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为国内顶尖导演的冯小刚与张艺谋,两人在圈内号召力到底谁更牛一些
关于张艺谋和冯小刚在国内影视圈谁的号召力更强一点,我觉得张艺谋应该是强于冯小刚的,首先要知道张艺谋是正经的导演系毕业的学生,可以说自打他学了这个专业以来,就注定了他这一辈子和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宴芹,并且科班出身的他也有着非常强的导演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张艺谋可以把一部电影拍成一部艺术品,可以说这完全得益于他的专业水平。
除此之外张艺谋可是培养了好几个大青衣,就比如说之前的巩俐以及后来的章子怡,可以说这两个大青衣随便拿一个出去,在娱乐圈都是响当当的存在。反观冯小刚就没有这种能力,至今为止他捧得最火的女演员也就是范冰冰,可现在范冰冰已经凉了。
Ⅱ 河南话泥腿子娃儿是什么意思
河南话泥腿子孙颤娃儿的桥悄意思是:从农村则消败出来的孩子,户口在农村,家庭人员以种地为生!
Ⅲ 红色题材影视剧井喷的原因和套路
恳请您点击左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头条号。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张慧瑜
有媒体形容2011年是“红剧井喷”的一年,这一方面是因为2011年有建党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誉团余年两个重大的纪念活动,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红色题材影视剧本身成为电视剧生产的重要类型,诸多并非献礼剧(由政府宣传部门投资拍摄)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同样拥有良好的市场反响和收视率。
红色题材影视剧已经积累了几种颇为成功的叙述样式:
一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代表作如《长征》(2001年)、《井冈山》(2004年)、《红色摇篮》(2009年)等,2011年则是《开天辟地》和《辛亥革命》。随着对历史问题的宽容和去意识形态化,这些电视剧可以更为客观化的呈现和还原历史原貌,让教科书里的历史人物更有血有肉和人性化,把重大历史演绎成为不同性格/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特别是让商业明星来扮演领袖及历史人物,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这种大明星取代特型演员本身依然呈现了主旋律与商业化之间的完美嫁接;
二是“泥腿子”将军抗战剧,代表作为《历史的天空》(2004年)、《亮剑》(2005年)和《狼毒花》(2007年)等,2011年被广电总局评价为“最好看的献礼剧”庆滚的《永不磨灭的番号》,就属于这种类型剧的创新之作。近几年来,抗日题材成为塑造民族/国家英雄的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的是国共联合抗日的民族大戏,通过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书写完成对民族/国家身份的重新认同;
三是“无名英雄”谍战剧,代表作为《暗算》(2006年)、《潜伏》(2009年)、《黎明之前》(2010年)等,2011年则有《借枪》、《青盲》、《智者无敌》等。谍战剧来自于曾经作为经典红色题材的反特片,这类电视剧不仅具有惊险、刺激的商业元素,而且无名英雄对于信仰的忠贞和坚韧也是当下白领职场伦理的有力呈现;
四是青春/偶像红色剧,代表作为《恰同学少年》(2006年)等,2011年无论是与建党有着密切关系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还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年轻革命者,都与青年人有关,因此,献礼剧中也主打青春叙述。比如2011年上半年播出的《延安爱情》,还有以偶像剧著或耐称的湖南卫视推出四部自制剧——以毛泽东为题材的电视剧《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剧情式纪实片《青春作伴》和《青春放歌》,组成“红色青春季”,其中《青春作伴》用“超女”和“快男”来扮演12对红色夫妻,也吸引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关注。
2011年口碑与收视率最好的红剧就是抗战题材《永不磨灭的番号》(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这部剧播出之时即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接连创下收视率第一的佳绩,随后登录央视一台。这部剧被认为是抗日版《水浒传》(正如许多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等都借用草莽英雄的传奇演义来讲述革命故事),通过李大本事带领一群难兄难弟与被弱智化、定型化的日本鬼子周旋,在嬉笑弄骂中突显兄弟情义和抗日救国的宏大主题,可以说是红剧中少有的带有喜剧色彩的抗战剧。
相比“泥腿子将军”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等草莽英雄,黄海波扮演的李大本事同样是泥腿子出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多了几分痞子气,经藏“灵机一动”把小鬼子搞得团团转。与近几年国共联合抗日的书写惯例相似,油嘴滑舌的李大本事与一身正气的国军军官陈峰也是抗日好兄弟。这部喜剧耍宝式的电视剧使用了电影《集结号》的意识形态策略,恰如“永不磨灭的番号”这个名字,也是寻求组织“命名”的故事。
