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富婆重金求孕求子为何有人上当受骗,而有人不会上钩,富婆求子事件为何不见根除
嗯……根据我有限的知识,我认为这是因为男性倾向于高估像【重金求子】这种“与繁殖存在相关性”的事件为真的可能性 —— 就像男性倾向于将女性的友好视作性诱惑一样。因为,一旦预测为真,那么机体将因此获得适应性收益。在远古时期,预测失败的代价不像现代那么高,这使得高估【繁殖机会为真的可能性】对繁殖成功率的适应性收益总是大于成本。
自然选择会保留那些有利于繁殖成功率的突变(心理机制),其中就包括曲解女性的行为、高估与性有关的预期的真实性。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会上当?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对象】所秉持的批判性思维。
机体在自身“能够”证明或证伪观点有效性的情况下,会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来判断(论证)一个观点是否属实。比如,我自己在服用膳食补充剂后获得的精力提升,能够证伪一个有关于【相关膳食补充剂对人体无效】的观点。
在无法证实或证伪观点真实性的情况下,机体会倾向于采取周边线索来判断一个观点的真实性(比如信息提供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以电视广告为例,电视广告的营销对象往往是没有批判性思维(中心路径判断)能力的老年人 —— 他们往往会受到周边线索影响,例如“虚构的轶事(轶事偏差)”、“生动的图像(一群人快乐的面容)”、“主持人的推销(吹嘘的产品功能)”和“知名机构认证”。
对观点的怀疑态度能够令机体倾向于将其视作“不真实的”虚假信息,然而,自然选择所进化出的适应器(心理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机体的怀疑态度。相较于【秦始皇:民族资产解冻】而言,【重金求子】能够激活机体的相关适应器,进而令机体高估观点(“繁殖机会”)的真实性。
顺带一提,由于相关适应器的存在,我也曾一度以为【重金求子】有可能是真实的(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或证伪它的有效性 —— 只需要判断相关行为人是否要求汇款)。考虑到人类是一种具有学习能力的动物,即使他们被“重金求子”中的轶事(周边线索)所说服,只需要习得【要求“打钱”】等同于【诈骗】的相关性,他们(机体)就会在遇到与其相关的刺激(要求打钱)时做出符合预期的反应(认为“这是一种诈骗”)。
哦,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总有人会给骗子打钱?”,我的意见是,这可能是因为受害者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至于第三点“为什么重金求子层出不穷?” —— 这可能是一个模糊的政治问题。由于缺少统计数据,我不知道它有多普遍,我也不会仅凭少数个例(轶事)就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诈骗行为(单一样本极化效应 / 幸存者偏差)。
㈡ 富婆爱上快递员李鸣的电视剧
是山东卫视《道德与法治》之《黄蜂尾后针》,是个普法短剧,在2016年11月19日播出的。
剧情简介
“重金求子”估计是最有中国特色的骗局了,而这个骗局之所以流传甚广肯定是有着内在的原因的。想象一下,一个嫁给富商的寂寞美妇,因为没法生育而苦恼不已,现在想要找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帮助生育,不仅不用负责,还能拿到一笔钱。一般来说,遇到这种财色双收还不用负责的便宜事儿,色令智昏之下,还真可能迷迷糊糊的让人信以为真。年轻帅气的快递小伙李鸣,在送快递的时候,就偶遇了豪宅里美丽幽怨的少妇赵丽,而赵丽所诉说的悲惨际遇更是让他悲愤不已。
㈢ 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富婆重金求子一类的是怎么骗钱的
这类小广告非常多,在我们小区就时常可以看得到,不过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具体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类似富婆重金求子的这一类广告,其实是有些不一样的,我们所看到的电线杆上的重金求子的广告,骗钱的方式看似简单,其实这里边有很多弯弯绕,他有很严谨的欺骗程序,分很多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项的负责人,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3、收网捞鱼
第3步就是他们“收割韭菜”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他们会具体的跟你谈金钱的问题,比如说,如果你真的想参加这个任务,并且非常有诚意的话,那么你需要预付一些定金,这些定金可多可少,不过一般情况下,他们会给你一个数字,比如说先让你交10万,如果你觉得交10万有困难,他们会缩小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