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20世纪诞生的一种艺术类别,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创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造银幕形象,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一般称它为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是唯一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
2. 什么是艺术电影,各个国家的艺术电影有什么不同
“艺术电影”地概念是特指二战之后(并持续到现在)制作的叙事电影,它们展现了全新地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地观众作为对象。它们中地绝大多数出现在欧洲,并于欧洲战后五十年地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直接相关。
斯蒂夫·尼尔对“艺术电影”提出了一个“本文式”(textual)的定义,该定义将强调人物性格和视觉风格,抑制动作性和关注内在戏剧冲突当作艺术电影的突出特征。他指出:“艺术电影的标志倾向于强调视觉风格(具有个人化视点特征的关注方式,而不是制度化的奇观),对好莱坞动作性的抑制和随之而来的对人物而非情节的强调,对人物内在戏剧冲突的强调。一种不同的文本估价依照新的符码来进行,这种符码在画面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与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的区别。在动作和状态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同的等级,动机的不同秩序支撑着两者的关系。……艺术电影以本文状态为其标志,而本文状态又由作为宣传式的特征在影片中表达出来,因此也强化了作者的声音(和画面)。由于部分地派生自另一共识作用(其本文区别于好莱坞制作地本文),艺术电影地准确特征具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差异性,因此,它们与好莱坞电影一同变化,其支配性或本质性特征在不同时间里感知和表达出来就各不相同。”
艺术电影具有“国际化”的观众取向,它的市场战略是达致许多国家的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光针对地区性市场。……字幕(而不是配音)作为艺术电影的标准方式要求观众容忍异族的语言和文化。虽然艺术电影不一定使用外国语言(对美国观众而言是使用英语以外的任何语言),但艺术电影的观众的确被期待接受“跨文化”(intercultural)和“内文化”(intracultural)的交流。跨文化的交流往往以欧洲为源头,并将艺术电影与其他高雅艺术(如古典音乐和歌剧)联系起来。
3. 电影艺术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
电影艺术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新的一页。
电影引发了人类思维的一次革命——影像思维。电影的发明意味着人类的艺术思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影像阶段。
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银幕时空中塑造运动的视觉形象,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情感。
电影是看见的世界
电影是梦幻工厂
电影是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
电影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
第一章 电影艺术特性
视像性与运动性
*真性与假定性
综合性
第一节 视象性与运动性
一、视像性
“看见的世界”。“肖似代码”,有意味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直感中获得满足。
视觉元素:色彩、光线、构图、人物
等银幕造型。
色彩造型
人物造型
二、运动性( Moving picture)
1客体运动:拍摄对象的运动
2主体运动:摄影机的运动。机位距离、角度、焦距的变化。
3主客体复合运动
4蒙太奇运动:画面组接切换产生的运动
三、运动性与视像性的关系
空间状态与时间变化,运动中的造型和造型中的运动。
第二节 *真性与假定性
一、*真性
——真实感、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
直观的真实:形式与表象的真实
内在本质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 的逻辑。
二、假定性
假定性
——创造性、人为性、主观性。非自然、非现实性形态。
“假定性是艺术家的伟大的同盟者。”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a 时空的假定性
b 冲突的假定性 c 造型构图的假定性
d角色的假定性 e 声音(音响)的假定性。
三、*真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一、各种艺术门类手段与媒介的融合
电影与文学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绘画雕塑
电影与音乐
二、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融合
“视觉列车”。造型与叙事艺术。
“摄影机捕捉瞬间,把瞬间从延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抽区和分离出来,强调意义,使之成为审美对象。电影的本质特征是空间 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
靠镜头画面叙事,具有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结构中的时间和时间链条中的空间。
三、艺术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电影的商业性。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
投入、产出与回报。市场流通,经济效益与票房价值。
企业化生产,机械复制。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创造与消费、超越与媚俗。
电影的技术性
“影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视听艺术的发展史,也是影视技术的发展史。它是批着现代科学技术戎装屹立于艺术之林的。”
起源照相术。照明师、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布景设计师。
材料:胶片、影带、声带、摄影、照明。电脑成像。
传播媒介:放映机、银幕。影碟、多媒体。
第二章 电影语言(上)
——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 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美]梭罗门、[法]麦茨
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画面的形成取决于镜头的运用。电影语言的问题是如何运用镜头组织拍摄画面的问题(“摄影笔”的问题)。