李大本事带领的游击部队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阻击战中几乎全军覆灭(除了小三子幸存),几十年后烈士的遗骨才被找到、被重新安放在烈士陵园,这些没有番号的、非正规抗战部队最终都获得了上级和组织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这一当下最为重要的、重塑的历史主体)的抗战英雄,从而最终实现了个人/英雄奉献、牺牲与民族大义/国家认同之间的和解。
可以说,这与其说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无名鼠辈向历史“索回”番号/命名的过程,不如说更是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重新、再次命名、指认个人/英雄的崇高价值来获得政治认同的过程,只是这里的“政治认同”已经从“革命”变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叙事。
在这种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支撑下,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反封建王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变得更容易被讲述了。再加上近几年来民国传奇剧以及民国文化热,“民国那些事”早就成为电视剧熟悉的题材。
作为辛亥百年献礼剧《辛亥革命》(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电视台联合出品)于9月末登陆央视,与十年前《走向共和》引起巨大争议不同,这部剧全景式地讲述了从晚清宪政改革到辛亥革命爆发以及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史诗电视剧,细致入微地呈现了晚清贵族的垂死挣扎、袁世凯等立宪派的左右为难以及孙中山的激进革命等不同派别在历史巨变时期的选择。
尽管这部戏没有像《走向共和》那样极端地褒慈禧、袁世凯、而贬孙中山,但显然与过去的革命史观不同,每个历史人物都被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显得更为丰满,尤其是在这段历史中始终处在历史漩涡之中的袁世凯被塑造的格外复杂和多面。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Ⅳ 泥腿子是哪里的方言
泥腿子是河南方言。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地里做农活时,免不了要和泥水打交道,为了避免弄脏裤子,常常把裤腿挽起来,因此泥巴会糊在腿上,如“泥腿”一般,因此形象的称农民为“泥腿子”。常用于对农民的蔑称,指乡巴佬、没文化、落伍的人,也说成泥腿。
农民的历史演化:
1949年中国脊租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政权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计划的完成,农村居民均获得土地,这时农民演变为“自耕农”,但维持的时间极短;随着合作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自耕农”的身份很快由来得极快的“农业合作社社员”变为“人民公社社员”。
“社员”的身份直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的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居民开始实际上重新拥有土地,即理论上的“包产到户”,农民开始完弯芹全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集体经济转为农户自主经营的私营经济。
农村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向多种产业,乡镇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上全部转化为私人企樱闹兆业即“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至此,按照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和就业途经,农民群体开始演化。
Ⅳ 张作霖临终特意强调:日后决不能让此人入东北,否则我儿性命堪忧
提到张作霖,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在 社会 状况严重混乱的民国时期,出生底层的张作霖凭空而起,成为了人人手握重兵、令人闻风丧胆的“东北王”,为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年的张作霖是实打实的泥腿子,家境贫寒又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他,想要出人头地是非常困难的。
奈何 时势造英雄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张作霖成功入伍,一展政治才能,成为了军阀混战中最威风的存在!
然而这样一位杀伐果断的政治奇才,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烦心事!
