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伸冤人》2部曲,我印证了两个道理。
丹泽尔.华盛顿,我非常喜欢,因为他长得像住在我前院的大爷。
看完《伸冤人》2部曲,发现电影在反复的讲两件事情: 如何做人和如何处事。
关于做人:慈悲为怀
尽量做到对别人友善,而非高高在上。如果别人身处困境,你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如果别人犯错,也要改别人改过的机会。
电影的第一部中,一位失足少女心怀歌唱的梦想,却无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这位少女是某个黑帮的财产,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 主角麦考尔先生凭借一己之力铲除了黑帮的势力,从而使这位女孩走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之路。
电影的第二部中,社区里看到乱涂乱画的年轻人,主演并没有直接上去教训人,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对方,当对方想走帮派混混路线时,他及时出手劝导对方重回正路,好在这个黑人兄弟本质不坏,及时回头。
而同样是在第二部中,面对出卖朋友的前队友,虽然已经查出端倪,麦考尔的第一反应也不是灭了对方,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试图说服对方弃恶从善。
每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都被这个社会裹挟这前行,可能有些事情是身不由己,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毕竟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包括你自己。
关于做事:只打甜蜜区里的球
这两部电影中的终极决战非常的精彩。
第一部上演了一场日常五金工具杀人展览后,在第二部中,丹泽尔.华盛顿又奉献了一场日常生活用品杀人展示。不起眼的生活用品经过麦考尔一番改造,立马成了威力巨大的杀人武器。
电影的第一部的角色设定是:主角为一家宜家家具超市的员工,做为超市的老员工对超市的每个角落都非常的熟悉。第一部的高潮部分就是家具超市里的各种工具都变成了杀人武器。电影的第二部则把最终决战的地点搬到了主角麦考尔曾经居住的小镇。当时的小镇因为恶劣的天气,全镇的居民都被迫暂时搬离此处,顿时,小镇变成了无人区。
熟悉的环境外加恶劣的天气,给主角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斗阵地,让观众会有一种观看真人CS的快感!
古典的《跃迁》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美国棒球手的海报。海报中的棒球手正准备挥杆,而旁边是一个由很多个棒球排列成的长方形矩阵,每个棒球上都有一个数字。
这位棒球手是美国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 泰德.威廉姆斯。他在棒球界的地位,丝毫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低。
他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位列美国《体育新闻》杂志评选的史上百位最佳运动员第8位。他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击打的科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观点: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只打“甜蜜区”的球。正确地击打甜蜜区的球,忽略其他区域的,就可以保持最好成绩。
这个策略听上去非常的简单,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极大的定力,尤其是在各种紧要的关头则更需要你强大而冷静的内心以及对规律的定见。
那我们最后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高手?
高手就是在高价值领域,持续做正确动作的人。
⑵ 《伸冤人2》的恐怖氛围是怎样制造的
2014年有两部动作片异军突起,一个是让基努·里维斯以约翰·威克这个角色再度红遍全球的《疾速追杀》,另一个则是丹泽尔·华盛顿与导演安东尼·福奎阿二度合作的《伸冤人》。主角同样都是见人杀人、无人可挡的人间兵器,两者的作风却差异不小,罗伯特特·麦考尔跟约翰·威克比起来,显得低调沉稳许多。

身为麦考尔唯一的知己,苏珊精确地点出麦考尔会四处行善是在弥补心中的孤独,不过当苏珊惨遭谋杀时,麦考尔蓄势待发的怒火隐隐从他那霸气的台词中透露出来:“你们犯下的错误就是杀害我朋友,所以我会把你们通通都宰了,唯一可惜的是我只能杀你们一次”,在前队友们的环伺下如此宣言,简直是太狂了。
