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有哪些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11-28 05:54:07

1. 近几年的电影发展形式

第一,中国电影的票房和影片质量。大家都知道,无论从影片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非常大的提高,这不仅是国内,我们的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票房也在逐年增加。周处长介绍了国内市场情况,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国际发行方面的一些情况。我们的电影在改革开放以前在国外基本上没有票房,因为我们的电影不能进入商业院线,我们的电影主要是作为文化交流用的,我们称它为“铁盒子大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产大片也陆续进入国际市场,也有较好的市场收益,其中,影片《英雄》在北美有7亿人民币的票房。所以说,我们的国产影片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认可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国际电影节上如今也备受欢迎,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所摆的展台,中国电影的代表,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国际买家都在关注着中国电影。当然跟美国相比,我们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对中国自身来说,中国电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及国际电影行业对我们的青睐,这是数量和质量。
第二,电影市场的发育。刚才周处长在讲话中已经提到我们的市场发育得很快,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也说明了我们电影产业的发展基础很低。我们前不久跟房地产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电影业和房地产业跨界高峰论坛》,按说,从经济的盘子上这两个行业不能坐在一起,房地产特别是商业地产他们每年给国家交的税都是数以千亿计的,我们电影业的产值才60亿人民币。但是我们这两个行业都是民生关注的,一个是物质关注,一个是精神关注。大家都关注房地产是房子是普通百姓必须的,必然关心房价、租价涨不涨之类的问题。大家也关注电影,包括农民,休闲之余需要放松,必然会关心近期有没有新电影上映,好看不好看,哪个导演导的,哪个明星演的等等之类的问题。所以,从经济盘子来说两行业虽不匹配,但从社会文明、社会影响来看,两行业当属门当户对。现在,电影院的租金越来越高,归结为房地产行业的原因的话,那就是说房地产的价格升高提升了电影院的租金价格,归结为电影行业的原因的话,那就是是电影投资人、影院的经营者相互竞争出现的一个局面。为了维护市场健康发展,适时地就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这个班为什么叫“研讨班”呢?除了老师讲以外,我们也安排了互动,明年我们也有计划,召集有关专家就市场出现的问题举办各类研讨会,力争提出解决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这是从市场的发育看。
第三,电影市场的投资热情。中国电影迅猛发展,使得业内外资金的投资热情高涨,过去国有投资数额是非常小的,所以电影业发展了50年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如今,电影业已走向市场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电影的改革实际上是从93年开始的,比如说实行院线制,比如说允许民营投资、允许外商投资、放开出品人等等,这些大的变动是原来所没有的。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把它作为商品来经营,一直把它作为宣传工具来使用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机构的改革,我们人的意识、观念也要革新,我们要让电影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的电影能不能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这都是摆在我们电影人面前的大事,所以我们要研讨。这是从市场的投资看。
第四,产业新技术发展。以前的电影采用的是模拟技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胶片技术、胶片电影已经开始制约中国电影的发展了。电影是一个喜新厌旧的领域,得先睹为快,一般说来,一部新影片上映一个月后基本就下线了。所以,经常有专家建议搞一个艺术院线,把那些有价值影片的在艺术院线里的影院持续放映,理论上是对的,但是要作为商业运行效率是极低的,这在国外也少有成功的案例。据我了解,目前最成功的有两部电影,一个是中国影片《庐山恋》,它的场次已经进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另外一部是英国电影《飘》,已连着放了好几年了。这种作为艺术片能不能拿出来做,可行不可行,这些都是我们不断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儿童电影院,我们提了50年了,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研究出儿童电影院到底怎么样解决。还有大学生院线,大学都有电影厅,包括北大那样的名牌大学,谁去给它装修,谁去给它管理,北京是全国大学最多的城市,这些年一直在做,如何利用好大学电影厅这些阵地,这都是我们要关注、要研究的问题。
