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源 > 伯格曼电影好在哪里

伯格曼电影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06-27 04:12:45

❶ 英格玛·伯格曼什么电影好看

《第七封印》
是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马克斯·冯·西多、本特·埃切罗特主演的奇幻电影,于1957年2月16日在瑞典上映。该片讲述了理想主义的骑士布洛克在战争结束之后,与他的同伴们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艰难生活的故事 。

如何评价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呼喊与细语》

《呼喊与细语》沿用伯格曼前作《沉默》的方式,在钟表的滴答声中开始,用五种不同的钟表声音配以指针和钟摆的特写,时间在片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钟表的特写画面被穿插在影片的各个部分。尼克维斯特的摄影让影片散发出了全部的魅力,在银幕上创造出了“油画般的质感”。不过实际上片中的色彩运用是“不自然”的,红色为基调的大色块过于浓烈,然而这一“缺点”却正好符合影片的内在需要。色彩是与角色的心理与情感相联系,因此那些通常会显得做作和生硬的画面,在片中却显得格外贴切。伯格曼近乎自然主义地描写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剧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结,为此他必须用唯美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来加以调和,才不至于让人彻底堕入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绝望。死去的艾格尼丝和她的日记述说着理想生活的美好,使得影片结尾三姐妹与安娜在铺满金黄落叶的林间散步的画面更加感人。

❸ 伯格曼及其作品

伯格曼是瑞典电影界的代表⼈物,他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奖 。伯格曼有着⼤量舞台剧的创作经历 ,钟情于特写、固定镜头和⼈物内⼼独⽩ ,通过独特的叙事⽅式 ,以⼈物内⼼深处的⽭盾冲突推动情节,捕捉⼈物情绪的细腻变化 ,从而展现梦境、现实、幻觉交替展现 。伯格曼被称作为“银幕上的哲学家” ,作为瑞典电影宗教元素的虔诚信徒 ,伯格曼开创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其理念贯穿着数代⼈对于寻求⼼灵解脱的思索。

伯格曼之所以被称为“银幕上的哲学家”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他有意识的加入了叙事的意识流特色以及哲思的表达,在他的代表作《野草莓》和《第七封印》中鲜明的展现其艺术风格:

一、意识流叙事的运用

意识流叙事注重对心理领域的探索,将人物的回忆、记忆、想象、潜意识活动搬上银幕,以一年拼贴的方式,展现叙事。从而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景观。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主要讲述了⽼教授伊萨克回⺟校领奖的过程所发⽣的故事,它的成功之处 在于通过梦境把现 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距离拉近,以旅途为明线,以主⼈公寻找内⼼的归宿为暗线。 通过四层梦境来串联整个故事,伯格曼通过展现主⼈公的内⼼世界和现实⽣活之间的错位创造了亦真 亦幻的艺术效果,运⽤独特的艺术⼿法将⾃⼰的内 ⼼世界展现在了观众⾯前,并实现了⾃我精神的救赎。

二、银幕中的哲思

伯格曼将镜头对准生存、死亡、爱情和人性,将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融入电影作品之中,这让影片在思索现代人对与寻求心灵解脱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哲学色彩,深刻的展现生存哲思的运维,探索人类灵魂精神生活。例如《第七封印》,该影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最后⼀部讲述宗教与信仰的作品,⽚中骑⼠与象征死亡、身披裹⼫布的⼈形对弈的镜头堪称经典,这部⻛格神秘诡异的影⽚虽然看起来有些晦涩,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影⽚表现的不仅是死亡,更多的是信仰。导演从很多⽅⾯讲述了信仰,如⼀直贯穿于影⽚始终的约夫、⽶亚夫妇,约夫是⼀个单纯可爱的⼈,他热爱⽣命,坚持⾃⼰的信仰,约夫的形象也体现了导演英格玛。

