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郑州有什么民俗
郑州的民俗
摇篮边上的祝福
中国人向来热爱生灵,赞美生命,对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人们都报以真诚的礼赞和祝福。千百年来,郑州地区也形成了古老的婴儿诞生礼俗,说起来倒饶有趣味。
郑州的农村群众将生儿育女称为“得喜”,男孩儿为“大喜”,女孩儿为“小喜”。孕妇将要临盆时,旧时先请接生婆到家做好准备,让产妇坐在小板凳上,下置瓦盆或木盆接衣胞,盆内盛有温水,并放一只鸡蛋和一把锁。婴儿降生后,接生婆用温水给婴儿洗身,让产妇吃盆内的鸡蛋,说是可以再生子,锁则取出来挂在门口,意为锁住婴儿的性命。如果是生了男孩,衣胞埋在大门口,寓意男孩子将来能支撑门户;如果是生了女孩,衣胞则埋在院中树下,意为一朵花。
婴儿出生后,第二天其父要去告知岳母及亲友,称之为“报喜”。报喜时要带上礼品,礼品中包含着报喜的信息。礼品送到岳母家,岳母一看就明白女儿已经生了,并能悟出是男孩还是女孩。生男孩要带烧饼作为礼物,生女孩要带麻糖,有的则是生男孩抱只公鸡,生女孩抱只母鸡。婴儿出生第三天,当事人要向周围邻居赠送喜面条,岳母则拿着鸡蛋、挂面、红糖、大米四色礼物到女儿家“瞧三天”。
旧法接生,因接生婆使用不消毒的剪刀剪脐带,极易感染破伤风,婴儿死亡率很高。在婴儿出生第九天,因为可能感染破伤风的时间已经过去,所以要“祝九”,也有在第十二天庆祝的。这天,亲戚朋友及街坊邻里都来祝贺,主家设宴招待来客。接生婆特别受尊重,要请来并坐上席。姥姥家要送米面、红糖、鸡蛋、小孩衣服等礼物,亲友则给婴儿见面礼。酒席的最后少不了一碗喜面条,客人走时,主家要送些煮熟后染红的鸡蛋“回篮”,称为“喜蛋”,这个习惯已延续多年。
在郑州市郊及农村,解放前还流行婴儿“碰姓”起名的风俗,也有人称之为“闯姓”。婴儿出生后的头天清晨,婴儿的父亲出门后碰见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便跪地磕头,让其给婴儿起名,这便是碰姓。最喜欢碰见姓刘、姓程的,因“刘”与“留”同音,认为可以留住孩子的性命,“程”与“成”谐音,认为可以使孩子长大成人。
婴儿满月后,姥姥家要来“叫客”,产妇母子同往小住数日后送回,也叫走满月,此俗相传已久,至今郑州城乡仍很流行。离家时,产妇头上扎根红布条,婴儿头上顶块红布,说是可以避邪。婴儿脸上由姑姑抹上一道黑锅灰,到姥姥家由姨擦掉;返回时,姨要在婴儿脸上抹一道白,寓意婴儿长寿。
婴儿满月后有剃胎发的习俗,又叫“绞发”、“落胎发”,是满月礼中重要的一项。《东京梦华录》记载:“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剃满月头要保护囟门,不能把头发全剃光,称为留胎毛。有道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会扔掉,有的父母将其收藏,有的缝在婴儿的枕头上,有的做成胎毛笔,作为永久的纪念。
此后,每年到了孩子生日这天,父母都会在早上给孩子煮鸡蛋吃并染红,因鸡蛋为圆型,寓意孩子一切圆满,农村还有孩子生日吃鸡蛋“骨碌骨碌运气”的说法。中午则给孩子做面条吃,称为“长寿面”,但生日这天忌吃玉米粥,因为郑州土语称玉米粥为“糊涂”,寓意不让孩子犯糊涂。
生子不易,养子更难,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顺利地长大成人,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避免灾祸。为了使孩子平安成长,人们便想出各种办法消灾祈福。
郑州城乡都有认干亲的习俗,称为“认干爹干妈”。有的农村婴儿认碰了姓之人为干亲,有的认子女众多之人为干亲,城里人多是找亲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认干亲。行认干亲礼时要给干亲送面条、点心,给干娘做一条不缝裆的大腰裤。认干娘时,把婴儿放在大裤子里,从裤裆里漏出,意为干娘所生。干娘要给婴儿脖子上挂一个刻有“长命百岁”的长命锁,等其长到12周岁时,再由干娘打开。
除了认干亲外,还有给小孩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习俗,寓意小孩吃了百家饭、穿了百家衣像卑微的乞儿,容易养活。
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之家,孩子的奶奶、爷爷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时,会向人家要块布,拼成百家衣。特别是姓“刘”、“陈”、“程”者,这些姓氏的谐音都是吉利之语,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块旧布头,老人们会高兴地收下。布块的大小花色不讲究,但以蓝色为好,因“蓝”谐音“拦”,寓意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母亲缝住,寓意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了。