数字技术为这些领域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说,中国电影产业新的动力就是数字技术。为什么采用数字技术?我个人认为胶片比数字好看,层次丰富,色彩比较适中,看起来比较舒服,那么为什么还要采用数字技术呢?首先,数字技术是趋势,其次是数字电影给电影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太多的方便,比如从制作上看,过去做一个特技是很难的,一旦做不好就出现穿帮、不真实,但数字技术可以做得天衣无缝。
此外,数字技术具有四大功能,一个是特技与合成,把小场面做成大场面。过去像千军万马这种场面必须有千军万马的实物在,现在用不着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个人中景、远景拍完合成,就能产生千军万马的效果。还有一个就是切换的功能,不同的场景给它换了,不同的服装给它换了,或者人头什么的都可以调换,清晰度不够可以修正,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制作和拍摄成本;而胶片很难做到这些,拍完了马上就得看,不行就得重拍,胶片是很昂贵的,用数字技术拍的话,如果这一条不过就再来一条,其成本是比较低的。最后一个就是它的修复功能,就是我们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在进行的国家级工程,所有过去的胶片电影通过数字技术修复,数字技术可以把新片做旧,旧片做新。除了资料片以外,另外在电影拍摄当中,如果你要拍一个很古老的场景,如果是胶片技术,那得需要很好的场面调度,包括灯光、道具等等,现在不用了,数字技术提供了很多的制作上的便利。简单地说,艺术家想到的场面,数字技术都能够帮他实现。再有一个功能就是体现在放映上,原来都是跑片放电影,而数字拷贝,如果不考虑时差的话,全世界的观众可以同时观看同一部电影。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就是“影视的河流在技术上,电影越来越像电视了”。我们通过卫星传输接收影片,直接储存到服务器里面进行播放。特别在农村,现在农村建了近百个节目接收站,农村电影院线公司通过卫星接收影片。
因此,之所以说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国产影片的数量、质量;二是市场的发育;第三个是新技术的采用。如果没有数字技术做支撑,影片的质量再提高、数量再增加、投资热情再高,我们的发展也不会有后劲。因为50年的发展经验证明了,中国电影没有获得快速的发展,除了社会等因素外,技术落后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据《人民日报》说法,中国电影进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我们说是“快速发展机遇期”,我也同意周处长讲的,中国电影的社会舆论很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说电影院发展速度很快,这种速度能保持多久?像北京、上海、深圳等这些大城市新建的大电影院硬件环境设施跟世界相比已没有什么距离,但如何提高影院的服务水平和放映质量,如何能够让消费者感觉到这里的视听感觉是别的地方所享受不到的,与此同时,中小城市影院投资建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
前不久,赵部长召集了一个研讨会,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评估并发展我们的市场?会上我们提出,建设电影院必须有政府支持,有政策导向,不能单纯的只靠市场竞争来建电影院,因为它跟其他的商品比,跟超市比,电影院是不合算的。之所以一些商业房地产商在购物中心建设电影院,是看到了电影院所带来的附加效益,它能够带来人气,增加人流量,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所以,我们在看到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组织各种各样培训班、研讨班的主要原因。我们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还不是太成熟,电影制、发、放的方式怎么样,利益分配结构合理不合理,过去5%是用在制片,因为没有人想拍电影,我们就拿这个鼓励、支持他。后来改革开放制片放开了,宽松了,影片数量也随之就多起来了。今年预计会超450部,再加上电视电影500多部,再加短片影片产量在700部左右。我们的影片产量仅次于印度、美国。但是,每年进影院的也就在百部左右,就目前银幕规模来说,也只能容纳120部—150部之间,所以,我们下一步调整追求的不是影片的数量,而是影片的质量。
为什么要建立市场?显而易见,没有市场再多的片子都没有用。我记得几年前的一个研讨会上,一位美国专家和我讲过这样的话:严格的说中国没有电影市场。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你们农村不收钱,就几个大城市收钱。我们今年票房有望超过60亿,几千块银幕的放映规模,这告诉我们中国市场潜力很大,但逆向思维又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中国的市场潜力挖掘不出来?现在我们规定了制片方分配不能少于43%,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上还得以发行和院线影院方协商结果为准。为什么要制定利润分配比例?就是要保证国产片制片方再生产的资金,否则的话国产影片没人拍了。不论是从国产电影工业的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来说,绝不能这样!我们要做大电影产业,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要面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字电影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发行模式跟过去胶片影片发行是不一样的。胶片时代,我们需要很多的人发片子、监片子,现在不用了,我们网上都可以监控,那么这些人何去何从,这都需要研究。
