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心花路放看完心里有点酸!
国庆假期第二天,一位宅男选择走进电影院,欣赏了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尽管这是一部喜剧电影,它却在笑料与情节中蕴含着深意,尤其让人回味的是贯穿全片的“阴影理论”,这个理论揭示了社会上不同个体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影片通过双叙事结构展开,一边是耿浩面对中年危机、遭遇婚姻变故,另一边是文艺青年在闺蜜婚礼后的刺激下,前往大理寻找自我。宁浩在细节处理上十分用心,例如黄渤与袁泉各自偏好的饮品、旅行的挫折与心理暗示,以及《去大理》这首歌在他们生活中的特殊意义。观众们期待着两人在大理的相遇,这一悬念在影片中逐步展开。
宁浩巧妙地利用最后的高潮揭示了时空错位的双叙事结构,让故事以爱情的结束为起点,再以爱情的开始为终点,形成一个精妙的闭环。这一构思虽略显遗憾,但为观众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电影中,两个文艺青年因为理想而吸引彼此,最终却因为现实的束缚而分开,这不禁让人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阴影理论”是影片中的关键思想。虽然最初被视作陈词滥调,但在电影的高潮部分,这一理论对耿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和对话,观众得以领悟到“阴影”不仅是人生的阴影,更是完整自我的一部分。电影通过这一理论,探讨了面对困境时的自我接纳与成长。
电影不仅探讨了爱情与现实,更深入地触及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耿浩在旅途中遇到了四个不同背景的女人,每个角色都代表了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付出了个人的代价。电影通过这些角色的描绘,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康小雨与耿浩在郝义的婚礼上相遇,她的提问引发了一段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对话。这段对话不仅揭示了宁浩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还反映了电影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电影以一种温情的方式结束,但同时也留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心花路放》在宁浩的电影作品中展现了一种新的风格转变,从黑色幽默到温暖而反思性的故事。电影通过“阴影理论”的探讨,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观众带来了关于自我、社会和人性的启示。
Ⅱ 《心花路放》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第一次听说《心花路放》这个片子的时候,这个片子还叫《玩命邂逅》。
其实早就想到这个片子会好,但没想到这个片子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宁浩在这部片子所体现出来的新思维以及呈现人物的新方法让我眼前一亮。
我认为这是今年中国拍的最好的喜剧电影,他不是用低级乃至低俗的搞笑方式去取悦观众,而是用一种比较高级的,会心的电影手法去让观众真心的笑出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喜剧电影创作者应该有的操守,虽然,很多导演已经忘记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更为喜欢。
这部电影以爱情为表象,却着实将现代中国最普通青年(也就是所谓屌丝)最平凡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表现了出来。他们像耿浩和郝义一样,平凡,虚荣,却又充满情感与对爱的憧憬。我们喜欢一个电影的核心点就在于我们能够被电影里某种人物的刻画所打动,所感动。而这部电影里耿浩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在现代中国社会更加成为一个逐渐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本片无疑也为处于这一阶段的普通人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
从本质上来讲,这仍然是一部公路电影,宁浩给后辈韩寒着实上了一课。
电影归根结底是一种表达,好的导演要用画面说话,而不是用对白说话,好的观众是要用心去感受导演的每一个小动作。电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语言的可变,同一种表达的主题,宁浩会用一种很独特的语言去阐释,而韩寒只会用对白。
所以,我更喜欢这部电影。宁浩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一个十分中肯的课题。
与其念念不忘,不如轻轻地放下。
