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冈仁波齐》导演张杨:让我完成了一次电影的朝圣之旅
7月4日,电影《冈仁波齐》导演张杨和制作团队的一些成员在朋友圈转发了一张电影海报,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公映15日,票房累计6656万元,6656是冈仁波齐的海拔高度,感谢同行的220万人和我们一道在电影院转山。
最近,西藏题材电影《冈仁波齐》引起广泛关注。一位公司白领说:在商业大片扎堆儿的电影院中,《冈仁波齐》犹如一道清流,看完这个电影我没有哭,也没有叫,但整个人都变得安静下来了。
《冈仁波齐》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在藏历马年,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磕头2500公里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同行的人当中,包括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一个家徒四壁的酗酒屠夫,一个身患残疾的少年,一对盖房子遭遇家人死伤的中年夫妇以及他们的9岁女儿一行11人,一段不平凡的朝圣路途,他们只是朝着既定的目标走着,走着。
我这部片子是电影,不是纪录片,我是以电影的操作方式、电影的拍法去拍的。张杨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面色黝黑的张杨戴着藏族帽子,留着长发,手上缠绕着珠串。
10多年前,张杨就表达过想要拍摄藏地题材影片的愿望。直到2013年年底,张杨才正式开拍《冈仁波齐》这样一部纯粹展现藏族文化的影片。
张杨说:梦一直在那里,但之前客观条件不具备。胶片时代,投资成本比较高,灯光亮度等要求也比较高。我们这个拍摄方式工期比较长,因此必须压缩团队,必须把制作成本压下来。
《冈仁波齐》的拍摄方法跟常规电影不太一样,所谓的演员只是在用心表演他们自己,而不用去表演任何人。9个多月,我把成本花在时间上,制作团队压缩得很精炼。张杨说。
有的观众感觉《冈仁波齐》不好看,没有视觉奇观的特效,没有宏伟阔大的场面,没有又帅又悲情、扮相美丽精致的青年男女,没有延展的剧情冲击,也没有渲染情绪的配音旁白《冈仁波齐》太朴素了,朴素得让人忘记它是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的故事片,不由自主地把它当成纪录片。
一位观众说:在电影过半的时候,我在等着电影里会出现点什么意料之外的故事。比如,当看到醉汉摔倒在雪地里,想着他可能不会再站起来了;当看到朝圣路上遇到暴风雪,想着这群人必会度过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当看到朝圣路上车来车往,想着也许下一秒钟,会有惨烈的一幕。尤其是看到青春期的藏族少年和拉萨城里的洗发小妹相遇,心里想着肯定会留下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
⑵ 电影冈仁波齐背后的故事 电影冈仁波齐是根据什么改编的
《冈仁波齐》背后的故事
朝圣的故事在张杨的脑袋中生长了十几年,不仅与他26年前第一次进藏,感到的自由精神有关,之后每一次回到西藏,一路上见到的风土人情都催化着这个电影种子的萌芽。
“我以后会拍一个真正的磕着长头朝圣的电影”,带着这样的念头,张杨先后两次将“朝圣”的心愿带入自己的电影故事。一次是《洗澡》,摇着转经筒的藏族老人,带着孙女在圣湖边完成了洗澡的最后愿望;一次是《昨天》,电影中原本设计了“一条副线是一组朝圣的人,从青海出发,磕着长头去拉萨。在路上某一个时段与贾宏声父子相遇”,这样的设计,张杨说和他每次进藏时看到、听到过许多朝圣故事有关,后来放弃,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该怎么拍”,而他并不想“弄一个生硬的融合”。
小流氓和转世活佛 酝酿灵感的十几年
2007年,张杨带着扎西达娃的剧本在藏区选景,遇见一位带着徒弟从青海一路磕长头到拉萨朝圣的巴徳活佛。巴徳活佛据说原是当地一个小流氓,留长发,整天骑着750摩托四处招摇。忽然有一天,他被认证为活佛转世,被上师带去“本寺”。当见到信徒们在海螺号的召唤下,从四面八方聚来听上师讲经,小流氓的心好像一下找到了归属,在那一瞬间蜕变为修行者。
“后来他自己也有了徒弟,徒弟也是个小流氓,故事就像自己的翻版,而那徒弟的长相简直就跟耶稣一样,浑身散发着柔和、敦厚的气息,我第一眼看,就惊呆了。”回忆起那些年在西藏遇见的许多人,张杨说给他后来的电影埋下了铺垫,但他没有刻意去想,而是等待电影“自己从心里长出来”。巴德活佛,后来成为《冈仁波齐》中带着叛逆心上路的少年原型。
时机成熟了 演员在哪
藏历马年,这颗种子终于蓄齐了力量,破土而出。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只是这个想法已经在我脑海里生长了十几年。后来终于确定了拍摄方案: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用一种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也不事先规定剧情,就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我相信这里面一定能拍出有意思的东西。”张杨对《冈仁波齐》的构想竟很快得到一批志同道合的电影人的认可,团队和时机都成熟了,但找谁来演是个问题。
2013年11月下旬,剧组开始为《冈仁波齐》选景和选演员。“虽然这个电影没有剧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我已经想了很久: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和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的队伍掌舵者。”
⑶ 《冈仁波齐》是真实的还是演的
《冈仁波齐》是演的。
张杨和藏族作家扎西达娃两个人以短篇小说《去拉萨的路上》为蓝本,一起写好了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作为《冈仁波齐》的剧本。该片没有脚本,在海拔4000多米上的高原进行拍摄,耗时一年。
因为是一路跟拍,所以该片的摄制组被精简到约三十个人,拍摄条件也相对简单,主要采用纪录片式的跟拍方法,反复拍摄磕头的过程。
《冈仁波齐》的影片看点:
该片电影画面中,推拉镜头、剧烈的手持晃动抑或是升格降格镜头都极少被使用到,背景音乐更是被束之高阁。固定镜头辅以远景、全景、中景成为了该片最主要的镜头语言——这种冷静克制一方面能够尽量不打扰演员使之回归到自我,最大限度保存藏民原始的面貌。
另一方面削减了导演的个人意图,不过分聚焦的、扩大的景框使观众在观看时读取到的信息变得复杂,多义性也就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