二、电影后产品的营销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的一部分。同美国大电影产业相比,我们电影后产品的营销是很差的,美国的后产品营销占了很大的比例,电影产业总值中的70%是开发影片后产品所得,票房只占到30%左右,而我们的票房占到一半以上,电影后产品市场拓展是急需研究的。
三、电影版权保护。影片盗版现象非常普遍,网上侵权现象尤为严重。12月11日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网上已经有了,据说第一天上映,第二天就已经在网上有了,这就直接侵犯了我们电影的制作权,直接影响了我们票房的总效益。
四、电影市场监督。前一段时间因影片《阿童木》媒体爆出票房“注水”现象,这说明电影市场管理还不够严格,我们怎么样监管?目前我们采用的是聘用一大批市场监票人员,这其实是最原始的做法,不能老让人下去盯着,盯也盯不住。近期,协会将出台《电影发行放映行业规范准则和自律公约》,协会要大力倡导诚信经营、科学管理,倡导电影企业经营者顾全大局,要有责任意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共同维护我们来之不易的电影的繁荣发展的态势。
五、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发达国家是靠行业管理的,不是靠政府,政府是出规则、出规矩;管理靠行业,那么行业管什么?跟政府怎么样衔接?政府管哪些?行业管哪些?当然我们中国电影还不可能一下子过渡到行业管理,这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六、影院放映质量的监督。就此问题我利用各种场合强调放映质量,一部影片经过编剧、导演、摄影、演员、技术及制片等人员的辛勤劳动制作出来的,如果影院放映质量不好,座位不舒服、音响不好,这就相当于向消费者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我们通常会认为,五星级影院代表五星级的服务,放映质量一流,但是我在这儿讲一下,现在有些五星级电影院也靠不住,为什么呢?像换灯泡这样最简单的问题,我们规定灯泡一个月换一次,但有的影院半年都不换,你以为是家里的灯泡吗?暗了细节就看不见了。这样的问题谁管?我们协会现在也没有这样的人力、财力去查、去监督。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呼吁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要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影片的放映质量。
最后,我想和大家在这里再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科学研究。我们希望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也包括我们的发行放映部门要关注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和动向,加强并提高科学研究能力。近期,电影局要出台一个关于电影院方面的国家指导办法,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就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大城市的社区百姓看电影更方便,此外,还有中小城市怎么办?校园影院怎么办?农村怎么办?总不能老让农民观众看0.8K的,它还能不能进步,还能不能到1.3 K,到2K,甚至 4K。按照国际标准2K,就是你能看出2千条线,你要分不出线那是一片了,就是清晰度太差了。现在中国大城市用这个标准,在社区和中小城市是1.3 K,但我个人认为,1.3 K是过渡产品,因为美国不供1.3 K的节目,仅靠供国产片可能回收资金会有困难,就逼着你做2 K的,这是中国特殊的情况,美国都是2K。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数字电影放映格局是很科学的,条件好的就看2K的,条件稍差一点的就看1.3K的。现在又推出了4K, “我是4K的啦”,这是商业炒作,本质上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拍摄上是用2K的。如果是4K的,必须从开始拍摄就用4K的摄影机,中间制作到最后都是4K的设备,这一天最终会到来的。前天,我从哈尔滨回来,哈尔滨今年的机械放映减少了60%,我估计明年就要完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在力推数字影院的建设,国家又出台鼓励政策,所以必然会激励电影投资人投资数字电影院,这又必然会加快数字电影的发展速度。
总之,我的意思想跟大家说一下,我们为什么先后组织这么多的学习班,有技术的,有管理的,有研讨会性质的。下一步要和外经贸大学办一个EMBA班,专门为影视行业培养高级管理人士班,除了讲通用管理理论外,还要请行业的专家讲课,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提高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另外,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研讨会来研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政府做决策,帮助专家研究我们给他们提供素材,这样以保证我们中国电影健康、快速的发展。

