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电影院包场看电影要花多少钱
探讨包场看电影的费用,需了解影院定价因素。包场看正在公映的电影,最低成本受限于片方与院线分账,合肥三线城市一般国产电影分账价约15元,加上影院基础成本,接近团购价。
非公映期影片包场,如毕业短片,价格谈判可行,视为场地租赁。影院经理则考量机会成本,即租赁给他人与卖电影票的利润比较。6月20日热门电影,为《超人钢铁之躯》或《速度与激情6》,好莱坞大片票价高于国产片,利润更丰厚,影院经理倾向于放电影而非租场地。
租赁影院作为拍摄场地案例,租赁时段自晚11点至次日9点。影院成本主要是人员加班费,其他零成本,最终按包场价格支付场地费用,显示其愿意协助。
综上所述,包场看电影费用取决于影片类型、包场目的、包场时间与影院经理考量。需综合考虑影院成本、机会成本与市场行情,以确定最终价格。
⑵ 现的大型电影院,一般一部电影多少钱
是分时段的 午夜场一般要打5折 普通价格一般在40-60不等 视不同的影院而定 3D的100左右
⑶ 我想请问一下,影剧院的电影片的价格一般要多少
影院设施级别不同、星级不同价格不同,不同地区的价格也不同,影片放映的初期和后期价格也不同。一般来讲以40为基础票价,大公司制作+10,大投入影片再+10元,达到60也算是一个上限了,但是当年《无极》等一些电影在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炒作下定下100的天价影院也一样爆满,所以价格很难定,而且很少有人真正按照正价去看电影,都会赶周二打折、影院活动、各种证件的优惠来看电影,否则也是奢侈的享受。
你说的影片已经很难再有放映的机会了,除非有什么节日或是纪念日或是相关的宣传活动,我认为这种影片如果放映,价格最高不会超过50,40的可能性更大些,应该属于基础类别,尽管比较励志感人但是不具备高价格的其他因素,与文艺片相比更贴近于小成本的商业影片,所以价格不会太高的。
⑷ 放一场电影的成本是多少
大概是几千块零食是300
⑸ 电影院一般放一场3D电影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由以下因素决定(而异):
1.电影院的性质和所在位置(地区地域):
主要是房产的问题,比如现在大多是新“影城”都在大型综合的购物娱乐广场,就得考虑“缴租”,还有物业费。有的电影院是独立建筑物,房子根本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用在这项上考虑什么了。当然,既然是“独立建筑”就得自己雇用“保安公司”和“保洁公司”的职工了。
2.开业时间:
有些设备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资,很长时间不用更换,比如说放映机。所以开业得越久,似乎越有“利”。
3.营业面积和建筑,装修的形式:
“营业面积”包括“等候区(大堂,小卖等)”和“观影区(影厅)”。最直观的,营业面积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职工,也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资”。无论是“售票”“服务”“放映”。然而,职工数的多少不仅仅取决于“营业面积”,“建筑”的形式也是决定职工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像现在新“影城”吧,就是为实现“减员增效”而设计的。
说具体点吧,就拿四个厅和八个厅的两家影院假设,而且两家影院的每个影厅都是150个坐位,营业时间(排片)相同,放映方式(胶片或数字)相同(就简称她们为“4”和“8”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厅的多与少决定“售票”人员的多少,这无关设计问题。然后是服务岗---检票,领位,散场。最后是放映
“4”的影厅入口分散(需要多个检票员),地形复杂(需要服务员引导,避免走错影厅),对号入座(影厅里需要有服务员领位,以免秩序混乱),入场和散场走两个门(在散场时需有服务员,将散场门打开)。--请注意,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影厅同时发生。
“8”的影厅入口集中在检票口后面,检票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只需一名检票员,因直接看到影厅,故不需服务员引导)。不对号入座(不需要领位),入场和散场走一个门(把住检票口即可)。
再说放映,“4”的影厅分散,放映室也肯定分散(需多名放映员)。“8”的影厅集中,放映室也肯定集中(现在已不按“行业标准”行事,要是再有数字和大盘,至多安排三个放映)。
再考虑到每天替班吃饭,每周轮休等等,“4”的职工数肯定比“8”多不少。成本高低显而易见。(业务,财务,办公室的人数都差不多)
“装修”的形式,这要说的并不是先期的,而是影院运转起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灯”,这还跟营业面积有关。有一个大大的大堂在装上成百上千的装饰灯,几十个海报灯箱,播放“预告片”的电视和音响“哇哇”唱。和有一个小小的大堂只有普通照明,两三个海报灯箱,不播放“预告片”。二者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更别说有的影院还在“地下”,只要营业就得开灯。影厅里的“壁灯”和“步道灯”虽然微乎其微,但也要考虑。
营业时间(场次多少):主要是“照明”,“职工加班”的费用,{{以五个职工的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工作时间来换取几十块钱的票款有点得不偿失,不过“业务”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十块毛利还是进了这月的票房。“发行方”开始微笑了,他们不考虑影院的盈亏。但经营者不得不虑,比如,卖十张标准票才够本,多排的这场卖了四张,就等于从卖得好的场次里“抠”出六张,放在这场里了,才够本。}}——大括号里的话,是我臆想的,很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我看的可能并不全面.
