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样板戏电影有什么共同特征

样板戏电影有什么共同特征

发布时间:2025-04-07 21:37:49

什么是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model drama)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从内容上看,“8”个样板戏和“9”个样板作品有区别,但“8”个与“9”个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产生年代接近,作品风格特征相同,加之学术界在研究样板戏时亦有将样板作品相提并论的做法,鉴于此,笔者认为还是以兼收并蓄为佳。
从年代上看,样板戏资料应限于1966年5月前后,至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为止的10年间产生的有关资料。那么1976年10月以后产生的有关文字、图片、曲谱、音像制品等等,不属于“文革”遗物,也就可以不在此列。但从样板戏收藏这一概念来说,就不应只限于这10年间产生的物品。
同时为了学术研究对原始资料收集利用的需要,更应扩大范围、拓宽领域。更何况“文革”后产生的有关物品,也较有收藏研究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样板戏在成为样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红灯记》的前身是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剧《海港的早晨》等。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收藏的视线和触角延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上,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
起源与发展

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较早,最终修改定型并定于一尊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的1964年~1966年间。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那天,样板戏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毛泽东先后多次率政治局成员出席观看,以此给予强劲的政治支持。江青进入中央文革小组并由此活跃于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与此有关。
其后又陆续加上的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芭蕾舞剧《沂蒙颂》及《草原儿女》,钢琴伴唱《红灯记》等,也得以厕身样板戏之列。
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文化革命的典范。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拴保娘这一角色。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② 样板戏的概况

文革时期,有一些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
当年,对于“样板戏”这个从不被解释的响亮称呼,人们往往似懂非懂,就连样板戏的编剧汪曾祺也不例外。他在得知“样板”是某地对某种板状模具的称呼后,认为“样板戏”的意思说不通。可见,样板一词,难以顾名思义,它的引申义更是牵强,无论是“榜样”,还是如今增添的“样品”“示范”“实验”等义。
(一)作品的发展
“样板”和“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者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革命样板戏”这个称呼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或者临时称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8年7月1日,《(钢琴伴唱)红灯记》上演,立即被大力宣传和高度赞誉。它被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革命文艺的新品种”,并与先前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相提并论。此后,《人民日报》在1968年9月26日和1970年2月10日的《工农兵英雄的壮丽颂歌——赞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进》等重要文章中,列出了含有《(钢琴伴唱)红灯记》的九个作品的名字。1969年,在北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游行的革命样板戏方阵里,新华社报道所称的“九个革命样板戏的舞台彩车”中,有《(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舞台彩车。
七十年代,从1970年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江青扶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5月1日推出)》,《(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上海交响乐团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了十七个。这十七个样板戏,除了最后一个音乐作品外,都在这几年被拍成电影或投入拍摄。这些影片和《(京剧)磐石湾》的影片,先后参加了江青把持的文化部在1974年5月以及后两年5至6月举办的“革命样板戏影片汇映”,以及有的地方另外举办的汇映。
1974年年中,一些报刊文章中公布了样板戏新的名单和数目。例如,5月23日,新华社在《人民日报》上报道了《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我国革命样板戏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其中列出了上述十七个作品的名字。7月,江青直接控制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初澜”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京剧革命十年》一文,碍于《(钢琴协奏曲)黄河》实在不是“戏”,宣布“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另外,两文中分别提到的“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以及后来的“一批革命样板作品”中的“批”,是“些”的意思。“一批革命样板作品”是指从钢琴伴唱《红灯记》开始,逐个推出的“一些”样板戏。文革后的样板戏研究中,把它们称为“第二批”样板戏,或者把它们再分批的作法,都是不对的。)
文革末期,又有一些样板戏陆续出台。例如,1975年5月21日新华社在《革命样板戏剧组深入基层为工农兵演出》“革命样板戏全剧和折子戏”的报道中,所提到的1974年下半年推出的《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1975年上半年推出的《津江渡》等京剧剧目。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我国革命样板戏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一文中的“还有一批剧目正在修改和创作”这句话来看,这些样板戏全是戏剧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有的已经在电台播出并拍成电影公映,但是不久文革就结束了,所以它们影响都不大。
(二)“八个样板戏”之误
难以置信的是,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因为,“八个样板戏”和“八大样板戏”等词,甚至比“样板戏”一词更加流行。众口铄金,这两个当年的口头词语,终于演变为习焉不察,以假乱真的伪历史名词。
换言之,从文革时期开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人士,都流传“八个样板戏”或“八大样板戏”的说法,并且对其具体所指或不甚清楚,或认识不一。例如有的人,包括一些样板戏剧组成员,认为只有最早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再如更多的人认为,只有包括《龙江颂》或者还包括《杜鹃山》在内的,影响最大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八个样板戏”之说容易流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从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只有五个京剧和两个芭蕾舞剧。这个阶段,京剧剧名的前缀有“革命现代京剧(1966年始)”“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芭蕾舞剧剧名的前缀有“革命芭蕾舞剧(1966年始)”“革命现代芭蕾舞剧”“革命现代舞剧(1969年始)”。此外,本是泛称的“革命样板戏”也常被当作剧名前缀,尤其是京剧剧名的前缀出现在报刊文章中。1970年下半年,样板戏真正得到普及,称呼自然变得规范。从此开始,作为剧名前缀,只称“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舞剧”,例如《(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另外,“革命现代”也是文革时期非样板剧目的属性,所以有“革命现代越剧《半篮花生》”“革命现代京剧《铁流战士》”之类的称呼。)总之,当时并不强调各相关作品的“样板戏”名义,有的作品甚至从来没有冠称过“样板戏”。所以,实际上人们普遍不能清楚地知道样板戏都有哪些,更想不到《(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等音乐作品也是样板“戏”。
除了有心于文艺的人外,实际上人们并不熟悉所有的样板戏。例如,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居然根本不知道唱了五年之久的《(京剧)红色娘子军》的存在。人们普遍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最多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左右的最优秀的作品。
文革时期,样板戏大都被拍成电影,而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却无一被拍摄。广播电台播出的戏剧节目主要是样板戏,到文革末期,才播出了一部分地方戏剧目和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失衡的宣传,使大多数人不知道,文革时期还存在非“样板团”创作演出的大量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如《铁流战士》《芦花淀》《瑶山春》。这样,即使是熟悉更多剧目的人,也容易把一部分样板戏剧目误以为是非样板戏剧目。

