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电影
电影(film,亦称映画、第七艺术)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员。
定义
电影是一门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电影乃导演领导之下集体的精心制作,但它又是个人的艺术。
一种艺术
电影其实就是被人称之为艺术而迂回戏话的一幕联想而已。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1]
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种电影的分类方法。
电影是1889年由爱迪生发明的,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
电影从有声电影开始发展,已经到了电影的特技时代了。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国外电影广告在美国和英国的电影广告中。有这样八种标记:
(1)美国X——禁止未成年者观看的影片,G——所有观众可看片,R——十七岁以下禁止观看,PG——一般观众可看。
(2)英国U——内容正派片,A——一般观众可看片,X——18岁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儿童禁看的凶杀片。
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2]
2形成与发展编辑
形成
诞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市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市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市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市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3]
过程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
电影放映机(15张)
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实验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的拍摄和放映活动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的成为“电影之父”。
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二人是相辅相成的!根据记载:在1888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活动照片,而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立刻将连续底片买回来,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着手进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结果,他将之拍摄成会活动的马,这就是电影史上最早摄影的成功。成功之后的迪克生,继续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动的图片申请到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每秒钟能拍四十张,这就是现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电影的想法是,由于西洋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去”窥看”,藉着人们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于是这种电影在一时间非常流行。不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又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棚,大有助于电影的发展。起初,在欧洲,也有人在对这些活动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伦敦有两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罗的人,把初步的摄影棚改良后,在大庭广众之前举行表演。同时间,在法国有两位名叫路易卢米埃和奥古斯特卢米埃的兄弟,他们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放映电影就此展开序幕。卢米埃兄弟接着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了一部名叫「卢米埃工厂的大门」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开上映十二部影片,并出售门票。同年九月,在美国亚特兰大所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放映这种射映式影片时,也出售门票。如此可知,早在电影产生的同时,就已和营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先驱(卢米埃)法国化学家,与其北路易共同发明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为电影实验的先驱。
发展
美国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了“囚车”的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
电影
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入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收益高,竞争激烈。1897年,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在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至1912年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M.塞纳特、M.壁克馥和吉许姐妹等。
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
❷ 什么是概念片
高概念电影(high concept)指具有视觉形象的吸引力、充分的市场商机、简单扼要的情节主轴与剧情铺陈以求大多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的电影。我们所说的“高概念”是指以美国好莱坞为典型代表的程式化的电影制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指导创意的电影生产方式及后续的市场运作。它是电影行业的特定概念。 高概念电影必须由著名导演执导或明星主演,甚至两者兼备;其次,高概念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可以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第三,高概念电影应该可以跟先前流行的文艺作品形成一种“互文”的关系,即在原先的某种知名载体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的电影作品,如常见的小说改编电影、漫画改编电影、续集电影等方式。 高概念影片还包括了一些相关因素,如营销主题的单一性、相关文化产品开发的可能性——如《加勒比海盗》系列,本来只是迪士尼公司为了宣传新产品的宣传片,又如《星球大战》系列、《蜘蛛侠》系列等,相关的玩具等也被不断地开发。 这些“高概念电影”的元素,常常都被商业电影或多或少地使用。但我们能够从其中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原创性和系统性,二者缺一不可。著名导演或明星,是一个成熟的影视市场才会出现的,以目前国内影视市场电影演员和电视剧演员不分家的现状来说,我们甚至都找不出几个真正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来。而情节相对简单并不是说对故事性的要求降低,情节相对简单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基础,但并不代表故事简单,相反是要在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下发展出足够复杂的人物和故事,才能让为数众多的观众维持观看兴趣,这就需要在技法上足够成熟,能够在叙事、视觉、音乐、剪辑、美术等等各个环节都不掉链子。 在中国电影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如何壮大电影市场,实现票房辉煌,保证投资项目的利润,成为中国电影人最为关心的话题。研究中国电影市场化道路,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研究作为当前好莱坞市场策略的“高概念”(high concept)。这一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好莱坞的市场策略,很值得中国电影借鉴。
具有高程度的可销售性