2. 电影产业的相关概述

从产业属性上来看,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电影产业不仅拥有经济属性,还拥有社会文化属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产品本身具有交换价值,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具备经济属性。电影的生产制作过程十分特殊,它是一种概念先行的创作,是从抽象讨论落实到实际执行的一系列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了很多不同类型企业的参与和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同时,由于电影可以大批量的机械复制生产,边际成本比较低。所以,对于电影产业来说,电影产品“内容”生产是其产品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电影是具有深厚社会文化意涵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本身拥有承载信息的能力,其本质是通过流动的图像讲述故事。叙事性也成为了电影意识形态性的根源,在叙事的过程中,蕴含着文化的传递。文化作为电影叙事的背景因素之一,将自始至终的出现在影片中,因此,电影成为了文化议题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识、价值观、生活方式在电影中被传递出来。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中一种更带有机构性质的艺术“话语”,其意识形态性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说电影艺术“话语”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中被构成的 。 电影产业具有独特的盈利模式
中国电影产业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电影票房收入、出售电视电影频道播放权收入,广告收入、衍生品开发收入、网络版权收入等几个方面,其中电影票房是主要收入来源,而票房收入在电影产业链中釆取的是分账制,就是制片方、院线和影院之间对电影票房收入按比例分成。
电影院线在下游控制电影放映,凭借其垄断势力获得分成比例有逐渐扩大趋势。为保护制片方的利益,促进电影业健康发展,在2008年底广电总局下发指导意见,建议国产影片的制片方分账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过57%。电影产业这种利益分配模式势必会对电影产业投融资产生影响。
电影产业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
一个产业的需求收入大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指的是产品需求变化率与居民收入变化率的比率,反映产品的社会需求变化,居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产品收入弹性大说明产品需求相对于居民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即居民收入变较小的变化会引起产品需求的较大变化。
由于中国农村电影发展滞后,票房收入很少且统计困难,现有电影票房统计都是城镇票房收入,因此,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行计算。
由以上可以计算结果看出电影产业有较大的收入弹性,电影产业需求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表明电影产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和投资力度,促进电影产业快速发展,更好的满足国民日益扩大的需求。
电影产业具有集群化、全球化发展的特质
电影产品制作周期较长、影片前制、拍摄和后制中的复杂性、分散性的特点,决定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关产业配合与支持。因此,许多国家都选取集群战略作为发展电影产业的长期战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占据电影产业链发展的核心位置,形成强大综合竞争优势。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尼日利亚的“诺莱坞”、韩国的“忠武路”等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些地区将电影产业、明星经纪、服务业、旅游业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强了电影产业的活性,也提升了相关产业的附加价值。
与其它产业不同,电影的产业集群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内涵:世界各国电影产业集群大多建立在文化、经济基础设施优厚的城市,如前文所提及的洛杉矶、孟买、首尔等都是该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因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创意资本是一部电影从制作、发行到上映最重要的保障条件。而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往往比其他地区具备更好的投融资渠道及人才资源。
电影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按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性产业。其中资本密集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或者说是资本有机构成水平较髙。电影产业的发展依靠大量资本投入,电影制作,电影宣传推广,影院建设等环节都需投入大量资金,产业具有较高的资本系数。
电影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逐渐下降的经济现象。对影片制作来说,电影制作完成时,即电影母版制作完成,其主要要素投入已完成,这时母版包含电影产品的大部分成本,2009年中国国产故事影片的品均制作成本在7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中等成本电影在5000万人民币以上,而制作一份电影拷贝的费用在2000-3000美元,电影发行放映成本相对于巨额的发行成本来说是微乎其微的。电影在放映时,投放拷贝的数量越大,单个拷贝成本就越低,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电影产业具有高度的外部相关性
上世纪60年代之后,全球电影产业逐渐从垂直整合模式过渡到水平整合模式,电影产业成为了带动整个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出版、音乐、电视、互联网、动漫、等产业都与电影产业保持着极强的关联性。目前主控全球传媒文化资产的大型传媒集团——包括迪士尼集团、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以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公司为其核心。
电影本身是汇聚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性;在载体呈现上,它又具备复杂的技术形态能与现有的数字技术产业而相对接。此外,近年来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与拓展,也使电影产业能与其他产业很好的对接。电影主题公园的开发、电影相关周边产品(如原声唱片、食品、电脑游戏)的授权成为了电影制片公司重要的盈利模式。
从产品消费特性上来看,电影产品具有很强的体验性
电影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电影产品在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它的需求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电影产品是一种体验产品(experiencegoods),对于体验产品来说,消费者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够了解产品特性。在电影产品交易过程中消费者所传达出来的经验对产品销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电影产品的消费比起其他工业产品存在着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对于电影产品本身的信息传递至关重要。
由于各国受众结构的复杂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电影产品的营销环节在整个产业中十分重要。电影产品创造的是一种无形资产,积累的是一种品牌效应。消费者可以从不同途径对电影产品进行体验,分别是通过制片方渠道、影评渠道及口碑传播渠道 .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在不断缩小与北美市场的差距,电影业迸发出强劲活力。这一过程中,电影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2011年起,国内在线售票渠道兴起,开始分食影院售票的利润“蛋糕”。到了2014年,超前预售、降价、补贴,各种促销方式同时发力,电影市场变化风起云涌。于超感到,来影院的人虽然多了,但生意却没有以前那么容易做了。
随着影院和银幕数的高速增长,观众分流和竞争压力日益明显。面对市场压力,首都电影院不断探索创新,改变工作和管理方式。在维护和改善已有会员系统的基础上,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观影体验和服务上。譬如,引进自动化设备,让影片放映从人工控制变为自动控制,不但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影片准点放映率;增加并不断更新3D放映设备,通过提高接待能力来满足日益增加的3D观影需求,同时给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听效果。