1、镜头的距离
远景。远距离,大视野。介绍环境背景、渲染气氛。
全景。表现人物动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中景。注意力引向人物,环境空间小。
近景。主体局部,面目表情及情感变化。
特写。特定局部占整个画面,视觉冲击,强迫注意。突出与强化作用。
2、镜头的运动
推
拉
摇
移
跟
3、镜头的角度
平拍
俯拍
仰拍
4、镜头的视点
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
机位与轴线:
顶角机位、平行机位、正、反打机位。
跳轴与反跳轴。
反跳轴原则是摄影机机位设置的一条定律,为保证摄影对象在空间中的正确位置、方向的统一,使观众得到正确的空间结构顺序,需在轴线的180度之内设置摄影机角度。跳轴是指越过轴线安排机位。
5、镜头的焦距
标准镜头
短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
第二节 蒙太奇
蒙太奇概念——法文“montage”,原建筑学术语,组装、装配、构成。指镜头、画面、声音有机组合的方式手段,通过连接、组合。构成时间空间的统一性、连贯性、完整性。
“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是由它的素材即一段一段的胶片剪辑成的。”——普多夫金
蒙太奇是电影的思维方式,具有文法、表意、修辞意义。
一、蒙太奇的功能、作用
叙述故事——组织富有戏剧性的素材,形成完整的事件、情节。连接的手法技巧:无技巧切换;有技巧切换。
表达思想——运用画面间的隐喻、对比、象征等关系来表达思想情感、阐发意义。
创造时空、运动和节奏——自由的虚拟的时空。蒙太奇运动。画面节奏与叙事节奏。镜头组合时间长度、运动速度、幅度和强度。
二、蒙太奇的分类: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修饰蒙太奇
1、叙事蒙太奇
顺接式: A、B、C……
平行式:A123、B123、A345、B345……
交叉式:A1、B1、A2、B2……
颠倒式(或插入式):Z、A、B、C……;
或A、X、B、C、D、X、F……
2、表现蒙太奇
抒情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
思想蒙太奇
3、修饰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
类比蒙太奇
排比蒙太奇
第三节 巴赞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概念
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的美学特点:叙述的完整性、*真性;表意的丰富性;画面的开放性。
长镜头与蒙太奇的关系
第三章 电影语言(下)
——电影的非独特元素
构图、色彩、声音
第一节 构图
一、构图及其意义
构图指影像画面的构成,画面内一切视觉元素(可见物)的安排、配置、比例关系。如人景物的位置、大小、远近、透视关系等。
构图的意义:建立兴趣中心;引导观众注意力,吸引观众视线。演绎画面内容。
构图的基本组成部分:主体、陪体、环境。
二、构图的方法和原则
1、构图的方式方法:
平衡/非平衡构图
封闭式构图/开放式构图
2、构图的原则:
叙事性原则
表意性原则
修辞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三、场面调度
1、解说
原戏剧术语,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位置、行动路线、交流表演活动所做的艺术安排、处理。引入电影创作是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如场景的设置、演员的位置、行动路线以及摄影机的运动。
电影场面调度两层次:演员调度、镜头调度。
2、场面调度的作用和方法
构成银幕画面,寻求造型美。
刻划人物性格,揭示内心活动,渲染环境气氛,寄予思想哲理。
纵深场面调度;重复性场面调度;对比性场面调度;象征性场面调度。
第二节 光影和色彩
一、光影
1、光源:自然光与人工光
2、光线三元素;
♦质量——柔光与硬光
♦ 方向——前置光、侧光、背光、顶光、
底光
♦强度——强光、弱光
3、照明方式
三点照明与自然光效
高调照明与低调照明
二、色彩
色彩的美学
色彩的处理配置
色彩的基调
第三节 声音
一、声音的构成:人声、音响、音乐。
◆人声:对话、独白、旁白。
◆音响:自然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音乐:声乐、器乐。
二、电影音乐的特点与作用:
◆从属;共融;简明;非连续性。从属画面,与画面平行协调、共融。分段陈述,间断出现。音符歌词较简单明了。
◆抒发情感;参与叙事;展示时代、地域、环境;表达思想、创造节奏。
三、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声画同步(声画合一)
声画分离
声画对位
静默(无声)
第四节 电影符号学
电影的符号学性质。“肖似代码”。
强编码符号与若编码符号。
电影符号的编码形式:具象层面、抽象层面、审美层面。
结构。麦茨的八大组合段。
第四章电影艺术发展概略(上)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及早期探索
一、最初的实验发明
●从诡盘、电影透视箱到活动的摄影机
●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
●早期电影的纪实风格
●梅里爱:电影与戏剧的联姻
二、鲍特和格里菲斯的贡献
鲍特 剪辑手法的确立
格里菲斯(1875—1948) 现代电影观念的奠基者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的贡献:
将独立的镜头组成段落,形成电影特有的节奏和叙事性。
平行蒙太奇与“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叙事模式。
特写、闪回、分割画面等拍摄技巧的运用。
第二节 电影的成长与成熟时期
一、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
⒈ “库里肖夫效应”
⒉ 维尔多夫的“电影眼睛理论”
⒊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
⒋ 爱森斯坦的对比蒙太奇
蒙太奇学派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前苏联的艺术家群体,认为“蒙太奇原则是电影特性的基础”,对蒙太奇理论与实践做出过贡献。
该学派代表人物有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多夫。
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带领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室做的剪辑实验 ,将影帝莫兹尤辛毫无表情的面部特写与不同镜头组合,产生不同意义。
面部特写 一杯羹------饥渴
一具尸体----忧伤
嬉戏的小女孩----慈爱
结论:有目的地将不同镜头加以并列,可以获得新的涵义、新的艺术特质。
维尔多夫:“我是一只眼睛,一只机械的眼睛……我从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协调宇宙中个别的或所有的点,由我主宰它们的立足之地。如此这般,我创造了认识世界的新观念。”
普多夫金:“分散的镜头犹如分散的词汇,必须组成句子才具有完全的意义。一部电影是一系列影像的组合,并非是仅仅自成一体的个别镜头。镜头之间必须相互建立
联系,才能实现电影叙事。在银幕上对真
实事件用特定的方式予以描述,使它有别于事件本身,这就使电影成了一门艺术。
