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电影如何影响社会主流

电影如何影响社会主流

发布时间:2024-12-20 17:48:11

㈠ 你觉得电影业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有多大

注意,是电影业。

其实电影行业和其他跟其他行业一样,是一种针对受众而展开的设计,生产,推广,销售,的商业行为。但是,电影由于是文化产品。跟其它实用性,便利性产品不同。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电影在短时间内,以主动的方式,用画面,音乐,对白等手段,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观众在大约两个小时的沉浸式信息接受过程中。感官,心灵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洗礼。所以,电影的功能除了 娱乐 消遣之外。还能够引发思考,引发话题,引发争论。引发各种非理性的 情感 消费,明星效应也由此产生。各种围绕电影的产业,产品,影视基地,返回来越发刺激人们对电影的兴趣。

电影业在国内的发展迅速,但是人们对于电影的认识,却跟不上电影业发展的速度。人们或许因为某一部影片而狂欢,或许为某一位明星而疯狂。人们认为电影业神秘而高不可攀,所谓的贵圈,其中就包括电影圈。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在这个行业有一席之地,有成功的,同样也有受骗的。其实电影业并不算是一条出名的捷径,其中有多么辛苦,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 娱乐 媒体的大肆宣扬。其实都是依附在这个产业上获利的寄生体。扭曲了人们对电影产业的认识,而某些明星或导演,也因为观众对电影行业的不成熟认识,而膨胀自大,不可一世。要知道,你只是某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之一,当观众有一天冷静下来,就会认识到,没有观众,你什么都不是。

某些还没有成为明星的演员或导演,亦或是跟电影沾边的从业者,都以电影业行业作为虚荣的华丽外衣,引发出各种权色交易,或烂片成堆。搞得人们对于行业内部的眼花缭乱的各色新闻,可能比电影本身更感兴趣。如果观众放眼其他行业,忽然发现这种新闻并不比电影行业少。只是鲜有媒体去加工放大而已。

电影行业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的价值观,电影业繁荣是一件好事,但是畸形发展就不容乐观。我们的电影行业在发展,国家在立法,观众的认识在成熟。演员摆正自己的位置,创作者塌下心来给观众奉献更好的作品,让电影产业回归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去才是正道。

当一些事物在生活当中被习以为常之后,我们往往会忽视其价值,电影大概就是这样。

当然,不能说它的影响很大,也不能确切的说出影响比例,我尝试用几点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龙是第一个打入好莱坞的中国演员,他不仅将中国的武术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同时也深深影响了随后的成龙、李连杰、洪金宝、吴京等国际功夫巨星;随后,就在李小龙死去两年后的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获得戛纳技术奖,成为首部折桂戛纳的华语电影。

再之后张艺谋的《菊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王家卫的电影《春光乍泄》等等偏艺术的电影也相继获得国际大奖,将中国文化正式而全面地输出世界。

从国家的这个角度来说,就像我们知晓自由民主的重要性就深受好莱坞电影影响一样,大部分美国人、欧洲人知晓中国文化便是这些电影人的努力达成的,或许你向一个外国人提到中国的秦始皇他不一定知道,但中国功夫和成龙很少不知道的吧。

我很喜欢写影评的,为什么要写影评呢?

因为很多电影里的故事我们很多人都是没有经历过的。而写影评的目的就是输出自己看电影得到的思考,总结个人心得体会的同时帮助其他看电影的人理解电影。

而这一过程会慢慢地影响我们的生活选择。

比如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在自己现实生活中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电影里主角的人生经历给自己打气,给自己信心,从而度过难关。

比如看了《穿普拉达的恶魔》会理解为什么那些混迹于 时尚 圈的人总显得那么“物质”与“拜金”,因为是工作需要,不得不包装自己。从而纠正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应该崇尚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比如看了《辛德勒的名单》你会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人性善恶两面的强烈对比,在感动的同时向善良更靠近了一步。

比如......

