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42》全片多长时间
《1942》全片145分钟。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人主演的灾难战争电影。
电影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剧集评价
电影的改编很好地将故事性与纪实性合二为一,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在表现形式上,导演冯小刚有效地利用了过往电影的成功元素,如自然灾害后的人性重建和白热化的战争场面,以及少许冯式幽默渗透其中。
B. 求一些二战时期拍摄的电影
说起二战经典电影,比起来,我更喜欢看欧洲的战争片,真实、复原,伤痛,总是把个人与战争联系到一起,最后让人们痛恶战争和纳粹。而苏联的战争电影要政治化和个人崇拜一些,但拍二战电影还是苏联片好一些。
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是俘虏片,但是拍得真实和原态,并从战争把人性深入进去,使人与战争更加谐和和紧凑,所以,《桂河大桥》一直到现在也是经典,当然,大卫拍战争片另有一套,这在他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更有张扬,这里按下不表,待写古装战争片再说。
二战片中,集中营电影是另一类型,《逃离苏比堡》,《辛德勒的名单》,小时还看过一本小人书,电影《最后阶段》,都是说的集中营的战争片,苏比堡显得人生的短暂和残酷,最后以死亡终结生命,不管是胜者还是败者,最后都是向死亡走去,逃离活着,其实就赴死!
辛德勒以活来与生命竞争,只要努力,一个戒指可以救六个人,一辆小轿车还可以救十来个,这是制造新神的导演,因为,这样的新基督主义,实在是太少了,就像当年中国的剧孟大侠一样,虽然生前身家过亿,但死时连棺木都没有
二战经典《兵临城下》,这部电影,恐怕是给100部也不换的超经典,这是一部相当经典的江湖似侠技电影,一个优秀的狙击手,他靠自己的技艺掌控了一个城市,当然,也有高人与他较量,最后还是他得胜了。最打动人的是开场时,苏联军队驱兵杀敌,后退者斩,不熟悉战争的新兵把进攻的前面士兵无意枪杀,自己消耗了自己和力量,战争其实有时就是在杀自己,这是集体自杀的合法化,战争中,没有人去研究他,但是,兵临城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C.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
1942 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创作 历史 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也是同一年,身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饥荒,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被饿死。
这一件极其悲惨的重大 历史 事件至今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后知名作家刘震云为重温这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 历史 ,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最终写了一本名为《温故一九四二》的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四二》 ,并重金邀请李雪健、张国立、陈道明等加盟出演。
温馨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费观看此电影,请提前备好纸巾。
影片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沦落为难民后,他亲眼见证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府的腐朽统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东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领养了同样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电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时会比电影更残酷。这些是搬上了荧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卖儿弃女”“野狗吃尸体”“千里无人,饿俘山野” 的景象,又岂是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描述得出来呢?
