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场电影从下午1:24 开始放映,共放映了138分钟,这场电影什么时候结束
138分钟=2小时18分
1时24分+2小时18分=3时42分
答:这场电影下午3时42分结束.
② 正常一个人一个月需要多少钱的流量啊
正常人一个月20元的流量就够了。如果平时只是玩游戏,就用微信或者贴吧。两个G的流量就够了,但是完全不能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很多游戏并没有消耗多少流量。真正耗费流量的是微信和贴吧。不知不觉,很多流量都没了。所以想要控制流量,需要尽量少刷朋友圈、微博、贴吧。
一、正常人每月流量价格
每个月多少流量才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指出的问题。首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时间。根据这两种情况,每月所需的流量G数也不同。对于那些平时在公司或者工作场所工作的wifi人来说,如果家里每月有WiFi,一个月二三十克就够了。但是对于那些一直在家但是家里没有wifi的人来说,恐怕每个月至少需要50-60 G。这些70-80 G只包括如果使用漫游app软件和游戏,如果喜欢看有流量的电影,还会有更多。
二、移动流浪套餐及花费
18元/月,每月含30分钟国内通话、100MB国内流量;38元/月,每月含80分钟国内通话、300MB国内流量;58元/月,每月含150分钟国内通话、1GB国内流量;88元/月,每月含220分钟国内通话、3GB国内流量;138元/月,每月含450分钟国内通话、6GB国内流量;188元/月,每月含700分钟国内通话、12GB国内流量。
综上所述,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来说明有多少流量足够使用。毕竟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小康生活也在加速。基本上,无论用户去哪里,都会有wifi,使用方式也不一样。
③ 如何评价蔡明亮电影郊游
《郊游》的影像充满了一种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颓废感,凋敝的城市环境和悲惨的角色境域,构成了电影的底色。
《郊游》一片台词寥寥,仅有的台词,也多半是生活化的闲谈,无实际意义,也并不推动情节。同一场景的长镜头在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变成只承担特定功能的冷冰冰的物”,这一对现代社会、金钱社会的思考和诘问,通过这一特定的、具有一定视觉冲击的职业,具象地体现出来。
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是一件宏大且错综复杂的艺术品,它属于这个时代。在欣赏《郊游》时,时间、跨度和对它们观众的影响很重要。138分钟的电影,大约包含76或77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持续一分多钟。其中有五个镜头长达五分钟以上,对观众的观感有不小的影响。
④ 如何评价电影《红海行动》
开门见山,《红海行动》是今年春节档质量最好的一部,但尺度很大,R级。
我之前一直觉得,林超贤的前作《湄公河行动》,作为中国的军事甚至战争题材,在审查制度、主旋律光环甚至意识形态的笼罩之下,拍成那样已经是华语电影极限了。
没想到《红海行动》这样作品,如果不考虑国别,你要说是好莱坞大片都有人信,说是“海军宣传片”吧,也无伤大雅,主要没有什么太强的意识形态和主旋律色彩,也没有太煽情之处,就是直观的表现战争。
火爆、真实、残酷的战争。
原来是这样的“主旋律”
这部电影公映之前,我其实是有些担心的,都知道《红海行动》是改编自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但从故事的角度,太像《战狼2》了,类似的故事,已经有了一部50多亿大片在前面,那么《红海行动》该如何面对大众新鲜度的问题呢?
