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的放映是借助了人的“视觉暂留”的现象吗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虽然借助视觉暂留现象,人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闪烁感,让人觉得不舒服。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如每秒48次时,闪烁感会消失。为了提高闪烁率,人们采用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的办法。如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当画面移动一次,这光器就旋转一次,也就是说叶片遮光两次,这样就使闪烁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从而使闪烁感消失。
[我还想知道]
空镜头,是指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表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
特写是指突出人物的头部,或突出要强调的“物”,占满整个银幕。它可以把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最清楚地、最突出地表现出来。
Ⅱ 放电影是光的什么现象
1. 放电影和幻灯机的成像原理相同,都是基于光的折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时,光线从一个介质(例如水)斜射入另一个介质(例如空气),在界面上发生偏折,形成实像。
2. 折射现象的发现归功于历史上的科学家们。早在公元2世纪,希腊人C.托勒密就对折射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尽管他的实验结果不够精确,但他是最早通过实验研究折射规律的科学家。
3. 1621年,荷兰数学家W.斯涅耳通过实验精确确定了入射角与折射角的余割之比为一常数,即 cscθi/cscθt=常数。这一规律被称为斯涅耳定律,是折射定律的一部分。
4. 1637年,法国人R.笛卡儿在《折光学》一书中首次公布了正弦之比的规律,这是现代形式下的折射定律。
5. 光的折射定律与光的反射定律一样,可以通过费马原理、惠更斯原理或光的电磁理论从理论上得到证明。
6. 上述光的折射定律适用于由各向同性介质构成的静止界面。
7. 斯涅耳定律是由荷兰数学家斯涅尔发现的,它规定了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如何确定折射光线方向。当光由第一媒质(折射率n1)射入第二媒质(折射率n2)时,在平滑界面上,部分光会由第一媒质进入第二媒质后发生折射。
8. 放电影和幻灯机的成像原理都是基于凸透镜成像,这是光的折射现象的一个具体应用,形成的是实像。
Ⅲ 电影是利用了光的哪一现象
电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是利用光的漫反射,使各座位上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
电影机能把胶片上的画面成像在银幕上,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Ⅳ 放电影是光的什么现象
①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②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水面形成的虚像;
③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实像;
④放电影和幻灯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是凸透镜成像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是实像;
⑤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是虚像;
⑥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进行拍照的,而毕业合“影”中的“影”是照相机拍出的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⑦透过金鱼缸看到水中的放大的鱼,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一样的,是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②⑤⑦;②;④⑤⑥⑦.
Ⅳ 电影院放电影是光的什么现象
因为电影院的布(荧幕)时粗糙的,光照在上面会反射,就成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