他十分担心自己的儿子张学良,能否守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东北天地。
其实,张作霖有这份担忧并不意外,因为相比于张作霖的杀伐果断,他 的儿子张学良则书生意气。
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书生意气是最没用的。
再加上张作霖树敌太多,被暗杀的风险极高,因此作为父亲的张作霖,对儿子的日后状况十分担忧。
然而,还没等张作霖为儿子筹划好将来,便有意外发生了。
1928年6月4日 ,对张作霖恨之入骨的日本人,在张作霖返程必经之地,提前买下了炸药,将这位叱咤东北多年的“土皇帝”炸成了重伤!
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但儿子张学良又远在外地。
于是他便叮嘱自己的部下, 自己死去后,绝对不能让一个人进入东北,自己的儿子不是那个人的对手,否则性命堪忧!
在交代完属下这件事情之后,这位昔日里所向披靡的军阀大能,便一命呜呼了。
看到这儿,想必很多朋友都会好奇,能让这个昔日枭雄临死前都提防的人,究竟是谁呢?
这个人名叫张宗昌,是张作霖的非常得力的部下,很有军事才能。
按理说,作为自己的得力干将,张作霖让他回来帮着儿子坐镇东北才是,为何反而不让他进入东北呢?
这主要是因为, 张宗昌这人行事无常,而且道德十分败坏!
让他进入东北,无疑是羊入虎口。
张宗昌与张作霖一样出生于一个底乎空层家庭,不过他曾上过几年私塾。
但是从小好动的他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子,再加上家里的情况实在是拮据,没几年张宗昌便离开了私塾。
离开私塾后的他,整日无所事事,甚至还染上了 赌博 的恶习。
读书不行的他在赌博上很有天赋,别人十赌九输,而他却是十赌九赢。
这种行为别说是赌坊的老板了,就连赌友们都十分反感,就这样张宗昌被人设计赶出了老家,流浪度日。
在流浪的过程中,张宗昌凭借自己粗壮的外表,成为了一名筑路工人。
在当时那个年代,流寇众多,而张宗昌所在的单位遭到了土匪的洗劫,而张宗昌更是被掠走当了人质。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张宗昌非但没有人身安全,反而还和土匪们打成了一片。
原来,这群土匪头子十分喜欢赌博,而他的赌博技术又十分高超,因此便得到了土匪头脊仿子的重视。
就这样, 张宗昌成为了土匪头子的左膀右臂 ,还拥有了自己生平的第一把枪,并借此练就了不俗的枪法,为他日后的成名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岁野瞎清政府被推翻之前,在海参崴闯荡的张宗昌 积攒了不少人脉,还学会了俄语 ,之后更是被当时的沙俄驻军的领导一眼看中,成为了一名小警察。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1913年,黄兴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而张宗昌更是顺势而为, 在海参崴加入了革命队伍 。
然而,张宗昌太过随性,他所领导的队伍更是毫无纪律可言,再加上张宗昌十分贪生怕死,打仗的时候经常跑路,也因此被人们笑称“ 长腿将军 ”,而他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在不久之后便全军覆灭了。
不过张宗昌审时度势的能力堪比一流,没多久之后便 背叛革命投靠了冯国璋 。
在跟随冯国璋的这7年内,张宗昌经历了两次战败,组织起来的队伍更是被打得溃不成军。
眼见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张宗昌在1921年的时候, 又投奔到了奉系的张作霖名下 !
刚到奉系的时候,张宗昌并没有自己的队伍,过了一个多月之后,张作霖才给了他一个营的编制,虽然张宗昌一直心有不满,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直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之战爆发,张宗昌才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其实在这场战斗中,张宗昌并没有出太大的力,只不过因为他要收剿的悍匪, 刚好是自己的旧相识 ,所以便能兵不血刃将其收编,而他也因此得到了张作霖的重视。
在这之后,张宗昌一路高升,很快便拥有了近万人的部队。
在第二次直奉之战中,张宗昌更是大显身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张作霖的左膀右臂、甚至还 当上了山东的军务督办。
按照常理来说,张宗昌怎么都算是张学良的一大助力,但张作霖为什么到死都要对他严防死守呢?
