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 解读电影《孔雀》
那天是在上海看的《孔雀》,和老马,安妮还有一个韩国的中国电影研究专家林大根。和老朋友聊天,和新朋友认识都是让人快乐的事。看完电影时夜色降临,我们
Ⅱ 有谁看过<<孔雀>>谈谈对孔雀这部电影的理解,其寓意~
讽刺 + 迷茫
不过我最喜欢这种电影...
晕 不是说年代的好不好````````````
Ⅲ 求:解读电影《孔雀》以及最终要表达的寓意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Ⅳ 电影(孔雀)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一月十五号在北京看完《孔雀》的提前试映后我就把这部电影排在了2005年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的位置上,我想今年不会有一部国产电影会像《孔雀》那样打动我了。当时我就特别想让我的母亲在电影院的大荧幕上看一看这部片子,作为片中主人公的同龄人,她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应该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今天在星辰影都的奥斯卡厅圆了这个心愿。
同样是70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同样典型的中国北方小城,同样的残酷的青春与成长,甚至是同样的中景和长镜头运用,让我不自觉的把顾长卫的这部《孔雀》与曾经带给我同样震撼的贾樟柯作品《站台》相比较,虽然与《站台》相比,顾长卫此片的一千五百万的投资可以称得上是天文数字了,而《站台》略显粗糙的影像品质更像一部勇气十足的实验作品,但让我钦佩和激动不已的是在这个喧嚣与浮躁的时代还有像贾樟柯与顾长卫这样的电影人在执着的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拍摄出这种以真诚的态度去捕捉中国社会发展和普通人生活成长经历的影片,为自己,为那个时代,为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做一个记录。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孔雀一样,被观赏的同时也在观赏着别人,但真正的繁华和热闹美丽与哀愁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被无意中错过。蓦然回首,一切经历浮华也好落寞也罢,都已成过往烟云,不堪回首。就如同张爱玲在小说中写到看老照片时的感觉——‘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满地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剧情不介绍了,免得扫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碟友的雅兴,说说几个特别打动我的镜头。
一、安静慵懒的夏日午后的安阳街头,提着菜篮子的家庭妇女三三俩俩的走着,突然音乐渐渐响起,梦想着当伞兵的姐姐——一个清教徒般的理想主义者起着一辆二八车出现在街头,车后面绑着一副自制的降落伞,随风扬起的降落伞在单调简陋的安阳街头显得那么咋眼,姐姐的这一超现实主义的举动给这部平实内敛的片子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但那音乐和鲜艳的降落伞美的让人心碎;
二、一家人在院子里打蜂窝煤,突然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全家眼睁睁的看着打好的煤饼和还没来得及处理的煤面被雨水冲走,人生的苍凉与无奈,在那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如片中的那场大雨;
三、母亲当着全家人的面将弟弟买来的毒鼠药放到水杯中,然后把哥哥养的鹅抓来试验,以示自己知道弟弟因嫌弃弱智的哥哥和妒忌父母对哥哥的宠爱企图毒死哥哥的事情,那只中毒的鹅剧烈的抽搐着,伴随着母亲同样因痛苦而痛哭和抽搐脸,还有全家人的惊怖眼神,以近乎凝滞的慢镜和哀惋伤感的音乐表现出来,让人体会到平静的生活表面下的残酷和暗流汹涌;
四、姐姐在街上看到当年那个曾经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的年轻军人,斯时他已是英雄末路被生活磨砺成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姐姐上前对他说‘我刚刚还跟我弟弟说,你会一生一世永远爱我。'那汉子被姐姐的话惊的愣住了,咽下口中的包子诧异的问道:‘您贵姓?'姐姐微笑着离去,不久在卖西红柿菜摊上掩面痛哭,张静初的表演太精彩了,那个痛哭的表情是那样的美丽与残酷,深深的打动了我;