——《电影技术和电影表演》
二、好莱坞电影的崛起
好莱坞:电影经营的乐土
制片厂制和明星制
默片时代的喜剧片:卓别林与基顿
三十年代好莱坞的类型片:
西部片; 科幻片;歌舞片;侦探片
西部片的经典模式
最富于美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特点;植根于美国西进的历史。以广袤奇险的西部旷野为背景。写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文化殖民主义倾向。
模式化的情节和人物:铁骑劫美、英雄解困、除暴安良、打斗枪杀。智勇双全的牛仔、警长;杀人越货的盗寇草莽;妖魔化的印第安人。
西部片的发展:50年代的殖民文化心理批判,60年代后的反英雄化过程与历史文化反思。
歌舞片
舞蹈与歌唱的融合(以歌为主或以舞为主)。歌剧式的舞台空间与大型舞蹈场面。
喜剧气氛。叙事的真实性与歌舞的抒情性。
第一部歌舞片:《爵士歌王》(1927)
歌舞片的经典之作:《雨中曲》(1952)
科幻片:科学幻想与恐怖
飞动科学想象,展现世界奇观,反思现代科学,感受震惊体验。
内容构成:科学与生命伦理;史前探险与外星人挑战;超自然力威胁。
好莱坞第一部、影响最大的科幻片:《弗兰肯斯坦》(1931,环球公司)
当代美国影坛著名科幻三杰:斯坦利·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乔卢·卢卡斯。
第三节:电影的发展与创新 ——二战后的现代电影
现代电影更具有人文性,关注社会、哲学、人生。现实、历史与文化思考,较少娱乐性。
形式上的反亚里斯多德式。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或辐射式结构,变封闭式明确表意为开放式自由诠解。
影像本体显义;非逻辑组合;跳接;潜意识自由联想。
《公民凯恩》(1941):传统向现代的转折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
◆内容题材的真实性。取材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日常性、纪实性美学原则。两大口号:“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 。
◆生活流的结构,反对戏剧化模式与人为编织的矛盾纠葛。
◆实景拍摄;自然光;拒绝明星制,雇佣非职业演员。
2、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7 最全面彻底贯彻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的影片。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50 真实客观的叙述,深刻而理性的社会批判。跟拍、固定镜头和慢移动镜头;非职业演员。
二、法国新浪潮派与左岸派
新浪潮派:1959年法国嘎纳国际电影节,若干部由法国青年导演拍摄的影片,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表现形式令观众耳目一新。此后四五年间大约有200多位电影新人推出他们的新作 1962年《电影手册》在特刊上正式使用“新浪潮”来概括这次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最初作为批评家集结在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麾下(故称电影手册派)。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是著名电影理论家,也是新浪潮派的理论导师。
新浪潮派理论主张
●强调电影的纪实本性。
●运用长镜头与景深镜头保持时空的完整性避免蒙太奇的强制切割。
● “作者电影”理论
——摄影机如同作家手中的笔,书写创作者的个性。拍电影就是写作。电影是个人化的导演艺术,其真正作者是导演。电影是创作者个性的表现,是导演对生活的理解阐释。确立导演中心地位。
新浪潮派创作特点
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反映世界的荒诞性、非理性。当代都市人的处境、心态。强烈的主观性和悲观色彩。
随意性和即兴性特点。非线性叙事结构,时空表现更为灵活。以跳接、快速剪接取代化入化出、淡入淡出。
跟拍、抢拍和长镜头等拍摄手法,自然、*真、偶发的纪实风格。
代表人物:戈达尔(《筋疲力尽》1963)、特吕弗(《四百下》1959)
戈达尔的电影
“今天的艺术,那就是戈达尔;今天的电影,那就是戈达尔。”
戈达尔以存在主义哲学认识理解生活,对人物行为的动机、社会和心理因素不做任何解释,以展示生活的荒诞、无逻辑。
打破事件的因果连接,即兴自发地表现事物的真实面貌。跳接的手法。
法国左岸派电影
左岸派形成于50年代末,主要代表人物有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罗伯·格里耶等。由于居住在塞纳河左岸,故称“左岸派”。该派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探索上比“新浪潮派”更具有实验性。
“左岸派”电影的艺术特点
“左岸派的题材围绕两个纲:一是错综交替地表现时间,一是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克来尔·卢克佐
展现现代资本主义的异化境遇,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表现回忆、记忆、遗忘、潜意识等主题。
意识流电影。打破传统的时空观,以闪回、跳跃的结构连接过去与现在、想象与现实。建构错综复杂的心理时空。
讲究构图与用光效果。拓展声音空间。独白、旁白、对白的魅力与音响的设计。
左岸派电影代表人物阿仑·雷乃
雷乃的电影被称为意识流电影。
时间与记忆的主题;以心理活动的非连续性取代叙事的有序性;用倒叙、闪回、跳接手法将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
代表作《广岛之恋》(1959)平行对位的时空:1958年广岛—1944年内韦尔。内视线(回忆)与外视线(现实)交叉。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雷乃的电影创新与探索
注重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的探索。时空艺术的独特处理——重建属于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画面造型;有效利用画外音。
“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重建故事,而是和角色一起从内心经历它……现实永远不全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和体察双重类型的混合。”——阿仑·雷乃
相关连接:法国二十年代的电影探索
印象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纯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
印象派电影
受印象派绘画影响,注重主观印象和感受,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以风景和背景为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与情境氛围,视觉形象和拍摄角度新颖奇特。
代表人物:德吕克、莱比埃、冈斯等。
先锋派电影
纯电影:“让画面主宰一切”。讲究画面效果,突出造型美,通过快速组接独立的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运动。追求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
