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一部要拍多长时间啊!
80年代至90年代是港片的黄金时代,也是大师倍出的年代,香港电影制作的周期非常快,平均3个月、5个月制作出一部片子,而且当时当红明星平均同期要拍摄2部左右电影,这就是早年间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我没有档期”,不当红的才去拍电视剧。
② 网上有些很老的电影却有1080P或者720P这种高清版本是怎么弄的
大哥,胶片的清晰度始终都是很高的,只不过当时电视没1080P这个条件而已,不代表胶片达不到1080P。
通常大片都是用35mm胶片拍出来的,那么35MM的胶片到底是多大呢?告诉你民用的胶卷通常就是35MM的(翻翻家里的老底片通常都是35mm的。)那么现在的数码单反相机已经有全画幅的了(全画幅就是说感光芯片尺寸和35mm的胶卷感光尺寸一样大,既36*24MM)。
说简单点,35mm的电影胶片如果每一张都用现在的设备扫描转换成数字信号可以扫出约2000万像素,而全高清的格式是1920*1080(200万像素)不过电影胶卷通常颗粒较粗,所以保守估计按照现在的高清格式再翻一倍的分辨率可能就是胶卷电影的分辨率极限了(即约4000*2000的分辨率)。现在RED ONE已经有更高分辨率的摄影机了(好像是5000X3000多的)
当然有些胶片会进行一些数码修复,毕竟年代久了么,再好的东西也不易保存啊,特别是胶片这种本身就不大容易保存的东西。
③ 胶片电影 特效原理
以前数码影像不成熟的情况下都是用胶片拍摄电影的,胶片菲林在剪切的时候会降低质量的,
最严重的还是特效制作,要用线性编辑的,线性编辑就是要“牵一发而动的全身”,利用胶片叠加的方式把特效加上去,这样的话就要从头到尾重复曝光拷贝多次,影像质量直线下降。
进入21世纪数码影像技术和CG技术的成熟了以后好莱坞的很多公司的作品都是用数字拍摄了,但这种设备(与普通民用DV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的售价是国内很多公司无法接受,所以国内的电影大多利用胶片拍摄,这也是很多好莱坞大片的的画质要比国产片的原因。数字拍摄加上非线性编辑能把后期的特效加工对画质的影响降到最低。
什么是线性编辑http://ke..com/view/189708.htm
什么是非线性编辑http://ke..com/view/189716.htm
④ 90年代的一些老电影是怎样制作成高清的
多数有两种情况:
(1)母盘重新制作。
(2)经过影音公司的数码修复。
⑤ 年代久远的电影,是如何制成高清片的呢
当然是用电影的母盘(分辨率非常高,当然是相对于电视来说),然后用计算机进行数字修复,之后在重新制作成高清晰的版本
前面所说的分辨率是对于电视来说,目前数字视频与数码摄像道理是一样的,现在很多电影和照片仍然再用胶片拍摄,就是说数字摄录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胶片的还原效果,同样,以前的电影也是胶片摄录,那个时候制作VCD或DVD也是用胶片母盘复刻压缩而成,如果用母盘进行重制,以现在的数字技术,制作出来的效果一样非常出色 ,并不是说现在的高清版是用以前的VCD或DVD来制作的,那肯定是不可能
再通俗的解释给你听,普通的胶片拍摄出来的效果放大倍数可以等值于现在数码相机的2000W以上的像素,一些专业的反转片甚至能等效达到5000万像素,现在普及型数码相机也就发展到1000多W像素是吧,甚至更专业的中幅120,中大4*5,大幅8*10 ,像素都是几亿几十亿,所以胶片经过数码修复重制之后是可以还原成像现在的所谓老片的高清版
⑥ 20世纪90年代主旋律电影什么和娱乐电影三分天下
一、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是一个来自音乐领域的术语,指的是在一部作品或一个乐章行进中再现或变奏的主要乐句、音型,在整个作品或乐章中居于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主旋律电影”这一表述就足以表明其在电影中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政治、经济层面的调整与变革,推动了社会思潮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电影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国外的电影作品、创作理念和理论思潮几乎在同一时间集体涌入国内,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电影本性的认知。以武侠片为代表的娱乐电影和以第五代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分别占据了当时市场和评论的主流,但无论是娱乐片还是艺术片,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都刻意采取疏离甚至是颠覆的姿态。
艺术电影尽管在国际上风光无限,但在思想层面一再挑战主流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导向,借反思人生和揭露人性的主题,“把处于困境中的人或是异化的人作为艺术表现的焦点,在人生态度上追寻价值体系的多重性”。当时的娱乐片更是将“低俗”“迎合观众不健康的趣味”作为卖点。早期中国电影中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教化功能的传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危机。
为重新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主导地位,广电部电影局在1987年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 “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被公认为是“主旋律”的首次提出。“主旋律电影”的提出,为矫正20世纪80年代电影行业出现的泛娱乐化风潮,重新确立电影的主流思想引领功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时期内借助政策的支持与创作的类型化,主旋律电影犹如“天之骄子”活跃于银幕,其对主流精神的宣扬与传播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代表作品:
(1)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开天辟地》《开国大典》等。
(2)以革命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影片《周恩来》《彭大将军》《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
(3)《红河谷》《横空出世》《我的 1919》《黄河绝恋》《蒋筑英》《炮兵少校》《被告山杠爷》《中国月亮》《军嫂》《一棵树》 《离开雷锋的日子》等。
二、主流电影——主旋律电影的突破
进入90年代,伴随社会经济与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同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天下的进程中,主旋律电影囿于生硬化的说教、模式化的叙事与固定化的视听语言运用造成其艺术性和观赏性不强,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之中。
于是,业界开始提出“主流电影”(备注: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的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以区别于传统政治宣教意味浓郁的主旋律电影。它一方面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宣扬主流文化路线的宝贵品格,另一方面积极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与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发展模式。对传统主旋律电影采用商业化制作模式即“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成为影视行业应对国内困境的良策。
“主流电影”概念的提出,在多个方面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这样的概念消解了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性,从而可能会提升观众购票观影的欲望。
其次,主流电影概念也是对之前将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与商业性人为对立开来的观念进行的修正。当前中国的主流电影不仅应该反映文化和价值导向层面的主流,还应该占据市场中的主流位置。
有学者也指出,“所有的主旋律电影必须是商业的,必须具有商业性 ;而所有的商业电影则必须是主流的,应该表达社会的核心价值”。因此,中国当下语境中的“主流电影”不仅是一个和产业相关联的概念,也是一个和社会整体文化导向、价值观念相关联的概念,能被给予这一名分的电影要符合产业与文化的双重标准。
代表作品:《云水谣》《集结号》《风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
三、新主流电影——主流电影突破与创新
新主流电影是主流电影在新时代自我嬗变的一种新形态,是伴随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主流电影之“新”在于既不同于教化功能过于明显和外在的主旋律电影,也不同于商业功能至上甚至唯一的主流商业电影。
其核心特点必须是被主流市场所接受、所认可、所欢迎的大众电影,但同时又鲜明地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就是要通过“好看”的故事、大众的类型来表现主流观众所认同、所接受、所心向往之、所同仇敌忾的主旋律。
新主流,要完成主流价值观与主流市场的统一,是价值观与商业性的融合。新主流电影,也就是未来中国的主流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也是国家意志与民众需求的精神汇聚。
代表作品:《中国合伙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无问西东》《厉害了,我的国》《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烈火英雄》
⑦ 80-90年代港片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指的是拍摄时间)拍出那么好的片子
首先了解片子为什么慢,先从剧本开始,剧本5-15w字左右,首先按照网络写手的速度十天就能搞定,但是哪吒的剧本写了好几年。
其中原因是因为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是有套路的,三段式,冲突,合适的台词设计。当一个电影完全不考虑逻辑漏洞,不考虑台词深度的时候剧本的速度能加快几倍到几十倍。
香港电影的优势是用强烈的冲突和紧张的情节会让观众忽略片子本身的漏洞,这叫以瑕掩瑜。
从演员来说摄影来说,一个严格的片子是要出分镜,严格控制演员走位表演深度,严格控制摄像机运动构图,一个认真的片子一般一天只能拍几个镜头。
香港电影因为不是过于注重走位摄影机运动,只把大故事讲清楚自然拍摄速度快。
从后期来说,后期特效是特别占用时间的,一个电影级别的人物模型制作周期至少两三个月,三维场景也是,外加后期渲染,和特效。时间成本一下就上来了。
香港电影基本没有运用特效拍摄的,后期调色校色都很少。
从演员来说,香港有成熟的产业链,摄影师演员,道具服装,等。都很快能就位。
前期中期后期下来,其他电影几年的时间,香港电影只要几周就能出来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