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个很老的戏剧电影,讲的是一个老人,两个孩子对他都不好,然后别
您说的应该是萧树琴导演的戏剧电影《墙头记》
by 聚有戏
② 跟墙头记相似的电影
墙头记》是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而成的。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两媳不贤,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两位表演艺术家中,李岱江唱腔委婉凄凉,耐人回味;杨瑞卿的表演入表入理,朴实细腻;几位年青演员亦与老艺术家的风范相得益彰,使该戏成为地方戏曲的艺术精萃。
③ 吕剧墙头记内容简介
1、善良的张木匠,妻子早亡,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长子做生意发了财,为人自私、贪婪,很会算计,妻子李氏刁泼狠毒,对张木匠冷酷无情。次子粗通文墨,为人虚伪、狡猾,其妻赵氏从娘家带来一份厚家产,他们吃喝不尽,对此十分得意,也不愿奉养父亲。
2、张木匠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可这两个儿子都不养他。但又毫无办法,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为此常发生争执,逼着老爹骑在老二家的院墙上。
3、张木匠年轻时的好朋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王银匠对张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计谋,利用大乖和二乖爱财如命的本性,叙说当年张木匠在他的炉子上化了许多银子,暗藏防老。
4、两个儿子都想得到银子,争先供养老爹,但张木匠不久抑郁而死。两个儿子找到王银匠,一定王银匠要说出老爹藏银的地方。王银匠决心再一次戏弄他们,便让他们去刨墙。他们拼命地刨,结果墙倒被压在墙下,受到了惩罚。
(3)电影墙头记在哪里拍的扩展阅读:
1、《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这出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2、吕剧《墙头记》移植于山东梆子剧团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为毛主席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创下了连续演出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以后多年收视好评。这出戏被改编有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
④ 您有《墙头记》电影吗
有啊,你要是需要,我可以给你下载地址。
⑤ 墙头记的幕后制作
山东梆子,顾名思义,是山东的地方剧种,属于梆子腔的一种,梆子在中国戏曲中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冀鲁豫山陕无处不是梆子丰厚的生存和发展土壤,山东梆子亦是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山东梆子地方风味非常浓郁,唱腔高亢激越,流畅朴实,花腔漂亮,还带着点儿侉味儿,特别有意思。
《墙头记》是山东梆子唯一一个拍成电影的剧目,摄于80年代,料想以后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演员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两对不孝的儿子媳妇,各有各的嘴脸,大的从商,二的读书,倒是一样的势利贪财。老父亲骑墙头的情景让人很是唏嘘,养儿何用呢?
最初由山东省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两媳不贤,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为毛主席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78年,山东省梆子剧团在济南山东剧院上演《墙头记》创下了连续演出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198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此剧制作为山东梆子戏曲艺术片。可能受电影的影响,这出戏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都有移植,
⑥ 墙头记电影告诉我们什么
你好,墙头记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关于说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什么,我在网上帮你搜索,看看能查到你说这个内容,然后再告诉你,可以吗?
⑦ 周姑子戏是在周村发展成为五音戏的吗
周姑子戏是在周村发展成为五音戏的吗?
五音戏,也称为“周姑子戏”(一作“肘鼓子戏”),是山东地方剧种之一。
周姑子戏清朝时就在周村、章丘一带流行于民间。最初类似鼓书,单人清唱,但很受群众欢迎,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成为下层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