本片另一点十分值得一提的就是几位演员的表演,黄渤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是影帝级的,尤其是以下两个片段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片段,在机场接到前妻的电话。那一阶段的表演,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走心的表演总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耿浩觉得,前妻的背叛只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不是不爱了。他主动打电话的情绪点是我原谅你了,你不用害怕了。但这情绪立刻就被另一种绝望的情绪代替。这种情绪交替让人心碎。而宁浩又在这里用了一个长镜头,将这样的情绪完整地表达了出来,丝毫没有断裂感。
第二个片段,耿浩和郝义决裂。睡眼朦胧比醉更难演,因为这是他不是不清醒,他只是已经用一种近乎绝望的态度去应付整个世界,这种情绪是很难表达的。
整部电影另外一个很令人称道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叙事方式并不仅仅是为了技巧而技巧,更多时候,是为了表达而技巧。整个叙事结构看似是平行空间,实际上是隐含着意味深长的表达在里面。
故事的发生其实就是故事的结束,故事的主角其实都有相同的心态。
如果不结束,就无所谓开始,如果没开始,就无所谓结束。
很多人说,只有重新开始才能忘掉过去,但是很多人忽视了,如果不忘掉过去,怎么能重新开始。宁浩通过一种十分复杂的平行叙事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我们苦苦寻找的,其实不是新的开始,而是曾经发生的一切。只有寻找到过去,才能迈向未来。这也许就是每一个遭遇到失去的人的必修课。
对于本片的配乐,当然更是无话可说,郝云的民谣听起来让人似乎早就坐在大理的门口,那里有姑娘,爱情和想要的生活。
《心花路放》里巧妙地将一个男人的情绪变化呈现的十分完整,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将一个屌丝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出来。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心怀梦想的,他们会为了梦想而拼搏,为了一时兴起而坐一些奇怪的事情。爱情从一方面讲是梦想的催化剂,但另一方面,他又使梦想变得庸俗。所以歌手耿浩变成了二手音响贩子。但爱情这东西不像音乐,没有保质期,爱情的保质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我们无法判断在爱情里,先离开的那个人是对还是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如果人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她去选择另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也没什么不对。这也许跟爱情无关,但也许是更正确的选择。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难免会学会用正确代替应该。
所以,当女神抛弃屌丝的时候,屌丝们总忘不掉,也许只是因为在这段感情里,付出最多的永远是这样的人吧。
任何一段感情的开始和结束,都是由爱始,由爱终。
只有深深的爱过,才能轻轻的放下。
人这一辈子,如果没真正爱过一个人,也许就是白活了,同样的,如果没有真正的忘记一个人,那也是白活了。爱过这两字看起来轻巧,说起来不难,但是做起来却实在是不堪。耿浩一直在嘴硬,爱的那么深,怎么可能说放下就放下呢。
那漫长的旅程也许只是为了让小雨明白,耿浩的世界里不只有一个小雨,更好的世界里还有三千里的猎艳旅程。但是只有耿浩自己知道,无论走得多远,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女主角。
其实我们跟耿浩一样,如论我们走的多远,爱的越深,就难放下。放下了就是真的放下了。只有深深的爱过,才可以在放下之后轻轻地祝福。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做下来却着实让人难堪。
我们放下一个人跟爱上一个人一样,总要经历一段过程。
耿浩在路上一共遇到过四个人,这四个人让他明白了。如果不勇敢向前,那么沉浸在过去这个泥潭里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那个他爱的人。
第一个女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段恋爱的结束是不是问题只出在先离开的那个人身上。答案当然是否定。你看看你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生活把你磨平了,你练泡妞的能力都已经失去了,跟这样一个了无趣味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是无趣的吧。这也许是女孩离开他的原因吧。因为他的懦弱,他的无趣,和他的放弃。