想必创意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设计师希望自己有好点子,作家希望自己有好点子,工程师也希望自己有好点子......但是往往头发都掉光了也仍然是个普通人。

电影很好的通过几个小时的银幕画面给了我们想象空间,或者说是一个想象的方向(说白了是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去看书),比如《阿凡达》里的外星球,漫威系列里的超级英雄,《星际穿越》里的时空穿梭,等等。

电影通过短时间的画面设计与剧情设计,让我们将视听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将一本书或者一个大作家的思想很好的汲取,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多元,想象参考物更加多元,增加业余谈资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来源。

电影电视也好,自媒体也罢,都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它们对 社会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遗憾的是,这些年媒体的导向作用发生了偏差。为了票房率、收视率和流量,也就是为了经济利益,基本遗忘了自己本该承担的 社会 责任。看看这些年有几部电影能够经受起岁月的洗涤?又有几部电影能让我们久久回味?即便挣得盆满钵满的名导,也无非拍一些三流片而已。靠着明星云集,靠着大幅度的露肉,胡编乱造一些 情感 纠葛剧而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要素,这个普罗大众都知道的常识,又有几家媒体把目光投向了他们?相反,那些名星家的狗呀猫呀等却占据着众多媒体的重要位置……不过,庆幸的是近几年一部分媒体人已经觉醒,吴京的《战狼》,孔笙的巜大江大河》等,都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今天的 社会 是一个多元化的 社会 ,我们倡导文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同时,更倡导主流文化,任何媒体忽略这一点,都不会走远,电影业也是如此。我们期待电影业不要仅仅成为 娱乐 业,更要真正承担起传播核心价值观的 社会 责任。

电影业对 社会 价值观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提的好,马上让人想到了那些龌龊不齿的镜头,其实那不是电影业的主流,那是电影业界为颜若牡丹技如木鸡者专门设计的一段出彩戏,要么,如此美貌的跟着导演或制片算什么呀!也是被潜的报酬吧!正儿八经的电影是不会让观众恶心的,它是把现实生活高度凝炼的艺术,它是通过艺术的展现生活让人们从中悟出生活的规律、人生的价值和世界的奥妙。不像那些拜金主义者,把脸装于裤裆,把艺术抛到脑后,日思夜想着掏别人的钱包,黔驴技穷时就卖肉,以色相诱人!这样的影片会把年轻人引向垃圾场,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中国电影业界某些电影公司需要停业整顿了。不然阴霾太重!

非常非常非常大……很大大大大大……

幼稚的时候,三观没形成的时候,不想思考,想偷懒听听别人意见的时候,电影这种模式——以前是报纸和文学——特别容易潜移默化影响你的三观。

拜托导演和编剧了,最起码在人类经验史上已经被批倒批臭、基本定义为“不好”的价值观,少一点出现在电影里面吧,你们真有强势话语权,等于民间的宣传部……

当然,价值观是多元的,任何价值观都有边界。

要从积极意义来讲,根本没有!从邪门歪道来讲,满 娱乐 圈充斥着铜臭主义,机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没有积极作用,反而一堆烂玩意带坏头!电影业要演技没演技,要成果没成果,要艺德没艺德,都活着有啥用?还享受浪费所有行业最贵的待遇,而且还逃税,不被刑事处罚,所以建议都给电影人进行做人的教育,时常拉他们去税务总局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训!先给他们教育教育怎么做人!

影视文化于 社会 大众百姓的影响何其巨大,其作用可以影响甚至扒拉人性灵魂。影视文化教育是仅次于家教,学校教育,文学教育之外的唯一 社会 性普及教育。其于大众百姓, 社会 意识形态氛围间接或直接影响极其巨大,重要。

有啊,电影业对 社会 价值观有相当大的影响,往大的讲它是一个国家对发展观念一支重要的“主流”,从侧面就可以分析出这个 社会 万象!从很多影视作品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民族信仰、 科技 、生活、工农业、教育、法制等等等!电影业体现的不光是价值观,还有世界观,人生观三观俱全!还有包括国家的党派核心观念影响着电影业的发展。

感谢诚邀!

这个要分对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

对成年人:成年人思想比较成熟,不会被电影的情节有太多影响,就只当是看电影消磨时间。

对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思想不够成熟,很可能会被电影的情节所影响,甚至做出不可估量的事!比如香港电影《GHZ》

总之,要选择合适自己年龄段的电影看!

