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观影||《将来的事》—生活既是一本哲学书
闺蜜安利的一部法国片—《将来的事 》。虽然听不懂法语,但是观影后不自觉爱上了这部充满哲学气息的影片。
《将来的事》是一部法国文艺片。年仅35岁的法国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Mia Hansen-Løve)凭借《将来的事》(L’avenir)摘得了第66届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故事发生在当代巴黎,讲述一名年至中年的高中哲学教师娜塔莉,在一系列生活变故之中,重新思考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随处可见高深莫测的哲学片段,但它也从没有忘记探讨哲学对人生的意义。
由法国国宝级演员于佩尔出演的娜塔莉是人到中年的高中哲学老师。有家有事业,每天奔波于上课,照顾家人,除此之外还精心打理丈夫别墅花园。平静而充实的生活,即使有一个时常出状况的患有抑郁症的妈妈,也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四季有序,命运无常。忽然一天,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的丈夫,有了情人,要离开了她;没过多久,她的母亲因病过世;她的两个孩子已经成年,早已经搬出去住;期间,出版社因她写的书卖得不好也不再与她续约。顷刻间,一个中年女性前半生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轰然倒下。她将何去何从?
将知性生活当作捍卫孤独的武器
娜塔莉优雅,知性,热爱读书。她以她的知性生活感到荣幸,甚至将其当作对抗失去丈夫的武器。他对法比安,她骄傲的门生曾经说过:
娜塔莉显然是一位聪明知性的女人,她不会把幸福的筹码压在婚姻上。思想独立才是幸福的核心。
当娜塔莉的丈夫轻描淡写地向她坦白他有了其他女人,并想要搬出去住时,她没有哭也没抱怨。克制而平静地说:我还以为你还爱着我,我真是太蠢了!坚强的女人,即使被辜负也没有选择歇斯底里,而是选择体面退场。
丈夫摊牌之后,出于内疚,临走前,送花给她,放在桌上。娜塔莉看到花儿,愤然把整束花塞进厨房垃圾桶,正反塞了两次,发现装不不,把花装在进布袋扔进室外公公垃圾通。回来后又折回去,把布袋倒空出来。这里细节处理的非常真实而充满寓意。如果花发表不值得挽回的感情,那么丢的时候连一个布袋都不值得浪费。聪明的女人,绝不在感情中拖泥带水。
将失去当做自由生活的开始
片中的还有几个镜头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便是娜塔莉和法比安驱车前往法比安乡下别墅时,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的那段生活状态:当我一想到我的孩子们都走了,丈夫也离开了我,母亲也去世了,我自由了,我从来没有享受过的一种完全的自由”。显然,娜塔莉将两个人的离去当作自由新生活的开始。
失意不必生怨不必气馁到丧失希望,而需要洒脱需要给自己觅一条出路。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成年人的所谓自由,只不过是历经岁月的洗涤之后的豁达,其背后是不堪回首的往事。不过正因为这分豁达,她才将把自己从一切失败中拯救出来。
哲学给失意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另一段值得关注的镜头是娜塔莉在课堂教书的画面。她给学生们朗读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的片段,朱莉执着于用想象来追求对于圣普乐的爱,她认为想象是最永久的,可以填补现实,而肉体的快乐只是短暂的,随时都可能消逝。而此时的娜塔莉就如同书中的朱莉,哲学对于她而言是永久的,足以代替现实。
此时,娜塔莉,在经历了人生一场劫难,生活的酸楚之后,依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她没有自怨自艾,而用哲学的慰藉指引心灵回归幸福。
影片末尾,温馨的圣诞晚餐,作为作为祖母的娜塔莉抱着外孙子,轻轻哼起了摇篮曲,镜头缓缓离开,片尾曲 《Unchanied Melody》悠悠响起。
我相信这里的孩童无疑具有一种隐喻的色彩,从古到今,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孩童被视为希望和新生命的象征。
导演米娅·汉森-拉芙在一篇访谈中谈到她拍摄这部影片的动机,“我认识到了我母亲年龄的女人所失去的所有事物,而这使我惊恐。这是我说我很怕拍这部片子的原因。”
“我想,这些女人要怎么办呀?她们要从哪里找到需要的力量?她们要怎么存活?事实上我把这部电影视为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意义?在你一下子要面多如此多的失去时它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导演是讲故事的人,那么观众则是故事里的人。 《将来的事》讲述的不是娜塔莉个人的境遇,而是芸芸众生要面对的无常之道。当我们置身于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社会,愈发觉得《将来的事》是一部对将来未知的答案书,而这答案尽在观影人的思绪里……
最后,愿我们都能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不负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