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50年代电影院的门票多少钱一张

50年代电影院的门票多少钱一张

发布时间:2025-04-06 00:25:16

⑴ 有人说,当年《少林寺》票价一毛,票房一个亿,可能吗

肯定不可能,这明显就是一个假新闻。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不现实。

一毛钱一张票,票房一个亿,这是什么概念,就是需要十亿人次的观众买票看电影。有人可能二刷三刷,那毕竟是极少数,所以,综合下来也需要七八亿人看,可能吗?

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城市里面电影院都少得可怜,还都是国营的,根本没有私人影院,大城市可能就两三家,小城市可能就一家。农村条件更差,一个区能有一家电影院就不错了。

算算,这么少的电影院,如果要满足十亿人次的观看需求,那恐怕需要十年不间断的放映吧。

况且,那时候交通还极其不便,不可能跑很远去看电影,八九亿的农村人,基本不可能看过这部电影。

所以,这种说法,完全是没有根据的,也不科学的,更不现实的。现在电影院这么多,交通这么发达,也不可能哪部电影有好几亿人观看吧。

《少林寺》,有一个亿以上。票价最低一毛,我看的应该是三毛。看几十遍的都有,为了习武,以为看电影就能学会。看几遍的比牛毛多,好看不累。一亿真觉得是最低标准了。

首先得告诉你,上映少林寺的时候,票价不是一毛,是两毛。也没听人说它的票房过亿。

不过从当年的盛况来说,过亿也是可能的。我们那儿是一个两万多人的矿区,俱乐部能容纳六百多人,从早上八点一直到午夜12点半一场接一场连着三天。每场还有好多站票。这还是第一轮。

我记得是两毛一张票看的,我自己看了两场,电影院可认坐1600人左右。后来学校又组织看了一场。

绝对是真的,那个时代就几部老片子,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片有的人连看几场,据说有的地方还挤s了人的(只是听说不知道真假哈)。别说电影就电视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四十年前一个湾只有一部电视全湾的人都去看挤人家一个屋,作为中年人的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恍若隔世

1982年的电影票价,已经远不止一毛钱了,那是七十年代样板戏电影的价格,2-3毛一张应该是正价。

可能。《少林寺》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 。这部电影由李连杰,于海,丁岚等主演,张鑫炎执导,当年火遍全球,可以闯进好莱坞,一点也不为过。

《少林寺》当时在香港,新加坡首尔,日本,波兰等多个地区和国家放映。都有很高的人气。现在单看看大陆这里估算的票房。

据中影前负责人胡建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当年《少林寺》以三种规格胶片放映了9个月时观影人次至少在4亿以上,加上后续的观影人次保守估算在5亿以上。

还有一点就是,这里能够统计到时大部分是城市观影人次,并没有把农村观影人次计算在内。而当时农村人口比例占大半人口以上。约70%。这样火爆的电影,村镇的观影人次可能比城市里5亿还多。这样观影人次总合极有可能超过10亿。

少林寺是一部现象级的影片。正好在刚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都对文化生活需求饥渴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极好的时机。这给好作品一个风口,爆红顺应了天时效,地利,人和这句古话。有10亿观影人次极有可能达到一亿票房。

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好的影视票房更是创出好成绩。《战狼2》《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都超过了50亿票房。今年国庆档吴京主演的《长津湖》更是以57亿多一飞跃成票房榜首。#影视杂谈#

可能,有可能还说少了。。。当时票房不是一毛一张而是两毛五一张。。。我看了多少场,真的不知道,十几二十几遍看了吧。。。

当时 娱乐 匮乏,手机是不存在的,电视也是极少数人家有的,最大的 娱乐 就是看书看电影。。而电影当时也是匮乏的,出现武打片少林寺,万人空巷啊。。

我以过来人体验,只要是放映少林寺,整个全村估计不会剩下一个人,村里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观看,当时还有赶场一说,就是晚上在这个村放映完,再去下个村点放映,放映员骑着自行车前面走了,我们就步行跑步跟着去看第二场。。这个场面这个壮观,估计是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的。。