㈡ 若主旋律电影称为主流市场,对电影行业有何意义

主旋律电影是指通过重大历史革命题材或者普通民众生活的题材表现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电影,主旋律电影对电影行业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就是促进电影行业的正面发展可如果主旋律电影成为市场主流,那么电影行业或许就会因此而停滞不前,停止发展

一、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一般都比较有历史感,题材比较厚重,比如1942,唐山大地震等等。通过这些比较厚重的历史事件,来传播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以说所有关于革命题材的电影都是主流电影。主旋律电影近两年的发展也很不错,比如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票房都非常高,不过主旋律电影距离成为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三、个人看法

主旋律电影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都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向上,非常有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每年有那么2~3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出现,就已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再多就没有了意义。历史是用来纪念的,而不是用来娱乐的,有一位伟人说过,所有宣扬真善美的电影都是主旋律。

㈢ 影视作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影视剧行业在近两年呈现爆发的态势,带动了大量附属经济,例如:电影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粉丝周边等,主要归属大类为文化经济。
一般来说,电视剧的盈利模式只有四种:一轮播映权、二轮播映权、音响网络播映权和海外播映权。以最高的中央电视台一轮播映权为例,购买价格每集不会超过80万元。虽然效果还是微乎其微,然而,电视剧制作方在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加大广告植入。
广告植入将成盈利主流模式
去年是公认的国产电视剧大年,国产电视剧收视率频频刷新,广大的电视观众向各“生产车间”展示了车不可载斗不可量的强劲吞食量。这个势头延续至今年,也导致各制作公司、电视台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众所周知,比之国内电影业演艺经纪公司几家独大的垄断格局,电视剧制作行业是诸制片方“纷争天下”。
既往电视剧在发行上的盈利几乎完全依靠于以电视台和音像制品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如今,由于视频网站的异军突起,网络发行占据电视剧发行回收成本的份额愈加吃重,据悉,目前优酷网、土豆网、乐视网、激动网等几大视频网站都在致力于对电视剧版权资源的捍卫与竞购,正版影视剧的互联网视频独家播出权的市场价格甚至已经赶超电视台首播的购买价格。
在电视剧网络发行水涨船高的今天,视频网站对于电视剧剧集的质量、时代特点和收视群体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指向性,由此可见,电视剧与视频网站这一新媒体的联合与发展,不仅在电视剧行业内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也推动了视频网站向成熟化不断迈进,而传统电视媒体也将在这一局面下走向更加精品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㈣ 电影发展概况,电影对世界的影响,电影对世界有哪些重大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影视传播在中国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尽管在学术界其研究规模、广度及深度尚有待进一步的开掘,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电影和电视的迅猛发展却是大家有目共睹、感同身受的。影视艺术不仅赢得了最广泛的受众的青睐,以前所未有的传播幅度和力度,影响着现实的社会生活、文化结构、价值趋向和审美习惯等,而且作为一种融现代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朝阳产业,它开辟了一个蓬勃兴旺的视听时代。这种情形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影视艺术以无法阻挡的力量和最日常化的方式,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实践着与受众近距离的交流,从而成为人们最熟悉、最亲近的艺术样式;另一方面,伴随这种发展态势,影视艺术正式跻身各类高等学校,成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现实生命力的新兴学科,并吸引了无数满怀好奇、激情和理想的年轻学子。而在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影视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同样得到了普遍推广,影视传播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重要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青少年是与当代影视艺术相伴成长起来的,他们深受影视艺术的影响,同时充当着影像时代的急先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影视艺术、推动影视教育不仅是一种客观现实,而且是一种时代趋势。
对于众多的观众来说,走进电影院或打开电视机,看的是什么?看的就是影像。通过读解影像,我们走进影视作品。了解和接受它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并体会它焕发的艺术魅力。因此,影像是观众与影视艺术接触过程中的第一媒介,鉴赏影视作品将从鉴赏影像开始。当然,对于影视艺术本身而言,影像是众所周知的最基本的艺术构成元素。
那么影像的基本特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直观性与符号性。
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影像首先呈现出的是直观性,给观看者一目了然、真实生动的感觉。但实际上,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是创作者按照一定的目的,遵循相关的艺术规律,对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蕴藏了艺术创作的种种表现内涵。也就是说,影像并非是简单的现实复制,而是包含了创作者对现实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超越或重写。这就使它具有了“符号性”。读解影像必须意识到影像具备的这种“符号”属性,透过表面的直观性,深入影像背后,破解“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由此看来,影视影像与其他艺术媒介不同,具有融直观性和写意性、真实与虚幻、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的特点,是一个内涵丰富、风格多样的审美对象。
而影视影像的这种特性,是与其独特的构成方式和构成元素息息相关的。无论是镜头构成元素还是造型构成元素,本质上都包含了这种内在的双重性。

