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 1919_1930德,美,英,法的表现主义的风格
http://www.mtime.com/my/timzhai/blog/393655/
http://msn.mtime.com/my/418964/blog/272612/
『贰』 什么是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电影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盖努茵》,《三生记》,《泥人哥连》,伊门多夫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克得,1964年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是大师瑟夫•博伊斯的门生。60年代,伊门多夫参加了博伊斯倡导的“行为艺术运动”,然而很快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在别的地方,于1977年开始架上绘画的创作。七十年代末开始,与巴塞利兹、吕佩尔兹、里希特、基辅、波尔克、彭克等人,共同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潮流。伊门多夫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德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 画家约尔格•伊门多夫是当代德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政治性最强的艺术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创作“德国咖啡馆”绘画系列,描述对两个德国现实的印象,随后创作的“德•弗勒咖啡馆”绘画系列反映伊门多夫与自己的榜样和朋友的关系《演皮影戏的人》,《蜡人馆》(1924),《圣女贞德的激情》(1928)。
『叁』 电影史:简述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是从1919至1924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的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焦虑、爱和憎的情绪。布景高度失真变形、摄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阴沉朦胧,表达的共同的主题是谋杀、死亡和暴力,描绘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悲愤、痛苦和恐惧。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蜡像陈列馆》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后续发展出了两个分支流派:街道电影和室内剧电影。街道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格吕纳《街道》、派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梅育尔《后楼梯》、罗布辟克《圣苏尔维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贱的人》。
『肆』 下面哪一项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C.吸血鬼,其他都不是德国的。
『伍』 表现主义电影流派的定义
表现主义电影通常通过恐怖、灾难、犯罪等题材,运用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的素材,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和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以夸张的表演方式反映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美学纲领,他们对国 内的动 荡、日渐倾向极权主义的政治局势和艰难的经济状况极端不满;同时,他们也反对资产阶级传统艺术,主张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和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要求深入揭示人的灵魂,强调表现主观的现实,实际即表现艺术家自己。
最重要的一部表现主义电影作品,是由C.梅育和H.雅诺维茨编剧、R.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影片故事是离奇的,主人公是变态的,活动空间是荒诞的。为了取得所追求的效果,它的创作者们用取景角度和光线照明使物体影像变形,同时,为达到与奇异画景的和谐,演员的化妆是奇特的,服装是奇特的,表演也是造作的。其他表现主义的作品还有:《盖努茵》(1920,导演R.维内)、《从清晨到午夜》(1920,导演K.H.马丁)、《托尔古斯》(1920,导演H.柯贝)等等。
1921年,F.朗格拍摄了影片《疲惫的死》。有人称它是表现主义电影继《卡里加里博士》后的又一重要作品,有人则称它是“新浪漫主义电影”,并且追溯到前一个10年里的《布拉格大学生》和《泥人哥连》。所谓新浪漫主义电影,是指它的主人公是神话世界或未来世界里的人,他们的命运被一种玄妙力量所支配,自己无能为力。这种宿命论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朗格的后来影片中。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再一次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进而通过个人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陆』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电影语言方面革新,用大量心理化语言,通过电影手段表现心理对吗
对,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6)什么不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扩展阅读:
表现主义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它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来与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区别。
『柒』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特征急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1908出现在绘画和剧场的一种风格。
绘画——籍由极度的扭曲, 不写实的图案来表达内在的情绪。
剧场——夸张的布景, 扭身歪脸的表演方式, 夸张的姿体及舞蹈。
故事——幻想或惊讶的故事。
『捌』 表现主义电影的简介
学艺术如果不知道德国表现主义,是不能原谅的,这个学派时间虽然不长,却广泛地影响到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曾喜爱并尝试过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再一次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进而通过个人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1. 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 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1. 源于绘画:在1901年巴黎举办的一场画展中,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组油画作品的总题名就是《表现主义》。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走向抽象主义的道路。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2. 超现实倾向: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3. 哲学渊源:来自于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斯特纳的神秘主义。
4. 社会背景: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他们思考的驱动力来自于战败后德国破败的现实,工业社会的冷漠资本膨胀对人的异化塑造了他们思考的姿态——面向共同的人类精神世界发问。在表现暴力、谋杀和死亡的主题时,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类的愿望。当时的德国中产阶级对现实不满,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助长了表现主义的发展。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也有社会主义者。因此,表现主义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也很少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1. 衰落:1924年以后,随着德国经济的暂时好转和社会的相对稳定,表现主义戏剧逐渐衰落。但是它的探索与创新的成果保留了下来,并继续被运用。
2. 争议:表现主义的地位曾经受到争议,卢卡奇将它看作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颓废流派,因此予以否定;布莱希特则认为表现主义暴露和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可克服的矛盾,虽然不能揭示产生这些弊病的真正根源,找出克服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却也能引起人震惊,启发人思考;在艺术方面也作了有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3. 作为艺术形式的保留: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深远。从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到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柯克与奥逊·威尔斯也受表现主义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的电影中时常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手法,事实上,表现主义已经成为电影艺术常用手法或者风格。
『玖』 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有什么
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有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朗格的《疲倦的死》、威格纳的《泥人哥连》和鲁滨逊的《演皮影戏的人》等。
《卡里加里博士》是一部深刻地反映了德国战后现实的作品。影片揭示了一个神秘的卡里加里博士,对青年舍扎尔施行催眠术,把他拉到市场卖艺献技。一次在狂欢节上,舍扎尔碰见学生阿莱茵,预言他活不到第二天清晨,此话果然应验。阿莱茵的朋友弗朗西斯怀疑这是卡里加里博士搞的鬼。第二天深夜,舍扎尔受卡里加里博士指使,劫持了弗朗西斯未婚妻珍妮,人们紧追凶手舍扎尔,他拼命逃窜,直到精疲力竭而死。人们后来追寻至卡里加里的小屋中,发现他早已溜掉,原来他已躲进了疯人院,还当上了院长,这实际上是对德国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所作的一个象征性写照。
“室内剧”电影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由梅育编剧、茂瑙导演的一部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影片《最卑鄙的人》。故事发生在柏林一家豪华的旅馆,旅馆看门人因年迈体弱,被迫脱去上等仆役的金制服,贬为厕所看守。他觉得这是莫大的耻辱,便以隐瞒和撒谎去欺骗女儿、亲戚和街坊邻里,甚至想寻短见。影片题材虽来自果戈理的小说《外套》,但对当时的德国社会专门注重外表与服饰的陋习,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抨击。影片的场景、情节和对人物的细致描写,都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只可惜影片的结局却写了这个看门人的时来运转,由于他得了一笔遗产而成了那家旅馆身价百倍的客人,显得十分浅薄。
『拾』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特征
风格化的平面,对称、扭曲、夸张;相似形状的并列,
1. 影像:表现主义的导演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倾向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个构图中用相似的形状并列而形成相当具有表现力的镜头。表现主义电影经常摒弃常规的影像形态,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采用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画面的明暗反差一般会很大。表现主义电影常用人物特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使用特写可以看作是在“放大”表演,增强戏剧性;而对环境的渲染可以看作是对人物行为和灵魂的“解释”,力图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诱因。此外,主观镜头也是表现主义常用的手法,表现主义艺术家轻视局限于客观的写实,强调表现“主观的现实”。
2. 表演:表现主义的表演一般比较夸张,基本放弃了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
3. 题材和类型: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内容荒诞离奇,有时结构散乱,情节变化突兀,故事人物类型化,往往鬼魂与活人同时出现(《吸血鬼》等),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