动作戏和上集一样分量不多,以质取胜,毕竟多数反派对麦考尔实在没有太大威胁性可言。几场用信用卡、刺刀的肉搏相当过瘾,特别是其中一位CIA探员被麦考尔连砍数刀的桥段,快速剪辑了数个反派视角的镜头,观赏起来疼痛与利落感兼具。最终战安排在被飓风侵袭的小镇,一方面是延续整部电影中以暴风雨来暗示麦考尔的心境,还能充分表现出麦考尔在此严苛状态下照样能利用周遭环境来击溃对手,面粉搭配震撼弹制造爆炸着实让人有种恍然大悟感。不过看完后我最想回顾的动作戏反而是麦考尔在车上那一段夺枪反杀,环绕镜头的运用流畅到不行啊。整体而言,《伸冤人2》纵使不像当年推出的《疾速追杀》般,充满华丽的打斗动作场面,也不像今年上映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般的惊心动魄,反而气氛笼罩在冷硬、温和、内敛的调性之中,慢慢建构出一个绕着主角罗伯特转动的世界。 《伸冤人2》它又更加深入了罗伯特麦考尔的内心,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他在面对不断袭来的威胁,以及他希望守护的一切时,到底是怎么想、怎么面对。安东尼·福奎阿导演虽然没有给丹泽尔·华盛顿太多台词,但他纵使能够完美诠释出一个更具魅力的角色,让人感动。
而片中罗伯特与迈尔斯之间的对手戏,是本片中让我相当喜爱的角色互动。在这场拿着枪,长辈与晚辈间剑拔弩张的场景中,要说罗伯特不怕死吗?要说迈尔斯为了生活豁出去了吗?我想简单的对白之中,讨论死亡的主题似乎已经不再是重点,反而是罗伯特希望每个人爱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身边所爱的一切。因为纵使这个社会一直存在的问题,内心的黑洞大到要吞噬我们,但我们仍然要保持善良的心,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哪怕像是罗伯特在第一部中,只是在五金行大卖场打工,哪怕像是他在这一部担任Uber司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不可取代的小事。我想,这或许是在看《伸冤人2》打斗动作之余,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杰森·伯恩躲到偏远国家隐姓埋名,以打地下拳赛维生;伊森·亨特深怕自己因为婚姻而没能在面临危机时站出来,选择忍痛与妻子离婚;老态龙钟的詹姆斯·邦德,依旧为国家努力奋战。看了这么多谍报电影,内心也不禁同情起这群主角们,与他们比起来,罗伯特·麦考尔算是幸运了不少,即使妻子过世、唯一的好朋友惨死,他依然能够藉由四处行侠仗义,做一个人们都期望的侠客,为自己伤痕累累的内心带来救赎。
⑶ 如何评价电影《伸冤人2/私刑教育》
《伸冤人2:私刑教育》:智勇双全的正义守护者
《伸冤人2》(The Equalizer 2, 2018),又名《制裁特攻》或《私刑教育2》,是一部美国犯罪动作电影,影帝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再次演绎了他的传奇角色——罗伯特·麦考尔,一个曾经的特工,如今的正义捍卫者。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中,麦考尔以铁血手段荡涤黑帮,这次他将慈悲与力量完美结合,继续他的复仇之旅。
麦考尔在第一部中以隐士般的生活方式结束战斗,但他的警惕性并未减退。他巧妙地在家中设下安全屏障,同时在附近租屋作为秘密据点,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然而,当老战友的牺牲触动了他的内心,麦考尔放下优哉游哉的生活,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从社区安全到深入调查雇佣兵的阴谋,他展现出从智者到强者的转变。
尽管续集延续了前作的剧情模式,但导演和主演的坚持,让故事在保持一致风格的同时,也试图在麦考尔的行动和动机上寻求创新。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复仇者,更是一个关注青少年成长与教育的守护者,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寓含着对社会公正的热忱。面对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麦考尔以理服人,以情感化,试图引导他们走向正途,然而,他的慈悲并未被所有人心领神会。
麦考尔的冷静与慈悲背后,是他不容挑衅的实力。在第一部中,日常工具变成了致命武器,而在《伸冤人2》中,他将生活中的平凡物品转化为致命的杀人工具,这种反差令人震撼。他的行动并非单纯的逞强,而是源自对公正的坚定信念和对实力的绝对自信。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优步司机的日常与复仇者的使命交织,这不仅是麦考尔的个人成长,也是他对于社会正义的坚守。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彰显出真正的慈悲——既是对罪恶的制裁,也是对人性的拯救。然而,慈悲与力量之间的微妙平衡,使得《伸冤人2》不仅仅是一部动作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道德与力量交织的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