3. 有谁可以告诉我电影行业的盈利模式,感谢至极!

这个没法一句话说明,基本是票价,音像制品,衍生品,内置广告

有个叫赵宁宇的人的博客你可以看一下,他讲了很多

给你贴一点看看

票价:被地产绑架的影院(一)

认识电影 2010-08-13 18:28:00
中国的电影票价到底有多高?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电影票价在60~80元之间,大大的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有人口诛笔伐,认为中国电影票价太高,特别是和欧美对比,人家的月收入多少多少,我们的多少多少,完全不成比例云云。听似十分有理,争取了民心支持,也造成了电影业疯狂涨价压榨百姓的假象。最近《唐山大地震》限价35元的事件又一次将电影票价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些声音指责政府,认为政府应该把票价降下来。这种指责用错了地方。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电影好不容易初步完成了产业化、市场化,怎么可能退回到政策指令决定一些的方式呢?当中国的电影人和观众仍在反对残留的“长官意志”的时候,居然有人想让“长官意志”死灰复燃,这个逻辑自相矛盾。

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到底是多少?

电影票的定价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60~80元这个数字,为许多学者、影评人、观众所引用,然而,这个数字是不正确的。

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为28~33元;2009年的平均票价为31元。

这个数字,必然引起一片哗然。这和许多观众印象里的票价大相径庭,也和人们从媒体中的到的印象差距太大。确实,大城市往往都在60元以上,有些电影,甚至动辄120元、150元。这样的票价水平,怎么可能出现28~33元的平均票价呢?联系到中国各种统计数据的尴尬错误和个别电影公司数据造假,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电影票价,“被降低”了。

通过数据分析和一线调研,才能接近于事实真相。

什么是中国电影市场?2009年产出62.08亿票房、2010年到7月已创造67亿票房的市场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全国37家院线、一千多家商业影院的5200块商业银幕。上列票房收入,均由这些商业银幕奉献。其他的收入——如农村、部队、厂矿学校等——收入极低或不易统计,基本不计入商业票房总额。因此,每一个年度的总票房,其实比公布数字高一些——这还不包括被商业影院盗放的影片,这一块黑色收入约占总票房的10%强,被影院人员私分——这一情况业内人士尽人皆知,即使全部安放电脑联网售票系统也无法彻底避免。通过在天涯网的调研发现,南方有的城市影院私印私售“内部券”,服务人员凭券放观众入场,此类方法五花八门,挖的都是中国电影业的墙角。

顺便介绍,中国农村市场属于公益放映。时下,从“2131工程”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艰苦建设,中国拥有249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流动数字放映设备3.6万套,放映员7万多,覆盖近60万个村镇。2009年全国农村放映781万场,中央财政补贴3.3亿,地方配套4.4亿——其收入未计入商业总票房。

5200块商业银幕,分布严重不均衡。

中国排名前50名的影院,全部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等大城市,他们的票房收入,占据了每个年度的1/3强。中国排名前100名的影院,亦全部分布于大城市和部分经济实力不逊于大城市的中小城市——如珠三角的一些“小镇”,DGP产值往往高于北方城市——他们的票房收入,占据了每个年度的60%左右。换言之,全国100家影院1000块左右的银幕,贡献了6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其余一千多家影院的4000块以上银幕,却仅仅能够产出剩下40%的票房。如果按照单银幕比较,两者相差5倍左右。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我们尴尬的发现,决定中国电影走向的,其实就是几十个大城市中经常光临100家影院的少数观众,他们认为哪部电影好,哪部电影就有口碑、票房、档期。二线城市的影院、网络、电视台,全部要跟随这100家甚至50家影院和观众的选择。

那么,这50家影院的平均票价是多少呢?