这就要从张宗昌当上山东军务督办时说起了。
在当时, 谁有部队谁就有发言权 ,而张宗昌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山东的土皇帝。
上任之后的他, 非但没有爱惜自己的羽毛,反而弄得怨声载道。
刚上任不久之后,张宗昌 大肆发行兑换票 ,颁布各项税收限制政策,导致山东的金融市场直接崩溃,物价暴涨,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
在军队方面,张宗昌 大力扩充队伍规模 。
军队规模扩大就意味军费开支会变大,钱从哪里来呢?肯定是从百姓们身上搜刮的!
在这么重的压迫下,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十分痛苦。
除此之外,张宗昌还十分好色,不仅喜欢风尘女子,还喜欢强抢民女,前前后后一共 纳了20多房姨太太。
这么多的姨太太,想让张宗昌记住名字压根不可能,民间甚至流传着张宗昌“ 要问美女有几何,俺也不知道多少个 ”的戏言,为此张宗昌直接将这些姨太太编号,喊序号来区分。
张宗昌的种种行为,令当地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百姓们甚至在私下里给他冠上了“ 狗头将军 ”的名号。
然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居然对老百姓们不管不顾,酿成了史上有名的“ 青岛惨案” !
这样一个毫无人性的领导者,下台是迟早的事情。
而张作霖作为目睹其种种暴行的旁观者,肯定深知自己的儿子驾驭不了这样的毒瘤。
俗话说,善恶终有报, 在1932年的9月3日,这位作恶多端的“混世魔王,终于倒在了血泊之中。
更令民众们拍手称好的是,张宗昌死后多日, 居然都没有人愿意为他处理遗体 ,可见人们对这个恶贯满盈的大恶棍有多么痛恨!
张宗昌出生草莽,能在众多军阀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他的本领过人。
奈何他的贪欲过剩,且性情暴力,最终落到个横尸街头的下场也在意料之中。
如此种种,也证明了张作霖的目光如炬与他的拳拳爱子之心。
Ⅵ 喜看稻菽千重浪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沈英甲创作的一篇人物通讯,其主人公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在这篇链碰戚人物通讯中,沈英甲形象、有趣、科学、完美地还原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成为我们深度解读袁隆平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人物形象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生动与真实,正因为其所采用的语言与词汇具有恰当的描绘性作用,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直接特征进行呈现,由此达到了立体化效果。正如同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作者不需要处处强调袁隆平农业研究科学家的身份,而透过“稻菽、淤泥、分蘖、讲义、选育”等词汇,自然而然地塑造出农民科学家的形象,这种语言与词汇既展现了他工作的环境,又体现了他科研的精神,由此才能达到完善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效果。
当然,袁隆平的形象是多元而复杂的,作者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丰富而多变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等称谓既形象又贴切,将袁隆平先生亲民接地气的科研精神进行了充分体现,他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放进心中,并深刻认识到,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是一吵氏个朴实无华但又无比热爱土地的农民科学家。又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这些词汇,看似不像形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词,但如假包换地展现了袁隆平先生曾经寻求目标植株的形象特点。而“三个有余,三个不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等词语,又分别展现了袁隆平谦虚谨慎、理想远大、有责任心的品格特征。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只要我们阅读时对这些词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袁隆平先生的形象就会油然树立于我们心中,他有着坚定的杂交水稻梦想,棚陵在工作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能吃苦受累,不畏惧艰难;在生活中他又温润如水,平和近人,既能登上世界舞台,也能脚踩泥土大地;在品格上他坚持科学精神,既强调创新,又要求脚踏实地。如此一来,一个身体有些瘦弱、脸庞略显黝黑的农业科学家形象就此形成,这就是语言积累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现。
当然,词汇是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而透过词汇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同样在语句的描绘和表现下更为圆润丰满。比如在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回忆中,作者用“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这样一句话,简单而形象地呈现了袁隆平当时的工作状态,“拍去灰尘”说明他刚刚结束课程,“掖着讲义夹”说明他并没有休息就来到了试验田,而这也充分印证了他不辞辛劳决心战胜饥饿的理想,一瞬间整个人物形象就立了起来。又比如在反驳报纸提出的“三不稻”说法时,作者将袁隆平的原话放在文章之中,“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这一句话听起来语气平和,展现了袁隆平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但“用事实回答”几个字就直接否决了“三不稻”说法,并用公开可查的明确数据进行反驳,这正是袁隆平端正科研态度与温和性格的直接体现,也是使其人物形象更加完整的重要信息。