五、寒冬,冷清的动物园内,孔雀在高家兄妹三人的三个家庭分别走过后寂寞的在空无一人的动物园中展开美丽的雀屏,而观众长时间看到的是孔雀的臀部,直到最后才转过身来让人们看到了它那身美丽的羽毛。
被称为文痞的王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孔雀开屏很漂亮,但转过去就是屁眼儿了!'人生也大抵如此。
Ⅳ 电影<<孔雀>>所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呀
寂寞的《孔雀》,落寞的人生
同样是70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同样典型的中国北方小城,同样的残酷的青春与成长,甚至是同样的中景和长镜头运用,让我不自觉的把顾长卫的这部《孔雀》与曾经带给我同样震撼的贾樟柯作品《站台》相比较,虽然与《站台》相比,顾长卫此片的一千五百万的投资可以称得上是天文数字了,而《站台》略显粗糙的影像品质更像一部勇气十足的实验作品,但让我钦佩和激动不已的是在这个喧嚣与浮躁的时代还有像贾樟柯与顾长卫这样的电影人在执着的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拍摄出这种以真诚的态度去捕捉中国社会发展和普通人生活成长经历的影片,为自己,为那个时代,为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做一个记录。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孔雀一样,被观赏的同时也在观赏着别人,但真正的繁华和热闹美丽与哀愁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被无意中错过。蓦然回首,一切经历浮华也好落寞也罢,都已成过往烟云,不堪回首。就如同张爱玲在小说中写到看老照片时的感觉——‘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满地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剧情不介绍了,免得扫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碟友的雅兴,说说几个特别打动我的镜头。
一、安静慵懒的夏日午后的安阳街头,提着菜篮子的家庭妇女三三俩俩的走着,突然音乐渐渐响起,梦想着当伞兵的姐姐——一个清教徒般的理想主义者起着一辆二八车出现在街头,车后面绑着一副自制的降落伞,随风扬起的降落伞在单调简陋的安阳街头显得那么咋眼,姐姐的这一超现实主义的举动给这部平实内敛的片子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但那音乐和鲜艳的降落伞美的让人心碎;
二、一家人在院子里打蜂窝煤,突然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全家眼睁睁的看着打好的煤饼和还没来得及处理的煤面被雨水冲走,人生的苍凉与无奈,在那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如片中的那场大雨;
三、母亲当着全家人的面将弟弟买来的毒鼠药放到水杯中,然后把哥哥养的鹅抓来试验,以示自己知道弟弟因嫌弃弱智的哥哥和妒忌父母对哥哥的宠爱企图毒死哥哥的事情,那只中毒的鹅剧烈的抽搐着,伴随着母亲同样因痛苦而痛哭和抽搐脸,还有全家人的惊怖眼神,以近乎凝滞的慢镜和哀惋伤感的音乐表现出来,让人体会到平静的生活表面下的残酷和暗流汹涌;
四、姐姐在街上看到当年那个曾经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的年轻军人,斯时他已是英雄末路被生活磨砺成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姐姐上前对他说‘我刚刚还跟我弟弟说,你会一生一世永远爱我。’那汉子被姐姐的话惊的愣住了,咽下口中的包子诧异的问道:‘您贵姓?’姐姐微笑着离去,不久在卖西红柿菜摊上掩面痛哭,张静初的表演太精彩了,那个痛哭的表情是那样的美丽与残酷,深深的打动了我;
五、寒冬,冷清的动物园内,孔雀在高家兄妹三人的三个家庭分别走过后寂寞的在空无一人的动物园中展开美丽的雀屏,而观众长时间看到的是孔雀的臀部,直到最后才转过身来让人们看到了它那身美丽的羽毛。