其实万人空巷的场景还有几次。。

第一次就是少林寺开播

第二次就是戏剧河南梆子朝阳沟上映,虽然没有少林寺壮观但也形成一定的规模。

第三次就是当时谁家有电视了,霍元甲射雕英雄传开播,那个时候,谁家的小院肯定是拥挤不动的。。。有的家庭还收费一毛一张,看的人也很多。。。

第四次就是普通家庭一般都有黑白电视了,但也有一部分家庭还没有,那个时候两部电视剧也是万人空巷的,一个是电视剧渴望,一个是日本电视剧血疑,这两部电视剧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万人空巷,人人必看的场面。。

尤其是少林寺,我相信,只要是他能走得动看得懂的人,他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你去问问你身边那个时代的人,有谁没有看过少林寺。。武术热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还买了两部杂志,里面专门介绍怎么练习武术醉拳的。。可惜现在只有真的醉了,才会打拳。。。

票房一个亿肯定有,以前公社有电影场。将旧祠堂,茶堂改造成。电影票发放到每个村庄,村民家里。轮流去看电影。差不多每个村民去看过,很多人看了三,四遍,看了六,七遍的人也有。

我的那个时候电影院比现在多很多,几乎每个乡镇都有,都是千人影院,而现在一共才几个,没有千人影院。

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

可参考这篇文章

20世纪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荣 -- 钱乃荣
谈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文章见得很多,但是人们似乎忽略了50年代的海派文化。本文试图回顾和追述50年代上海海派文化的真实面貌,探讨海派文化在50年代的繁荣及其后来急剧衰落的原因。
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于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奋发之气,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在成熟中继续获得发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点是:散播面广,民间的参与度高,文化气息浓厚,群众热情高涨,中外元素渗透,雅俗共享同乐,表现了海派都市文化浓郁的上海和江南地方特色,与其他地区的乡土文化、京派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它是40年代上海文化的惯性延续,又是新生活时代精神的硕果,表现了富有活力、多样化争艳、市民化低圌价参与的显著风格。

