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物造型设计的造型特点
电影美术造型具有三大特点,
逼真性由于摄影机镜头的如实复现现实的功能,一切被摄的景物都可以达到逼真的程度。观众也要求逼真感。一切服饰化装必须是真的,或者能以假乱真的。在时代感、地域感、身份感上,在式样、新旧、深浅的程度上,都必须准确,不能讹错。在镜头前,一切景物,如山水房屋、花草树木,一切动作,如风吹雨打,火烧轰炸,都必须显得和生活中的一样。电影美术家所设计的景物必须能与在生活中选用的实景天衣无缝地穿插在一起。新现实主义兴起以来,强调电影的纪实性,更提高了逼真的要求。《雅马哈鱼档》所布置的鱼摊所在地广州小街,是一幅浓郁的广州市井风情画,甚至令人仿佛闻到浓重的鱼腥味。这样的布景为影片创造了一个可信的生活环境,可以博得观众的信任感。相反,任何一点虚假或不准确都会破坏影片的真实,例如一个现代的热水瓶会破坏一个抗日战争故事的可信性。电影观众是用摄影机的镜头做眼睛的,到了中近景、特写,他就宛然置身景中,而且可以随着摄影机的移动东张西望。因此景物的任何角落都须经得起观众的审视。
假定性
但是,电影美术又具有假定性。布景是摄影棚搭置的景片,项链珠宝是赝品;车祸、轰炸、海上风暴等惊险场面是假造的,许多梦幻天地、未来世界也是假造的。因此,电影所要求的逼真只是从摄影机的镜头看出来,以及将来通过放映机的镜头放映出去,象是真的,观众看到的永远不是设计的景物本身,而是通过摄影机镜头看到的景物的影像,是在镜头的不同角度、焦距、速度等等的控制下拍摄的人物或景物的影像;因此,电影造型的逼真性不是现实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它不要求自然主义地复制生活,而要求艺术地再现生活。
虚实性
这种逼真性要求电影美术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历史知识,能够设计出真实的环境和服饰,还要有艺术的修养,能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有所选择,有所提炼,有所概括,创造出更典型、更美、更有表现力的艺术的真实,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为一,以实带虚,以有限的有形的景物把观众带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丰富的意境,使原来诉诸观众视觉的景物所传达的信息,更直接地诉诸观众的感情和思维。例如《烽火年代的故事》的主人公在战场上负伤昏迷过去了,银幕上出现了他幻想的童年时代家乡的景色:小河边桦树林的树根淹没在水中,一只断了缆的小木船在水面上随风缓缓飘流。这些景色生动地说明了战士对家乡、对童年、对和平、对生活的渴望和眷恋。更多时候,不必出现这样的主观幻想镜头,而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景物中,以实带虚,使观众看到景物后面的丰富含意。《吾土吾民》的开场是某欧洲国家的一个街头广场,空寂无人,镜头推见一座无名战士的雕像,像前刻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月,接着是纳粹占领军军官和摩托车队开入。这就告诉了我们:第一次世界大战20年后,欧洲人民又遭受了法西斯的践踏,无名战士的血白流了。接下去是附逆的伪市长欢迎纳粹军官下车,镜头出现了相握的两只手,一只是市长脱了手套的手,另一只是军官戴着手套的手,表现出了军官的傲慢和伪市长的卑躬屈膝。
运动性电影是运动的艺术,电影美术造型要与电影的 3种运动形式相结合。首先要与电影演员的动作配合。美术工作为演员提供活动的环境,提供符合角色身份、性格的装扮。这些环境和装扮不仅不能妨碍或限制演员的动作,还要为演员的动作提供支点和凭借。楼台门窗、陈设道具的布置,服饰的穿戴,力求有利于演员的表演,有利于导演的场面调度。其次,要与摄影师相互理解、密切合作,在设计的场景中要为摄影机的推、拉、摇、 跟、 升、降的移动提供方便,为多距离、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摄提供可能,分清前景后景层次,使画面有更多的纵深感。还要为各种拍摄方法的照明工作提供条件,如在矿井狭长的井道中拍摄,须为照明别出心裁地搭置布景。第三要与镜头组织的运动结合。要充分理解导演的蒙太奇构思,并且与剪辑师密切合作,使多距离、多角度、多方位拍成的镜头与各种不同的组织方法与蒙太奇节奏协调一致。
演员的调度、摄影机的运动与镜头组织处理 3种运动是相辅相成的,美术师的造型表现,须与 3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苏联影片《带枪的人》中,士兵谢德林在斯摩尔尼宫的狭长走廊里见到忙碌着的列宁,跟着列宁边走边谈。为了不间断地拍完这场列宁与士兵的戏,美术师拆去了走廊的一面墙,只保留了一排廊柱,又把走廊加出一段,抬高了几级。这样,摄影机就能在很长的轨道上移动,跟着演员不间断地拍完这段谈话。拍出的镜头有纵深感,观众觉得接近了列宁,同时也拍出了后景中斯摩尔尼宫中的忙碌景象。当列宁走上台级的时候,更显得突出,显得崇高了。时时在镜头前闪过的廊柱显示了斯摩尔尼宫的庄严,廊柱造成的光影变化突出了谢德林热切的心情。
