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电影《绝杀慕尼黑》
本文的作者是 @铁打江山 老师。
电影《绝杀慕尼黑》在英美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仅因为电影创造了俄罗斯电影新的票房纪录,更因为它讲述的那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是国际篮球历史上最传奇也是最具争议的比赛。本文讲述的就是这场比赛的前因后果。
在铁幕演说之后的1947年,苏联成为了FIBA的成员。尽管进场较晚,但凭借着众多加盟共和国输送的优秀人才和能绕开职业球员限制的体工队制度,苏联在加入FIBA时就已经是欧洲的第一强队。在随后的比赛中,尽管苏联队几乎击败了除美国外的所有对手,但在决赛中输给美国得到一枚银牌,显示出与美国的差距。
然而,苏联篮球的水平并不是止步不前。进入60年代后,亚历山大-戈梅尔斯基构建了一支新锐的苏联队,并在1959年和1963年的世锦赛上两度击败美国队,1967年更是第一次成为世界冠军。这表明,美国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1972年奥运会上,美国队面临的不利因素包括政治立场原因、世锦赛的失败和教练伊巴的落后时代篮球风格。在伊巴的训练营中,球员们遭受了严厉的身体对抗和斥骂,这使得球队的凝聚力受到了考验。场外因素也影响了球队,例如巴恩斯和麦克米伦之间的种族争议以及巴恩斯的落选。
苏联队在康德拉申的带领下,打起了更具攻击性的风格。康德拉申在挑选球员时,对球员的各项指标制定了严格标准,并鼓励球员将自己的射程延伸一米。在得知沃顿不会参赛后,苏联队确定了要夺取金牌的目标,并提出了大胆设想:在FIBA的30秒规则下,将球队的一次进攻时间控制在17-19秒。
比赛在9月9日如期进行,美国队虽然一路比较顺利,但在之前对阵巴西的比赛中就差点断掉了奥运会不败的纪录。苏联队此前的比赛顺风顺水,只有半决赛时的古巴给他们造成了一点麻烦。在苏联队的开局中,他们取得了梦幻般的5-0领先,这让美国队感到震惊。
苏联队的王牌球员谢尔盖-别洛夫在比赛中展现出世界一流的后场实力,连续的借掩护中投甚至是强投在美国后卫头上连得十分。在下半场,美国队加快了节奏,更多的冲击篮筐,但苏联队也继续保持火热状态,双方的分差一直保持在5-7分。然而,比赛在12分钟时出现转折点,苏联队的米哈伊尔-科尔基亚与美国队的德怀特-琼斯爆发冲突,双双被罚出场。
进入下半场,美国队在汤姆-亨德森的带领下开始了反击。在比赛还剩10分钟时,苏联队的谢尔盖-别洛夫得到本场比赛的第15分,将比分拉到38-28。然而,苏联队因为体力下降突然断电,比分被追至48-49,悬念陡然生起。
在比赛还有40秒时,美国队将比分追到了48-49。此时苏联队的任务就是尽量拖到30秒进攻时间即将耗尽时出手。在比赛只剩三秒钟时,亚历山大-别洛夫的决定改变了这场比赛,他在自己的出手被麦克米伦封盖之后,冒险将球传给弧顶的萨坎杰利泽。然而,萨坎杰利泽在追赶科林斯的过程中犯规,科林斯的上篮没有打进,这似乎预示着美国队将赢得比赛。
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将是国际篮球史上最漫长的三秒钟。美国队在领先后,苏联队的助教谢尔盖-巴什金冲进场内要求来自巴西的裁判里盖托暂停比赛,声称苏联队此前申请的一个暂停没有生效。经过一系列的裁决和争议,苏联队最终以51-50击败了美国,赢得了奥运冠军。
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在更衣室中,苏联队被告知美国已经上诉,需要等待FIBA的最后裁定。美国队在上诉中提出了疑点,但苏联队最终赢得了争议。这场比赛的争议和转折点,成为了国际篮球历史上的经典案例。
总的来说,电影《绝杀慕尼黑》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展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的激烈竞争和争议,以及美苏两国在体育和政治层面上的复杂关系。这场比赛不仅是一场篮球对决,更是国际关系和历史背景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