郑州民间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风俗。农历正月初一,长辈抱着婴儿,手拿破碗,佯装乞丐沿街乞讨。乞讨的人家以100家为宜,然后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寓意这样孩子就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长辈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行走,遇到小孩,就送一个馍。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长大成人,俗称“嚼灾”。
为老人祝寿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祝寿的名目也不同。
古时按甲子、乙丑、丙寅纪年,60年一个花甲,人活到60岁,称为花甲之年。河南人习惯把60岁作为正式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60岁之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为“大寿”。
祝寿多按虚岁提前一年,59岁做60大寿,69岁做70大寿。做过寿后,往后就不能间断,平常小庆,整十岁大庆。旧时风俗,有做99寿者,谓之“白”寿,意为百岁缺一。百岁老人往往不言百岁,而只言99岁,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庆寿,但规模比较小,一般是后辈们聚在一起,摆上酒席庆贺一下,出嫁的闺女购置寿糕、将馒头蒸成桃形的寿桃回来孝敬老人。如今,农村地区也接受了新兴的祝寿形式,给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讳“吹灯拔蜡”这类不吉利的词,不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不过,给老人祝寿时,“长寿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谓之“添寿”。
从老人60岁时开始,有些家庭会举办规模较大的庆贺活动,称为“大庆”。大庆时,有的儿女还请来专业剧团唱戏、演电影、请人说书助兴。
⑵ 《刀剑》的全部任务的攻略是什么
次数限制:此任务只能完成一次。
任务NPC:阿强(142,96)、分一半
奖励说明
第一个选项经验值450,第二个选项得到经验750以及护身石(取决于完成任务后对小强的态度)
任务流程
瓦当镇小朋友阿强的木鸢被一个叫做“分一半”的小妖抢走了,玩家首先到阿强(142,96)处领取此任务,选择帮助阿强到“分一半”处抢回木鸢,然后去丹阳林道或是乱葬岗找到小妖“分一半”,杀死获得木鸢,回到瓦
按图索骥任务 任务总谱
次数限制:此任务只能完成一次。
等级限制:无。
任务地点:瓦当镇。
任务NPC:店小二(79,62)、老中医(142,73)、杂货商掌柜(68,109)、壮年男子(50,100)、民兵(79,35)、铁匠(126,112)、杂货商掌柜(68,109)、符咒师(172,77)、擂台接引人(98,86)、钱庄老板(87,61)、铁匠(126,112)。
奖励说明
金钱480,经验值共770;
本职业随机武器一件,护符一个,飞蝗石9个,指南珠3个,宝石碎片1个(不可交易、不可丢弃、不可寄存)。
任务流程
新手玩家初次来到瓦当镇,找店小二(79,62),与他对话,根据他的提示去找老中医,再根据老中医的提示找杂货商,然后是壮年男子、民兵、铁匠、杂货店老板、符咒师、擂台接引人、钱庄老板、铁匠处炼化武器后本任务结束。
提示:本任务专为新手熟悉瓦当镇地形与重要NPC位置所设,只能完成一次。老玩家若从未做过此任务也可去做,同样仅限一次。
点击这里查看本任务攻略
镇中传信任务 任务总谱
次数限制:每天可以完成20次。
等级限制:无。
任务地点:瓦当镇。
任务NPC:
壮年男子、老中医、鼎正、铁匠、杂货商、中年妇女、阿强、老武师等。
奖励说明
每次依任务中NPC的不同而随机获得金钱30/40/50。
任务流程
在瓦当镇杂货商附近找到"壮年男子",与之对话,接受他的请求,将口信带给某个瓦当镇的NPC(老中医/鼎正/铁匠/杂货商/中年妇女/阿强/老武师等)即可。根据NPC的不同,而获得相应的报酬。
无字天书任务(俗称:学气爆) 任务总谱
任务等级限制:可以到洛阳就可以做此任务
次数限制
只能学习一次气爆,但是无字天书可以获得3本。