4.所放电影的区别:
先说“放”,有“数字”和“胶片”之分。放映光源是“氙灯”。很显然,功率数越大越费电。除此之外胶片放映机还有电动机消耗电能。简单的结论——电影越长消耗就大。
再说“片源”,有的电影“分账”,有的“买”,如果是买,跑片(两家或多家影院共用一套拷贝)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20万才能放,两家影院跑片,一家出10万即可(常见于买卖不好,自己拿不着或者不敢拿拷贝的影院)
5.杂项
水,电,排风,供暖,制冷,洗手液(各种清洁用品),垃圾袋,植物租摆,恶劣观众的恶易破坏,设备磨损等等。
⑹ 电影院放映一场电影大概要花多少钱
就如上所说,电费什么的还真没多少,大头都在购买版权什么的的。再者说了,放映一个片子,只有一个人看你也得放映,100个人看也是同样的放映。难道会因为一个人而不放映吗?雅酷卡看电影才只要18.6元。当然是有影院限制的。我去过博纳、星美、保利DMC、百老汇,这些是18.6 其他的就不太晓得了。
⑺ 放一场电影涉及哪些成本因素大约成本是多少(普通电影院)
首先声明,因为我的文化不高,所以回答多少有点跑题。但我绝不胡说八道,望你能读完我的回答,并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成本由以下因素决定(而异):
1.电影院的性质和所在位置(地区地域):
主要是房产的问题,比如现在大多是新“影城”都在大型综合的购物娱乐广场,就得考虑“缴租”,还有物业费。有的电影院是独立建筑物,房子根本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用在这项上考虑什么了。当然,既然是“独立建筑”就得自己雇用“保安公司”和“保洁公司”的职工了。
2.开业时间:
有些设备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资,很长时间不用更换,比如说放映机。所以开业得越久,似乎越有“利”。
3.营业面积和建筑,装修的形式:
“营业面积”包括“等候区(大堂,小卖等)”和“观影区(影厅)”。最直观的,营业面积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职工,也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资”。无论是“售票”“服务”“放映”。然而,职工数的多少不仅仅取决于“营业面积”,“建筑”的形式也是决定职工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像现在新“影城”吧,就是为实现“减员增效”而设计的。
说具体点吧,就拿四个厅和八个厅的两家影院假设,而且两家影院的每个影厅都是150个坐位,营业时间(排片)相同,放映方式(胶片或数字)相同(就简称她们为“4”和“8”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厅的多与少决定“售票”人员的多少,这无关设计问题。然后是服务岗---检票,领位,散场。最后是放映
“4”的影厅入口分散(需要多个检票员),地形复杂(需要服务员引导,避免走错影厅),对号入座(影厅里需要有服务员领位,以免秩序混乱),入场和散场走两个门(在散场时需有服务员,将散场门打开)。--请注意,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影厅同时发生。
“8”的影厅入口集中在检票口后面,检票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只需一名检票员,因直接看到影厅,故不需服务员引导)。不对号入座(不需要领位),入场和散场走一个门(把住检票口即可)。
再说放映,“4”的影厅分散,放映室也肯定分散(需多名放映员)。“8”的影厅集中,放映室也肯定集中(现在已不按“行业标准”行事,要是再有数字和大盘,至多安排三个放映)。
再考虑到每天替班吃饭,每周轮休等等,“4”的职工数肯定比“8”多不少。成本高低显而易见。(业务,财务,办公室的人数都差不多)
“装修”的形式,这要说的并不是先期的,而是影院运转起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灯”,这还跟营业面积有关。有一个大大的大堂在装上成百上千的装饰灯,几十个海报灯箱,播放“预告片”的电视和音响“哇哇”唱。和有一个小小的大堂只有普通照明,两三个海报灯箱,不播放“预告片”。二者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更别说有的影院还在“地下”,只要营业就得开灯。影厅里的“壁灯”和“步道灯”虽然微乎其微,但也要考虑。
营业时间(场次多少):主要是“照明”,“职工加班”的费用,{{以五个职工的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工作时间来换取几十块钱的票款有点得不偿失,不过“业务”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十块毛利还是进了这月的票房。“发行方”开始微笑了,他们不考虑影院的盈亏。但经营者不得不虑,比如,卖十张标准票才够本,多排的这场卖了四张,就等于从卖得好的场次里“抠”出六张,放在这场里了,才够本。}}——大括号里的话,是我臆想的,很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我看的可能并不全面.
