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冈仁波齐》:拿得起放得下的才叫信仰
说起朝圣,不同圈子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通俗而言,这个词的含义是 宗教或灵性生活寻觅灵性意义的过程 ,也就是拥有信仰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信仰,怎么看都是一件至高无上而神圣的事。
一直以来印象中最深刻的朝圣案例,便是西藏人民前往拉萨的圣地巡礼——虔诚又艰辛,看着就让人心疼。怀着这样的心态,顺着口碑的潮流,我购买了《冈仁波齐》的电影票, 这部直到看完仍没有记住名字的国产电影 。
对于宗教信徒来说,教义便是一切,信仰至高无上——作为一个“合格”的无神论者,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认为的。影片的开场也似乎想要向观众传达这样的印象,一个传统的西藏家庭,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为了满足一位爷爷的夙愿,男女老少一大帮人一起踏上了前往拉萨,前往神山冈仁波齐的朝圣之旅。
然而当本片的主角——尼玛扎堆——这个放在互联网时代让人实在无法直视名字的主人开着拖拉机准备出发时,我对朝圣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改变:
原来即便是虔诚的宗教徒,也并非一定选择最苦最累的方式,与时俱进未必不好。
与想象中区别不大的是朝圣的过程——排手板、向前俯冲、磕头膜拜、徒步前行。整个过程虽然缓慢,但俯冲的一瞬间,伴随着木块在水泥路上摩擦发出的悦耳声响,还是不免让人心生一阵怜惜。
在这条前程未仆的道路上, 他们将信仰举过了头顶 ,用身体承受这份来自上天的重量。
随后,影片又适时地安排了一处孕妇临产事件。让一个怀有身孕的女性徒步行走如此长的距离,甚至在地上匍匐,难道不算是反人类的行为吗?即便如此,作为观众的我却坚信这位妇女以及一行人会为了心中的信仰而不顾一切地继续前进。
然而影片再次给我一记重重的耳光,孕妇被送到了医院,顺利产下了一名男婴,朝圣的旅程也就此暂停,等待着孕妇和新生儿一同回归。
原来朝圣并不是非人道的,在家人的安危面前, 他们将信仰放在身旁 ,保佑着大家的安全。
临近故事的末尾,那位爷爷的身体逐渐承受不住一路的艰辛,最终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幸运的是他们成功到达了神山冈仁波齐,完成了爷爷最大的愿望,并为他举办了一场天葬仪式,送走了这位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旅程的勇士。
当哈达围住了石碑, 他们将信仰放在了地上 ,勇敢地接受生命的终结。
影片中从没有过多地强调信仰的重要性,却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其影响的深远。
信仰是一股力量,它帮助一行人跨越1200公里的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到达了理想中的圣地;
信仰是无形规则,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每一下的磕头,每一步的前行,只为证明自己真诚的心;
信仰是不忘感恩,为了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为了被帮助后变得更好的自己;
信仰是勇气之源,哪怕失去再多,也能让人重新振作,带着笑容继续前行。
如前文所言,我一直是一个无神论者,哪怕家中有着较浓的佛教氛围,也依然不为所动,甚至 偏激地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剥夺人正常思考能力的行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那句“ 中国人缺乏信仰 ”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努力的方向,一次次发力却逐渐乏力,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又为什么过着这样的生活。如此看来, 究竟是谁被洗脑了,还真的说不定呢 。
就像影片最后,尼玛扎堆说的那样:
这场名为人生的旅程还在继续,寻找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心中的那片圣地, 继续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