具有近50年传统的上海电影文化在解放之初的上海,延续其欣欣向荣的势态。40年代布满上海街区的影戏院依然开放,又在劳动人民集中居住区域开设了新的电影院或电影放映场点,一些工人文化宫中也安排电影放映专场,电影的票价长期维持三角一张,这使电影的放映从解放前主要对象为白领等上层人士的娱乐迅速转变成完全市民性的娱乐活动。50年代观看电影的盛况在许多上海平民记忆中是十分有回味的。当时一般晚上都有两场“夜场电影”,工作之余,观众踊跃。各家电影院门口都成为市民人头攒动、黄牛活跃之地,甚至群众连夜排队购票,先睹为荣,看不到头轮放映的抢买第二轮影院较便宜的票的情形,屡见不鲜。上海电影制片厂内明星群集,有白杨、王圌丹凤、赵丹、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刘琼、石挥、韩非、顾而已等,导演桑弧、谢晋、郑圌君圌里等,都正值壮年,在生活安宁、地位提高的环境下,努力拍戏,演技臻于成熟。上海电影制片厂还一度分为“天马”、“海燕”、“江南”三个制片厂。当时,摄片仍多,题材丰富,如《乌鸦与麻雀》、《我这一辈子》、《为孩子们祝福》、《鸡毛信》、《渡江侦察记》、《山间铃响马帮来》、《金银滩》、《母亲》、《幸福》、《女篮5号》、《护士日记》、《海魂》、《家》、《祝福》、《李时珍》、《林则徐》、《不夜城》、《雾海夜航记》、《为了和平》、《铁窗烈火》、《罗汉钱》、《天仙配》、《追鱼》、《三毛学生意》等,均为上海生产的优秀电影。《铁道游击队》的《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女篮五号》中的《让青春闪光》,《护士日记》中的《小燕子》等以及当时重新播放的“五四以来优秀电影的插曲《天涯歌女》、《夜半歌声》,都成为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九九艳阳天》在1957年在上海被群众评为受群众欢迎的歌曲第一,公布时改为《社会主义好》第一,该歌第二。1957年举办过“亚洲电影周”,印度电影《流浪者》、《两亩地》成为热片,插曲《拉兹之歌》流行街头。大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名片,也成为群众购票的热点,墨西哥电影《生的权利》等也引起轰动。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中掀起搜罗明星像片和剧照、电影说明书的狂热。1957年《上影画报》创刊,使读者更多地接触到演员形象和影片剧照,对新电影老演员有更多的沟通。中小学还组织一角钱一张票的星期天儿童场电影专场。上海人,从少年到老年,观看影片各取所需,都成为其主要的娱乐活动。
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产生、汇聚和迅速成熟起来的沪剧、越剧、评弹、浦东说书、沪书、上海说唱、滑稽剧、方言话剧、锡剧、甬剧、淮剧、扬剧等江南江北10多种戏剧曲艺,一起形成了繁荣的海派文艺。50年代戏剧、曲艺的民间化,达到登峰造极。解放初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戚雅仙的《婚姻曲》,沪剧《罗汉钱》、《大雷雨》等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几乎人人都会哼上两句。戏剧、滑稽剧剧目和演出盛况不亚于40年代后期。书场遍布,评弹演出在城区的书场、郊镇的茶馆听众济济。从50年代初期一本很小的沪剧唱词选中可看到这一年的沪剧演出盛况:当时有艺华沪剧团的《刘巧儿》,努力沪剧团的《田菊圌花》、《姑娘的爱》、《翠岗红旗》,勤艺和艺华沪剧团分别演出的《小女婿》,上海沪剧团的《罗汉钱》,勤艺沪剧团的《红花绿叶》、《山野春晓》,爱华沪剧团的《母亲女人》、《幸福年》、《葡萄与嫁妆》,艺华沪剧团的《珍珠泪》,长江沪剧团的《沙漠情歌》、《活人塘》、《李二嫂》、《赵小兰》、《纺棉花》,建新少壮沪剧团的《恨海》,丁是娥蔡志芳唱的《小二黑结婚》,顾月珍唱的《纯洁的爱情》、《红香姑娘》,小筱月珍、王雅琴、丁是娥唱的《白毛女》,一下子涌现那么多的现代戏,各显神通。此外,还有旧戏王雅琴王盘声唱的《冲喜》,王雅琴小筱月珍的《寒梅吐艳》,邵滨孙石筱英、陈松麟筱爱琴唱的《啼笑因缘》,勤艺沪剧团的《方珍珠》,上海沪剧团的《大雷雨》,艺华沪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沪剧创新活力依然旺圌盛。