其实从1941年秋季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很多地方已经有绝收现象,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当时陷入饥饿荒的河南灾民,所有人都蓬头垢面,等待着政府的救济。
当时的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不尽力,各地都在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战乱加上饥荒,有一些妇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子,换取一些粮食或者一点微薄的钱财。
1943年春,河南地区仍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活命,选择全家一起外逃,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人涌向了陕西,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 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已经永远成为了迷。
在电影里,为呈现出一个真实时代,以张国立为代表的这支逃难者主创演员不仅在开拍的半年前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还在拍摄期间集体减肥,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 真正到了那种饥饿浑身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很多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河南《巩县县志》中关于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过沉重的时候,要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在过去 历史 的某一个时刻真真切切的发生着。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摄逃难的过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这一过程,导演多用暗色调来表现,象征着底层人民暗无天地的生活, 且画面绝大部分面积为干旱的土地,极小部分面积为天空,这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着政府的压迫式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来体现难民的惨状,如特写一群野狗啃噬逃难路上去世难民的尸体,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同时又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来表现难民数量之多,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灾民逃荒的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员的丰衣足食、安稳无忧有着很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片中提到 “蒋委员长因为河南饥荒特地减少了两个菜,以表对救灾的支持。” 这句话暗示了后面人民的背离的结局。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又巧妙的 采用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来突出统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个地主,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因为饥民“吃大户”,他的儿子在饥民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打死。为保家人平安,在饥荒来临的时候,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他的妻子,拉着粮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当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儿媳生下孙子后不久就体力不支,饿死了。电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儿媳饿死后,她的婆婆就赶紧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扒开她的衣服,说趁着身体还热喝几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儿媳早已没有奶水。
后来他的妻子也饿死了,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为躲避敌机轰炸,范殿元抱着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后来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了。
紧接着他的长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强行“征用”,其实就是抢走了。
逃荒本是为了让一家人活下来,可是范殿元到了陕西后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财主的他成了和佃户一样的逃荒者, 可见在灾祸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 “现在回去就是个死” ,他很默然地说,“ 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范殿元那种绝望的心境,那种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体一般已变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转过山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同样失去的亲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对范殿元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横尸遍野,大雪飘摇。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子文饰)
星星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怀里总抱着一只黑猫,宁愿自己少吃几口饭也要带着它,在躲过敌人飞机轰炸过后,她还无所畏惧地要跑出去找猫。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后,她却说让家人杀掉了猫。随着一声刺耳的猫惨叫,猫被宰了炖汤,范殿元坐在闺女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被扒掉的猫皮,最后还说了一句: 我也要喝猫汤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饿到发慌。
当妓院假冒被服厂来买女孩的时候,星星提议父亲把自己卖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劝说她爹: 我实在受不了了,连柴禾都没得吃了,你让我逃个活命吧!还能换五升小米。 她还特意向那个人强调自己识字读过书,以此来作为“优势”,最终她被买走了,她在服侍别人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了导致蹲不下。
星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已经没有底线了,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却反映了当时环境下众多人的遭遇,实为可悲。
三、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佃户瞎鹿是影片中最窝囊可悲的角色,为了几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戏弄,他也可以卖女儿来换几斗米给自己的母亲治病。
尽管已经活的如此无下限,但他还是没有在这场灾祸中活下来,最后偷驴不成,一头栽进了烧着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老婆。
冯远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据说当时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说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震惊: 他认为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本片酝酿于1993年,启动于2011年10月,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所作出的努力却十分令人动容。