被称为文痞的王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孔雀开屏很漂亮,但转过去就是屁眼儿了!’人生也大抵如此。
----------------------------------------------------
《孔雀》开屏 崩溃后的灿烂瞬间
如果你认为,所有回忆中的年少时光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请一定不要看《孔雀》——因为这里没有初生之犊打架闹事的汗味、没有男孩们拿避孕套儿戏的暧昧、也没有不识愁滋味的嘻笑怒骂,有的只是暗藏在心中已不敢提起的儿时之梦,还有那最初的爱情。
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姐姐(张静初饰)骑着自行车牵着烂掉的降落伞肆意大笑的时候,你知道天空中飞翔的正是属于我们的爱与梦想。也许,它不会降落,甚至坠毁,但是,当它在我们头顶上飞翔的时候,是那么的美丽,美丽得足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怀念。
我不想随便用“破灭的梦想”几个字去形容这部电影,即使姐姐失却了难以忘记的初恋,哥哥
Ⅵ 《孔雀》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孔雀》一般指顾长卫执导的电影《孔雀》,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一家五口,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
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6)孔雀电影想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高卫红
面孔清秀,也可以说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种清教徒式的气质,外表安静,内心强烈执拗。她笑起来很单纯,不笑的时候很冷清。性格倔犟,因为理想迟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个过于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梦想里。
外人看起来以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对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望,这样的女孩子在封闭的小城市里肯定是个异类。
2、高卫国
外号“胖子”,患有脑疾,傻乎乎的,总遭人欺负,看上去很憨厚,实际上也很宽厚,以至于有些愚钝。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与他愚钝的身体很不协调,看着让人替他着急。
他的笑容很灿烂,随便的笑都会格外开心似的。他胖胖的脸上有一种儿童气还没有脱去,很善良,纯真。你看他笨头笨脑的,可心里很明白。
3、高卫强
沉默得像一个影子,却是这家唯一的希望,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眼睛很灵动,像随时会逃跑的鹿,气质很复杂,很难一句话说清,因为他还处在青春期,人还没定型。
看上去又清纯又阴郁。这孩子的未来不好说,把握不准,或许是个好孩子,也可能会去杀人。但外表还是文秀的,就像在风雨中摇摆不定的一株纤弱的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孔雀
Ⅶ 电影《孔雀》的主旨是什么
《孔雀》:世俗人生的飞翔与沉沦
零点深蓝(柠檬树下的粒粒)原创
《孔雀》近日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颇为引人瞩目。虽然在叙事内容和形式上《孔雀》都并未带来什么革命性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顾长卫从摄影转向导演初试的啼声已经有了不俗的成绩。他带给西方世界的中国形象是由一个过渡的年代作为背景和场景:火热的革命正在萧条之中,开放的新时代尚未正式拉开帷幕。更感动人的是,他展示了那个有些空落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普通青年顽强的乌托邦追寻,以及黯淡的结局。我想起《棋王》里的王一生,在棋呆子的身份庇护下他拥有了棋盘上纵横捭阖的自由;而《孔雀》里的姐姐,则把她压抑的生命激情疯狂地集中于一个硕大美丽的降落伞上。当降落伞的羽翼飘然滑翔在万里无云的晴空,当少女骑着单车身后绽放巨大的伞花奔驰在鸡毛蒜皮的小镇街巷,我知道,降落伞就是这个影片的魂魄所在。孔雀只是这只降落伞的一个拙劣的复制而已。
