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芳华》——小说与电影的对比
周末在家看完了《芳华》的电影,感觉还不错,于是把小说也看了。
总的来说,电影改动不大。但小说对于人性丑陋面的讽刺感更强,也相对更黑暗一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中,萧穗子是跟着林丁丁,郝淑雯她们一起欺负过何小曼的(电影中叫何小萍)。而电影中,萧穗子是寝室里面唯一一个不欺负小曼,而且对她比较友好的人。二、萧穗子的人物设定。小说和电影都是以萧穗子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但小说中的萧穗子有着阴暗的一面,像一只蛰伏的蝎子,她想看活雷锋刘峰从神坛跌落,想看他和凡人一样堕落。而电影中的萧穗子像温顺的羊,对小曼释放善意,对暗恋的陈灿默默付出,甚至知道郝淑雯和他在一起后,偷偷把塞到陈灿圆号盒里的情书偷回来撕掉。对萧穗子人物设定的改变,似乎给了何小曼一点点的善意,让她看起来没有那么可怜,也让整个故事叙述者的口吻变得温柔平和,而不是充满嘲讽。三、刘峰的触摸事件。小说中,刘峰的手确实伸到了林丁丁的衣服里,碰到了她的内衣扣。而电影中刘峰只是抱了她。但小说中,一开始林丁丁在郝淑雯的劝说下不打算把事情说出来,只是后来扛不住被审问,才把事情说出来。而电影中,则是当时被另外两个人看到了,还说她腐蚀活雷锋,林丁丁怕有口说不清,就先开口为强,污蔑刘峰把手伸进了她衣服里。乍一看,好像小说里的林丁丁和郝淑雯显得更有人情味,电影好像更黑暗一些。其实不然,小说的设定,直接把活雷锋刘峰的圣人形象砸得稀碎,赤裸裸地告诉读者,所谓圣人也不过如此,也有七情六欲,有着作为一个男人原始低级的性冲动,也会在下半身的蠢蠢欲动下,做出下流的事情。而电影中刘峰的圣人形象碎得没有如此彻底,一个拥抱远比把手伸进衣服触碰内衣扣子要高贵得多。
比起电影,小说的叙述相对较散,更像一个老人的回忆,想到哪说哪。小说中何小曼的故事差不多是单独拎出来写的,而电影中,何小曼的故事则贯穿始终。我想,这或许也是小说和电影的一个重要区别吧。电影更注重故事的整体性。因为电影是有画面的,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地拍,画面散乱,前后不接,就会影响观感。而且电影有时长限制,很多小说中的细节背景,不能详细呈现,需要通过几句话或者几个画面就交代清楚。小说得益于文字想象空间的优势,可以大铺笔墨。比如关于何小曼身世那一段,小说中,将小曼母亲改嫁后,母亲的卑微,小曼在重组家庭的待遇和弟弟妹妹对她的欺负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小曼这个人物。而电影中,只是用她精神失常后,治疗她的医生对刘峰说的几句话来呈现。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和电影。
『贰』 电影《芳华》与原著小说有哪些不同
对同一本书的看法不同,自然而然拍出来的效果和书的内涵有所不同。
其实电影芳华和原著小说是很贴近的,只是有一些地方做了调整。
我觉得有很多不同,里边儿有很多情节,小说里边儿没有,别出心裁。
『叁』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芳华》应该是前几年比较热门且评分较高的一部文艺青春片。电影出的时候我也正值我所认为的青春韶华阶段。时隔近四年,我回头看这部电影,并不是想追忆谁的青春,感念谁的芳华,而是以一种现在的人来看有点“左” 的思想审视这部电影。总的来说,《芳华》就像一部伤痕文学作品,雕刻着虚无主义的伤痕;像一首朦胧又彷徨的诗歌,模糊意识形态的定位。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电影剧情的发展来看,片中两个主角的出现和遭遇,一个是在贬低集体主义,一个是在唱衰英雄主义。不难发现冯小刚常通过塑造文工团部分成员的负面形象来制造矛盾和对比,不断借此方法突出何小萍敢爱敢恨,善良单纯的正面、令人心生怜爱的形象。好像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干部子弟就该咄咄逼人,对待新人就该高高在上,文工团内部就该勾心斗角、落井下石。
『肆』 杨采钰演的《芳华》和小说有什么不同
『伍』 大家觉得《芳华》这部电影究竟怎么样
我觉得挺好的,上一辈的青春
打动我的因为青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个年代我们虽然没有经历,但是大家在人生和时代的变迁中所经历的起起伏伏,可能这种东西是共通的,不管是任何一个时代,大家都会有这种感情。
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