达达主义电影:无主题、无情节,追求离奇怪诞的效果。
超现实主义: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将心理欲望搬上银幕,显示梦幻和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现实场景与怪诞的、象征的场面相交织,表现主观世界的扭曲、混乱。
三、新浪潮派影响下的现代主义电影
(一)新德国电影
“奥伯豪森宣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宣言。1962年2月28日,德国奥伯豪森市举办第八届西德电影短片节。来自慕尼黑的一批年轻导演起草宣言,要求与传统的商业电影决裂,创立德国新电影。二十余位导演在宣言上签名。
新德国电影的两次高潮: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施隆多夫、法斯宾德等。
施隆多夫与《铁皮鼓》(1979)
施隆多夫:德国新电影第二代导演。运用新浪潮派虚构与纪实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二战后的德国现实。
《铁皮鼓》新德国电影的重要代表作。独特的视角与夸张、怪诞、变形的手法。对成人世界的拒绝,暴露德国社会众生相。被称为“冲击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电影”。
法斯宾德的“好莱坞式德国电影”
法斯宾德(1946-1982)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将好莱坞的叙事技巧与深刻的历史内容、清醒的理性批判相结合,创立“好莱坞式德国电影”。
“我想拍的是这样一种德国电影,它尽管也具备好莱坞的特征,但是不象它那样虚假骗人,它们应该同时是能够对体制进行批判的电影。”
代表作:“德国女性四部曲”(《马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洛拉》、《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
(二)意大利、瑞典的现代主义电影
安东尼奥尼:
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从新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打破传统叙事规则,以心理意绪或哲学观念为核心,侧重展示纷繁的意识或潜意识。
“无情节电影”:事件的非逻辑组合,空镜头的使用,松散的结构与缓慢的节奏。
代表作:爱情三部曲——《奇遇》(1960)
《夜》(1961)、《蚀》(1962)
费里尼的电影
“费里尼色彩”:自传因素,表现切身体验、叙述个人经历。
费里尼电影的美学风格:自传因素;感伤的幽默风格;幻想的超现实主义的银幕世界。
《八部半》(1963)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电影,展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无望混乱的内心生活。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内心生活视觉化。
“我想叙述的是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
“断断续续的精神分析、杂乱无章的自我反省。”(阿克艾梅)
“银幕哲学家”—英格玛·伯格曼
瑞典现代主义电影大师,最早运用意识流等复杂的电影语言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哲理思考,开现代哲理电影先河。
孤独的主题,封闭的世界,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关怀。“灵魂的电影。”
《第七封印》:以圣经故事隐喻世界末日的到来,对上帝的存在发出质疑。
《野草莓》:意识流电影的经典之作。自我反省、自我审判的过程。大量直接的心理画面,梦境与现实交织并行的复调结构。
美国新电影
六七十年代纽约出现的一批电影新人,主创人员是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培养的有才华的导演兼剧作家。
创作融新浪潮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制作风格为一体,含蓄叙事,关注社会政治、历史、伦理等问题,注重人际心理关系和内心矛盾。叙事与内省相结合。
代表人物:马丁·斯克塞斯、奥立弗·斯通、斯派克·李。
4. 艺术电影是指什么_
所谓艺术电影即,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僭越规范,冒犯常识。毋庸讳言,其探险与拓荒多有落败,甚至迷失,但正是他们在不断地拓展电影世界的疆土。而当艺术电影的实践一经成功,主流商业电影便立刻将其经验吸纳。
又叫Art Film,Art Movie。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就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西方文艺理论认为,在艺术创作上青年人是艺术的革命者,中老年人大多是艺术的保守者。究其主要原因,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而人的精力和创作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商业电影本身就是由艺术电影发展而来,是一种更为成熟的电影创作行为。电影艺术的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丑、美的定义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因而对于电影艺术欣赏,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
艺术电影的概念常常被用于特指二战之后(并持续到至今)的叙事电影,它们展现了全新的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观众作为对象。它们中绝大多数出现在欧洲,并于欧洲战后五十年地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直接相关。
斯蒂夫·尼尔对“艺术电影”提出了一个“本文式”(textual)的定义,该定义将强调人物性格和视觉风格,抑制动作性和关注内在戏剧冲突当作艺术电影的突出特征。他指出:“艺术电影的倾向于强调视觉风格(具有个人化视点特征的关注方式,而不是制度化的奇观),对好莱坞动作性的抑制以及对人物而非情节的强调,对人物内在戏剧冲突的强调。一种不同的文本估价依照新的符码来进行,这种符码在画面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与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的区别。在动作和状态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同的等级,动机的不同秩序支撑着两者的关系。……艺术电影以本文状态为其标志,而本文状态又由作为宣传式的特征在影片中表达出来,因此也强化了作者的声音(和画面)。由于部分地派生自另一共识作用(其本文区别于好莱坞制作地本文),艺术电影的准确特征具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差异性,因此,它们与好莱坞电影一同变化,其支配性或本质性特征在不同时间里感知和表达出来就各不相同。”
5. 什么是电影艺术主要的叙述表现手段之1
电影中的叙述表现手段:
【电影剧作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指文艺创作中运用的各种具体艺术手法。电影是以视听结合语言和时空自由变化特性为艺术表现手段。电影剧作表现手段即指电影剧作者在对电影语言、电影艺术特性及其规律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在剧作中所运用的视听结合、时空变化等电影艺术思维方式。
【主观式叙述】
是从叙事方式或视点结构的角度着眼的一种结构形式。指电影剧作中将某个人物置于类似“第一人称”的地位,并以其口吻和视角来叙述事件和结构情节的方法。主观式叙述的叙述者常常是影片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其他人物(如影片《红高粱》);叙述的内容可以是曾经发生的事,可以是正在发生的事,也可以是过去的与现在各种事件不同时态的交叉。它们都是人物所闻、所见,通常以主观叙述者的画外音的形式来导引画面的实现。叙述有着明显的主观性和感情色彩。
【客观式叙述】
从叙事方式或视点结构的角度着眼的一种结构形式。将电影剧作中某个人物置于类似“第三人称”的地位并以其口吻和视角来叙述事件和结构情节的方法。这种叙述方法中,讲述者可以是事件的参与者,但更多时候是旁观者,叙述带有更多的客观描述性,表现方式上更为自由,更易于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再现生活。有的影片人物和情节虽然是通过剧中人物回忆方式叙述出来的,然而就其性质看,其叙述内容仍是客观的。同时,客观叙述中也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态度。客观式叙述还有一种“全面性”的含义,即剧作超然局外,可自由地看到一切人和事,称为“上帝视点”、“万能视点”。
【主客观交替式叙述】
电影剧作中客观叙述与主观叙述交叉进行方法。剧作在作者叙述中不断插入人物的回忆、想象等,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视点在客观、主观之间转换,兼有客观叙事性和主观抒情性作用。通过两种不同方式的交叉叙述,推进情节发展。它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结合起来,形成多时空跳跃的剧作结构。剧作时空的跳跃性缩短了时间跨度,带来叙述形式的变化和内容的扩充。叙述中主客观视点转换要有清晰性,避免叙述和表达上的模糊和杂乱。
【多角度叙述】
是剧作主观式叙述方法的变化和发展。由几个剧中人从不同角度共同说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由此形成对同一对象的多角度描述,达到对事件和人物比较全面完整的描写和刻划。特别是用来表现复杂的事件和复杂的性格时,虽然不同人物的叙述都可能带有个人色彩,然而正是这种“主观”的集合,加强了影片总体叙述的客观真实性。也有另一种情况,多角度叙述不完全在于求得完整性和真实性,还要表达某种整体寓意性或引起异议。
【闪回式叙述】
电影剧作中描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时,插人对这事件追叙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补充叙述那些属于整个情节链条中重要环节的往事,以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使观众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随着电影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闪回式叙述手法的运用大量和经常地转入人物的内心,重点已不在对某件往事的追叙,而是表现人物对事件的心理反应、事件和动作的人格心理动因,进而产生了电影剧作的心理结构。对比较复杂的闪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叙述的清晰性。
【夹叙夹议式叙述】
电影剧作中叙述过程中夹带议论的方法。伴随画面的变化,作者对所描写的情节、人物以画外音的形式进行解说、评价和议论。这种方法有利于观众直接感受作者的态度和理解影片内容。作者的议论不是对画面已表达内容的重复,而是对画面内容的强调、补充、深化和强化,或揭示画面难以呈现的人物内心活动、情绪状态和揭示画面的某种寓意,也可用来增强影片的哲理性和政论性。议论应与画面内容和谐一致,力避冗长。善于对应社会心理的关注点,即能耐人寻味。
【平行式叙述】
电影剧作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动作、事件和情节线索的并列平行表现。其基础是平行表现的不同动作的统一目的性和结构完整性。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动作,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动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不同动作都可以平列起来表现。它们虽按各自逻辑发展,但彼此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互为衬托,统一于剧作完整构思。这种方法有益紧凑剧情,强化冲突,有益叙述较为复杂的情节内容和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益形成对照和比较,产生比喻、对比等效果。
【交叉式叙述】
是平行叙述的一种发展。指电影剧作中两上或两个以上平行动作或场景的交替展现。与平行叙述的不同,在于交叉叙述特别强调平行动作在时间上的同一性和快速交替性,以及动作最终的同一归宿。常用以表现各种惊险场面,增强观众的悬念感。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蒙太奇】
原是法文建筑学上的一个词的译音,是装配和构成的意思。这个词被借用到电影中来。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它公认的含义是:在电影制作中,导演需要把整部影片的内容分成许多不同镜头,分别拍摄以后,再依照原来的制作构思,将分散的镜头有顺序地剪辑组合起来,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这种技巧就叫电影蒙太奇。
通过相同或不同的电影元素的结合而产生新的含义,即实现电影元素的艺术组接,这是蒙太奇最本质的涵意。由此可以确认广义蒙太奇的概念,即:蒙太奇首先是电影创作的总体思维原则。蒙太奇不仅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蒙太奇的单位也不仅是镜头,它可以是大于镜头的段落,也可以是镜头内部的不同构成元素。它包括镜头之间声音与声音、画面与声音、色彩与色彩等蒙太奇的关系。镜头内部多项主题的并存、不同色彩的对比、光亮暗影的配置等表现形态以及影片的总体构思和结构方式直至剪辑艺术,都应当归入蒙太奇范畴。蒙太奇有着多种艺术功用:对电影的各种组成元素衔接组合,对电影的时间、空间进行艺术再创造,形成艺术节奏,使电影产生诗情画意,深化思想内容等等。
【蒙太奇思维】
电影思维的核心,电影艺术创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思维原则和思维方式。特别是电影编剧和导演在进行剧本和影片创作构思时,必须具有总体把握剧作内在联系和未来影片结构样式的宏观角度,具有将各种艺术表现元素做全局性的、全局与局部相互关联的、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辩证统一的完整银幕视听形象布局的自觉意识。