什么是“高概念”策略?根据美国娱乐业的说法,“高概念”作为术语最早出自好莱坞影视巨子巴里•迪勒(Barry Diller)。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于缺少资金向电影公司购买电影作为电视节目播出,美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主管巴里•迪勒决定由电视台自己出资找人来做片子,这些片子就是最早的电视电影。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被拍摄成这些电视电影呢?巴里•迪勒认为他需要的是那些用30秒广告时长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故事,于是他批准了一批用一句话来售卖点子的项目。这一句话之后将出现在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指南中,用以吸引观众的收视。结果,一些被制作的电视电影,比如《布莱安之歌》(Brian’s Song)和《那个夏日》(That Certain Summer),题材和吸引力都立刻显现出来。于是,对一种有销路的题材或剧情的需求开始与“高概念”术语结合在一起。 目前电影制片研究领域认为最科学系统的表述源自美国学者贾斯汀•怀亚特。贾斯汀•怀亚特认为“高概念”的内涵是:“一个显著的、容易的、可简化的叙述,同时也是提供了高程度可销售性的叙述”。 贾斯汀•怀亚特用“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 来具体定义“高概念”。根据怀亚特的阐述,所谓 “look”便是一部影片的卖相,其中包括了视觉形象的吸引力(如故事、明星或与流行的契合);而“hook”则是讲求有充分的市场商机,具有畅销前例(pre-sold)可循的制作题材自然具有一定的商机;“book”指的则是电影文本简单扼要的情节主轴与剧情铺陈,以求大多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以这些“高概念”的标准来看,许多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但可能曲高和寡的艺术或实验影片,自然是制作公司眼中不易赚钱的低概念(low concept)影片了。 根据“高概念”的定义,贾斯汀•怀亚特又提出 “高概念”的几个具体要素:(1)必须由著名的导演或影星领衔,或两者同时具备。(2)故事的情节简明清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3)营销主题必须单一、重复出现。(4)该影片应该能够与先前流行的畅销前例紧密挂钩。(5)该影片应具备商品授权的前景。
“高概念”逐渐对中国电影产生深刻影响
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国际化,好莱坞电影的“高概念”策略也正在对中国电影产生深刻的影响。虽然,中国电影界还普遍对“高概念”这个词汇比较陌生,但是中国电影人已经开始关注好莱坞电影的市场运作方法,甚至少数中国电影人已经开始感性地、模糊地、或者自觉地开始应用 “高概念”策略了。 这些感性的、模糊的或自觉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处于中国电影市场金字塔尖的那么三五部所谓的“国产大片”。这些影片在特征上与贾斯汀•怀亚特提出的“高概念”特征基本相符合:一是由著名的大导演、大明星领衔。二是故事的情节简明清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比如《夜宴》的故事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版的《王子复仇记》。三是营销主题单一、重复出现。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整个营销主题就是围绕着张艺谋冲击奥斯卡展开的。四是影片与先前流行的畅销前例紧密挂钩。比如《七剑》改编自梁羽生的畅销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五是影片具备市场延伸、商品授权的前景。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都有电影联动图书,《神话》的主题曲非常畅销,《七剑》拥有一个套拍的电视剧。 “国产大片”与“高概念”的这种自觉结合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与发展潜力。它们在国产片的票房中可以占据接近一半的份额,与进口的好莱坞“高概念电影”一起,几乎占有中国电影影院市场份额的70%以上。但是这些电影的数量太少,“高概念”策略与它们的结合在中国电影市场只占据了巨大冰山的一角。目前,由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缺乏深入的研究,也缺乏科学的市场手段,中国电影基本依靠创作者与制片商的感性认识来决定观众的欣赏口味,而非由观众的口味来决定创作。因此,大多数中低成本的中国电影在项目阶段根本不可能有“高概念”的意识,电影制作者们并不了解观众,更遑论在项目阶段就规划一些吸引观众的可营销元素了。 那些大投资的电影在制片策略上不同于一般的中小成本电影。这些不同表现在:第一,由于这些电影成本高,投资商、制片商在电影立项阶段就要预测电影的营销结果,并且商讨电影可营销的各个元素,以保证回本以及盈利;第二,一般这些电影需要借助海外投资以及海外市场,这种借力的过程恰恰使海外的先进理念,比如“高概念”策略被引入项目中;第三,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大,但中国观众普遍并没有经常性的观影习惯,因而大投入的电影并不可能只依靠国内票房收回成本,必须依靠海外市场,这些电影从立项阶段就已经考虑到市场延伸的问题。
中小成本电影也理应运用“高概念”
但并不是说“高概念”策略就与中小成本电影无缘了。以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为例,表面上看与“高概念”沾不上边,但是这部300万成本的电影能够拥有2000多万的票房,它最根本的原因却是不自觉运用了“高概念”策略。首先,《疯狂的石头》虽然没有著名演员或者导演,但它的投资人是著名香港演员刘德华。依靠刘德华的号召力,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与目的。其次,《疯狂的石头》虽然叙事手法上不同常规,但在故事情节上却简洁清晰,整个电影讲述了两拨贼和保卫科长围绕一块价值连城的石头,斗智斗勇各出奇招,最后却被一连串的意外给“忽悠”了的故事。电影叙事的核心就是笨贼的故事,这与“高概念”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涵是相符合的。第三,《疯狂的石头》虽然是去年中国电影的一匹黑马,但它有很明确的畅销前例:它是一部喜剧电影;对于熟悉西方电影的青年观众而言,它就是中国版的《两杆老烟枪》;对于更广大的中国普通观众而言,它就是另一部风格不同的《天下无贼》。第四,《疯狂的石头》迎合了当下的社会潮流与观众口味,让人们有了一个对抗大导演大明星和大制作的利器。另一方面,“草根文化”正在兴起,《疯狂的石头》不但在演员角色、电影场景上让观众感觉到草根气息,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就是草根文化的展现。从《嘻唰唰》的手机铃声到冒牌的“千手观音”的歌舞表演,从对《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恶搞到月薪只要800元却没工开的工人,从不起眼的罗汉寺到卖苦力的“棒棒”,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中国底色的元素。
❸ 如何理解一部影片
剧情看不懂。
即,影片故事线。它讲的是一个什么样故事。(绝大部分影片在观影一遍之后都能够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故事梗概,这就是相对正常的情况;但有的人会至少两边甚至更多才能提炼出来。)
人物关系、对话与行动逻辑,理清楚这两点,基本上来说是不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核心是,带着脑子,即‘带着思考’去看影片,比如“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会这样做?”、“为什么会给这样一个镜头”、“看到这个场景,是不是脑子出现了之前的一段对话或者另一个相关联的场景”等等)但话虽如此,在生活中却还是有不少人停留在这个阶段,就是“这个电影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他看不明白,准确的说是他需要通过看多遍才能明白……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间的差异化,这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这类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大脑接收、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不足。但这没什么,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增进而来。(于我个人,就至今观看不多的影片而言,只有一部因为剧情细节,让我观看多次来确认。后来我仔细回想了下,当时为什么会没看明白,原来是因为是对于众多物理学概念知识的不了解,对于观点、观念革新的思维缓冲,它们会拉扯你的思维,分散注意力,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最后让自己“看不懂剧情情节”(这就像课堂上老师在讲一道数学题,中途讲了某个新概念,一时半会你自己理解不到不够时间消化,就会导致之下讲的可能你都不明白),以上来自《星际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