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中国哪些电影体现电影工业化

中国哪些电影体现电影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5-01-06 03:18:23

⑴ 为什么说《英雄》开启了国产大片时代

978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电影的历世团史分两段来写。
这一年后,中国开始大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电影的发展有了无限可能性。
这种转变带来的效果是可观的。
1979年,《保密局的枪声》上映,共有六亿人次观影,获得了1.8亿票房,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部票房破亿的国产电影。
1980年的《405谋杀案》,1982年的《少林寺》,在那个票价不到一毛的年代,纷纷创造了票房过亿的奇迹。
有了80年代的野蛮生长,在1993年,院线市场化改革,全面拥抱市场经济。
之后的进口片《亡命天涯》《红番区》《真实的谎言》,以2600万、9500万、1.02亿的票房成绩,接连打破内地影史票房纪录。
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以3600万的票房确立了贺岁档,国产电影开始重视档期的概念。
次年,《泰坦尼克号》引发万人空巷,3.6亿的票房纪录,直到2009年的《变形金刚2》才将其打破。
而国产电影再次拿下亿元票房已是千禧年,2000年的《生死抉择》,从暑期一直上映到国庆节期间,总票房1.2亿元。
到了2002年是中国电影巨变的一年,只因一位天降猛男来了。
《英雄》让上一年略显萧条的电影市场一下火热起来,内地票房2.5亿,占全年的四分之一。
还固定了大片逻辑,即大导演、大投资、大场面、大明星,幕后班底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
张艺谋、张伟平、江志强联手让内地电影进入大片时代。
带动了中国电影走向商业化,改变了电影的宣发模式与盈利模式,让电影公司开始注重营销的重要性。
同时,也使得内地电影市场与韩国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没有被好莱坞电影蚕食的电影市场
也许是看到了《英雄》中香港与内地的合作空前成功,2003年,香港和内地签署了CAPE协议。
协议中提到,香港电影人与内地合拍片可获得国产片的待遇,从此香港和内地进入了合拍片时代。
第二年,华谊兄弟跟周星驰合作《功夫》,1.6亿的票房让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冯小刚的《天下无贼》皆不是《功夫》的对手。
国产电搜山橘影年冠的成绩,让更多香港导演开始北上。
彼时的香港电影市场已经日薄西山,陈可辛、徐克、王晶、吴宇森、叶伟民、刘伟强、林超贤等香港导演瞅准机会,来到内地。
不仅繁荣了内地电影市场,让一众香港电影人可以开工,还给内地带来了香港电影已经成熟的工业化制作。
如吴京的《狼牙》《战狼》《战狼2》的幕后制作团队都是香港电影人,以及博纳的唯闷一系列主旋律电影。
合拍片的作用可不仅仅体现在工业化方面,在档期选择上也不遑多让。
2008年,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影市场跟着飞升,《画皮》在国庆档当天,内地票房突破一亿,凭借一己之力打开了国庆档的大门。
第二年《风声》上映,单单国庆档累计票房就有1.5亿,成功奠定这一档期“黄金档”的地位,使其成为仅次于春节档的全年第二大档期。
这一年,香港演员不再一家独大,内地演员中的黄晓明、邓超等人开始独当一面。
但演员的更迭对内地电影的影响,根本无法与《阿凡达》所带来的变化相比,13.4亿的票房与3D技术令内地大惊失色。
这种改变直接让国内院线更新换代,让银幕数大幅度增加,让2D电影成为时代的眼泪,让内地年度总票房第一次过百亿。
票房的增长,市场的变大,让院线与电影公司关于票房收益分配的矛盾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又是张艺谋站了出来,他用《金陵十三钗》与院线谈判,经过多年的调节,票房分账终由之前的3:7变成了4:6。

⑵ 中国老电影的一些资料

当我们回顾6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时,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电影的蜕变和新生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从电影的内容、样式,到生产、营销方式,都在不断的变革中。在这六十年里,中国的电影经历了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的转变;经历了从单一的样板戏到现在的类型片初见雏形的局面。这些发展都在表明,新中国的电影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变革。

1949-1966:“工农兵电影”和“写重大历史题材电影”

从1949年新和国开始,中国电影事业便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里,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也受到政治气候的严重干扰,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波折,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是,电影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17年里共摄制了600多部题材相当丰富的故事片,在数量与质量上较建国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