③ 八大样板戏都有什么

八大样板戏有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和“样板戏曲”这两个名词,最早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本报评论员称赞京剧“红灯记”的文章和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称赞京剧“胡伟山的智慧”的文章。此后,到1969年底,“革命样板戏剧”、“革命艺术样板”和“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的标题出现在报刊上。

名字叫“革命样板剧”,从1967年5月到6月。当时江青支持的舞台艺术作品云集北京,在6家影院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称之为“革命样板剧”或暂称“八大革命样板剧”。

样板戏的特点

由于样板戏基本上改编自观众熟悉的各种地方剧种、小说、话剧、电影等,加上是民众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改良了唱腔和融合了其他艺术形式演绎而成,在样板戏的舞台上,充满了浪漫神话般的瑰丽,气吞山河的壮美,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样板戏完全政治化、神化工农兵英雄人物,兼具浓郁的阶级斗争色彩,又带有不可克服的艺术缺陷。

工矿企业、机关团体、大中小学以至街道居民布置学唱样板戏,而且,演出时不能改动戏中的一个道具、一句唱词,一招一式都不允许走样,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

④ 样板戏的意思是什么

在中国文化史上,"样板戏"指的是特定时期内被推崇和广泛传播的八部现代戏剧作品及其相关的芭蕾舞剧。这些作品包括《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以及《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其中,《沙家浜》和《红灯记》是基于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和《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八部剧作因其鲜明的革命主题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当时戏剧艺术的典范。

这些剧目的名称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例如,《沙家浜》讲述了新四军战士与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共同抵御敌人,保护革命根据地的故事;《红灯记》则描绘了地下党人的斗争与牺牲,颂扬了革命精神。而《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则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示了人民军队的英勇和智慧。《海港》、《龙江颂》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场景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样板戏”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被广泛传播,不仅在全国各地的剧场上演,还通过电影、电视等多种形式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些剧作通过音乐、舞蹈、唱词等多种艺术手段,传递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文化符号。

尽管“样板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反思。今天的我们,既可以看到“样板戏”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也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继续前行。

⑤ 样板戏电影

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
我看过几部,感觉说话比一般的戏剧更有板有眼的,话讲的比较慢。停顿比较多。哈哈

阅读全文

与样板戏电影有什么共同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第一滴血电影哪部好看 浏览:842
电影演员能赚多少钱 浏览:752
郭达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26
电影混剪怎么接广告 浏览:20
18年万圣节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1
张万霖电影免费 浏览:122
最近上什么电影好看的电影 浏览:845
电影院买一部片子多少钱 浏览:90
朋友圈扫码看电影是什么套路 浏览:708
80s电影iphone怎么下载电影 浏览:607
有个叫什么影电影下载 浏览:267
电影院电影是多少分辨率 浏览:260
捕虏大队免费电影 浏览:603
赤壁之战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407
雇佣兵冲进警察局开火是什么电影 浏览:453
有没有什么女同电影好看的 浏览:585
刘德华有3部黑社会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720
好看站手机版吉经典专辑电影 浏览:864
好看经典的大尺度电影推荐 浏览:225
鸟头人身是什么电影 浏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