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观众说看不懂影评人却喜欢, 姜文电影为何评价两极分化
姜文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因为他的电影看得懂的人就会觉得非常的精妙绝伦,但是看不懂的人就觉得平平无奇。他的电影如此两极分化,主要就是因为它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在他的电影中,而且他的电影初看其实是比较普通的。不过,姜文的电影其实和真正的商业电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由于现在的观众很多都是看着商业电影长大的,所以姜文的电影。就会感觉是有点无聊,可能没有那么哗众取宠。不过,姜文的电影确实别有自己的一番含义,我们要从深度去挖掘,而不是只是单纯的看表面。只有这样子看姜文电影,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他想要表达的思想。
㈡ 很多人认为姜文的电影很扯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姜文所导演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每句台词都极具深意,包含隐喻,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各类观众去做多重解读,更夹杂了各种别具匠心向影史大师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足以让喜欢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复回味,更自发为其去做宣传,四处推荐给亲朋好友。
《让子弹飞》的巨大胜利,更让姜文的影坛地位和业内口碑就此腾飞万里,也不免让他从此飘飘然,变得愈发自信了。他当真以为从此无论他想拍什么,广大观众都能顺着他的意,就让他这么舒服畅快地“站着挣钱”,可这世上不会有那么美的事。
《一步之遥》上映后,却大热倒灶,票房更是一路崩盘跳水,3亿投资成本,最终却只获得5.14亿票房,净亏损1.3亿,豆瓣评分也只有6.3分,和《让子弹飞》的反响和收益相比,有若天渊之别。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遭遇了一场完败。
姜文在拍摄任性去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各种出人意料而不合逻辑的情节设计,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如堕云端,
不过,姜文还是一个不错的导演,曾经拍出过伟大的电影。但是,毕竟不是上帝,我们不需要总是为他的所有行为都找到适合的理由,一个再优秀的导演,也难免会拍几部烂片。
相信未来的他还会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㈢ 重新解读姜文一生的“败笔”——《一步之遥》到底有多恐怖
《一步之遥》作为2014年最具话题性的一部国产电影,姜文以其独到的电影理解和口味,将艺术与商业巧妙结合,展现了一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极具特色的电影作品。
在形式上,《一步之遥》展现出姜文对电影的创新和探索,通过大量精美的歌舞场面、电影中的电影、新闻纪实的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和镜头,使其与大部分电影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形式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也体现了姜文的个人风格和喜好,作为观众,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让电影艺术得到更广泛的展现。
内容方面,《一步之遥》围绕生死、爱情等一系列问题展开,通过角色的行动和选择,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影片中,马走日、武七、项飞田等角色形象鲜明,各自展现出独特的性格和命运轨迹,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通过一个投机的文化商人推动选美大赛的情节,揭示了权势和金钱在人性面前的扭曲。在这个荒诞的时代背景下,马走日作为一条铮铮硬汉,坚守着自己的选择,展现了在黑白错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勇敢坚持自我价值的可贵精神。而女性角色的出现,进一步深化了对权力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探讨。
《一步之遥》通过其独特形式和深刻内容,展现了姜文对电影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同时也提出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尽管影片引发了不少争议,但其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值得观众深入品味和思考的作品。
㈣ 姜文一共导了六部电影,为什么有人觉得他的电影很扯
姜文从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惊艳了国际影坛后,
他到目前为止导演的所有六部电影,无一不是每句台词都极具深意,包含隐喻,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各类观众去做多重解读,更夹杂了各种别具匠心向影史大师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足以让喜欢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复回味,更自发为其去做宣传,四处推荐给亲朋好友。
正因如此,姜文也成为了一个明星气质极强、极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人。论其个人气场和“明星范”,更是极少数可以和香港黄金时代巨星相抗衡的内地巨星。其他几位同样蜚声国际的华语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如果比死忠粉丝的数量,恐怕加起来也不到姜文的零头。
然而,姜文骨子里从来也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艺中年,如他自己所说,“充满了怀疑主义,悲观主义和叛逆性”,“对那些人们确信的、笃定的、甚至群体性趋之若鹜的所有东西,都持怀疑态度”,因此,比起拍摄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才是他一向的心之所愿。
2010年那部口碑和票房双双大爆,创造当时华语票房记录的《让子弹飞》(豆瓣8.7分,票房6.6亿),其剧情的完整流畅程度,在姜文的所有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个特例,当年因为《让子弹飞》而对姜文交口称誉的无数影评人,对姜文都有着美好的误会。
华语电影市场,观众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线“小镇青年”为主体撑起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伴随着我国国力飞速发展,切实反应人民大众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才是最受各个年龄段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影片类型。当下的华语票房前五名,《战狼2》(56.3亿)《红海行动》(36.2亿)《唐人街探案2》(34亿)《美人鱼》 (33.9亿)《我不是药神》(31亿),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
作为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电影,导演姜文的个人风格过于浓郁,对一部投资额巨大,票房回本压力不小的商业作品来说,忽略了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体验,便意味着很难取得预期票房,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最终,这种导演自娱自乐地“装逼”“玩梗”的作品,只得到小众文青影评人的追捧,(豆瓣评分7.2分)广大观众却不肯买账,票房和观众口碑双双遭遇滑铁卢,(票房5.8亿,猫眼评分7.4分)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㈤ 姜文的邪不压正看了两遍之后才懂,哪里才是要点呢
姜文的邪不压正看了两遍之后才懂,哪里才是要点呢?
以前看了姜文的电影都知道,一会儿糊里糊涂,一会儿荒诞滑稽。姜文好像一个特里独立又特不正经的导演。但是他总是能让观众们脸上流露微笑但是内心却格外悲哀。一边笑着一边难过,格外地讽刺。
《邪不压正》海报姜文的电影,我一直觉得难以写出电影影评,在他的这一部《邪不压正》中就讽刺当今的电影,影片中的大管家,人丑个矬,只能修补摩托的主。但是只能五句话就能当影评家,并不是可笑至极吗。坦白说因为我有感同身受,偌大个中国大家不明白也就而已,怎么会连个好点的电影影评也不出,让网络喷子一脸懵逼地摆脱电影院后回到家,还再次找不着北呢?
中国那么电影拍摄的导演,确实是太少,姜文勇于戏谑和讽刺实在是难能可贵,再加上超高水平的配乐和拍摄确实是值得大家走入电影院去收看一番。这部电影穿插着英文、日语和汉语,却不看起来难堪,结合得非常好。这部电影的台词和动作戏大多数含有节奏感,观看电影时非常爽快。含糊看来这部影片,有小家碧玉,有江湖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