通过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袁隆平的品格高尚、科研精神纯粹,但每每让人感受到距离感时,作者就会通过一些侧面形象的烘托,将其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比如在主持人的提问中,作者用“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一句话就将袁隆平院士与我们普通人放在了一起,原来他也会因为梦而高兴,也会做夸张的美梦,由此一句话就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神化”,而真正体现了人情味与人性化。
在语句的基础之上,就构成了段落关系。而透过段落可以发现人物形象内部的差异与对照,进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下的行为动作、心理神态、语言表达等内容,找到人物自身存在的矛盾与逻辑,让人感受到形象本身的气质与本质。比如在第一节的第一段中,作者先交代了时间地点,时间为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地点在湖南长沙马坡岭,天气为薄雾有小雨。这段一开始看似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无关系,但结合后续的写作内容就会发现,袁隆平即使在春节期间,即使在第二天就要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即使天气下着雨,但他仍然坚持亲自下地查看试验田,上面的时间地点信息就成为关键的要素。一方面为作者创造了反差,通过一个亲自翻看土壤的“泥腿子专家”与领取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之间的形象对比,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的两个具有矛盾性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展现袁隆平走进泥土地中工作的情况,也能进一步突出他“农民科学家”的形象,让人们相信他是真正依靠自己的双手双脚,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让人感受到了亲切感与真实感。
又比如在第三节的第三段中,作者用一句话就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句话直接为每一个读者添加了一份厌恶情绪,甚至会与大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一样在心头蒙上阴影。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也会同时产生一种猜想,袁隆平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或许我们会以为他对此谣言痛骂一番,或许我们以为他也可能对这种凭空出现的谣言不闻不问,但事实上他却通过一封信解决了问题,文章中提到“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这一句话既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猜疑,又巧妙地展现了袁隆平注重科学、品性温和、以理服人的形象,让人对他产生一种由心的赞美与感叹。
在段落之上,则会形成文章框架与结构。作为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设计的文章结构非常鲜明,每一小节都用一个核心语句引起,这既是对章节内容的总结,又是对袁隆平人物形象的概述。比如在第一节中,主题句为“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而在这一节中,全篇都在围绕袁隆平的实践过程进行叙述,他领奖前冒雨查看试验田,下课未曾休息就带着讲义夹走进试验田,一代代的选育过程等,这些内容都围绕着“实践”二字。在第二节中,主题句为“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由此在本节中也展现了他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未知其他国家失败经历的基础上他义无反顾地展开探索,在理论与事实冲突时他不迷信权威,而是用实践找出一条新的道路,而最终发表了自己的论文,真正实现了创新目标。在第三节中,主题句为“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而这一节的内容中,也通过袁隆平反驳“三不稻”说法的信件内容以及他对“遗传工程稻”的谨慎态度展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第四节中,主题句为“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作者则用袁隆平的梦、科研成果以及伟大成就进行总结,将他的梦与梦想建立了连接。而通过这四个小节的联系,可以让读者将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用“实践、创新、实事求是、心愿”四个词语概括,实现对人物形象精髓的浓缩。
由此来看,《喜看稻菽千重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极其成功的,无论是词汇还是语句,亦或者段落与结构,都在为人物形象的多元化与立体化服务,这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人物形象鉴赏能力,而且还能让我们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真正认识到文章元素中的人物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