一些解放前著名的文艺创作家迅速转行参加剧本音乐创作,因此50年代上海戏曲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创作剧本。如曾创作流行“时代曲”的许如辉投入了沪剧、越剧等戏剧的音乐设计,有《罗汉钱》、《为奴圌隶的母亲》、《少奶奶的扇子》、《妓女泪》、《陈化成》等;鸳蝴派文学家平襟亚等创作《十五贯》、《杜十娘》、《王魁负桂英》等长篇弹词,还写过不少优美的弹词开篇成为名篇;著名文学家苏青在尹桂芳所在的芳华越剧团担任编剧编写了《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与黛玉》、《李娃传》等越剧剧目。原在衡山路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聚集了黎锦光、严华等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名手精英,编辑了大量一流的戏曲、歌曲唱片,一元一张的“中国唱片”购圌买处成为各处新建的“新华书店”最热柜台,总是拥挤着试听和购圌买的人群。戏曲和歌曲唱片的大量发行和电唱机的出现,使原来只好在名贵的“留声机”里放唱的戏曲唱片很快在工厂播音室和民间家庭传播普及。无线电和唱片的影响,有力推动了民间的戏曲学唱运动。1956年在刚填没的棚户区臭水河“肇家浜”的一长条填土上,几乎天天有民间小剧组在群众围观中演戏,热闹非凡。不少青年也是追星族,剧场里各派粉丝追捧名角。爱好者学唱各派演员名唱腔唱得惟妙惟肖,他们就是如今公园里老年戏曲自唱活动的基本成员。一些名演员的最成熟唱腔都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几年奠定。1959年上演的沪剧《雷雨》汇集群星,唱腔各显春秋,成为沪剧里中外名著改编戏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戏,也是各种戏剧改编曹禹《雷雨》最成功的一部。民间戏剧兴趣影响深远,直到中小学生,如1956年在市中心的向明中学大礼堂国庆联欢中,有高年级学生借来戏装演出的《梁祝十八相送》、滑稽剧《开无线电》。王安忆在她的长篇小说《富萍》中记述到在十分贫民化的地区街道组织晚上戏剧演出,此时争抢坐位的拥挤盛况,真比小菜场排队抢买黄鱼还要热烈。沪剧、评弹等的演唱活动还经常配合形势宣传在街头民间进行。
那时,上海私营书局密布、新华书店发轫初建,出版了大量的新书,读书气氛浓郁;遍及全市的“新华书亭”设立,对新文化的普及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如注音扫盲读本,大量的小人书连环画的涌现,苏联少年生活学习故事,各种童话故事,带来了新上海的蓬勃朝气。上海旧书店、旧书摊,旧报刊杂志,依然活跃,在国营的大型上海旧书店里,在深巷中民间开设的大量的旧书滩上,淘书之乐融融,像老城隍庙的旧书摊铺到1958年后还存在。它们对青少年人生及其海派意识的养成发生了极大的感染和影响。
50年代的新创歌曲,朴素无华而充满朝气,如:《歌唱二郎山》、《远航归来》、《勘察队员之歌》、《敖包相会》、《九九艳阳天》、《草原之夜》等等。开国歌曲,如:王莘词曲的《歌唱祖国》,郭圌沫圌若词、马思聪曲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袁水拍词、瞿希贤曲的《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招司词、瞿希贤曲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马可词曲的《我们工人有力量》等,雄壮豪迈、大气从容。加上苏联歌曲,少数民圌族歌舞曲,传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催人振奋。在公园,在学校工厂,常常听到手风琴伴奏下的合唱声。西洋音乐、歌剧水准也都有提高,如1958年诞生的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融合了优美的越剧曲调创作的、中西合璧的顶级名曲。各地民歌、广东音乐、新奏乐曲如京调、紫竹调、花好月圆、少数民圌族舞曲等,汇成大流,在上海纷纷制成“中国唱片”,传播到全国各地。
