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导演管虎他所有的作品(电影和电视剧)都有哪些啊
电影作品
1992《头发乱了》 1996《浪漫街头》 1999《再见,我们的1948》 2002《西施眼》 2009《斗牛》 2009年《谁动了我的幸福》 2011《杀生》 2011年《八百壮士》 2012年《虎烈拉》
电视电影
1997《超级城市》之《夜行人》 2000《上车,走吧!》 2008《谁动了我的幸福》 2012《杀生》
电视作品
1995《牌坊之南方女人》 (上,下) 1996《咱老百姓》——《昨天的哨音》(上,中,下) 2001《黑洞》30集 2003《7日》28集 2003《冬至》36集 2005《生存之民工》32集 《黑洞》
2005 《卧薪尝胆》41集 2007《第二面》26集 2008《活着,真好》44集 2009《沂蒙》42集 2009《外乡人》43集 2011《女子军魂》32集 2012《火线三兄弟》40集
㈡ 管虎导演都有哪些作品
我看过的只有《斗牛》《杀生》《黑洞》《冬至》《活着真好》《厨子戏子痞子》
黄渤主演的《斗牛》故事背景是抗战时期,共产国际给中国的抗日根据地送来了一头荷兰奶牛,为受伤的战士提供营养。但因为鬼子要进村了,所以根据地的同志不得不转移,就把奶牛托付给了一位老乡照看。这位老乡就是黄渤,他起初不愿意接收这头牛,但是村长以把九儿(闫妮饰)嫁给他为条件,诱使他接下了这个任务。谁知道这头牛硬是逼得黄渤不得不和日本鬼子、土匪以及逃亡的江湖郎中斗智斗勇。
余男饰演的哑女这个角色,是中国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隐喻,长寿镇里的人曾想通过一种仪式杀死这个哑女,这个哑女因为所谓的不守妇道,被长寿镇的其他女人围攻,则说明文化可以让女性变得痛恨自己的本能和天性,进而也想用类似于自我割舍的方式,让自己看上更正经,更有道德,更符合男权社会的期望。
故事最后牛结实挨家挨户的送一些以前被他拿走的东西,然后走到一个山腰中自己等死。那个牛医生自己也因误食毒肉,最后全村发生大地震,全剧完。
㈢ 管虎执导的电影
1992《头发乱了》1996《浪漫街头》 1999《再见,我们的1948》 2002《西施眼》 2009《斗牛》 2009年《谁动了我的幸福》 2011《杀生》 2011年《八百壮士》 2012年《虎烈拉》
㈣ 有谁知道管虎的导演风格最好能结合作品分析。谢谢~
管虎说电影是个人和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从1994年的《头发乱了》到2012年的《杀生》,管虎一共拍了8部电影,其中包括两部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和《谁动了我的幸福》。在不断拍片的过程中,导演自身不断成长,经过拍电视剧的磨练,所拍的电影也随着导演的成长而日益成熟。从最初拍电影时感性的冲动,慢慢变为理性的收放。于是就有了凝结导演经验结晶的两部作品《斗牛》和《杀生》。这两部作品在叙事形式和风格因素上都有相近的地方,正是这些相似点证实了导演的电影风格。
1 倒序悬疑的故事讲述
所有的电影,在本质上都是在讲故事,所不同的只是讲述方式存在差异。而作为导演,不同的导演也有自己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有的偏爱平铺直叙,有的则偏爱丝丝入扣,环环相套。从《斗牛》和《杀生》看,管虎也有一套自己的讲述方式。
《斗牛》和《杀生》都是采用了一种倒叙的讲述方式。除了在大体上采用倒叙的方式以外,两者的叙事模式更有节奏上的相似性。都是一开始给出故事的结局,然后顺序与倒叙交叉进行。《斗牛》在一开始先给出了故事的结局,那就是村里的人都死光了,包括牛二喜欢的九儿。在后来的叙述中是交叉进行的。以牛二回到村里找到牛为节点,倒叙的部分是牛被找到之前的故事情节,顺序的部分是在这之后牛二与这头牛的故事。而在牛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给我们一种悬疑感,我们似乎也与牛二一起在寻找故事的答案。观众与牛二是同一视点,所知的内容是与牛二同步的。在整个故事中,“牛”是解开所有疑点的关键因素,也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杀生》同样,也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就先给出牛结实被捆绑起来扔下山,观众所有的疑点从这里就建立了。紧接着更大的疑点就出来了,牛结实躺在山上的棺材里奄奄一息,恰巧被赶往长寿镇的医生看到了。医生把牛结实带回村里,之后遇到了一个被关在屋里的小孩儿,通过小孩儿的回忆开始了故事真正的讲述。在取圣水那场戏之后,与影片的开头相呼应,牛二被按照祖训赶出镇子。在这之后的所有剧情,都是围绕着牛结实是如何死展开的。医生找通过小孩儿找牛结实死因同对当时场面的客观回忆,两条线索同时进行。《杀生》中医生是解开所有疑点的关键因素,同《斗牛》中的“牛”一样,也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
波德维尔认为,叙述中的所有事件——直接显现的和观众推演的,共同组合成为故事。也就是说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有导演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观众的参与也很重要。在《斗牛》中,观众所推演的故事情节应该就是村里人以及九儿的死因。而在《杀生》中观众要推演的则是牛结实的死因。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一个导演在驾驭自己不同的作品时所体现出来的某些因素的贯穿性。
2 印象派风格的继承