调度有动的一面,也有静的一面。影片有时用静止的场面来突出景物的空间造型。英片《简爱》中数次拍摄罗彻斯特庄园静止的全景,开始是以静寂空旷的环境来衬托简爱的孤寂心情。最后在她抛弃不平等、不光彩的爱情而毅然离去时,那空旷的大厅伴随着罗彻斯特叫喊简爱的声音,更显出景和人物的交融。
综合性电影是综合艺术,各艺术部门一经参加到电影工作中来,就失去了原有的独立性,服从综合艺术的要求,协同地再现生活、表现生活。例如,绘画本是可以直接欣赏的艺术品,但布景设计师的作品却失去了独立欣赏的价值,然而又从另一方面获得绘画所没有的价值:虽然景物也是拍摄在平面的胶片上,放映在平面的银幕上,但是所设计的景物在摄影光线的处理下,随着镜头方位、距离的变化,不再是静止的、二维的,而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生了时间值,由静止的空间艺术成为动态的时空复合艺术。这时候,美术上的透视学、构图学、色彩学、画面空间处理等基本美学法则还是适用的,但又是不够的,电影美术有了更为复杂的要求,也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
B. 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1. 推镜头:摄影机向被摄物体靠近或使用变焦距镜头逐渐放大,让观众感受到向被摄物靠近的视觉效果。
2.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摄影机从被摄物体处逐渐远离,使画面中的被摄物体似乎离观众越来越远,同时视野范围扩大。
3. 摇镜头:摄影机在原位置上通过机身运动,实现上下、左右或旋转拍摄,创造出动态构图,展现周围环境,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增强情绪表达。
4. 移动镜头:摄影机安装在可移动的装置上,如车辆或升降机,对被摄物体进行不同方向的移动,以拍摄动态画面。
5. 变速摄影:拍摄时改变胶片的播放速度,产生慢动作或快动作效果,常用于电影中,以增强视觉效果。
6. 逐格摄影:使用逐格电动机驱动摄影机,逐个画面进行拍摄,常用于展现如花开、细胞分裂、日出等缓慢变化的过程。
7. 显微摄影:利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影像,并通过电影摄影机捕捉在胶片上,常用于科学研究和分析。
8. 航空摄影:使用航空飞行器从空中对地面景物进行电影或电视摄影,以获得独特的视角和视觉效果。
9. 水下摄影:潜水状态下进行的摄影,通过特殊设备在水下捕捉图像,展现水下世界的神秘与美丽。
10. 红外线摄影:使用红外线作为光源,并采用红外线胶片进行摄影,常用于特殊的艺术创作或科学研究。
电影摄影根据不同类型的影片和剧情需求进行拍摄。例如,文艺片注重光与影的柔和高雅,武侠片追求快速强烈的动作,传记片需要营造氛围,神怪片则通过特殊效果增加恐怖气氛,歌舞片则强调韵律美。摄影师、导演、灯光师、布景师和特技师(包括化妆师)需协调合作,仔细研究剧本,确保摄影工作顺利进行。
C. 电影有哪些艺术特征
电影艺术的特点包括:
1. 综合性:电影融合了戏剧、绘画、文学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同时保留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2. 运动性:电影通过连续的画面和镜头切换,展现动态的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流畅体验。
3. 逼真性:电影利用摄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真实地再现人物、景象和事件,消除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感,使其感觉像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技术的进步,如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以及宽银幕的使用,都增强了电影的逼真效果。
4. 蒙太奇性:通过按照情节发展和观众关注度,有逻辑和节奏地将镜头连接起来,形成连贯的故事线,使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事件的发展。
D. 电影摄影艺术的特色是什么
摄影艺术是电影最直观、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认识其中规律,对于欣赏电影的内行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当我们用欣赏美术的眼光去称赞一部影片的影如何美的时候,不要忘了它不再是静止、凝固的单幅画面,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动态造型。欣赏电影摄影需要一种新的造型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