《孔雀》的故事是回顾式的,带有一定的自叙传意味。这是一种夹杂着缅怀、伤感和解构意味的讨好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天然地具有一种感染人心的效果。比如楚浮的《四百击》、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小津安二郎的《我出生了,但……》、候孝贤的《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贾彰柯的《站台》……童年的视野或者青春的成长,总是可以赢得人们对坚硬现实中纯真童心和成长烦恼的深挚同情,因为那里面也有我们每一个人曾经的年轻和坚持;那样的叙述,也总是更能轻易地暴露出成人世界的冷酷与不堪。
《孔雀》让今天的中年一代又回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那个转型时期,重访物质紧缺贫穷灰暗的革命与后革命交接的年代。文革刚刚结束,70年代末的一个北方小城。影片从一个五口之家围坐饭桌四周的吃饭场景开始,在漆黑的水壶突突的回忆。大哥高卫国患有脑疾,外号“胖子”,常遭人欺负;弟弟高卫强沉默寡言,他也是影片的叙事者;姐姐是女主人公高卫红,有着清秀美丽的面容和倔强执着的个性。影片里充满那个时期平常家庭的平常遭遇,比如一家人一起做蜂窝煤却被大雨侵袭,比如过年时妈妈一粒粒数糖果分发给孩子;这些细节可能会唤起尘封的记忆,贫穷的蛛网笼罩下,影片中的家庭还有其特殊性,有一个患有脑病的傻大哥。在我看来,这是这个原本可以过着贫穷却安宁小日子的家庭陷入激烈冲突的重要原因。父母对大哥的偏爱引起了妹妹弟弟的不满和嫉妒,弟弟妹妹还因哥哥的痴傻而遭人歧视,两个人着谋划把哥哥毒死,结果又无比歉疚地请哥哥吃了一顿肉包。这个家庭里的父母有着那个时代常见的保守和严厉,他们其实是遮蔽孩子们的另一重阴影;对于卫红而言,她如花的少女时代必须每天面对药厂洗不完的药瓶,这样机械重复的劳作令人绝望……沉闷压抑的生存背景下,某种潜在的革命性因素在不屈不甘的年轻心灵里躁动。卫红耽于幻想,在想象中以各种方式逃离现状;卫强则像一只忧郁而沉默的小鸟。
于是,很自然地,有了卫红对伞兵生活的无限憧憬。当这个漂亮女孩躺在屋顶阳台上,凝视着碧蓝的天空,天女散花般,从飞机上忽然开放出一朵朵洁白耀眼的粲然伞花,她的双眼亮了起来。我们可以体会她内心深处对飞翔的渴望。那是不同于她眼前卑微生活的另一种浪漫的图景。那眩目的伞兵跳伞画面以及卫红骑着自行车在原野上飞速奔驰的情景,是一曲相互呼应着的二重奏。卫红天真而好奇地接近那些英姿飒爽的伞兵,内心产生了一个逃离现实的想法。她要去报名当伞兵。但是她的理想无从实现,她被淘汰了,那个帅气的男伞兵并没有真正帮她。她被重重地推回自己黑暗的小屋。接下来有了整个影片最为出彩的一幕:沉默、绝食多日的卫红终于活了过来,她扑在缝纫机上发疯地缝制了一个巨大的降落伞;然后,她骑着单车,风驰电掣,车后拖着随风开放的降落伞,大叫着、欢笑着,在街道上飞驰,吸引了无数惊奇的目光,一个叫果子的青年吹着口哨兴奋地骑车追随。直到母亲出现,一把将她连人带车拉翻在地……影片另一个触目的镜头是为了找果子要回降落伞,卫红没有犹豫就脱下了裤子……可以说,降落伞肯定是《孔雀》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得意的构想,这个人为的意象用来寄托青春期卫红欲冲破生活牢笼的全部梦想和决心。 人们也许要质疑影片的真实性,在那个仍然使用布票的年代里,一个贫寒之家又如何能够提供这么丰裕的布匹用来做降落伞?这个细节完全来自于艺术的想象,像许多艺术作品一样,艺术来源于生活么?可它又高于生活。
终于,濒临疯狂边缘的卫红回到了冰冷的现实,她的理想令人辛酸地自动降格处理了,变成了只要不刷瓶子就好。她匆匆忙忙马马虎虎地嫁给了一个答应可以给她调动工作的司机,得以在另一个工厂烧制玻璃瓶——看来她与玻璃瓶子的关系还不可能终结。喜欢着她的野性的果子一直未娶,还很哥们地帮她教训了那帮欺负大哥的二流子。果子是影片中最有魅力的男性形象,但是他所带来的安全感当然与希区柯克那些高大英俊殷实智慧的白人男子带来的安全感全然不同。
一个花季少女的多梦年华如此惨淡地终结。这显然是对那个平庸保守僵硬的旧体制以及附带的丑陋人伦的控诉,旧时代束缚了那些年轻早熟而活跃的心灵。两毛四分钱一本的《性知识手册》在作品中鬼鬼祟祟的登场亮相,令人不禁莞尔。弟弟卫强正是因为一张女性人体解剖的图画,被父亲痛斥为流氓而赶出家门。流浪数年之后,他带回一个风尘女子和她的幼小儿子,在这个已经开始流行《追捕》的小城里过着退休的日子,颓废地无所事事。倒是大哥经历了一场爱情挫折之后,与一个乡下瘸腿女人门当户对地过起了踏实的日子。