㈤ 主流电影\后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如何区分

我认为主流电影是为大多数大众所接受的,反映主流伦理观念和规则的主旋律电影,一般为商业剧情片。

而非主流电影则应是这样的:
它首先应该是部技法成熟,甚至是创新的电影。
其次,应该以批判警示为目的,而不是服务于个别利益集团,用于商业或政治宣传等集体性催眠。再次,它的受众应能从中得到某种激发,并转化为一种行动的力量。即使形成不了,至少也得是次有感地震(不过有很多达不到其目的)。总之,应该是部让你过目难忘的电影。一般囊括了文艺片、纪录片、先锋电影和独立电影。

新主流电影即以300万以下的成本,制作被上级认可、并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有票房回报的电影。

应该是后现代主义电影吧。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广义上,对应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在狭义上,对应尹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概念,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在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这使得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

㈥ 影视作品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什么

一、视觉文化传播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

(一)视觉文化传播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来说,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本文指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即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总体上看,我国当代视觉文化发展呈现着这样的趋势:

一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是我国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

三是视觉文化传播在提高我国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二)视觉文化的基本特征及视觉形象的含义

从口传文化到书面文化和印刷文化是文化传播的革命,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更是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一次革命。印刷文化让人“看”的主要是语词和概念,它是以认识性、象征性、理解性的内容诉诸人们的认知、想象和思考;视觉文化让人“看”的主要是“形象”,它是以虚拟性、游戏性、娱乐性的表象供人观赏、参与和消费。另外视觉文化还多一层,那就是具有表演性、仪式性、公众性,例如时兴的互动式电视综艺晚会,总是弥漫着浓厚的节庆气氛和宗教狂热,与印刷文化时代带有很强私人性质的阅读行为相去甚远。

二、视觉文化传播的缺失与问题分析

(一)在商业资本逻辑运作下追求利润目标的视觉文化——对电视节目“真人秀”文本的透视

近年来,一股“真人秀”浪潮在全球电视荧屏上兴起和蔓延。“真人秀”是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

真人秀节目自出现之日起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便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在经济效益方面,收视率急速飙升,为欧美各大电视台创造了巨额利润。但是,真人秀节目的重心不在“真实”而在“秀”上,它几乎是组委会所导演的一场游戏,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构造矛盾,所有的“真实”都是为了“秀”得更好和更逼真。这种“秀”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日常收视经验和道德规则,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的广泛质疑与批评。这些批评集中在节目中出现的残酷的竞争、隐私和性的展示等。

西方真人秀节目其实是商业资本实现增值的一个有效载体。电视正在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而当今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电视节目正充分发掘具有快感意义的资源。西方一些真人秀节目正是利用廉价的快感制造迎合观众的潜在欲望,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窥视欲。而且,西方真人秀节目是以商业节目和游戏节目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人性阴暗面、性等经常避讳的因素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在节目中被大肆渲染,在迎合观众的感观需求的同时淡化了伦理道德的谴责。

总的说来,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游戏节目,它无意对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现实关怀,没有提出更不可能回答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相反,它们只是挖掘一些能紧紧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快感元素以提高收视率来获取可观的利润回报。

中国在引进和制作真人秀节目时,必然会面临一种文化差异的考验。如何在收视率与伦理性、娱乐性以及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到一种文化的平衡,将是真人秀难以回避的疑问。