50年代,集体舞盛行。这显然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从小学生起,大家围成一个圆圈表演和跳舞,这些简单舞曲曲调轻松,活泼易学,如《集体秧歌舞》(简谱32 35 667 6)、《狂欢舞》(16 3, 24 3)、《蒙古舞》(55 55 3 5,5i 65 5 3)(66i 65 66i 6 5)、《匈牙利三人舞》(6 7 1 6 3 21 7 3)、《匈牙利集体舞》(311 11 43 2)《朋友舞》(5i ii 76 5,52 22 321)等,加上种种集体游戏活动,成为当年群众性文娱活动的主要形式,培养起一种人人参与的集体意识,陶冶了开放和活泼的性格。节日里有的学校大操场上,男女同学圈起两个大圆圈跳着5 i i,3 5 5的《青年圆舞》(王克伟编舞、陈天戈作曲);1959年国庆十周圌年夜,在人民广场上有大型的集体舞狂欢,广播里播送着新创作的《祖国之春》(曾加庆作曲)和《友谊圆舞曲》。
50年代是一个崇尚班组集体友爱的年代。集体游艺,在工厂,在里弄,在公园蓬勃开展。比如在公园,每晨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曲”播出,许多群众以个人形式参与的早操活动自动展开,傍晚是少先队喇叭声响彻夜空,晚上是工会等组织的集体游戏活动,如“叫号”游戏,“传绢头”活动等等,形式内容多样,个个情绪昂扬。又加上新婚姻法颁布的巨大作用,青年人的个性获得一定的解放,上进心和友爱心增强。更令人神往的事,像夏天晚上争圈地盘在草地上观看露天电影放映的盛况,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狂欢的节日。
50年代,旧社会留下的私营溜冰场、落弹房、舞场、乒乓室依然存在,只是清除了黑社会势力,使这些场所变得安全清洁,票价便宜,使有兴趣者继续得到用武之地。穿着“小脚裤管花衬衫”或衣装头饰上标出新奇的“小阿飞”和玩技“懂经”、魅力独特的“老克拉”,依然十分活跃其中。
各区的“工人文化宫”开张,成为工人业余活动的最好归宿。其中的棋牌室,游艺室,活动室、图书室,都吸引了众多的中青年工人在文化上的参与,熏陶他们成为工厂中群众文化带头的活跃分子。每年一度举行的灯谜比赛(其中也有上海话谜面或谜底的灯谜)、书法、春联、都市摄影作品、漫画作品比赛等,造就了一批爱好业余生活的骨干。1958年上海工人文化宫、上海青年宫和上海文化出版社还办过《游艺》杂志,推动市里群众性的多种花样的游艺活动的开展。除此以外,各区的区级图书馆也是中学生假日最好的去处,还有街道办的图书馆,有些重要文章都可以就近读到。
50年代,地区居委会组织的社区活动相当活跃,尤其是节日前后,里弄张灯结彩,各种彩纸灯笼迎风飘舞,各街道的挂彩也有竞争性。街道地区和居委会组织群众举行节日联欢文娱活动,有的盛况空前。如组织海派文艺的自唱自娱,请剧团来演戏。笔者儿时就挤在人堆中引颈观看过地区业余才子的变戏法、杂技表演和自排自演的多场沪剧《碧落黄圌泉》等演出,还有在一段国庆致词中将十几名地区活跃人士的人名嵌入其中,有奖猜名,至今印象深刻。五一、十一节日原来都有区游圌行,群众早早拿了椅子在弄堂口等候看游圌行。游圌行队伍十分活跃,各家公营私营的厂家纷纷展示自己单位的风貌,如仪仗队的暗地交劲争雄,还有秧歌、腰鼓、舞狮、踩高跷等民俗色彩的加入。
海派文化还有两个大本营,一个是“大世界”,一个是“新、老城隍庙”。那儿是两个民间神往的文化娱乐天地。50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娱乐享受是多层次的全民行为,尚保留着40年代的底气。游乐分档次,各得其所,南京西路是最富阶层的购物吃喝、文化娱乐天地,南京东路层次稍低,一般市民可去“大世界”玩,票价便宜,贫民可去城隍庙游玩,不收门票。大世界一张低圌价的入场券可以观看各种舞台的戏曲和民间杂艺,城隍庙商场可以看活狲出把戏,珍奇的动物,买各种文化娱乐玩具,直到1958年以后城隍庙楼上还陈列“十八层地狱”、“黑、白无常鬼”整条阴界,还有算命测字摊,九曲桥畔那些旧书小店和旧书摊上,还能掏到各种踏遍铁鞋无觅处的书籍。不同兴趣和层次的群众娱乐,诸如养八哥、斗蟋蟀、玩小虫、种花养鱼,都可找到有权威性的购圌买处、自己去玩的场所和朋友。
公众娱乐的发达,与市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有关。在马路上走,常常会听到洋房里传出的钢琴声、小提琴声;到弄堂走走,晚上或假日会听到有的人家里聚集着同好票友拉京胡唱京戏,也有的人学越剧、沪剧名演员的腔调可以真假难辨。民间的自娱,内容也很广泛。市民的爱好多样化,如有各类收藏的专家布于市区各处。有的喜欢打猎,家里便收藏着名牌的猎圌枪,还经常出入中央商场、旧货商店等尚存的销圌售处。有的喜欢听听唱片,办家庭派对舞场,淮海路陕西路口还能买到外国唱片,或淘旧货。还有的人喜欢骑马,当时也能找到马场去“过念头”。
……