所以,《红海行动》用了一招很“极端”的方式,对格局和表现方式的稍加改动。
之前的《战狼2》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衣下的孤胆英雄动作片,跟我们熟悉的《虎胆龙威》这样的作品类似,打不死的主角、英雄壮举,是动作类型的电影。
但《红海行动》呢?给人的感觉这是一部战争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当年的《黑鹰坠落》,尤其是张译带领小分队进入伊维亚国开始,乘坐悍马车队沿着街道行驶的画面,我一下子就想起来《黑鹰坠落》。
没错,虽然故事背景跟《黑鹰坠落》是完全相反的,后者的背景摩加迪沙事件是一场“美军错误的战争”,而这部电影就是直观的表现战争环境下的“一场营救”,其实是政治正确的。但《黑鹰坠落》整部电影,就是在表现故事大背景下美国大兵的境遇,没有批判也没有歌颂,就是告诉各位,战争是这个样子,火爆之余,略带对战争的反思,《红海行动》也是如此。
电影表现的就是一场任务,然后就是小队陷入孤立境地,面对如丧尸一般不怕死也打不完的敌人,誓死突围,过程惨重,有人死亡有人归来,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战争尺度的描写,就像《血战钢锯岭》那样粗暴直接,一个炮弹下去,人都是“平面”的,散落的到处都是,还TM给你看特写,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无完人”。
我觉得这片算是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尺度最大的一部,很直白的传递给观众,这就是残酷的战争啊!
所以我们都说《黑鹰坠落》是美式主旋律,因为在意识形态很弱的情况下,该片最多展现的就是战争残酷下美国大兵的处境,以及结尾之处的的“Leave No Man behind”,带出电影中美式战斗精神,可以说这部电影是美国三角洲、游骑兵的宣传片。《红海行动》也是类似,电影中展示的“勇者无惧,强者无敌”的“蛟龙突击队”精神,也是海军的宣传片。
但毕竟这是深一层的思想,只有看完电影才能体会到,电影主要还是表现战争的残酷,因为那部美国电影的片名不叫“不丢下任何兄弟”而叫《黑鹰坠落》,这部电影也不叫“勇者无惧”而叫《红海行动》。
不管你的武器多么牛逼,战术多么高超,但在战争中,该死人还是会死人,展示战争残酷性为主,军事宣传为次,是这样的主旋律。
电影最“极端”的地方,就是从头打到尾。
我不认为“文戏”和“角色塑造”是林超贤的弱项,大家可以参考他当年的《江湖告急》《冲锋陷阵》甚至《激战》,最出彩的恰恰是文戏和角色,香港金像奖导演这方面还是OK的。
不过个人之前最喜欢的林超贤作品,是一部叫做《重装警察》的电影,虽然故事一般,但后者对爆破、血雾、专业化特警角色的塑造非常过瘾,从那时候我就觉得,林超贤一定是这方面的爱好者,军迷、警械装备等等很有研究。
果然,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对这方面的展示非常专业,而且调度极佳。
而且林超贤也明白,在对于场面和调度的专注之后,文戏空间会极大的压缩,二者是在他看来是兼顾不到的,因为之前的《逆战》就是反面典型,文戏和武戏的割裂。所以在《红海行动》中,直接开打吧。
一部138分钟的电影,抛去字幕,整部电影文戏也就20分钟,从开场营救人质危机,还没回去就直接开赴伊维亚,随后就进入到战场环节,二话不说就开打。
巷战、突袭、偷袭、还有最后的“脏弹”副本,狂轰滥炸下来,观众不会觉得审美疲劳,因为林超贤在这方面的调度实在太强了。
如果对于“调度”这个词大家会觉得过于笼统的话,最简单的例证就是,在本片“故事张力”有限(甚至可以说毫无故事,就是打打打)的情况下,观众不会觉得晕,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战斗,敌我双方对比,又是偷袭又是反偷袭,这些场面戏被梳理的有条不紊,这就是林超贤的不俗之处。
至于文戏,索性全不要,因为林超贤自己也知道,一旦观众进入状态,就很难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会造成情绪上的割裂,索性从头打到尾,《黑鹰坠落》也是这样的,非常考验导演的宏观调度能力,对于这样的场面戏,一般导演还真的玩不转。
这样一来,也有个缺点,就是人物立不起来,最典型的就是稍有“脸盲”,加上本片不少新人,锅盖头、头盔、灰头土脸加持,容易分不清,建议各位观看本片之前,过一下演员表,也不复杂,8位战士:张译队长、杜江拆弹、黄景瑜狙击手、蒋璐霞女机枪手之外,还有医疗兵、通讯兵、观察员和主机枪手,熟悉一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