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己拍的电影怎么在影院上映
哈哈,有这个想法很好,但是要上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
首先,要把剧本投给各电影公司或者是制片人,投稿的时候只需要写大纲,如果制片人看上了你的剧本就会跟你联系,然后慢慢地充实剧本,直到完成,然后还要找到投资商和发行商,不过这些都是制片人的事。
其次,等到资金,设备,演员等等都到齐了之后,就可以开拍了。
拍摄完成之后,要交片给公司,公司满意就可以通过发行商推广上映。至于胶片不胶片的不是问题,因为影院最后拿到的都是拷贝,(不过还是胶片效果比较好)时长也不一定,要看你的剧情了。
其实你也可以自己掏钱拍电影,只要掏得起。
(友情提示一点,如果你的剧本从众多剧本中脱颖而出并且有幸得以开拍,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制片人和导演的关系,因为整部片的风格是由导演定的,而类型是由制片人决定的,很可能产生冲突。所以,导演与制片人的冲突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要解决好。当然前提是制片人从千万份剧本中挑中了你的。)
呃,没有想打击你的意思,其实有很多小成本电影也红得一塌糊涂的,比方说去年的《Once曾经》,预算才几十万几百万而已,可能还不到一百万,甚至连拍摄的场地都是导演家,但是最后还是很成功。这类影片一定要以主题思想取胜,否则是百分之一万干不过那些商业片的。
最后,希望能在影院里看到你的电影
② 一部电影从拍摄到发行都要经历哪些环节
1、确定剧本内容及版权归属部分,寻找剧本制作者,该改编的改编,作为投资制片方,应该有一个负责前期统筹的助理帮助完成这一部分及后续部分。
2、确定剧组成员,比如前期的导演、美工等在内的主要剧组成员,筹划拍摄场地及费用
(这一部分包括了制片成本预算、前期道具和服装制作、后期特效处理、外景地选景、导演选角等部分、制表、剧本及台词本和道具本等等各种东西的制作等等等等)
3、与合适的演员及其他剧组成员签约,开始尝试宣传,找记者开发布会
4、进入拍摄环节,同期开始进行粗剪(后期部分),如果有特效制作,此时也应该进入正轨了。
5、拍摄出一部分内容并粗剪后,可以进行二次宣传,并送去后期进行合成,制作片花。同时可以考虑寻找发售者,即院线或代理公司洽谈利润分成。
一般来说,4、5这两部分环节就可以确定此片的下场如何了,如果没有院线购买,这片子拍出来也没用,所以此时重点在于对比制作成本和利润分成的接受程度。
而且还有一点,确定你所制作的影片不在《广电总局关于改进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的范围内,否则剧本还是要受审。
6、如决定继续拍摄,那么在拍摄完成并杀青后,同样要进行宣传工作。
7、随着拍摄进度的完成,后期部分应该也提前完成了一些,那么就是后期制作的完成,以及输出磁带去送审(电影审核委员会),同时制作预告放到网络、电视台这些媒体部分进行最后宣传
8、确定院线环节后,准备洽谈衍生品情况,比如音像版权、网络影视版权等等。
9、审核通过后,做拷贝,向院线发售,重点在于上映期的确定和网络影视版权的冲突与否。同时召开首映式。
10、等待公映,考虑参加电影节问题,一般情况下,冲击提名是很好的选择,这一部分可以放到第4、5部分联系,这样可以提前安排好参选的电影节。
11、公映期开始前,安排好网络影视版权的同步,和后续音像制品的发售(一般间差在一周到一个月内,即公映一周后放网络,两周或一个月后放音像)
在8-11这部分环节中,如果想加重宣传,而制作成本和效果又很值得考虑一下的话,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选择电影节
没规定只有大成本和名导才能参选,小成本也有独立电影节之类的,如果能卖出海外最好,否则只能让其他公司代理海外,这样会很吃亏。
综上所述,大致就是这些了。
③ 自己拍部低成本电影的老百姓怎么做
根据国家规定,未通过广电总局审批,取得公映许可证的影像作品不得在中国大陆发行了。所以您的电影恐怕只能通过优酷一类公众影像平台来发布,或者通过外国电影节来在海外发行。可选择的电影节很多,如海牙、科隆等,不一一例举了,根据您的影片类型选择合适的电影节就好。
利弊分析下:在优酷等平台发布不能给您带来任何经济利益,但是可以让内地网友接触您的影片,也许可以让影视投资公司或者制片公司对您产生兴趣而带来后续的合作。
如果您选择不申报而直接进行海外发行,那么您的影片在国内会被认为是“地下电影”而禁止发行。但是如果影片确实出众,在电影节上能够获奖,那么奖金回报大概会平衡您的制片费用,甚至能够让您盈利。除了获奖作品,海外的发行商也会购买他们认为比较好的,可以推广的影片。
最后,既然您的想法还没开始实现,给您一点小小的建议:
1,如果可能,为后期发行考虑,还是尽量正规运作。
2,DV的清晰度已经过时,画面感也不好,不如用相机。
2.5,如果可能,还是用电影机来拍摄,因为相机作品目前央视都不收,何况院线了,况且分辨率也不满足院线发行标准。用数字电影机的话,如果统筹做的比较好,工期不长的话,成本不会很高的。
3,正式启动项目之前先多练练手,影视剧行业很残酷。
补充:DV作品和相机作品还是有海外公司做零售发行的,忘记说了,补上。
另,看到楼下的回答,其实上院线也不一定就很贵的,数字电影80万制片加公关做下来也不是没有,关键看怎么操作。
④ 中小成本电影如何自己发行
策划阶段:
和开馆子是一个道理
方励表示,一部电影无论大小,首先要清楚主创是不是为市场在做;而对于投资人而言,“电影值不值得做,价值是什么,这些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尽管电影的创作是主创的冲动使然,但作为投资方,要清楚这个电影如果真的拍出来了,能不能被观众接受:“这个电影是否题材太陈旧、离观众太远?排除掉这些因素之后,电影还能拍,还能打动观众,这才应该投资。”