根据对2010年前7个月数据的跟踪,其平均票价约为35~45元(《阿凡达》上映时期高于这个数字,因为3D票价普高),来源为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办公室每周通过《中国电影报》发布的数据。

这就产生了问题。如果说,二线城市的票价较低,一线城市的票价较高,最后拉低了印象中的平均票价,似乎顺利成章。但是在排名前50名的一线城市大影院,平均票价居然才是35~45元,这数据显得很靠不住。——涉及国家统计部门,似乎就有信任危机。60~80元/35~45元,差距太大,质疑顺利成章。

这时候,需要到影院一线实地考察。调研结果为,60~80元是影院的门市价格,并非交易价格;如今,中国观众有种种办法可以买到便宜很多的电影票,因此,35~45元正是一线大影院票价的真实反应。

观众获得低价影票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在影院办理电影卡,一般在300~1000元之间,可享受票价5~8折。

2、购买团体票。中国电影市场团体票比例极大,各种机关、单位、学校、企业都会购买团体票,又称“包场”、“团购”,团体票享受很大的折扣,有时候比5折还要低。

3、购买、获得电影券。影院发行种种类型的电影券(前文非法内部券不在此列),一部分直接销售,一部分以种种方式和所在商场、媒体、网站等进行置换,其实是一种营销手段。观众从各种渠道得到的电影券,最终个人和中间商都是要买单的,并非免费

4、包销。包销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电影券批发、预购行为。一些有实力且与电影业有关联的企业,会事先购买大批影票(高至数千万),之后以回馈客户、积分换取、有奖抽取等方式发出,这些企业包括电信、银行、网站等。观众得到的这些免费或廉价影票,均由企业最终和片方结算,最终价格也远远低于门市价。

5、特价。全国影院大多实行周二半价日,很多影院还实行周一、周三、周四半价日,部分影院实行“18点前18元”活动,大大地拉低了票价。

6、在一些特别活动中,有一些特殊的优惠。如“北京放映”期间看一场赠10元兑换券,“体育电影周”的一些场次,都会有票价优惠。

综上所述,按照门市价在售票柜台购买影票的大多为临时决定看电影、偶尔看电影的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大部分长期固定观众可以有丰富的渠道获得半价左右的影票。通过对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及北京、上海、广州部分影院的调研,得知一般在门市购票的观众不超过1/3,团体票普遍在1/3以上,主体观众均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打折票。因此,一线影院35~45元左右的平均票价是真实可信的。而二线影院的票价均低于一线影院,年度平均票价也是准确的。

然而,即使是2009年31元的平均票价也不是一个很低的价格,假如2个人,坐出租,喝饮料,再吃一份便餐,消费也会接近200元——影院所处的位置迫使观众只能如此消费,而商城允许影院入驻也正是为了拉动周边消费。那么,这个31元左右的票价能不能再降?降到20元?甚至是10元?

答案是无法再降价了。因为中国的电影票价已经被地产绑架了!

电影票价的定价权不是政府,也不是某一家电影公司。中国这37条院线5200块银幕,隶属关系十分复杂,有些属于电影国企,有些属于电影私企,有些属于商业地产,有些属于全民,有些属于外路老板,有些甚至潜伏着隐性的外资。电影票价的决定权,在于市场。

影院的收入,由几部分构成,票房=税费+片款+运营成本+利润。

片款为返还制片方和发行公司的钱,比例几乎为全球最低,一直遭到制片界强烈抗议,但基本维持现状。

运营成本,包括人员+水电+宣传+维修升级+地租等等。前面若干项基本支出和一般销售单位类似,最后一项:地租,则是成本的决定性因素。

如此看来,税费是固定的,片款是小比例的,利润是可以估算的,基本支出是必须的,真正对影院定价权造成强烈影响的,恰恰是这地租!

