的商人死于西夏骑兵的马蹄下时,行德筋疲力尽地从地上爬起。此时他内心的苦痛足以摧垮一个人的生存意志,但此时他却看见了一朵小花,一朵在沙漠中孤零零地生长的小花。她在这冷酷荒凉的沙漠中是如此柔弱无助,没人知道她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她的生存本来就已经是个奇迹,而她居然还开出了一朵花,一朵淡黄色,略有些干枯的花。这朵在其他地方再平常不过的花实在算不上美丽,甚至有些难看,但谁又敢说她不是这沙漠中最美丽,最骄傲的生命。影片虽然没有交待赵行德的归宿,但我们此时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会如同这顽强的小花,在逆境中生存下来。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这朵小花,心内总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我想这也许是我喜欢敦煌这部电影的另一原因吧。
❸ 很久看过的一部电影
红樱桃
❹ 煎饼侠电影拍摄费用
通过官方透露,《煎饼侠》制作和发行成本为5000万,导演宋健君微博透露,拍摄制作的成本大概是1300万元,演员成本是800万元,宣传发行成本占到了2700万元
❺ 莫奈的《睡莲》被拍出2700万美元的高价,梵高的《向日葵》有多值钱
梵高绝对是个天才,生前只卖一幅画。 他从27岁开始画画,37岁的黄金时代自杀了。 这份简历蕴藏着丰富、可挖掘的传奇性, 生活单调的人们需要传说,喜欢传说,商业利益需要通过传说来实现, 梵高确实被高估了,特别是他的画的拍卖价格,《至爱梵高》是一部描写著名画家的电影,理由很简单,在电影中说梵高是现代艺术之父。
但是,公认的现代艺术之父不是梵高,而是塞尚,论绘画技术,梵高不如塞尚,论绘画的细腻,梵高不如莫奈; 关于光和影,比不上雷诺阿, 当然,就名气而言,梵高过于涵盖塞尚,有很高的水平,比梵高高的画更原始野蛮,更有气质和力量。 有一种说法,梵高穷死了,毕加索有钱死了,梵高对毕加索的数亿美元一定是个贫穷的画家。
以上的回答,是我个人的想法,有不同想法可以在下方评论。
❻ 好莱坞拍电影片酬 导演和明星谁拿的多
这个没有固定的,小明星和大明星不一样,小导演和大导演不一样,分红和片酬不一样,要多少钱还要考虑很多私人关系在里面。
小导演拿片酬,大导演一般拿分红,不拿分红直接拿片酬的话大约是电影投资总数的5%到20%不等(能到20%的都是真正的大导演)。
演员的片酬是一般是固定的,也有拿分红的特殊情况,不过那样的都是混到能当制片人的地步了。
不过,一部电影同时找超大牌的导演和超大牌的演员是不明智的,因为制片方要付两份巨大的片酬,而这两个人加起来对票房的号召力可能跟其中单独一个人号召力相差不多。
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分红8000万,斯密斯的《我,机器人》片酬2800万。阿凡达没有计算音像制品收入,卡梅隆能赚多少还不知道。
❼ 投资1.3亿14天收10亿 《芳华》能给冯小刚赚多少
截止12月28日,冯小刚的《芳华》上映14天,累计总票房突破10亿。除去已计入的网络售票平台的服务费,净分账票房9.43亿。片方可分账约3.62亿。
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据说是1.3亿。其中,搭建实景就花了3500万。那场六分钟的长镜头战争戏,花了700万。宣发及营销费用未知,假设是7000万上下,那总成本就在2亿左右。
从目前来看,减去成本,片方的净利润已经达到1.62亿。
冯小刚公司净入0.8-1.6亿?
这部电影的主要出品方有东阳美拉、华谊、爱奇艺影业、耀莱影视、北京文化、八一电影制片厂六家,另外还有华夏电影、大地时代、英雄互娱等十家联合出品方。其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作为项目操盘公司,是第一大出品方,猜测所占投资比例应该在30%-60%。
《芳华》上映第一个周末,只落后了一天时间,第二天就赶超《妖猫传》、《机器之血》、《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三部新片,重新成为单日票房冠军,至今排片占比和上座率高居首位。
上映第二个周末,也即12月29日,又有四部新片《妖铃铃》、《二代妖精》、《前任3》、《解忧杂货店》开画,抢占市场。能否继续靠口碑和上座率逆袭,将成为《芳华》票房能否继续走高的关键。
不管竞争多激烈,从目前的走势保守预估,《芳华》最终票房应该至少在13亿上下,片方分账4.7亿左右,减去约2亿成本,净利润2.7亿。东阳美拉如果投资占比30%-60%,就能分到8000万-1.6亿。
当然,东阳美拉作为版权方,还会有网络播映版权费等收入,像这种热门卖座片,通常都有几千万的版权费净入账。
完成业绩对赌已不成问题?
2015年年底,华谊以10.5亿现金收购浙江东阳美拉股东冯小刚、陆国强合计持有的70%股权。当时东阳美拉只是一个刚成立两个月的空壳公司。双方签了五年总计6.75亿元的业绩承诺。美拉2016年的净利润不得低于1亿元,此后几年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增加15%。如果业绩完不成,冯小刚用现金补足差额。
根据华谊2016年年报,东阳美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税后净利润1.015亿(包括2015年和2016年两个财年的利润),刚好超过1亿的业绩承诺目标。
按年15%递增,2017年的对赌利润额为1.15亿。2017年上半年,东阳美拉净利润为2700多万。如果《芳华》的收入计入2017财年,完成对赌目标就不成问题了。
实际上,除了电影票房收入,及冯小刚作为导演、广告代言人、综艺节目评委的个人收入,东阳美拉还在拓展其他业务。
根据华谊兄弟相关年报,东阳美拉制定了新人导演计划。签下部分艺人经纪合约。参与《情感抢险队》、《美少年学社》等综艺节目。还投资了包括《火王》在内的电视剧。
电影方面,未来的项目还有《非诚勿扰3》、《念念不忘》、《手机2》等。
❽ 今年电影市场这么差,为什么还有人投资电影
每年上映这么多电影,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能盈利,从票房账面上看,90%以上的电影都是亏本,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疯狂去投资呢?这里面投资电影的目的都不一样。
有些问题比较敏感在这我们不做过多解释,简单来跟大家说说吧。
第一种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那就是洗白,有些人就是通过投资电影把灰色收入(具体大家都懂)合法化。这些投资电影压根不是为了赚钱,就算电影亏本,他们还是赚的,比如投资5000万,电影票房1个亿,票房分账大概是3000万左右,但是能把5000万洗成3000万那也是赚的,对不对?对于这种人,不是血汗钱花多少都不心疼,有钱花不了才蛋疼。
但是这种情况是相对比较少的,有很多人以为大部分电影都是洗钱,这个有失公允。
第二种是赌博心态。谁也不知道拍出来的电影能不能火,万一火了说不定把前面几部电影的亏本都赚回来了,这种例子很多,比如《疯狂的石头》制作成本350万人民币,全球票房收入却是2700万人民币,回报率7.7倍;还有《失恋33天》 制做成本890万人民币,票房收入4亿人民币, 票房回报率达到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