4.所放电影的区别:
先说“放”,有“数字”和“胶片”之分。放映光源是“氙灯”。很显然,功率数越大越费电。除此之外胶片放映机还有电动机消耗电能。简单的结论——电影越长消耗就大。
再说“片源”,有的电影“分账”,有的“买”,如果是买,跑片(两家或多家影院共用一套拷贝)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20万才能放,两家影院跑片,一家出10万即可(常见于买卖不好,自己拿不着或者不敢拿拷贝的影院)
5.杂项
水,电,排风,供暖,制冷,洗手液(各种清洁用品),垃圾袋,植物租摆,恶劣观众的恶易破坏,设备磨损等等。
叨叨了半天。只说了些“因素”。其实,许多事取决于经营者想干什么,并可以通过管理改变一些情况,无论是向着“优”还是向着“劣”。
⑻ 放一场电影卖多少张票才不赔本求大神帮助
分账部分: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曾下发《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其中就明确规定:“制片方原则上不低于43%,影院一般不超过50%。”记者了解到,目前业内实际实行的票房分账为: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剩余影片票房由制片方(含发行方)与影院(含院线)按照43∶57的比例分成,即二者净分账收入分别占总票房的39.4%和52.2%。 影院成本举例概述: 7厅影院参照1300座位,水电费按4万/月计算(最低,考虑北方地区中央空调有春秋季节不开) (部分城市夏季晚上10:30后单独支付物业额外电费) 水电费1300元/天,每个座位耗1元/天 每个座位0.17元/场(按每天6场) 总人工成本接近18万/月,每天近6000元,每个座位耗4.5元/天, 每个座位0.76元/场(按每天6场) 注:每套放映机器包括放映机,银幕与音响打包价格。国产品牌50万,进口品牌70万,其中放映机设备一律为进口设备.现在设备购置中的放映机一块的产权方式分为租赁的、自购两种,租赁的形式越来越普遍,以分期付款最终的成本基本一致,所以统一按购置算。 其中灯泡的价格不一样,2KW\3KW\4KW\6KW\8KW的价格差很大,寿命也不一样,二类票仓城市包括一类票仓的郊区影院很多采用2KW的最低价格,在这里统计按最低的3KW价格算。 最大的6.5KW小时成本为12元/时,常见的4KW小时成本为7元/时,IMAX厅6.5KW一只灯成本17元/时。 租金占影院整体票房收入的15%-20% 卖品一般占比是票房的10%-12%,卖品利润为其65%, 映前广告等其他收益占票房10%,利润75% 发生的放映成本: 一、普通中型厅(100-250座位) 1、每套放映机器加音响等机器成本50万,满负荷运行一般8年更换,每年成本6.2万,每天成本约171元,平均每场机器折旧30元(按每天6场); 2、3000瓦的灯泡,两小时电费6度,大概8元; 3、灯泡成本8000,可放映1000小时,2小时放映灯泡折旧16元;4.人工114元/场(按150座);5.空调等水电费18元/场(按150座) 总成本每场186元。平均票价30元,每场至少12张票。 二、大厅/巨幕厅(双机放映)(200-400座) 1、机器成本70万,满负荷运行8年更换,平均每天成本340元以上,平均每场机器折旧成本40元(按每天6场算); 2、4000瓦的灯泡2只,两小时电费16元; 3、一只灯泡成本10000,可放映500小时,2小时2只灯泡折旧80元;4.人工228元/场(按300座)5.;空调等水电费35元(按300座)。 总成本每场410元。平均票价40元,每场至少20张票。如果是0点后那一场,还要加上人员超时的加班费用。 三.小型厅(100座以内)1、每套放映机器成本最低可控35万以内,满8年,平均每场机器折旧成本20元(按每天6场); 2、2000瓦的灯泡,两小时电费6度,大概5元;3、灯泡成本,2小时放映灯泡折旧5元;4.人工68元/场(按90座位);5.空调等水电费10元/场(按90座位) 总成本每场107元。平均票价30元,每场至少8张票。 所以一般最后一场都是比较尴尬的时段,如果开映前半小时售不出去票,可能会提前删掉场次。 注:上述不含人工成本,因人工成本属于固定成本,即便没有这场,也是要付的,所以很难折算到单场里。(同样的道理还有房租) 以上数据仅是发生性费用,放映了才产生的,这才是放映一场的发生成本。
⑼ 中国电影制作成本详细
电影的成本不仅包括导演,编剧,摄像,演员,场景,拍摄,后期,食宿行等的费用,而且包括市场营销及宣传的费用,通常市场营销及宣传费用等于拍摄费用或1/2的拍摄费用。
每部电影根据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小成本电影,中型制作电影,和大制作电影。小成本电影基本在1000万人民币以下,中型制作电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万人民币左右,大制作电影成本在8000万元以上。
国产小成本电影代表作《失恋33天》(约9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国产中型制作电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约3000-40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代表作《阿凡达》(约6亿美元,不含宣传费用)。
(9)影院排一场电影需多少成本扩展阅读:
剪辑技巧
1、切入切出
这是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镜头转换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从上一镜头结束直接转化到下一个镜头开始,中间毫无间隙。称为切。
2、淡出淡入
也称电影画面的渐隐、渐显。画面逐渐变暗,最后完全隐没,这种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渐隐。相反,画面逐渐由暗变亮,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叫做淡入,也叫做渐显。
3、划入划出
也是电影中镜头转换的一种技巧。有时用一条明晰的直线,有时用一条波浪型的线等从画面边缘开始直、横、斜地将画面抹去,叫划出。代之以下一个画面,叫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