中国几乎所有大影院,均身处商业地产之中,也就是某个商业大厦或者商业区域之中。当年,这是中国电影复兴的关键:依托商业地产的升温造成影院的稳步发展,扩大市场,刺激制片业。然而,近年来商业地产不断提高影院的年度租金,使得影院的收入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商业地产的收益。换言之,商业地产按照一般商业规律,将他们承担的压力一部分转嫁到了影院身上。商业地产升值,地租就涨价;地租涨价,票价就得跟着涨。特别是这些年来电影票房、利润高速增长的数据被全面报道,商业地产更有了提租的充足理由。事实上,2010年各影院的地租比2009年上涨了很多,大批院线和影院不得不借助《阿凡达》3D大涨票价,本意是2010年所有电影跟进涨价,但由于春季电影质量疲软,市场调节,不得不做局部下降。否则,2010年的电影票价,真的有可能和房价、菜价、油价一样成为国计民生的大话题,突破60~80元也未可知了。

如何降低票价呢?一方面,国家似乎可以免除部分税收,放水养鱼,待电影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比如年票房500亿、1000亿再行征税——条件是影院增加部分低价甚至免费公映场次等。如今电影业年度票房不过100亿,税基很小,征税意义不大。配合《国十条》的政策精神,假如税务部门能够部分、全部减免电影税收,利在千秋,功莫大焉。(税基养大了,一样可以再征回来。)

一方面,要严防商业地产将通货膨胀的压力转化到电影票价上来。然而,这却是最难控制的一个环节:影院入驻商业地产,属于商业行为,很难行政干预;商业地产要提租,影院想要生存只能接受。所有提租的金额(动辄数百万计),除了降低工作人员薪酬、降低利润以外,只能是转嫁到观众票款上了。水电、宣传等费用,从来只升不降——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另一个渠道传导到电影上。

与此同时,制片方一直要求继续提高回款的百分比,这本是个合理的要求。好莱坞通行的规矩是制片方拿回票房款的55%,中国最好的情况是拿到43%,一般的连40%都拿不到,发行方拿去一些,税费再征去一些,成本再扣除一些,中国电影制片业的日子确实难过。然而,假如制片方真的能够拿到50%、55%,影院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唯一解套的办法就是:继续涨票价。

这就是全国院线一致称赞3D电影的根本原因所在:可以“合情合理”地涨价。

4. 中国电影产业主要具有以下几种融资模式:

一、版权质押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电影市场上常见的融资形式。中国政府联合金融业如北京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推出版权质押贷款,帮助一些电影公司获得银行贷款。近年来,中国几家大型的民营公司在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担保下,已经开始稳定的获得银行贷款,经典案例有深圳发展银行为《夜宴》提供为期两年的5000万元贷款、招商银行为《集结号》提供5000万元的贷款、广州发展银行为《功夫之王》提供6500万元贷款等。此外,境外银行入德意志银行为华谊未来制作提供2亿美元的打包融资、香港渣打银行为《赤壁》提供达7000万美元的贷款。 二、私募股权融资: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电影融资的新型渠道。华谊兄弟就是中国电影产业通过私募创造价值并最终IPO 的企业。目前,VC/PE 投资中国电影产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影视机构的投资,另一种是对影片的单独投资。中国电影产业比较活跃的PE 主要有:IDG 新媒体基金、中华电影基金、红杉资本、软银、A3 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等。 三、专项电影基金:中国电影专项基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种是来自于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目前,中国每年通过电影专项资金、影视互济基金、进口片发行收入提成、重大题材影片专项补助等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投入电影制作的资金已经超过亿元。另一种是来自于个人或集体出资设立的民营基金,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专项资助基金,如中影青年导演计划、曲江助推金、亚洲新星导等,但金额较少。 四、合作拍摄,多方投资:随着中国电影投资市场的逐渐开放与成熟,合作拍摄日渐普及,这样可以降低制片方的投资金额与分散投资风险,如《赤壁》、《梅兰芳》等都是多方投资的影片。不过,业内企业合作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但是引入行业外部企业,由于专业的有限性及市场成熟度不足,资本市场的风险性较大。五、影片预售融资:这是大制作影片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拍摄前或拍摄中

5. 从世界范围看,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好莱坞模式、多片整合模式、完片担保模式。相关介绍具体如下:

1、好莱坞模式:主要是指以某种受欢迎的影片为模式,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对模仿的模仿。这种模式有格里菲斯开创并由好莱坞在以后几十年逐渐丰富完善,是一个经典好莱坞理论。

