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县城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还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说说生活在小县城的主要优缺点。
咱们先说一下优点。
第一点,用不了的时间。生活在县城里的人突出的感觉就是时间特充裕,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大都是刷手机,看电视。如果你站在县城正中心,沿街望去,东西南北基本都能看到头。从东头步行到西头顶多半小时。早上睡好吃好,然后再休息一下,下用着急,开车去单位五分钟就到,既不用担心高峰期堵车,不也不用担心迟到,中午下班回家做饭吃饭,然后还能小睡一会。要是单位有食堂,那休息的时间就更宽裕了。你也不用象北京一样用二小时时间去上班,也不用担心一上午办不完一件事。你做什么事都不用着急,不用担心时间不够用。我担心你着急办完事后,无法打发剩下的时间。
第二点,等活干的人。喜欢慢生活的人可以到县城来生活。县城人少,事也少,所以大家过的都是慢生活。银行的职员慢条斯理地做业务,也没多少办事的,用不着排长队。机关的工作人员大多坐在单位等事做,一天也没多少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打发时间,有的工作人员偷偷刷手机,一边玩,一边防着领导来检查。商店里的服务员看见个顾客,那眼神像是终于盼来了上帝。晚上处出就餐,去饭店你不用担心领号排队,饭店里吃饭的人可能就是饭店老板,厨师和服务员。
第三点,排不开的酒局。小县城的人关系都十分紧密,人情味十足,在这里不用攀亲戚,如果你认真论,东捌西捌,一桌吃饭的人可能都是亲戚。你更不能随便背后点评别人,因为听你点评的人可能就是那人三姑家的大外甥。平时不用担心没应酬,可能没到下班,或同学,或战友,或朋友,或亲戚,或其他的什么关系约你喝酒。到了周末一定要备好币子,有婚宴,学子宴,乔迁宴,生子宴,开业宴等等等等,当然整顿以后少了许多。总之,你让各种关系包裹着,存在感十足。
第四点,成不了房奴,车奴。小县城的人收入不高,但挣来钱基本消费就可以了。这里的房子三,四千一平米,买个二手房也就十几万。万一遇到了拆迁或房改,那你的房子可能多的用不了。买新房用不了的钱你可以花个十万八万买台车,有了闲钱还可以喝点小酒,整个小烧烤,打个小麻将。总之没有压力的生活让你乐在其中,不用担心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贷款让成了房奴的你晚上睡不好觉。
第五点,好的不得了婚姻质量。县城小,人际关系紧密,你的另一半完全在你的视野中,两口子都有时间照顾孩子,万一忙不开把孩子送到隔院的父母家即可。你们一家人早中晚都捆在一起,晚上做点可口的,吃完了还可以一起溜溜弯,一同追个剧。不用担心你们早起晚归一天也见不着面,更不用担心累死累活,搞得连作爰的心情都没有。
咱们再说一下缺点。
第一点,出远门费钱费时还费劲。离中心城市远,出行不方便。我们这六十公里外有个机场,一天就几班飞机,去北京光机票钱就一千大多,坐高铁那得到二百公里外的城市,到别的省得倒好几倒,常常到了地方也累的腰酸背痛。
第二点,高品质的生活与你不搭尬。这里的业余生活单一。去饭店吃饭,感觉做菜的厨师是一个师傅教的。除了量多管够,菜的味道都一样,甚至可以说是粗制滥造。想吃别的风味的,一句话,没有。全城一个电影院,至于整点别的高雅的,还是那句话,没有。特别是冬天的晚上,街上找个人都困难,偶尔见个人,那也肯定有什么急事必须出来办。
第三点,找个工作象中了彩票。就业空间小,找工作不容易。每年机关事业单位招个百八十人,得有上千人报名。一个工业区,也就十几家企业,还有超半数不开工,工人加起来也就几百人。念书的不回来或回不来,年轻人找不着活干往外跑
第四点,看医生得有牺牲精神。县城里医生的医术可不好说。一般的小病还能治,万一有了大病,你就得研究往外走了。好在他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治不了,告诉你另请高明。出去看病人吃马喂,搭在路上和住店的钱,比用在看病的钱还多。
笫五考上名牌大学如同范进中举。县城里的学校教育与大城市是没法比。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大城市的相比也差了一大截。当然升学率肯定有保证,你的孩子考二百分也一样上大学,但能考上什么211,985,什么双一流那就是凤毛麟角了。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你,在哪生活都有长处和短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活着高兴就可。知足常乐,随隅而安就好。
㈡ 你们感觉在电影院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父亲是个老电影放映员,从青年时代就下乡放电影,到高级放映师,到培养过无数村镇一级电影放映师。经过十里八乡众星捧月的时代,经历了院线时期黄金时期,也经历过电影院最落寞的低谷(甚至领不到半额工资),起起伏伏,一辈子只做一样事情,放电影。想想那个年代的人,真是专注。而我也享受过电影院家属特殊待遇:18岁前看电影没买过票。早年只有县城有电影院,乡镇几乎是没有的。县城的电影放映队必须要下乡为乡村放电影,一个村一个村轮流跑,基本上半个月一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听父亲说当时一般同行三四个人,扛设备背包袱几十上百里的山路,基本靠走。累是累点,但一到村庄,就享受如明星偶像般的待遇,乡里也跟过节一样。乡里总是会拿出最好东西,最好的厨师烧饭招待,等酒足饭饱后再开始放电影,而在这期间,消息也会飞,有人邻村或相隔几十里的独户都会跑来看电影,因为一旦错过,也可能要等上几个月才会再有。好一点的村镇在礼堂或祠堂放映,偏一点的村没有礼堂只能在大空地上,一般一个村放一天,大点的村也有放两天的。当然这期间大鱼大肉就肯定的。因为村里再怎么穷,也不会让放映员饿着。那是早年电影的黄金时代,村镇一级有了电影院,也培养了当地放映员,下乡放映的时代结束。但电影院工作也上升到比较吃香的职业。因为属于稀缺资源,轻易复制不了。而且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看电影真是高级的享受。记得当年放映《少林寺》的时候,真是一票难求。当时很多老师托我买票,引来同班多少羡慕,真的有点高人一等的感觉。父亲当时更是春风得意,不但是高级放映师,也掌管当地村镇影片调度,也就是一部片在一个乡放映多久。你想想,一部热门片在村镇多放一天会有增加多少收入?但那时的人大都比较实诚,规矩。但仍然挡不住送礼的一拨接一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