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德国影片《帝国的毁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引起了哪些争议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几天前,由奥利弗西斯贝格导演的德国影片《毁灭》(Der Untergang)开始在法国公映。电影院场场爆满,巴黎媒体更是持续高烧,每天都有人议论这部富有争议的影片。趁热看完之后,笔者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反思纳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该片去年9月份在德国甫一公映便引发争论,因为它打破了一个禁区,“打开了重评纳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贝格将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了人,还原成一个“可能引起人们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体热炒的影响之下,短短一个月内有300万人被劝进了电影院。当月,《汉堡周刊》为这部影片做了17页的专题报道;德国历史学家第45届大会上甚至同意专为该片举行一天辩论;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㈡ 抗议的电影有哪些
纵观世界电影,不难发现一条铁定的规则:凡是越引发争议的影片,其票房反而越好。近年来,一些内容涉及宗教、政治、同性恋、色情或暴力的影片,都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观众反应也十分热烈。美国《娱乐周刊》最近一期权威出炉了其评选的“电影史上25部最具争议影片”名单。
其名单中《达·芬奇密码》榜上有名,居第13位。我国影迷熟悉的《发条桔子》、《本能1》、《巴黎最后的探戈》、《华氏·9.11》等分别以第2、第19、第9、第3入选。据统计,1970年代以前出品的仅6部,而70年代以后出品的多达19部。今年新片《联航93》也因过分渲染机毁人亡的恐怖而排名第16位。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争议话题的影片确实是越拍越多了。
1.争议话题的首位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社会都有其一定的政治准则和伦理准则,都有其一定的思想观念。电影一旦冒犯了它们,就往往会引发非议。例如上述名单上居第6位的《基督的最后诱惑》,虽说是根据希腊大文豪卡赞基斯的名作改编,但从宣布开拍到影片上映,一直遭到全球教会团体的猛烈批评。而位居“最有争议影片”榜首的则是《耶稣受难记》。
《达·芬奇密码》也造成空前争议的话题,票房却高达5.83亿美元。由此,原作者布朗的另一部小说《天使与魔鬼》已被索尼公司敲定改编,作为《达》的前集,这部新片描写兰登追寻“全球最年迈和最有权势的撒旦崇拜者”,势必又要引发新一波争议。
2.色情和暴力
过分渲染色情和暴力,也常常遭人们非议,但在炒作之下,却也常常会创下票房佳绩。 由马龙·白兰度主演的情色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曾遭禁映,但最后却大卖3600万美元,也让贝托鲁奇一举成名;由奥立弗·斯通执导的《天生杀手》,通过一对男女青年对暴力提出了反思,也曾遭批评,但该片拍得很正,最后狂卖5000万美元;由莎朗·斯通主演的情色惊悚片《本能1》,凭借片商和媒体对不时交叉双腿镜头的大肆炒作,轻松地在美国创下1亿美元的惊人票房,更把本来默默无闻的莎朗·斯通一下子捧红成为银幕性感女神;《断背山》把美国英雄主义化身——西部牛仔诠释为同性恋者,亦引发了卫道人士的抗议,《断》未映先轰动,从营销看已获大胜,结果票房近亿美元。
在“25部最有争议影片”名单中,色情和暴力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除了上述外,还有把色情和暴力科幻化的《发条桔子》(英国)、描写一对无恶不作的雌雄大盗的《邦妮与克来德》(美国)、以轮盘赌赌脑袋的《猎鹿人》(美国)、以肉欲满足逃避现实的《我好奇》(瑞典)、《深喉》(美国)等等。
3.政治“阴谋论”
还有,政治话题若过分煽情,也容易遭人非议。例如排名第5的《肯尼迪》,提出了肯尼迪遇刺的所谓“阴谋论”,结果遭到了美国政界人士的质疑。美国国会于1992年通过法案开放相关的绝密文件,人们查阅后并没发现所谓的“阴谋论”的任何证据。再如唯一入选的动画片《阿拉丁》,只因为有一句带地域政治色彩的歌词,而屡遭争议。
4.争议的预言
《娱乐周刊》预言,今年还有多部影片会引发争议,除《世贸中心》外,还有《华氏9·11》导演迈克尔·摩尔拍的一部抨击美国保健制度的纪录片《精神病人》,保守派人士已磨刀霍霍,准备对他下手。还有一部《波拉特》11月份才上映,哈萨克斯坦政府已在《纽约时报》上登广告,抗议该片导演沙·科亨的种族和性别歧视观点。总之,美国电影的制作理念(票房至上)和分级制,促成了争议性影片越拍越多。
5.禁片重见天日
面对争议影片,各国电影审查机构是政治考量或道德考量为先呢,还是经济考量或商业考量为先呢?一般情况下,是动用剪刀删掉有关的片断(包括画面和对白等)。特别严重的是禁映。世界电影史上遭禁映的影片为数不少。
英国知名影刊《全线电影》曾整理出一批因有争议内容而在英国遭禁映的影片名单。其排名第一的是《发条桔子》;排名第二的是《驱魔人》;禁映时间最长的是《偷窥犯》(1932年),达33年之久。随着社会和观念的开放,加上有些争议“时效”已失,故大多数禁片后来都重见天日。不过有些国家至今对禁映的态度十分强硬。
美国实行“分级制”,这是一种“行业自律”。但片商视争议为卖点,在影片里特意保留一些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加以仪式化、戏谑化或美学化。尽管这样做会使影片定级时从G(普及)级降到PG或PG-13(指导)级,甚至R(限制)级。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最卖座或相当卖座的影片恰恰不是G级而是PG、PG-13和R级。今年,连《碟中谍3》、《X战警3》等大片以及《草原合家欢》、《跨越时空的爱》等文艺片也均属PG-13或R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