【心理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手法之一。通过各种内容镜头的对列、交叉、穿插等组接方式和声音与画面(包括黑白与彩色)的各种结合方式,直接而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片断的、跳跃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如人物闪念、回忆、梦境、幻觉、想象、思索甚至潜意识活动等。形象表现带有人物强烈的主观色彩。对这种手法运用的评判没有固定样式规则,常常要与一定的接受效果相联系,看其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是否贴切,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是否恰切地显示着某种寓意,等等。在电影与观众互动的途程中,心理蒙太奇也出现了主观性表现与客观性表现相融合的趋势。
【隐喻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的手法之一。即传统的电影比喻手法。其最基本的形式是,将两个有相似点的不同内容的镜头(画面)衔接并列表现,从而产生一种比喻意义。电影发展百年以来,简单化、表面化、晦涩的和某些陈旧的比喻手法已被逐步抛弃,同时,隐喻蒙太奇仍在运用,在更自然、新颖手法的追求中,有了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新的发展。
【对比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的手法之一。通过镜头、场景、段落之间在内容上(如贫与富、生与死、悲与喜、正义与邪恶、成功与失败等迥然不同的形象)或形式上(如景别大小、角度俯仰、光线明暗、色彩冷暖、声音强弱、动与静等对立的表现元素)的强弱变化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等效果,以强化表现内容、情绪和思想,或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有时,平行蒙太奇与对比蒙太奇交织在一起,但其中仍有一个起着主要的作用。如影片《大清炮队》中,一面是炮台将陷落,爱国将士做最后拼搏,一面是总兵府正开庆功会,总兵等人洋洋自得……,显然,这里主要不是在叙述情节,而是重在对比。对比手法,包括一定蒙太奇结构(镜头、场景、段落)中的形象诸方面的自比。
【叙述性蒙太奇】
秉承艺术的再现性原则,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进程为表征的蒙太奇类型。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叙述原则。它要求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关系、因果联系切换与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展现动作的连贯性,推动情节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剧情。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观众的成熟,“叙述”的面貌有了很多变化,单一的“叙述”虽然还存在,但在过程叙述中更多地蕴涵意义,成为了叙述性蒙太奇的深层要求。
【平行蒙太奇】
叙述蒙太奇的一种基本手法。指两条或两条以上情节线索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或叙事主题中。常见情形有: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平行表现,如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一面是瓦斯科夫在指挥战斗,一面是女战士奔跑在回去报告的路上;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平行表现,如影片《南征北战》中,我军与敌军同时争夺凤凰山摩天岭主蜂;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平行叙述,如影片《淮海战役》中,在某个时空,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在另一个时空,我中央举行“五大”书记会议。作为电影平行思维结构艺术,平行蒙太奇也注意从视觉造型方面做探索,如不同情节的银幕画面分割表现等。
【交叉蒙太奇】
叙述蒙太奇的一种基本手法。是平行蒙太奇的发展。平行蒙太奇注重于平行表现的情节线索的总体一致性、剧情或事件的内在联系。交叉蒙太奇注重的是它所并列表现的情节线索的严格同时性、相互依存性和交替表现的快速频繁性。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或决定另一条或数条线索的发展,彼此制约,这种手法以激烈紧张的气氛、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悬念感,牢牢掌握观众情绪。
【表现蒙太奇】
秉承艺术的表现性原则,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强化艺术的表现性色彩为主旨的蒙太奇类型。它的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重在表现寓意,揭示含义和突出地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情绪和心理。传统的表现蒙太奇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连镜头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产生单独镜头本身不具有或更为丰富的含义。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观众观赏能力的增强,表现蒙太奇的表意方式越来越多样,各种电影元素都可以通过决心构思在表现蒙太奇的各种手法中发挥作用,促发激情,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思考。
【连续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的一种基本手法。指电影叙述按单一情节线索的自然进程做连续性安排,动作、情节、人物情绪表现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发展。电影中大量的叙述就是靠这种具有清晰和细致特点的传统蒙太奇手法。但这种手法有时容易造成冗长缓慢的感觉。在电影与观众双向联系的历史发展中,连续蒙太奇的叙述节奏发生了变化,有时也与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手法交互使用,并融入某些表现蒙太奇因素。同时,其情节叙述过程被越来越多的赐予意义。
【重复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手法之一。蒙太奇结构中,富有各种寓意性的镜头、场面以及电影艺术的各种表现元素在一定艺术构思中反复出现,产生独特的寓意,表达某种哲理,并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等艺术效果。它是艺术中的重复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重复蒙太奇的运用,一是采用从内容到形式完全重复的方式,达到突出意蕴、渲染氛围等作用;二是通过事物形式上的重复来突出事物的内容和本质,强调人物命运、性格、心理的变化,以刻划人物形象,丰富哲理意蕴,深化主题。