⑶ 去哪买上海影视城门票

1. 去哪买上海影视城门票便宜
晚上不开门。营业时间是8:30~16:30。
上海影视乐园,又名车墩影视基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始建于1992年,是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上海影视乐园主要景点由南京路、石库门里弄群、马勒别墅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是以民国时期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
2. 上海影城门票多少钱
现在影城门口售票处是80元,不过旁边南姚路上新开一家速8酒店,里面可以代卖门票只要60元,便宜不少了,开放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到晚上4点左右,然后就是剧组拍戏了
3. 上海影视城门票多少钱一张
上海影视城没有免票的。
4. 去哪买上海影视城门票便宜点
上海影视基地在松江车墩镇,车墩影视城要收门票的,成人票70元一张!
5. 去哪买上海影视城门票便宜一点
上海影视乐园松江影视城去玩一次还是可以的,但是60岁并不是半票。全价80元,而是优惠票价:六十岁以上老人(含60周岁),门票价格为50元一人。七十岁以上老人含70周岁,25元一人。开园后,对70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游客提供园内游览观光车免费服务。
6. 上海影城票价
大光明电影院经常有各种活动,团购也好,办理各种会员卡、充值卡也好都会有不等的优惠,有的吸引力度还非常大,有4折的,算是很便宜很给力吧。不过呢,上海大光明院线旗下的电影院也很多,不知道你是否具体特指哪一家电影院。有优惠是可以肯定的。
7. 上海影视城值得一去吗
上海影视城65岁不免费,门票价格为50元一人。全年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8:30至16:30,15:30停止售票和入园。上海影视城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影佳路366号。规划占地1200亩,总投资逾15亿人民币。有城隍庙,明星广场,上海里弄民居,30年代南京路等街景。
8. 大上海影视城门票
横店影视城开放时间: 08:30—17:30
门票:清明上河图90元/人,大智禅寺20元/人,梦幻谷160元/人
联票:245元/人
联票加梦幻谷:350元/人,冬季价280元/人
9. 去哪买上海影视城门票便宜些
现在影城门口售票处是80元,不过旁边南姚路上新开一家速8酒店,里面可以代卖门票只要60元,便宜不少了,开放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到晚上4点左右,然后就是剧组拍戏了

⑷ 大华大戏院的历史沿革

大华大戏院始建于1935年,是民国时期中上流社会的重要娱乐场所之一。由美籍华人、大华大戏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司徒英铨筹资,基泰工程杨廷宝设计,上海建华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1936年5月29日建成开业,拥有1768个软席座位,以及冷暖气设备等,成为当时南京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戏院。
开业时首映影片是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歌舞剧《百鸟朝凰》,轰动全城。开业不久,梅兰芳曾在此演出京剧。
曾经的大华,是达官显贵交际来往、娱乐消费的场所,最高票价可达二元大洋,这相当于当时普通百姓一周的伙食费。
南京沦陷后为日伪合办的中华电影公司经营,1945年后为国民政府接管。
1949年以前,大华以放映进口影片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大华大戏院改名为“大华电影院”。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电影刚刚起步,这期间影院主要放映前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以及为数不多的国产影片。夏伯阳、保尔·柯察金等许多苏联英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间,国产影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看电影、评电影是人们陶冶性情最时尚的享受。年轻一代沉浸在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之中,电影伴随着他们一同成长。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把人们美好梦想击的粉碎,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影院关门歇业了一段时间。
20世纪50年代末,经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批准,大华移交地方政府。
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产电影日益繁荣,大华电影院作为南京首屈一指的影院进入了放映的辉煌时期。
20世纪80年代前后,《保密局的枪声》、《庐山恋》、《小花》等电影,每天放映10场依然一票难求,大华大戏院的票房也因此屡创新高,1984年在全市率先突破全年门票收入100万大关,1989年更是突破200万元大关,成为全国票房冠军的常客。
1984年,影院在全市率先突破全年门票收入100万大关,雄冠全省,获得了江苏省文化厅授予的“全省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86年,大华电影院继实现了放映自动化、光源氙灯化、音响立体化、座椅软席化、空调冷气化之后,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后的影院更加华丽典雅,宽敞舒适,吸引了更多的影迷走进电影院。
1987年全年门票收入在1984到1986年连续三年超百万元的基础上,又创造150万元的新纪录,并进而于1989年突破200万元大关,获得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0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多的维修改造,大华大戏院重新开业。
南京大华电影院通过多年的不断改造和完善,曾使电影院的经营业绩处于全国和全省同行业的领先位置,为南京影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重新开张后的大华没有“倚老卖老”,而是积极探索新兴的市场之道,发展会员、团购营销、在线选座……积极的营销手段也使得大华在全国4000多家影院中的排名稳步提升,虽然重新开业仅一年多,但大华现在已跻身全国影院500强之列。