比如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这条街道是由摄制组设计,重庆市政府出资修建的。修建完成后,摄制组去现场后简直被惊呆了,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店铺里所卖的东西也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也成为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组印象最深刻的是难民扒火车的那场戏,为了有一个好的拍摄效果,拍摄组从山西转移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个1942年美国产的火车头,而且还能开。
可是光有火车头没有车厢也不行,于是制片部门又根据当时的难民 历史 照片制作了逃难时的那种拉货用的平板车。
拍摄时是在东北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还好心提醒剧组,不要用手摸铁,不然真的撕不下来。可是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于是戴手套的去摸铁,没戴手套的就去摸木头。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火车顶上还坐了几百个群众演员的拍摄情况。摄影指导吕乐说,这辈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当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关于火车的六分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最后呈现的效果来说是值得的。
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此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 。
然而电影上映以后,票房却票房一败涂地,与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后冯小刚拼了命的拍商业片还债。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但,票房却能反映大众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怀的接纳度和认同感。
很多网友看了预告片就炮轰冯小刚, 指责他“发国难财”,引发国人的共鸣,赚国人眼泪。 果然也应了刘震云当年那个担忧:没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当他问冯小刚是不是因为启用了他才导致票房惨败,冯小刚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都不是这样的原因,但反而正因为票房的落败,观众对苦难的敬而远之,他更觉得自己应当拍摄这么一部电影。
冯小刚打造 《 一九四二 》 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 历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看过的人都说好,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一滴泪,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这四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乱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还是生灵涂炭。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了人祸。虽然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一九四二》非当下的灾难,却时时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不能给每个人鞭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剧,有的之于国,有的之于家。
如今那个流民贼寇,是非颠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眼前的是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灾难,应该直面灾难,正视灾难,反思灾难,才能免于灾难。
D. 电影《一九四二》中,有多少真实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主演。影片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2013年,该片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等奖项[1]。
中文名
一九四二
外文名
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
其它译名
温故一九四二,温故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出品时间
2011年
出品公司
华谊兄弟
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制片成本
2亿人民币
拍摄地点
河南郑州
拍摄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导演
冯小刚
编剧
刘震云
制片人
王中磊
类型
灾难,历史,剧情,战争
主演
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蒂姆·罗宾斯,亚德里安·布劳迪,徐帆,张少华
片长
146分钟
上映时间
2012年11月29日
票房
3.64亿
对白语言
河南方言,普通话,英语,日语
色彩
彩色
imdb编码
tt822
主要奖项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
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主题曲
《生命的河》
E. 电影1942片长多少分钟
140分钟
F. 《1942》电影观后感
1. 我一直认为冯小刚导演是个有悲悯之心的人,他关注的从来都不是大人物的取舍,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我其实只看过冯导的两部电影,一部是《芳华》一部便是这部《1942》。
2. 《芳华》讲的是在1970年至1980年的军队文工团的故事,而《1942》则取材于真正的历史事件。我小时候就曾听家里人说过,河南有一年闹旱灾,死了几百万人,那会儿我还很天真地问:为什么会死呀?家里人告诉我:因为没有吃的。
3. 《1942》开头讲的是在旱灾已经发生的时候,有一家范姓地主,因为储存了很多粮食,所以他们对这场旱灾并不在意。开头范老爷在巡视粮仓,同时吩咐下人看好粮仓,而范少爷却在想着与前来借粮的花枝交好。
4. 当晚,土匪与范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粮食被抢走了,房子被烧了,儿子也被杀死了,范家也走向了逃亡之路。但在范老爷看来,他们与真正逃荒人不同,他们是避难,不是逃荒,因为他们有粮食,有马车,还有仆人。
5. 他们与花枝一家碰到了一起,并约定同时逃难。花枝一家很幸福,花枝漂亮,知趣,而且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逃难的时候,穿上了自己新婚的衣服,以图一个好的兆头。
6. 花枝的男人瞎鹿是个很能干的人,他随手可以做个很好看的风车,还可以拉弦子。人们的逃难开始了,在最初,家家都有些余粮,所以大家都不会发慌。
7. 逃难哪有那么容易?渐渐的,花枝一家首先没有了粮食,瞎鹿的娘也生病了,瞎鹿便想着将自己的孩子卖掉,花枝却不同意,最后还是范老爷将三斤小米借给了他。
8. 而范老爷一家又遭遇了一次磨难,在日本战机轰炸后,粮食和马车都被逃亡的军人抢走了,没有了粮食,范老爷一家也成了逃难的了。
9. 在路上,少东家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范老爷给他取名为留保,希望他能存活,留住范家的血脉。这时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逃难的苦。
10. 但黑猫也无法挽救这些人的命,夫人死了,少奶奶死了,瞎鹿死了,一个接一个死去,狗吃着路边的人肉,眼睛变成了狼的眼睛。
11. 死的人已经离去,活着的人却要饭吃,没有了粮食,卖女人,星星被卖了,念过书,会识字,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好卖,卖了五斤小米。
12. 花枝却不行,她有两个孩子,没有人要,所以她嫁给了栓柱,将孩子托付给了他,卖了三斤小米。一家子人,最后孑然一身。
13. 没有更多的渲染,只是陈述事情的经过,却让人感到那么悲伤。逃亡的路上是沉默的,每个人都省着力气往前走,他们穿着灰色的破旧的棉袄,缓慢的行走在白茫茫的大地上的,低着头,脸上都是沉重的表情,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苦,有的只有麻木。
G. 电影1942片长多少分钟
片长146分钟,参考:http://tiankong.cn/movie/2012/1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