(二)缺少现实观照与艺术精神的视觉文化——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解读

无论荧屏前后怎样热闹红火,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期待与评价却越来越低调。春节联欢晚会在20多年不断修改创新的行进中,却很难突破自己建立起来的模式,越来越让人感到“格式化”。随着传统节日仪式行为在现代社会的渐行渐远,春节晚会凭借现代传播技术营造的“天涯共此时”的氛围,使人们寻找到一个类似于传统仪式行为的最佳平台。春节联欢晚会从开始就与庆典化、仪式化联系在一起。春节联欢晚会之所以在“年年难办年年办”的两难中前行,之所以能成为各大媒体热衷于揭秘和追踪的热点,其实也在于目前还找不到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全民性节日可以替代的具有仪式感的集体行为。

从1998年到200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持续下降了22个百分点。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结果说明收视率下降还与人们选择外出旅游、与亲友聚会的过年方式和频道竞争激烈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视觉文化扩张带动的频道开发过多过滥造成了传媒过剩,造成了频道资源浪费。究其根本,艺术创新不足,没有足够的原创艺术提供给电视。尽管作为“风俗”的春节联欢晚会仍然会在较长的时间里成为大众的关注,但是作为“艺术”的春节联欢晚会必将在人们的褒贬议论中失去以往的轰动效应。春节联欢晚会对现实的观照不足和艺术精神的缺失则成为视觉文化传播已经产生危机的旁证。

(三)渗透暴力、色情倾向或心理因素的视觉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视觉文化传播的一个特点是首先要考虑吸引受众的注意。而受众对于视觉文化符号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对视觉符号“使用与满足”的情况,即决定受众注意力的根源在于其选择性心理,而使用的情况又取决于他们的心理需求层次。人们最低层次也就是本能层次的心理需求中对于情色、暴力等感官内容是最多的。如果以收视率和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电视将会如何发展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也并非是单一的正面示范意义,它确实存在着令人担忧的负面效应。电视文化传播特点是单向性的纵向传播。加上电视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因而电视文化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行为。在传播中也就无法避免有时与人性中的丑恶因素的迎合与宣泄,产生一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的电视公害。

1988年,新加坡亚洲大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监测采用了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上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毁灭”。新加坡的研究结果是,即使对美国暴力测量采取比较宽松的标准,其暴力指数仍高于亚洲节目的平均指数。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电视暴力的定义,更缺少关于电视暴力的专项调查与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媒介暴力影响的案例屡见报端。1989年电视剧《上海滩绑票奇案》播出不久,陕西省韩城市一名中学生模仿剧中情节,将一名14岁男孩用斧头砍死抛尸井中,然后向被害人家中投寄了两封恐吓信,敲诈钱财。 2003年11月,河南平舆县29岁的犯罪嫌疑人黄某杀害17个青年学生的大案告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获公安部批准后,采访了黄某。先是小时候爱看凶杀录像想当杀手,然后是在网络游戏中充当武士,最后成为一个杀人犯,黄某的经历再一次说明,作为一种外界刺激,媒介暴力具有引发和强化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的作用。大多数喜欢电视暴力节目的青少年,虽然没有犯罪,但认同暴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侵犯性倾向或行为。

(四)形象冲击力与受众理解力相矛盾状态中的视觉文化——对一家广告公司自我形象平面广告的讨论

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为了更有效地推销商品、服务或是观念,广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

在第七届全国广告作品展参赛作品中,有一家广告公司的自我形象系列平面广告《创意没有不方便的日子》,五幅画面的背景色分别是鲜明的红、蓝、黄、绿、紫。画面正中一律是一个白色的妇女个人用品——卫生巾,上面分别写着:“就怕你不来”、“再多也不怕”、“不怕你乱来”、“来了漏不掉”、“早晚等你来”。刚看到这组广告的人都以为是卫生巾广告,仔细再看图下方的小字文案:“创意没有不方便的日子”——原来如此。这时再重新审视这组广告,卫生巾这一形象由于突破了原先“妇女卫生用品”这一现实的束缚而重新获得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同时受到冲击的还有受众的理解力,很多受众觉得无所适从,想象力和理解力发生了混乱。