清末,艺人们为了生计,几个人结合在一起(多为5人,故亦叫“五人班”),流动于邻村从事演唱。民间最早的五音戏班,常在周村顺河街、水胶场等剧场,或露天演出,演出的剧目有《狮子楼》、《彩楼记》等。当时的戏班并不固定,演出既无化妆,亦无伴奏,用秧歌腔或小曲演唱,唱词多是顺口溜的形式,以跑圆场、土台子为主要演出场所。清末,在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始配以锣鼓伴奏,演员也略有装扮。
20世纪初,周姑子戏已遍及境内各区、县,民间的戏班(社)已很普遍,1914年王焕奎(艺名王妮子)成立的戏班在民间影响较大。这时期,“周姑子戏”逐渐吸收了京剧、昆腔等剧种的营养,慢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板式和锣鼓伴奏体系。传至今日,该戏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应、鸡刨爪、散板。二十年代后,民间艺人邓洪山在周村春生剧场固定演出周姑子戏,并不断改进,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比较完整的演出体系。1933年,邓洪山等经北京艺人介绍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唱片,该公司赠给邓洪山一面锦旗,上书“五音泰斗”4个字,自此周姑子戏正式更名为五音戏。
解放前夕,五音戏艺人有邓洪山、明洪钧等。主要剧目有《拾玉镯》、《王二姐思夫》、《小俩口回娘家》。这时,周村有邓洪山等人成立的30余人的五音剧社,博山有刘方玉的五音戏班。解放后,刘、邓两个戏班合并,成立了第一个较大的五音戏演出团体。1952年,五音戏伴奏增加了二胡等丝弦乐器。1954年五音剧社参加了山东省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彩楼记》及《王小二赶脚》,邓洪山获演员一等奖。五音戏演出由民间演唱走上了正规的舞台表演。
1956年淄博市五音剧社改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演职人员增至60余人。1958-1965年,剧团年年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使五音戏传遍淄博大地。其间演出的剧目有《琼花》、《龙马精神》、《送镰记》、《新媳妇》等。
1975年与市吕剧团合并,全团人员达到百余人,演出的剧目,内容丰富多彩,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及现代戏达700余个。精彩的表演,使五音戏蜚声省内外,剧团多次被邀到各地巡回演出。1960年国庆期间,该团进京汇报演出,部分中央领导及文化界名人观看了演出,周总理还亲自接见了剧团的部分演员。1961年剧团又南下江浙巡回演出,历经济南、徐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上海、杭州、青岛等地。1985年剧团再次进京在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目前,这支近100人的专业演出队伍及周村等地数十个业余剧团,仍然活跃在淄博市各区县之间,上演《墙头记》、《小姑贤》、《回龙转》等优秀传统剧目。
⑧ 豫剧老电影《墙头记》下载
建议去买碟吧
要不去豫剧网站看,在线的那种,肯定没有碟子清晰,在线的就是方便!
⑨ 老电影墙头记是什么戏剧
山东梆子
http://ke..com/view/939372.htm
⑩ 什么是墙头记
戏剧电影名字。剧情如下:善良的张木匠辛勤劳动,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由于妻子早亡,他对他们很溺爱,长子大乖从小学做生意,后来发了财。他为人自私、贪婪,很会算计。他的妻子李氏刁泼狠毒,对张木匠冷酷无情。次子二乖粗通文墨,为人虚伪、狡猾。其妻赵氏从娘家带来一份厚家产,他们吃喝不尽,对此十分得意。但二乖也不愿奉养父亲,常常怨恨"老爹爹今年八十五,何不死在圣贤年。"张木匠年老体衰,已失去劳动能力,不得不依靠儿子为生。可这两个儿子都嫌弃他,但又毫无办法,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为此常发生争执。一天,大乖"照章"送爹到二乖门口,二乖夫妇恼于大乖又占了便宜,便装聋作哑,任凭大乖叫骂,就是不开门。大乖无奈,又不肯把爹爹再领回家,于是逼着老爹骑在二乖家的院墙上,并对爹说:"你要掉往墙里掉,掉到墙外可没人管饭。"遂拔腿躲走。张铁匠年轻时的好朋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这天,他挑着银匠挑子走街串巷,忽见张木匠昏倒在墙上,就将他救了下来。王银匠对张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计上心头,要利用大乖和二乖爱财如命的本性,让他们养活老父,同时也趁机整他们一下。于是,王银匠从怀里掏出一个苞米面饼给张木匠,让他找个地方晒太阳,等着儿子来找他。王银匠先到大乖家,接着又到二乖家,都以要账为名,叙说当年张木匠怎样在他的炉子上化了许多银子,暗藏防老。大乖、二乖夫妇听后又惊又喜,各自都想先把爹弄到自己手里。于是,一场"争爹战"开始了。最后,还是张木匠提出的仍"照章"办事,以半月为期轮流养老,这场"争爹战"方告结束。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这两年中,大乖和二乖争相对爹大献殷勤,都希望爹能把藏银给自己。张木匠表面上生活是好多了,但内心痛苦却加重了。因为他没有银子,不愿在欺骗中生活,不久抑郁而死。张木匠死后,大乖和二乖想到他临终前说的一句话:"看见那堵墙,想起王银匠。"认为这里一定有文章,于是他们又争着去找王银匠。王银匠得知老友病故,十分难过。大乖、二乖争相表白自己为爹的后事准备得齐全,王银匠听后也就放心了,哀悼一番准备回去。谁知,他们夫妻四人却苦苦缠住不放,一定让王银匠说出老爹藏银的地方。王银匠决心再一次戏弄他们,便让他们去刨墙。他们拼命地刨,结果墙倒被压在墙下,受到了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