卫红离婚了。一天,她偶然地邂逅当初惊为天人的英俊伞兵,那时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卫红崇拜不已,这个与卫红有着美好的一面之缘的男子,给卫红带来了憧憬和希望,紧接着却将卫红推向了绝望的深渊。他没有帮助卫红实现当伞兵的愿望。此刻,他正在街边毫无顾忌地大嚼手中的肉包,是街头常见的那种沉沦于世俗生活的邋遢中年男人,自行车后座上坐着他脏乎乎的儿子,拎着大包小包的妻子是当初得到他的帮助当上伞兵的女孩。影片的反讽意味过于明显了,显得有些不够厚道。
接下去的一幕肯定是观众难以忘怀的:卫红与弟弟卫强蹲在路边的西红柿摊子旁边,一个一个挑选。抚摸着西红柿光亮圆滑的表皮,忽然之间,卫红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涌流出来,滔滔不绝。她转过身子背对着弟弟,掩饰自己的失态,却无法阻挡悲痛欲绝的饮泣。弟弟专心致志挑选西红柿,没有留意姐姐满面的泪花和扭曲的容颜。这个套着一件没有身腰的灰不溜秋的汗衫的女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蹲在路边哭得伤心欲绝,却无人知晓。那个身穿白短衫骑着单车奔跑两根小辫飞扬起来的灵秀女孩呢?那个内心总是怀抱着飞翔梦想的女孩呢?这场无声的痛哭传递给人们的,可谓是无声胜有声的震撼。这场景,让我一下子联想起蔡明亮《爱情万岁》的结尾,杨贵媚那场连续三分钟不间断的哭泣……如果哭泣可以舒缓生存的巨大压抑,如果哭泣可以洗涤生活的污浊,那就痛痛快快哭个够吧!哭完了,擦把脸,继续走路。这就是现实的人生:岂止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兄妹仨已人到中年,三个小家庭分别走过动物园的孔雀圈栏前。卫红又结婚了,并有了小孩,看不清她身旁的男人是谁,我们希望是一直爱着她的果子。胖子大哥和瘸女人相互携手,走得很带劲;弟弟卫强带着老婆孩子,孩子大叫孔雀是假的,因为孔雀不开屏。大家相继走过,对孔雀开屏不抱任何希望地离开了。
忽然之间,孔雀园里,那只漂亮的雄孔雀机灵灵绽开了美丽的花屏,他缓缓地旋转身体,如同一种庄严的仪式。只是,它持久地骄傲地把屁股冲向观众,像个淡淡的讽刺。身体瘦小姿容寻常的雌孔雀在一旁从容啄食着地上的食物,任由她的孔雀男士尽情表演。这里是孔雀的爱情世界,一场世俗的爱情追逐即将上演。光辉散尽,地面上全是古井无波的日子;然而漫长的平庸生涯里,也曾有过孔雀开屏般的青春热望和眩人风采。这就足以让人慰藉,也足以挑动起脆弱敏感心灵那永远易于感怀的心弦。
参考资料:http://bbs.cctv.com.cn/forumthread.jsp?id=5837277
Ⅷ 顾长卫拍的《孔雀》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刚看完时我也觉得结局很突兀,并且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叫《孔雀》
可是后来回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1)孔雀把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就好像影片中“我”的记忆一样。岁月不经意间溜走,一家人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很从容,幸福就是与家人携手共渡的美好时光。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虽然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不完美,但是那种温暖却是主旋律。即使是家人的争吵也是美丽的插曲。
(2)孔雀开屏那一瞬间非常美丽,但是为了这份美丽人们往往要等很长时间,并且不一定等到。就好像人的梦想,是可望不可及的。姐姐的空军梦就是很好的例子
(3)最后一家人陆续从孔雀前经过时的具体场景既不太清了,但是当时我的心里却有种事过境迁人生如梦的感觉。蹉跎多少岁月,只为花开一瞬啊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Ⅸ 电影《孔雀>的含义
那年,我还是去电影院看的<孔雀>呢!散场后我走出电影院,一个劲的在想这部片子到底是讲的什么呢?孔雀又有什么含义呢?想了好久,最后自己给它下了个简单的定义:孔雀总会开屏,幸福也总会到来...所以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学会多一点的等待,等待奇迹的出现.就想片尾处,所有人都以为孔雀不会开屏了,恰恰最后它展放了最美丽的一瞬间...
一点小感悟,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