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好,李焕英》小品和电影哪个更催泪
《你好,李焕英》小品会更催泪。
最初看《你好,李焕英》是几年前贾玲在某综艺节目中的一个小品,当时本来是抱着看喜剧的想法去欣赏那个小品新作的,不曾想,笑着笑着,竟然情不自禁的流泪了,后来几次点播收看该小品,每一次都会情不自禁感动地热泪盈眶。
如今,几年过去了,再次走进影院,体验到了另一番不同滋味的《你好李焕英》,没有想到的是,首次执导影片的贾玲,竟然有如此能打动人心的功底。
将近两小时的影片,让观众自始至终跟随导演的铺垫去追忆那段回忆母亲的美好时光,每一个小细节的设计,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表现,都让观众觉得是那个年代的自然表现,看得出,贾玲执导的处女作是非常用心的,而这也是能有如此票房的关键。
但整部影片看下来,总让人感觉是在看一部小品。这也许是影片中聚集了太多小品演员的缘故,无论是张小斐,或是沈腾,这些人夸张的表演,总让人觉得恍若在看小品,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影片中扮演化工厂厂长,沈广林的父亲杜源,甚至丁贾丽,刘佳,虽然戏份不多,可让观众看着却是功底深厚,表演十分到位——这些演员才像是在演戏。
也许,贾玲是想达到一种先乐后悲的效果,所以选择了那么多小品演员营造开心气氛做铺垫,不然,怎么去解释选择那么多小品演员。要知道,小品舞台的表演和电影表演绝对不是一个概念的,无论是言谈举止,或是性格表达,差别都是很大的。
因此,相比较小品《你好李焕英》,电影版本的效果更显一般,这并非有诋毁贾玲的意图,而是像这样题材的悲情大戏,如果反复拿来搬上舞台,也许效果总是不如第一次。
(1)为什么电影演员演小品扩展阅读
《你好,李焕英》票房超《我和我的祖国》进入影史前十:
2月19日上午,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贾玲执导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累计票房超过32.65亿,超过了《我和我的祖国》(31.70亿),进入中国影史累计票房前十名,这也导致了电影《八佰》(31.09亿)被挤出前十名。
目前,《你好,李焕英》在中国影史票房总榜中排名第9,距离第8名《美人鱼》(33.93亿)和第7名《唐人街探案2》(33.98亿)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此前,《你好,李焕英》成为了中国影史第12部票房破30亿的影片,贾玲凭借该片成为了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贰』 陈佩斯式喜剧电影你了解过吗
提起小品,很多人都怀念陈佩斯和朱时茂小品的高光时刻,可以说,也正是陈佩斯和朱时茂,才让小品这个节目种类诞生在春晚的舞台上。
陈佩斯第一次上春晚是1984年,也是第二届春晚,当时和朱时茂一起表演《吃面条》。剧情很简单,就是一个导演让一个演员来演吃面条这场戏,是一个纯粹的滑稽搞笑小品。
第一次上之前,导演问陈佩斯:你们这节目叫什么啊?
陈佩斯不假思索地说:那就叫小品吧。
从此,春晚的舞台就第一次有了“小品”这个节目。也正是从《吃面条》开始,陈佩斯和朱时茂走上了中国小品的封神之路。
一共11次春晚,11个小品可以说个个经典,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小品的巅峰。
1984年《吃面条》
1985年《拍电影》
1986年《卖羊肉串》
1988年《狗娃与黑妞》
1989年《胡椒面》
1990年《主角与配角》
1991年《警察与小偷》
1992年《姐夫与小舅子》
1994年《大变活人》
1997年《宇宙体操选拔赛》
1998年《王爷与邮差》
陈佩斯的小品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01、丰富的肢体动作+金句频出。
陈佩斯的小品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小品并不主要依赖对话来表现人物,他更多的是靠丰富的肢体动作,然后再配上画龙点睛般的金句,往往一亮相一出口,这个人物就“活”了。
比如就拿《吃面条》来说,桶是空的,碗是空的,演可能很多人都会演,但能演到极致的人却很少。比如有一处细节是,因为吃了太多碗,实在吃不动了,最后有一个用筷子挤压碗边把面条“掐”断的动作,非常传神,再配上他的丰富而细腻的肢体语言,把一个一心想成名,但却连两句台词都说不好,却又很努力的小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后来有人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听到有人说“你着什么急!”就会脱口而出下半句“你等我一会儿!”然后眼前浮现的就是那个陈小二呼噜呼噜吃面条的情景,本来是空桶空碗,却真的把人看得吃饱了。
再比如《胡椒面》几乎是没有语言的,依靠几个眼神,几个动作,就把两个人吃馄饨抢胡椒面的情景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个水准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再比如最受大家欢迎的《主角和配角》,更是被封为小品经典之最。
一句“队长,别开枪!是我,是我呀!”