第二个女人,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了。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个懦弱男人指桑骂槐似的抱怨,但我们同样要看到,在这个时候,耿浩明白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小三从来都没有错,他们做的事跟自己一样,只是去简单的爱一个人。这个时候的他是很痛苦的,因为他明白,那个女孩就算还爱着自己,也是选择主动离开的人,如果那个人那么坚定的话,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小三了。小孩不懂,但是大人明白。
第三个女人,让他意识到他也并不是那么坚定,他也可能会有爱上别人的可能。爱情里的人,从来都不是圣洁的。在爱情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能看见的风景太多,没人能保证自己不在美景处流连。耿浩明白这件事情的时候,想过要重新开始。他也相信那句话,只有重新开始才能忘掉该忘的人。但那注定是一场失败,因为人的心只有那么大的地方,装不下那么多人。
第四个女人,让他意识到,其实,不是钱的问题。你可以用钱让人说爱你,但是那不是真心的,那不能让你真正决定离开。真正让人决定离开的是厌倦以及失望,这些东西让她不敢走下去了。人们对于黑暗总是排斥的。正是这种想法让他意识到,他无论再走多远,无论郝义陪他见过多少姑娘,他该放不下还是放不下。有些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包括,那个已经离开的人,和那个已经离开的自己。
最后的故事,关乎一个爱字。爱是廉价的,又是珍贵的。廉价的时候,你可以对无数人说,珍贵的时候,他比命还重要。耿浩明白了。其实一直以来错的是自己,自己固执在爱与不爱这个问题上。说一个爱字容易,连好哥们都可以在自己垂危之际说爱。说爱过,却没那么容易了。
有些事情,等到快结束的时候,你才发现,其实有些人你明明挽留不来,不如祝福。
因为你深爱过他,所以你更应该明白,你不是她的归宿。语气煎熬,不如以爱的名义,让她越走越远。
我想,这爱的该有多深。
最后说一句,当两个人平行空间的时候,很多人看到的是,一个拒绝爱情的姑娘和寻找爱情的小伙子。但是我希望你看到的是,一个姑娘渴望爱情却不得,放弃爱情时却偶遇;一个小伙子,寻求忘记时忘不掉,放弃寻求时却淡然。
从来,都是一场寻找,你寻找的从来都是你丢失的。
希望你和我一样,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最后奉劝那些,还在寻找和忘记的耿浩们:
如果你恨,说明你不爱;如果你放下,说明你爱过。
这世上本就没有放不下的人,只有走不尽的路。
Ⅲ 心花路放评价怎么样值得看吗
一部公路片的壳子,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套上一个情场潇洒哥、一个耿直苦情哥,再加上一路千娇百媚、离奇“艳遇”的冒险,最终人们学会了尊重感情、放下过往。
或许是《无人区》拍的太压抑了,《心花路放》更像是宁浩的自我放逐和情绪释放,说白了,就是潇洒的玩了把票,顺手把社会当下的痴情或是矫情、叛逆或是保守的芸芸众生,挨个给讽刺了个遍,把掩映在清纯之白和暧昧之粉下的大理,一顿胖揍的打回原形。
Ⅳ 如何评价电影《心花路放》
1.《心花路放》宁浩的一部投降之作。他拍了一部电视剧,或者说,一部电视电影。它更适合在中央六套播出,而非大银幕。以宁浩上一部院线片《无人区》的期待值去观察这部新片,显然,他做得不及格。这部电影只是一个话题剧的格局,一个轻飘的小品,囊括了中国剩女、中年危机、故作的基情、已经过气到连low逼都避免谈论的云南艳遇,无论如何,它都更适合拍得更狗血一些,然后直接输送给芒果台。供人在《离婚律师》和各种穿越的格格和阿哥之间换换脑子。但宁浩的班底努力把这些元素糅合进了一个公路片的构架,强弩成了一部他心心念念的公路电影。
2.公路片需要一个强烈的、至少也是说得过去的“上路动机”。但《心花路放》中的动机模糊而无力。不期待你掌握《内布拉斯加》那样绵柔的功力,也不需要你拍成《洛克》那样全靠内心戏支撑。只求“动机”再设置和铺垫得像个样子也好。为了把黄渤扮演的耿浩拽出离婚的阴影,徐铮扮演的好基友制片人以送道具的车强行把他带上了路。用黄渤嘲讽的话说,“这是一次交配之旅”。徐铮被定位为一个肉欲化的人,故意做出一副世故的样子,拒绝长期感情,不付出心灵,只支付肉体。他善于泡妞,乐于搭讪。他的设定是黄渤的人生导师。但问题是,这是一个臆想出来的,脸谱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只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存在,更切实的情形是有些人只是有这样的倾向,而不会走得如此极端。黄渤是一个所谓的失败者,正常人,被困在一种日常中,却被“正常”伤害。徐峥放松、放纵、油嘴滑舌,却能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游刃有余。而黄渤的正常却被这个世界忽略与排斥,显得笨拙,无用,格格不入。他们上路是在一种相互较劲当中展开的。这一路上,他们接触了在小城夜市扮演阿凡达兜售东西的姑娘、县城洗剪吹发廊的90后杀马特、都市白领范儿拉拉、以及夜总会小姐……徐峥和黄渤基本上秉持相爱相杀的模式,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不可能完成的基情情节,最终黄渤走出阴影,徐峥进入婚姻,黄渤与前妻和解,皆大欢喜。这是两种相互对抗的价值观设定,原本要利用价值观的冲突出彩。但冲突的铺垫全都停留在插科打诨的斗嘴层面,最终竟然还导向了一个故意光明化的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