这一阶段的电影的电影可以概括为"工农兵电影"和"写重大历史题材"这两大类的电影。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是国营电影制片厂生产的第一部体现工农兵方向的故事片。"有意思的是,三大电影基地之一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新中国生产的第一部影片是《农家乐》,一工一农,一南一北,昭示着新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进入了有计划地、大规模地经济建设时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中国的电影反映的就是在实现工业化道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新人和新事。像《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五朵金花》、《老兵新传》、《阿诗玛》等影片,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与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贴近社会民众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写重大题材"的口号是在电影指导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的。当时,受到苏联战争电影的影响,电影管理者要求电影追求"史诗性",甚至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创作者去写"重大题材"。如反映抗美援朝的题材,要求必须具有史诗规模,规定影片中要出现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和最高将领,并且要表现中朝人民的友谊,中朝军队的团结,以及战争的战略思想等等。反映土改的电影,也要求全面反映土改中各阶层人物的态度和土改政策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土改工作的教科书。

这类作品是由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承担的,它们艺术地再现了1921年建党前后到建立新中国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革命斗争事迹。这里面的一大批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洗,已成为"红色经典",像《白毛女》、《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霓虹灯下的哨兵》、《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等,精品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大批擅长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导演,像成荫、崔嵬、凌子风、苏里、谢铁骊、李俊等,都是直接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过来的,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生活的质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是有说服力的。而近年,这些电影频频被改编,像《小兵张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时间足以证明这些电影的魅力。

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民一样,充满了高涨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们将电影形式与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结合起来,立志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主义电影。可惜,"政治本位论"严重束缚了十七年时期电影工作者的手脚,使他们不能完全施展出抱负。"文革"的到来,又把电影引向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
1966-1976:中国电影“戴着脚镣跳舞”

"文革"开始后,除了"老三战",十七年电影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样板戏"电影。60年代的人对这个词汇应该不会陌生。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样板戏中的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

因为电影中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所以"样板戏"电影的创作者就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京剧表现方式怎样进行电影化处理?二是如何创造出绝对理想的英雄人物。难为了那些一流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戴着脚镣跳舞,找到了一种方法,去表现这种理想化的英雄。当年的电影艺术家们摸索出的"红光亮"、"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等拍摄手法,虽然是极刻板和教条的,但也为这根从废墟上生长出的"枝条",增添了意外的光泽。

⑶ 据说由北京文化出品的《封神三部曲》有很高的工业化,什么是电影工业化

《封神三部曲》的导演乌尔善曾这样解读:“电影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类型化的创作,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创作标准,无论从剧本、制作都有一定的规范;第二是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以保障大规模的生产;第三就是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也是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标准。”

⑷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强助力电影有哪些

这个命题其实有点太大了,而且从我国电影业内的观点来看,当前我国电影工业化尚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电影题材尚形不成标准化、流程化的生产形式,还是以摸索为主。而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有如战争片的《战狼2》、《红海行动》,科幻片的《流浪地球》以及不怎么成功的《上海堡垒》,喜剧如开心麻花系列喜剧电影,现实主义题材如《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动漫如《哪吒》等,这些优秀的作品以及无数被我们所知或不为我们所知的各种上述类型的电影,都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有效尝试(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都为我们电影产业的工业化提供宝贵的经验、提供助力。
当然历史无法推断,数年或数十年后当我们能骄傲地宣称我们建立了好莱坞式的、或者超越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时,上述这些作品可能也已经被我们遗忘,可能未来也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涌现在我们的大屏幕中。但成功如《流浪地球》,失败如《上海堡垒》,都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否青史留名都可以说是一份强助力,未来也必定会有更多的“强助力”不断涌现,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如有用请采纳。

⑸ 北京文化出品的《封神三部曲》电影工业化体现在哪儿

该片在制作上严格遵循着工业化模式,从场景的搭建、现场拍摄、马场管理、演员培训、乃至食堂的管理,所见之处无不体现出有计划、有秩序、有流程、高效率的工业化特性。可以说,《封神三部曲》的制作经验有望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很有价值的借鉴样本。

阅读全文

与中国哪些电影体现电影工业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误删电影并清空回收站怎么找回 浏览:386
大年初一免费上映的电影有哪些2020 浏览:978
苹果如何设置看电影时不黑屏 浏览:427
漫画威龙电影免费 浏览:822
好看枪战电影推荐 浏览:565
电脑下载电影到手机看不了怎么回事 浏览:681
王菲唱的电影主题曲有哪些 浏览:82
有个什么虎的电影 浏览:413
看300兆的电影需要多少流量 浏览:769
公认十大最好看科幻电影 浏览:418
黄渤电影评分高的有哪些 浏览:310
哆啦a梦免费观看中文版电影在线 浏览:286
囧妈在抖音上免费看的电影入口 浏览:872
亿万总裁错上灰姑娘车是什么电影 浏览:751
天赐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778
好看的搞笑电影推荐中国电影 浏览:835
最后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672
黄宏主演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490
电影按摩厅怎么收费 浏览:840
还有什么电影很好看 浏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