而电影也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一类是低成本、靠故事取胜,另一类则是满足了一定的规模、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方励笑言:“这就跟开馆子一样,你是要开个苍蝇馆子,纯靠味道取胜?还是要开个豪华餐厅,让人觉得去消费很有品位。”
拍摄阶段:
不赞成新导演用明星
具体到小成本电影,方励表示,大制作代表的就是巨大的商业风险,所以自己并不赞成年轻导演去争取大制作:“因为他(她)可能并不具备驾驭明星的能力,那么,就算是他(她)拿到了足够的投资,但最后还是会出问题。”
在方励看来,如果自己要投资做一个小成本影片,最好是不用一线演员,降低成本:“其实只要电影本身质量够好,在电影上映前信息传递到位,院线愿意给你的电影排厅,而首轮放映的口碑不错,这个电影就能赚钱了。”
放映阶段:
要把握好投入产出比
方励认为,营销的目的是把该传递的东西传递出去,而且恰巧能传递到你所需要的地方去。他举出《观音山》为例:“成本才400万元左右,所以,其实我们收入两千万就算赚钱了。尤其是现在的传播渠道这么多,你可以卖给电影频道、卖给网络,这样的话,成本就降成了两三百万,其实收入一千万就算是回本了。我当时计划是保3(千万)冲5(千万),所以我们的发行、宣传用到了500万,但如果我只想收入1000万,那我的发行和宣传费用会更低,不管怎么说,我始终能收回成本。”
方励最后总结说:“每部电影都是有个性的产品,只是要分析计算合理、策划到位,都能成功。”
⑤ 电影拍出来怎么发行呢要走哪些流程我们暂时还不是影视公司,如果不行是不是注册影视公司就可以
一是以市场运作为主的发行。主要分为两种情况:进入城市院线发行;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发行。前者以《英雄》为突出代表,而《暧春》则在后一种情况中较有代表性。
二是胡乱发行。这类电影虽然进入发行环节,但是缺乏市场运作,所以发行也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有的甚至是票房收入都不抵发行宣传费。其中一种情况是拍摄者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发行以及资金回收的问题,片子拍完后,发行方只好硬着头皮去发,院线还不一定能排上片。这是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而在好莱坞,发行放映商不看好的题材,制片商无论如何是不肯投产的。另一种情况是影片的发行是一些根本不懂发行的人在做,其操作既没有经验也不符合市场规律,所以结果往往也是发行得一塌糊涂。
三是依赖政府或是各类团体组织的发行,即通过行政命令等一些非市场渠道进行发行。这样的发行模式在前些年尤其显得突出,特别是一些主旋律色彩浓郁的电影,发行方往往会采取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进行发行,行政指令、红头文件、团体订票等等,曾经一度起到不小的作用。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开 启,政府干预的力度逐渐减少,这种发 行模式也逐渐难以为继。
四是有的国产片根本没有经历发行环节,即所谓的“零拷贝”。其中一种情况是,制片方拍摄电影之前对于电影的 发行销售根本没有概念,拍摄资金筹集到了之后便将电影给拍了,拍完才意识到还有一个发行的问题,还有资金回收的问题,但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电影往往由于质量低劣或者是缺乏宣传发行费,根本不具备进入影院发行的条件;还有一种情况是制片方对于影院发行没抱希望,而将影片资金回收寄希望于电影频道的收购和音像版权,由此采取低成本策略;还有一种是所谓的“主旋律电影”,拍摄者往往具有严重的迎合倾向,根本不考虑市场情况,影片拍摄的结果是“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奋斗目标,仓库是直接归宿”。
在目前国产电影的发行操作中,后三种情况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第一种情况则是屈指可数。
国际上传统的电影发行方式,就是制片方带着电影去参加国际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举办针对电影发行人员的招待酒会、派对。
政策上,我国《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发行、放映电影片,必须持有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根据本条的规定,凡是要发行、放映的电影片,必须持有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目前的作法是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印制在电影拷贝的片头上。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曾经在1993年和1996年下发通知,对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发放办法加以规范。规定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领取手续,只有拷贝审查通过,一切手续齐全的影片才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含画面)。
网络的出现与广泛运用,为电影的发行又提供了一个新的便捷的渠道,制片商和发行商纷纷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交易、配送、放映和结算.电影的发行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