2、多片整合模式:将投资人的资本按科学比例组合投在多个电影项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分期制作、发行。并以其差异性和投资方式的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尽可能提升电影组合的整体投资回报。

好莱坞早在1995年就将投资组合理论运用于电影投资,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险资金和养老基金。通常一个投资组合中会包括20至25部风格不同的电影,这极大地压低了投资人的风险。如今这一理念也传入中国,国影投资基金便是采用这一理念运作的。

3、完片担保模式:电影制作方需要资金拍摄新电影时,一般会通过担保方寻找上游机构进行投资。而电影担保方既要了解整个电影的结构、剧情、演员,从而准确评估电影将来的票房收入,又要说服上游资本投资该影片。

从某种程度而言,担保方对电影制作的上下游存在着很强的渗透和控制能力,这也是电影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方面,不少机构正在进行积极探索,笔者认为,诸如多片整合与完片担保等在内的融资机制的不断推陈出新,也将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融资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

(5)电影产业发展模式有哪些扩展阅读: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的其他介绍:

电影产业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电影产品在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它的需求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电影产品是一种体验产品,对于体验产品来说,消费者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够了解产品特性。

在电影产品交易过程中消费者所传达出来的经验对产品销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电影产品的消费比起其他工业产品存在着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对于电影产品本身的信息传递至关重要。

由于各国受众结构的复杂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电影产品的营销环节在整个产业中十分重要。电影产品创造的是一种无形资产,积累的是一种品牌效应。消费者可以从不同途径对电影产品进行体验,分别是通过制片方渠道、影评渠道及口碑传播渠道。

6. 影视文化产业现有的影视城运作模式有哪些

影视城作为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仅靠做影视拍摄基地是很难生存的,影视城需要与各种旅游形式或是经营模式实现对接。比如在产品形式上有国外盛行的主题乐园和产业集聚区模式,在运营管理上有成功的连锁和移动模式。

1、主题乐园模式
十多年前,伴随着理论界一场旅游资源能否移动(复制)的学术讨论,上百个旅游主题公园走到游客面前。伴随影视城的游乐化经营,影视城作为主题公园的一种,以影视为主题的游乐化设计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可应用主题乐园的运营模式。按客源市场分,主题乐园可分为目的地和地区性两大类,前者是指一些知名度很大,有很强吸引力,能吸引外国游客将其作为度假或旅游目的地;而后者则是当地和周边地区游客经常光顾的景点。影视城可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

2、产业集聚模式
影视是一个产业,如果影视城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剧组,通过打造知名影视制作,吸引游客、追星族、群体演员、演艺人员等,带动旅游业发展,进而又反哺影视制作,并带动会展业、演艺培训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就会创造出一条多元化盈利的路子。

3、连锁经营模式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经营制度,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连锁经营,能够对供应商、渠道、产业链、人才培养交流以及综合应用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影视城如连续续盈利并积累丰富的运作经验,将给连锁化经营以物质支持和智力支持,而连锁化将打造使其迅速成为中国影视旅游巨头,让其他同行更难比拟,其整体实力将超过市场跟随者甚远。

4、移动模式
影视城的建设与所在区域的文化背景、地理条件相关性较小,因此,部分固定建筑较少的影视城可采用类似于“环球嘉年华”的巡回移动模式。将主题演出、电影主题游乐、深度影视体验等活动以巡回移动模式呈现给不同地域的游客。

阅读全文

与电影产业发展模式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都有哪些清晰度 浏览:14
怎么找到电影的音频文件夹 浏览:785
关于羊的名字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34
回到过去拥抱你电影在线观看免费 浏览:953
说电影怎么挣钱 浏览:350
ios哪里可以免费看电影 浏览:6
今年超好看的动漫电影 浏览:333
小米手机看电影时候了微信怎么设置 浏览:523
qq影音如何导入安卓系统电影 浏览:823
有什么女人出轨后后悔的电影 浏览:172
八佰东莞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218
电影霰雪讲了什么 浏览:724
2019年电影多少部 浏览:792
江西传媒拍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53
电影整蛊专家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716
罗湖万象城电影院叫什么名字 浏览:621
乙巳之变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724
好看的探案电影知乎 浏览:629
有趣的电影怎么念英文 浏览:473
怎么能看vr小电影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