在广告的虚拟现实中,超常的视觉制激追求导致传统的形象及其相关规则的失效。从整体上看,视觉文化时代的形象已经形成了它自身的文化逻辑。广告创意是否能够随意打破这种逻辑?以打破这种逻辑为代价去获取视觉冲击效果对广告来说是否可行?这恐怕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对待的问题。

(五)虚拟世界颠覆真实身份的视觉文化——现代电子媒介传播技术神话的批判

1998年底,湖北和辽宁两省很有影响的报刊上登载了题为“网上葬礼,为美丽哭泣”和“伊人去,茶室温馨如旧”的“网络新闻”,描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花季少女,十多年来以巨大的勇气与病魔作斗争,写下了大量精美的古典诗词,并且还成为热情积极的网民,充当网上聊天栏目“温馨茶室”的主持人。这位名叫张清仪的花季少女最后死在键盘前,全国各地的网友对此感到悲痛万分,设立了“悼念清仪”网址,发表悼念诗文500余篇。但是,当后来有的传媒机构希望进一步报道此事并采访花季少女的“哥哥”时,却发现其“哥哥”无处可寻。媒体在一连串调查、核实后发现,所谓的花季少女张清仪纯属虚构杜撰出来的人物。这个来源于网上的貌似有新闻价值而实则虚假的信息,成为我国传媒因失察而使报道的真实性受损的典型个案。

大众传媒引用网络信息来源陷入报道失实的困境,关键原因在于媒体的把关人忽略了互联网的虚拟特征。以计算机手段制作出来的虚幻世界及其构成的网络文化,形成对非现实世界的现实仿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非现实幻变。它们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颠覆是最为严重的。

互联网自建设之初,就没有设定有效身份鉴别的功能。这使得个体在互联网上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传播和交往及现实的道德实践关系显现出无序化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知识匮乏、文化退步;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道德冲突和失范现象严重;道德人格扭曲。比如在信息的处理上对信息的污染和滥用;信息侵权和渗透;信息攻击和破坏;信息欺诈和勒索等。我们还注意到,网络传播在增强人的主体性、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改善人的主体状况方面发挥着明显的正效应,但网络传播对主体的负效应也比较明显——突出表现为对人的主体性的侵蚀。

三、化解视觉文化传播危机的思考与对策

(一)视觉文化传播需要处理的关系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视觉文化传播中显露或隐含的问题折射出一些更深层面的矛盾。一是视觉文化商业化倾向与民族精神、意识形态的关系。视觉文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导致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丧失,这是必须警惕的。二是视觉文化的感性形式与理性追求的关系。感性追求的膨胀,必然导致批判理性的递减,而一个不善于思考的民族或社会就会在发展与前进的道路上缺少推动力,甚至迷失自己。三是媒体扩张需要与社会利益、公共道德的关系。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需要收视率从而实现市场占有率,必须追求热点和焦点的曝光频次,甚至把私人生活公开化。四是媒体的社会干预与协调的关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一面双刃剑。对某些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批评必须把握有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五是网络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网络交往的单一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淡漠,要倡导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现象,实际是工具理论无限膨胀而价值理性失落的表现。网络交往代替不了人际交往,网络交往是人际交往的扩展和补充。

(二)视觉文化传播健康发展的思考

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所形成的负面的社会文化传播现象,需要我们理智地去对待。要区分视觉文化传播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促使视觉文化传播在扬弃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阅读全文

与电影如何影响社会主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电影上映多久下载 浏览:469
暴徒电影有哪些 浏览:391
女人和诱惑电影有哪些 浏览:890
一套5d电影设备要多少钱 浏览:338
少了一把电影结局是什么 浏览:366
夜场电影可以待多久 浏览:930
2018年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 浏览:469
韩国电影哪些比较火 浏览:19
如何将电影导入到ipadmini 浏览:406
免费周星驰电影大全集下载 浏览:653
最新的哪吒是什么电影 浏览:889
白百何演电影有哪些 浏览:103
有一只狼叫十三妹是什么电影 浏览:927
送你一张电影票怎么退 浏览:141
国内有关比基尼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26
这一款风扇用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851
讲课电影有回声怎么弄 浏览:828
海边出现大骷髅什么电影 浏览:512
快分手情侣看什么电影 浏览:595
中国有教育意义电影有哪些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