任务NPC:老者(103,19)、枪棒教头(94,79)
奖励说明
拿到无字天书,到洛阳城找枪棒教头对话,就可以学到必杀技“气爆”了。
任务流程
前往太学村,在太学村地图的左上方(103,19)找到一位老者,与他对话后即可进入“北邙荒谷”。在秘谷中会遇到两个NPC,前一个会要你作点简单的数字题,答对后便能获得一本“无字天书”。
秘谷深处的另一个NPC篡养了不少猫妖,先把所有猫妖都消灭,之后跟他对话,选择“文斗”,用猜拳的方式与他对决(须下注),获胜后可得第二本无字天书;选择“武斗”,会与两只狼精校尉对决,而且两只校尉中有一只是假的……,获胜后也可得到无字天书。
这里的无字天书最多得到3本,但对于学习"气爆",只要有一本就够了。多余的天书可以留在以后使用
符咒师任务(俗称:刷钱、刷装备) 任务总谱
任务等级限制:瓦当镇和洛阳城的符咒师处<=30级,青州(冰峪镇)的符咒师处>=28级,扬州(南郡城)的符咒师处>=35级
次数限制
此任务可重复完成。
任务NPC:瓦当镇符咒师(172,77)、洛阳城符咒师(32,92)、冰峪镇符咒师(144,122)、南郡城符咒师(184,70)
奖励说明
(1)没有完成任务(也就是你身上带的任务物品不够符咒师所要求的数量,对不起了,那么你只能随机的得金钱就不得经验,得经验就不得金钱,但二者的奖励会交替上升,
(2)如果符咒师心情好,你拿给他的物品数量正好够完成任务的,那么根据随机性,你就有可能得到以下物品:人王装,地煞装,或者天罡装中的某一个部件,如头盔等;还可能得到10000或者20000的金钱;再或者会得到通灵石。
(3)冰峪镇符咒师可能会奖励50级套装部件,各种洗点宝石(体释丹、力释丹、筋释丹、精释丹等)。
(4)南郡城符咒师可能会奖励65级人王装,地煞装,或者天罡装中的某一个部件,如头盔等;还可能得到金钱;或各种洗点宝石(体释丹、力释丹、筋释丹、精释丹等)
任务流程
与瓦当镇符咒师(172,77)或洛阳城符咒师(32,92)或冰峪镇符咒师(144.122)交谈 ,他会告诉你他在收集一些珍贵物品,而这些珍贵得物品就是狗尾、狗爪、僵尸头盖骨、僵尸牙齿、狼眼、狼耳朵等等,冰峪镇的符咒师则会要狐狸皮、狗眼、僵尸脚骨、壮汉耳朵等。接下来就是要去打这些东西了,在这里要注意了,符咒师的话里有玄机:他要的是“一些”。“一些”是多少呢?反正多多收集吧,总会有好处的。一般收集了7,8个任务物品以后就可以回来交帐了。
南郡城符咒师坐标:184,70.
收集材料:魔辕骨头、魔辕牙齿、象牙、飞猴翅膀、飞猴头骨、绿僵尸牙、蟾酥、猴子毛发。完成任务可能获得65级套装的部件。
为民除害任务(增加第二页储藏箱)(俗称:开二页仓库) 任务总谱
任务等级限制:可以到洛阳就可以做此任务
次数限制
此任务只能做一次
推荐完成等级
20级组队完成
任务NPC:陈百草(92,117)
奖励说明
增加一页储藏箱
任务流程
在洛阳的老医师会告诉你洛阳到冰峪镇运送药材的通道被两只熊怪霸占了,希望你能杀掉熊怪、为民除害。
出洛阳到凤凰山,进入灵山寺,只要能打到一只熊掌交给老医师,就可以完成任务。(熊掌不能交易)
花好月圆(俗称:月饼任务) 任务总谱
次数限制
此任务可反复完成。
任务NPC:老中医(141.74)、瓦当镇鼎正(132.60)、瓦当镇老武师(38.47)、老歪把儿、老乞丐、洛阳司鼎(93.45)、阿蝶(64.35)、秋月
奖励说明
找回如花:角色等级×500点经验。
找回秋月:月饼一块(前10次使用月饼,获当前等级×1500点经验,之后使用月饼,所得经验固定为6000点)。
任务流程
去瓦当镇找老中医(141.74)接任务,答应帮他寻找失散多年的两个女儿如花和秋月。为打探线索,先找瓦当镇鼎正(132.60)对话,之后找瓦当镇老武师(38.47)对话,再去迷雾荒野找老歪把儿(坐标随机)对话,然后去洛阳找老乞丐(35.26)对话,接着找洛阳司鼎(93.45)对话,接着找洛阳的阿蝶(63.38)对话,回答她的迷题,确认她就是如花。回瓦当镇把这个消息告诉老中医,得到角色等级×500点经验。
通过与老中医的对话,继续为他寻找另一个女儿秋月。为此去十二陵下层找毒歪歪(坐标随机)对话,之后进入一个密室场景。注意:此处必须组队,且队伍中至少有人、妖、仙各一人。在密室内战斗后,人、妖、仙各自开启一个机关,秋月现身,与之对话,之后回瓦当镇找老中医,他为了答谢你,送你一块月饼。这之后如果继续与老中医对话,就能接到新一轮的花好月圆任务。
PS:月饼的使用方法,带着月饼到洛阳找老乞丐,与他对话,月饼就会被使用,自身随之得到相应经验。
⑶ 蒙太奇什么意思
http://www.hku.hk/filmsoc/montage.htm
这里有图文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过是繁体的不知道你是否看得同,那我就先把简体的写出来
蒙太奇Montage
学习电影电视的人总会把"蒙太奇"这三个字挂在嘴上,看来很有"专业"(一般人听不懂)的味道,好像"相对论"般一样的艰深。那么,究竟"蒙太奇"到底是什么?