在电影发展的历程中,电影美学观念不断更新。从这个更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对待电影态度无非是现实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两种大倾向。两种创作观念都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到作用,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否定之否定”,事物需要在否定前一个理论,确立自己的理论,到最后再被否定之后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后期的理论必定是建立在前人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后代的电影工作者,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难免也要借鉴到前人的经验。管虎的电影中,就明显带有印象主义的色彩。
印象主义运动之所以得名,还由于它的电影风格。导演们在影片中实验各种各样新的摄影与剪辑技巧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管虎的《斗牛》和《杀生》中,也借鉴了印象派的这种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斗牛》中,一开始,牛二回村之后的惊慌感,就运用360度摇镜头展示。此外还有用同一镜头的的跳接表现人物的紧张感:《斗牛》在1分23秒到1分40秒,平均每两秒换一个内容相同、景别相同的镜头,画面中牛二对着镜头喊:“人呢?人呢?”这样运用镜头,让人感觉是人物紧张的心理情绪不断递进。管虎还有一个惯用的摄影方式就是摄影机以人物为轴点做弧线运动,并伴随着轻微的震荡。例如在《斗牛》快结束时,牛二扛着炸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导演就是运用的这种摄影方法,把人物心理极度混乱和最后一拼的心理通过镜头表现出来。
人物的心理状态是电影要表现的重要方面,但是《斗牛》中除了牛二之外,牛也是电影的一个主角,它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所以导演用有点变形的镜头来表示牛看人的视角,如《斗牛》中片名出来之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变形的镜头中,妇女们在议论这头牛。第二次出现这样的镜头,是在牛二扛着炸弹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被炸晕后,牛的眼睛里便是牛二变形的躯体。这种表现方式,在质上等同于我们常说的拟人手法。
印象派电影还试验运用剪辑的节奏来表现人物对某一印象的感受,对于暴力冲突或情绪激烈的场景,就加快剪辑速度,镜头长度越来越短,逐渐创造出具有爆炸力的高潮,镜头有时甚至短到只有几格的长度。《杀生》中,有几个片段是运用快速剪辑的方法来表现冲突追逐的场面。老祖爷死后,牛结实逃跑的镜头,就是快速剪辑。这一段的每个镜头非常短促,有些镜头短到少于1秒,而且镜头有些震动。人物内心的紧张感完全通过镜头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来;牛结实把马寡妇救起来,第二天再去找她的时候被村里的女人跟踪,屁股上被插上了一根麻药管,然后牛结实开始跑。在这里导演同样运用的风格化的镜头,镜头摇晃短促。每个镜头在银幕上几乎都是一闪而过,从而制造出让人屏息的紧张感;后来牛结实在被怀疑有病之前,骑自行车的片段也运用了相同的手法。显然这是导演偏爱的镜头表现方法。
㈤ 介绍一下管虎的作品
电视剧《民工》很好看,反映了民工的艰苦境地。 电影《上车,走吧》有意思、有深度,也是黄渤早期作品
㈥ 管虎有哪些作品
与黄渤合作的电影斗牛
㈦ 管虎的创作风格
管虎说电影是个人和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从1994年的《头发乱了》到2012年的《杀生》,管虎一共拍了8部电影,其中包括两部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和《谁动了我的幸福》。在不断拍片的过程中,导演自身不断成长,经过拍电视剧的磨练,所拍的电影也随着导演的成长而日益成熟。从最初拍电影时感性的冲动,慢慢变为理性的收放。于是就有了凝结导演经验结晶的两部作品《斗牛》和《杀生》。这两部作品在叙事形式和风格因素上都有相近的地方,正是这些相似点证实了导演的电影风格。
1 倒序悬疑的故事讲述
所有的电影,在本质上都是在讲故事,所不同的只是讲述方式存在差异。而作为导演,不同的导演也有自己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有的偏爱平铺直叙,有的则偏爱丝丝入扣,环环相套。从《斗牛》和《杀生》看,管虎也有一套自己的讲述方式。
《斗牛》和《杀生》都是采用了一种倒叙的讲述方式。除了在大体上采用倒叙的方式以外,两者的叙事模式更有节奏上的相似性。都是一开始给出故事的结局,然后顺序与倒叙交叉进行。《斗牛》在一开始先给出了故事的结局,那就是村里的人都死光了,包括牛二喜欢的九儿。在后来的叙述中是交叉进行的。以牛二回到村里找到牛为节点,倒叙的部分是牛被找到之前的故事情节,顺序的部分是在这之后牛二与这头牛的故事。而在牛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给我们一种悬疑感,我们似乎也与牛二一起在寻找故事的答案。观众与牛二是同一视点,所知的内容是与牛二同步的。在整个故事中,“牛”是解开所有疑点的关键因素,也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杀生》同样,也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就先给出牛结实被捆绑起来扔下山,观众所有的疑点从这里就建立了。紧接着更大的疑点就出来了,牛结实躺在山上的棺材里奄奄一息,恰巧被赶往长寿镇的医生看到了。医生把牛结实带回村里,之后遇到了一个被关在屋里的小孩儿,通过小孩儿的回忆开始了故事真正的讲述。在取圣水那场戏之后,与影片的开头相呼应,牛二被按照祖训赶出镇子。在这之后的所有剧情,都是围绕着牛结实是如何死展开的。医生找通过小孩儿找牛结实死因同对当时场面的客观回忆,两条线索同时进行。《杀生》中医生是解开所有疑点的关键因素,同《斗牛》中的“牛”一样,也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