然后往旁边这么一立,这个天生当配角却又不甘心想当主角的活灵活现的小人物就立住了。
『叁』 演小品和演电影的不同
楼主,我是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毕业。
你这个问题怎么说呢?
小品?我们姑且就叫舞台剧吧?因为是在舞台上演出。这点您同意吧?
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比较特殊。和观众能产生共鸣。
观众能切实的感受到舞台上鲜活的人物形象。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舞台剧的剧情是连贯的,不要cut,也听不见导演喊:“预备,开始!”只要大幕一拉,剧情已经开始了。这对我们演员来讲,是个挑战,因为要考验演员的基本功,就是“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简称:声台形表。最关键的是,演员演这样的戏很过瘾,能直接感受观众的反映。当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个“包袱”(就是噱头)抖的很成功的话。你会倾听到观众的掌声。当然,这是我处于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和您说。如果哪个演员真是这样的感觉,那么他一定“跳戏”了。就是不投入了。真正好的演员在演舞台剧的时候,是完全投入的,是完全进入剧作家所提供的人物的规定情景当中的。只有在谢幕的时候,看着全体观众起立为你喝彩,那个时候,我们会体会到:“演员是幸福的。”还有就是,舞台剧的表演环境和观众席都在一起。因为观众席和舞台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演员的形体方面应该相对的夸张。这样观众才能看清楚。还有灯光,“灯光是舞台的灵魂”。灯光可以营造出很多很唯美的场景。就像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先生在人民艺术剧院拍《茶馆》时,他用了三个“耳灯”来营造那个动荡的时代,灰灰的,朦朦的,效果很好。楼主如果喜欢舞台剧,那么焦菊隐先生导演的《茶馆》你是一定要看得。这个是焦菊隐先生的颠峰之作。这里面的演员最精彩的就是于是之先生了。哎呀,我说得挺乱的。楼主见谅。本来想睡觉了,看到这个问题就没睡。您将就吧。舞台剧就说这么多了。
电视剧和电影……这个,有篇很有名的论文叫做《镜头前的微相表演》,说的就是舞台剧和电视电影之间的差别。我简单说说吧。我们经常会在看一篇影评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字眼:大全,小全,中景,近景,特写……这些都是只有影视剧才有的专有名次。没听说拍话剧还有切景别的。(当然把话剧成影像资料有时会用多机拍摄,期间不免得会给某个演员特写,但是那个也是通过不同位置的摄像机单独拍摄,然后再插到整个影片里面,而并非是有导演在下面喊着:“停!给他来个特写……”这样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还有就是影视剧是由很多的部门共同完成的。经常提到的有“摄录美服化道”。演员在表演时就要考虑到“景别”了,特写就是特写,不能有太大的动作幅度,否则就出画了(出镜头了),大全就是大全,要求表演时的形体稍有夸张(否则全景看,只有一个小黑点了)。还有,影视剧现在还有后期配音一说的。(虽然国家倡导同期声电视剧,但是有些演员的“台词”不行,摄制组的资金也不够,只能后期配音……)这个先说这么多,明天我再来补上。很多的差别……睡觉去了啊,实在是有点睁不开眼睛了。见谅。
『肆』 如何评价范伟在电影《一秒钟》中的表现
范伟的演技一直都很好,不管是在电影《一秒钟》,还是别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把角色演绎的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