原来"蒙太奇"这三个字是"Montage"直译过来的,原意是法文的"Monter"转换成的,意指编辑、混成,尤指影像的编辑序列……
真要解释这个词汇可以写一本书,但其实也可以用简单两个字来解释----"蒙太奇"就是"剪接"--晕倒了吧!!
学术派的说法是,把一段连续的画面,与另一个不同的连续画面连接起来,而使之成为有新的意义的一段画面。在剪接时单独『火』的画面就只有"火烧"的意义,单独的『炸药』画面也仅有"物品"的意义,两个画面可能不是同时拍的,拍摄的场所可能也不一样,但是把他们剪接连在一起时,就有火烧炸药的意义,如果后面再加进第三个『爆炸』的画面,那么一段完整的剧情便会出现了。拍片时有很多机会碰上这状况,有时我们为了表达摄影机无法完整拍摄的意义时,就必须靠剪接手法来表达。
事实上,蒙太奇这词汇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蒙太奇Montage
法文中「加装」(Mounting)或「升起」(Raising);以快速剪接的影像转换场景,通常用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及过去的事件,多用溶及多重曝光来表现;泛指一般的电影剪接。在欧洲,蒙太奇指剪接艺术。
(二)荷李活蒙太奇Hollywood Montage
蒙太奇的一种,影像交迭出现,通常以快速溶镜和复杂的光学冲印效果产生;在荷李活,尤其是三十及四十年代就被简单称为「蒙太奇」。
(三)主题蒙太奇Thematic Montage
俄国导演艾森斯坦提供的剪接法:剪接时不是因连戏而剪接,而是因其象征的联想。例如,一个夸大好修饰的人和一只孔雀剪在一起。通常用在纪录片,镜头依导演的主题而剪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4至1930年间,俄国电影史上有名的蒙太奇运动发生了。
在1910年代左右俄国最好的电影是节奏缓慢的通俗剧类型,焦点摆在演员面临重大事件时的情节表演。Ivan Mozhukin所演出的电影,都是针对俄国本土观众,国外观众很少看过。
这些私营的公司拒绝让财产成为国营,不愿提供影片给国营戏院放映。1918年7月,苏联国家教育局电影部门开始管制底片供应,造成许多公司囤积底片,有些还带着器材逃到别的国家去。
在底片器材短缺下,一些年轻的电影导演做了尝试,导致全国性的电影运动发展。狄嘉维多夫在战时从事纪录片工作,库勒雪夫则在国家电影艺术学校中授课时,做了一系列剪辑实验,把一堆不同来源的底片剪辑成有连戏感的影片。这些理论成为蒙太奇风格的基础。
《罢工》(1924) 1920年艾森斯坦受了1919年葛里菲斯的《忍无可忍》的影响,进入电影界。他的第一部剧情片《罢工》(1924)成为蒙太奇运动的开端。第二部《波坦金战舰》上片后也大受欢迎,引起许多国家对该运动的注意,接下来的数年,艾森斯坦、普多夫、维多夫等拍了一系列具蒙太奇风格的经典作品。
俄国电影形式开始即不同于其它国家,剧情片通常不太注重主角的心理状况,反而以社会环境压力做叙事的因。到了20年代末期,这个电影运动中的重要人物都分别拍了四部重要的电影。然而此运动沈寂的原因不像其它国家是因为工业或经济的因素,反而是来自政府的政治压力,强制禁止了蒙太奇风格的使用。1934年政府发表了一则称作社会主义写实方向的新艺术政策,宣告了所有艺术创作应以写实手法描述革命发展,结果大部份重要导演仍依然持续拍片,虽然有时会激怒当局,俄国蒙太奇运动在1933年普多夫金的《deserter》出现时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