【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6. 如何理解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20世纪诞生的一种艺术类别。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银幕形象,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一般而言,电影是一种综合了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性艺术,电影还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不仅如此,电影还是一种由纯视觉艺术发展而成的视听艺术。蒙太奇是电影最基本最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电影的蒙术奇,除了镜头内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外,还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关系,由此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电影还可称为时空艺术,它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能将各种形式的时空组合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现物质世界的时间、空间关系。银幕上的世界是一个特殊的时空复合体。电影是各类艺术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导演是影片摄制的中心,他必须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进行全面设计、总体构思,充分调动各个艺术和技术门类的创造性,共同完成影片创作。
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发明于19世纪末期,由最初被认为是“小学生的玩意”、“奴隶们的娱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而构成的艺术样式。其特征是:
集体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
利用现有的一切艺术表现手法。电影有含文学成分的描写和结构,有含戏剧成分的对话、内心独白、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有含音乐成分的歌曲和与画面融合的视觉形象;
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电影的构成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表达、表现世界各国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但是,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汇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
正因为如此,作为艺术的电影,虽然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之后的最新最年轻的艺术,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正式公映自己制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获得成功至今仅百年的历史。而古老传统的艺术,其中有的已经历了上千或数千年的沧桑,它们问世的时日,就连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无从稽考。电影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它只能算个小弟弟。但是它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最年轻的艺术——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魁力,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与世纪同龄的艺术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于它年轻,有它自己的优势。因为电影不仅是诞生于古老传统的艺术之后,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这些艺术的所长而又扬弃了它们的所短,有机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多种艺术门类的有机综合,是电影艺术最突出的美学特性,综合性是电影美的本质所在。
早期的电影研究家们从电影像谁这一命题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基本持性和电影美的奥秘。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得的结论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也有的认为电影像绘画,还有的说像音乐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便有“可见的文学”、“电影诗”、“视觉交响乐”、“沉默的旋律”诸如此类的说法,试图从电影美学的层次上对电影美的本质作出界说。这些见解虽知其相对的合理性依据,但在今天看来,其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则是显而易见的。电影既像谁也不像谁,电影就是电影,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电影中包容了文学的因素,因为它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广泛吸取营养,如从诗中汲取抒情性,从散文中汲取纪实性,从小说中汲取叙事性。在叙事手法上又借鉴了文学中的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外部描绘和内心剖析以及多种形式的结构原则等。总之,无论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叙事的方式,电影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而具有文学的因素。电影中存在的戏剧因素,表现在演员表演、场面调度、矛盾冲突和悬念等一系列艺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电影中的音乐因素,表现在通过旋律配合画面,以营造环境氛围、渲染情感和节奏变化。至于电影中的绘画、雕塑、摄影等因素,不仅表现在造型性和视觉再现性上,对构图、色彩和光影的处理上,借鉴了这些艺术的经验,而且电影中的许多专用术语如画面、色调、影调、镜头、焦距等等,也都是从这些艺术中借用过来的。