波德维尔认为,叙述中的所有事件——直接显现的和观众推演的,共同组合成为故事。也就是说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有导演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观众的参与也很重要。在《斗牛》中,观众所推演的故事情节应该就是村里人以及九儿的死因。而在《杀生》中观众要推演的则是牛结实的死因。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一个导演在驾驭自己不同的作品时所体现出来的某些因素的贯穿性。
2 印象派风格的继承
在电影发展的历程中,电影美学观念不断更新。从这个更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对待电影态度无非是现实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两种大倾向。两种创作观念都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到作用,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否定之否定”,事物需要在否定前一个理论,确立自己的理论,到最后再被否定之后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后期的理论必定是建立在前人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后代的电影工作者,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难免也要借鉴到前人的经验。管虎的电影中,就明显带有印象主义的色彩。
印象主义运动之所以得名,还由于它的电影风格。导演们在影片中实验各种各样新的摄影与剪辑技巧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管虎的《斗牛》和《杀生》中,也借鉴了印象派的这种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斗牛》中,一开始,牛二回村之后的惊慌感,就运用360度摇镜头展示。此外还有用同一镜头的的跳接表现人物的紧张感:《斗牛》在1分23秒到1分40秒,平均每两秒换一个内容相同、景别相同的镜头,画面中牛二对着镜头喊:“人呢?人呢?”这样运用镜头,让人感觉是人物紧张的心理情绪不断递进。管虎还有一个惯用的摄影方式就是摄影机以人物为轴点做弧线运动,并伴随着轻微的震荡。例如在《斗牛》快结束时,牛二扛着炸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导演就是运用的这种摄影方法,把人物心理极度混乱和最后一拼的心理通过镜头表现出来。
人物的心理状态是电影要表现的重要方面,但是《斗牛》中除了牛二之外,牛也是电影的一个主角,它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所以导演用有点变形的镜头来表示牛看人的视角,如《斗牛》中片名出来之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变形的镜头中,妇女们在议论这头牛。第二次出现这样的镜头,是在牛二扛着炸弹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被炸晕后,牛的眼睛里便是牛二变形的躯体。这种表现方式,在质上等同于我们常说的拟人手法。
印象派电影还试验运用剪辑的节奏来表现人物对某一印象的感受,对于暴力冲突或情绪激烈的场景,就加快剪辑速度,镜头长度越来越短,逐渐创造出具有爆炸力的高潮,镜头有时甚至短到只有几格的长度。《杀生》中,有几个片段是运用快速剪辑的方法来表现冲突追逐的场面。老祖爷死后,牛结实逃跑的镜头,就是快速剪辑。这一段的每个镜头非常短促,有些镜头短到少于1秒,而且镜头有些震动。人物内心的紧张感完全通过镜头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来;牛结实把马寡妇救起来,第二天再去找她的时候被村里的女人跟踪,屁股上被插上了一根麻药管,然后牛结实开始跑。在这里导演同样运用的风格化的镜头,镜头摇晃短促。每个镜头在银幕上几乎都是一闪而过,从而制造出让人屏息的紧张感;后来牛结实在被怀疑有病之前,骑自行车的片段也运用了相同的手法。显然这是导演偏爱的镜头表现方法。
㈧ 管虎作品
管虎,导演。1968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92年自筹资金拍摄处女作《头发乱了》;2000年,拍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2001年拍摄电影《西施眼》入围金鸡百花电影节最爱欢迎影片,但在中国国内寂寂无名;2002年拍摄电视剧《黑洞》,正式转战电视圈;2003年至2008年间接连推出《冬至》、 《七日》、《生存之民工》、《活着,真好》等多部电视剧作品;2009年拍摄革命题材电视剧《沂蒙》,获得2009年CCTV电视剧最高收视率奖、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等。
2009年再次回归大银幕,凭《斗牛》获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2年拍摄电影《杀生》获得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3年拍摄电影《厨子戏子痞子》获得第21届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2014年拍摄电影《老炮儿》,影片2015年12月24日上映。
㈨ 管虎拍的电影八佰好看吗
这个电影应该还相当不错吧,现在的评论还都是比较积极的,比较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