⑸ 为什么电影院周二半价

05年的时候,受网络和盗版的影响,电影市场一度低迷,广州部分影院率先试行半价制度,企图通过优惠活动来刺激市场。


然而这项政策,并非强制性政策。凡是该协会会员,各地影院均有选择支持权,以及改变优惠权。并且,周二半价日的政策内容主要是针对票价五折售卖,没有规定必须是哪一天。

⑹ 为什么现在电影院消费那么贵

场地成本上涨,人力成本上升,设备维修和置旧费用,物价上涨,加上平时的观影淡季影院入不敷出,旺季的时候就会随着电影的市场需求成倍上涨票价

打开购票APP,你或许会发现,一部电影的票价已经最低30元起步,而繁华地段影院的票价则一般高达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约朋友看一次电影可能比聚一次餐还贵了。


而与我们相邻的印度,电影票价格普遍约合人民币5、6元。首都新德里最豪华的电影院看一次电影大概16元人民币,加上印度高分电影频出,难怪有网友惊呼:“印度是影迷的天堂”。


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票价才2角左右,如此低廉的票价也曾经令外国影迷羡慕不已。而如今,四十年过去了,票价翻了不止百倍,占人们收入比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过去一张电影票价占人均收入0.67%,如今已经上升到2%)。


那么电影票为什么越来越贵?我们梳理了中国电影票价变化的历史,期望能找出票价变贵的原因。


二十世纪50年代~80年代:低票价政策


在民国时期,电影并不是一个亲民的娱乐活动。当时一流影院的票价大概分为4角、6角、1元等三个级别,普通影院的票价一般在2角左右。要知道,那时候一元钱就能买20斤面粉,所以普通人一般看不起电影。在这个时期,电影票还是相对昂贵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各项管理政策都向隔壁苏联大哥学习,电影票价的制定机制当然也不例外。当时苏联为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走进影院,接受国家意识形态宣传,采用低票价政策。所以,当时中国电影也是由政府统一定价,票价甚至低至几分钱。在这个时期,电影迅速成为真正大众的娱乐艺术品。



所以,想不降价又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电影本身的质量是首当其冲的要素。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灵活的定价机制,制定多层次的票价体系,才能让每个观众都能买得起电影票,才能让电影真正成为他/她娱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选择。

公众号:狸猫电影惠,一只猫为你推荐最新电影资讯解读和电影票优惠资讯

阅读全文

与50年代电影院的门票多少钱一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惩罚男朋友看的电影是什么 浏览:87
嘉禾电影公司旗下艺人有哪些 浏览:219
有什么关于律师的电影 浏览:71
电影视频卡是什么原因 浏览:665
太平周日电影院有什么电影 浏览:992
水幕电影英语怎么说 浏览:35
哪些英文电影有结婚誓言 浏览:103
进电影院座位号怎么做 浏览:986
好看的古风电影电视剧 浏览:395
电影金鸡1粤语免费 浏览:474
董小姐是什么电影 浏览:626
许龄月演过的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553
电影有哪些咒语 浏览:724
为什么院线电影都是国语 浏览:97
好看的要vip的电影 浏览:151
天蓬电影免费 浏览:435
恋电影爱谈最后怎么了 浏览:922
当对生活绝望时看什么电影天堂 浏览:326
成龙捉住五个小鬼是什么电影 浏览:383
2020年哪些电影最好看 浏览: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