电影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到叙事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学的因素。但文学进入电影’,由于受电影的制约,经过消化、融合,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而非电影加文学。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和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有质的区别。因为尽管电影广泛借鉴文学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但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学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学形象,而电影则是通过画面和音响以及电影所独具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来塑造银幕形象。作家用语言来写故事、写人、写人的灵魂。文学形象是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给读者以联想,银幕形象则是通过可见的画面和可闻的声音具体地直接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可见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决不是电影加文学。
电影从绘画中吸取营养,包括构图、光影、色彩、线条的运用和处理,具有绘画的因素,但绘画进入电影并非电影加绘画,电影中的绘画因素受电影制约,与绘画艺术有质的区别。绘画再现生活的手段是线条和色彩,电影的手段是画面,并且有声音与之相配合。绘画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动为静,静中见动,不能表现对象的连续运动,银幕中的造型形象则始终是不断变化着的连续运动的造型形象。
电影从戏剧吸取营养包容了戏剧艺术的因素,但戏剧进入电影,因受电影的制约被消化融汇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并非电影加戏剧。电影的时空观念和处理同戏剧的时空观念和处理有着质的区别。舞台空间是固定的,银幕空间是不断变化的。舞台时间是现实的物理时间,银幕时间则可以自由延长、压缩、停滞的非物理时间。因此戏剧的时空表现受到限制,而银幕的时空表现则有很大自由。不仅如此,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也存在着质的区别。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共时共地,同时完成,这是戏剧表演的特点;而电影表演则是另外一种情形:表演者在场表演,欣赏者缺席;欣赏者在场欣赏,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不可能共时共地,也不是同时完成。因此,这就决定了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门艺术进入电影,同样要产生质的变化,凡此种种,说明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不是各门艺术简单地相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化合的有机的综合整体。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正因为如此,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电影,它克服了传统的纯时间艺术难以充分表现空间和传统的纯空间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与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现时间又可以充分表现空间,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现潜力和艺术可能性。由此也不难看出,包容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电影的综合性实质,还在于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它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7. 什么是电影艺术风格
整体,包括:故事性、叙事方法(结构)、拍摄手法、摄影、艺术风格、演员、服装、音乐、场景、台词……等等,因为电影是门综合艺术。
8. 什么才叫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含义
又叫Artist Film,Artist Video。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就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艺术电影特指
艺术电影的概念常常被用于特指二战之后(并持续到现在)的叙事电影,它们展现了全新的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观众作为对象。它们中绝大多数出现在欧洲,并于欧洲战后五十年地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直接相关。
斯蒂夫·尼尔对艺术电影的定义
斯蒂夫·尼尔对“艺术电影”提出了一个“本文式”(textual)的定义,该定义将强调人物性格和视觉风格,抑制动作性和关注内在戏剧冲突当作艺术电影的突出特征。他指出:“艺术电影的倾向于强调视觉风格(具有个人化视点特征的关注方式,而不是制度化的奇观),对好莱坞动作性的抑制以及对人物而非情节的强调,对人物内在戏剧冲突的强调。一种不同的文本估价依照新的符码来进行,这种符码在画面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与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的区别。在动作和状态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同的等级,动机的不同秩序支撑着两者的关系。……艺术电影以本文状态为其标志,而本文状态又由作为宣传式的特征在影片中表达出来,因此也强化了作者的声音(和画面)。由于部分地派生自另一共识作用(其本文区别于好莱坞制作地本文),艺术电影的准确特征具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差异性,因此,它们与好莱坞电影一同变化,其支配性或本质性特征在不同时间里感知和表达出来就各不相同。”
艺术电影的观众取向
具有“国际化”的观众取向,它的市场战略是达致许多国家的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针对地区性市场。……字幕(而不是配音)作为艺术电影的标准方式要求观众容忍异族的语言和文化。虽然艺术电影不一定使用外国语言(对美国观众而言是使用英语以外的任何语言),但艺术电影的观众的确被期待接受“跨文化”(intercultural)和“内文化”(intracultural)的交流。跨文化的交流往往以欧洲为源头,并将艺术电影与其他高雅艺术(如古典音乐和歌剧)联系起来。
9. 电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其他艺术门类有什么关系或区别与联系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电影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什么是电影艺术扩展阅读:
在电影百年的历程中,创作启发理论,理论推动创作,成为一个交互发展的过程。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
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