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我年龄越大 看周星驰电影越觉得心酸
人在年轻的时候,习惯向前看,因为他的未来还没到来,他有许多憧憬;年轻越来越大了,就喜欢往回看,检索自己的一生,发现那些没完成的梦。
如果你没有一个一路成功的人生,未免就会多了一些唏嘘;如果你是一个从底层来的,一路打拼,处处受挫,就会更有些感慨了。
周星驰的影片,何尝不是如此?
《喜剧之王》:我是一个演员,虽有一生抱负,却只能管理社区文化站,跟孩子和老人打交道,理想破灭了吗?
《功夫》:我虽然从小就希望学得一身功夫,立志要除暴安良,最后却不得不混迹于黑帮中,心底还有柔软吗?
周星驰的影片,多数都有一个套路,就是一个屌丝的逆袭史。有的时候成功了,比如功夫;有的时候看穿了,放弃了,比如喜剧之王。但是那些在困苦中煎熬的细节,不正是我们能够感同深受的吗?
只不过,作为电影都会有个光明的尾巴,而现实却很少有。
因为活的时间越久,越发现自己好像《大话西游》里的那条狗。。。
Ⅱ 为何年龄越大看周星驰的电影越心酸
周星驰在没有成功之前一直在跑龙套,一直在蓄力,最后终成影帝,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喜剧之王,他的电影从小看到大,代表作品《赌圣》,《功夫》,《少林足球》,《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等等,充满了大家的童年,看了数次总是看不腻,每看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小时候看的是喜剧,长大后看到的却是悲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在剧里的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在体会了人生百态后依旧能笑着面对生活,主角的心酸经历与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Ⅲ 为何年龄越大,看周星驰的电影就越觉得心酸
因为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有一个基本的内核,这个精神内核在电影外表,形式的变化下从未改变过。
细细回忆的话,其实每个电影中都有这么一个内核在支撑着整部电影,甚至导向了电影的剧情。
从《喜剧之王》开始,内核第一次出现的标志就是周星驰念出那个经典台词,“我是一个演员。”已演员为深深追求的他,从与莫文蔚走进开始,“演员”二字在他身上开始偏离,直至最后的戏中戏才有找回本心。电影的最后一场戏,正是周星驰在默默无名时一直苦苦筹划的《雷雨》。
有的人曾说,周星驰的电影中有小人物的奋斗。我并不完全赞同。周星驰的电影一直告诉我们这么一件事。人忘记什么都不要忘记最初的追求。周星驰用各种角色,共同演绎了失而复得这个命题。他常常以美好的结局来包裹着,再在银幕上放给我们看。你笑的时候,周星驰是无厘头的喜剧,你落泪的时候,周星驰又是伤感的成人童话。
这就是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年纪大后再看,会让人越发的感概,究其原因,说句滥情的话,我们都变成了我们当初讨厌的模样。
Ⅳ 电影《后来的我们》为什么这么多差评
最终的结局不太好,因为很多人都期望一个美好的爱情结局,所以觉得差评多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这个情感他好像有一点宣传前任情感的那种感觉就是总是在怀念怀念过去,而不面向未来,我就比较讨厌这种类型的影片,我们过去都已经过去了,过去的男朋友女朋友都过去了,我们还要向未来看我们要相信自己,未来还有更好的人等着,我们总是怀念过去是没有意义的。
Ⅳ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明明是一部喜剧,为何让人看得心酸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喜剧电影,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电影梗,像《教父》、《雨中曲》、《低俗小说》、《上海滩》等等。将有趣的小梗融入到整部电影中,让人全程都处在笑点中。电影不仅做到了各种梗无缝衔接,笑点密集,还致敬了多部经典电影,让人看得十分尽兴。
有人觉得有些情节太尴尬,有人觉得前段有些剧情的逻辑不够严谨,也有人称后半段有些拉胯……但即便是给出差评的观众还是对魏翔的表现颇为赞许,并称值得一看。不少观众其实是“资深影迷”,却也在《这个杀手》面前冷静不起来。说到底快乐无价,大过年的更是谁也不能抗拒快乐。《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到底有何魅力,或许还得亲自下场观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