瑞典电影对电影语言的大胆探索和革新对自然景观使用观念和技巧等使得瑞典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而正是伯格曼凭借意识流叙事、银幕上的哲思赋予了瑞典电影极高的艺术加之和人文色彩,在瑞典电影史以及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❹ 什么是伯格曼式的电影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 伯格曼晚年对自己的创作情况不甚满意,认为自己在重复“伯格曼式的电影”。我试图以自己对他的认识,简单阐述一下他的这个说法。 哲学电影,一个难堪妥帖的标签 虽然伯格曼被一些评论家奉为“哲人”,其作品被称为“哲学电影”,但他本人对“哲学家”的“溢美之辞”从来没有作出过任何反应。我怀疑这个来历几不可考的评价不仅不够中肯,而且是否真的曾经到达过他本人那里。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拥有形而上思辨力和操持某种世界观的人还不能被称为哲人,探讨自己生命中的信仰、困惑、人性和道德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表达以电影的方式固定下来,可以被称为艺术品,但没有必要加上哲学的修饰词。之所以要为“哲学家”伯格曼“正名”,是想强调作为电影艺术家的伯格曼对于自己生命体验和思考的电影表达,而引出世界观的问题,不能过度脱离电影的文本及其承载传达的信息。 更多时候,艺术作品不是回答了什么问题,而是它提出了什么问题。我相信越是伟大的作品,它就越不是解决了什么,而是敏锐地提出了人类所感到的那些疑问和遭遇到的那些困境。 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困惑比我们的更伟大。 意识流电影,伯格曼的电影本体 《野草莓》(1957)是伯格曼式的电影时空处理的代表作,意识流作为一种电影观念亦随之确立。其实,早在《恋爱课程》(1953)中,他就对电影的时空切换与叙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叙事框架中,由大的叙事段落通过各种逻辑关联结构整部影片——这些叙事段落由人物的前史、人物关系、人物处境来决定。它为后来的《野草莓》奠定了一个宝贵的基础。 罗素已经对伯格曼的关于绵延与时间的理论做了一个精确的评价:把“回想”这样一个现在事件同所回想的过去事件混淆起来。这的确令我们想到伯格曼《野草莓》中的伊撒克教授身临其境,在童年时空与当下时空穿梭的情景。但罗素的批评还没有结束:“伯格曼叙述的是知觉与回想——两者都是现在的事实——的差异,而他以为自己所叙述的是现在与过去的差异。只要一认识到这种混淆,便明白他的时间理论简直是一个把时间完全略掉的理论。” 作为衡量电影本体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在时空处理上,《野草莓》的空间处理依据的仍然是以时态的紊乱和模糊为主的时间处理方式。这一点和费里尼的《八部半》(1962)近似。 我真正想说的是《狼的时刻》(1966)。我认为它是电影史上意识流电影的巅峰之作,无人能出其右,因为表面上它完全是线性叙事的,时态更是清晰无比。 但《狼的时刻》的叙事材质却是由两种不同质的生活层面交织而成:现实生活层面和心理生活层面,它甚至可以有两个故事梗概,其中一个只有主人公两个人物,而另一个却有十多个人物。那些看似拟人其实是人的人物关系设置,那些看似是人却是拟人的人物内心的外化呈现,在线性叙事的时间进展中却又完全失去了时间概念或者无视人类的时间经验,成为一个由纯粹空间构成的迷宫式空间结构。唯一确定的时间就是影片的放映时间了,在这一时间线上展开的,是两种不同质的空间穿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在混乱的空间游戏中一览无遗。这一在时空处理上的成就也超越了更早的意识流文学。 捕捉精神生命,伯格曼的精英意识 《芬妮与亚历山大》(以下简称《芬》)(1983)常常令我想起丹麦导演奥古斯丁的《征服者佩尔》(1985),因为都是北欧电影,第一主角都是少年,佩尔父子是来自瑞典的打工者,而且冯·席度饰演佩尔的父亲,他是伯格曼主要作品的主演。 但是,两个导演的意图大异其趣。《征服者佩尔》通过少年佩尔的成长和成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毫无疑问他过于早熟了),去展示生存的苦难、肉身的沉重、现实的残酷。这是19世纪丹麦、瑞典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导演为那些根本没有在历史中留下姓氏的人们立传并告诉我们他们的姓氏和存在。和那些充满成功者和胜利者的历史不同,它是一部关于失败者和受难者的历史。这是一部在社会责任感上带有浓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痕迹的作品。 伯格曼的作品一向对此没有反映。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价值体系,伯格曼带有强烈的贵族气质,关心人物的精神价值,也是他自己精神生活的投射。可以说,伯格曼的精英意识贯穿着他一生的创作历程,在他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贫困、饥馑、战争、灾难对人的肉身形成的挤迫。 伯格曼的主人公以画家、音乐家、演员、导演、骑士、牧师、官员、资产阶级为主,连魔术师都是可以被召进宫廷表演的。 当佩尔和雇佣长工们还在与物质贫困作斗争的时候,亚历山大经历的根本不是这些磨难。《第七封印》(1956)中的骑士与死神拖延时间,只为了追寻生的意义是什么;《野草莓》中的伊萨克和家人,面临的是对亲人间感情的重新审视;《冬日之光》(1961/1962)中的圣坛与弥撒,表达的是牧师多马在简陋的小教堂中陷入对上帝的深深疑惑;《狼的时刻》中的约翰来到荒岛,隐居为了逃避世人与自己的种种情感关系;《哭喊与耳语》中的安娜,在病危之际回忆姐妹们和好如初的时光;即便是《芬》中的教授和主教,在负债累累和濒临破产的时候仍然保持着中产阶级的教养……不是没有物质贫困状况的出现,而是作者关心的不在这些方面,《第七封印》表现被瘟疫吞噬的欧洲尸横遍野,但这仍然不能阻止骑士对神的追问。 也正是因此,伯格曼的作品中罕见那种特别打动人的情感细节,比如佩尔生日时父亲赠送的小刀,那里饱含着一个老弱的父亲能给予儿子的所有的爱!在伯格曼这里,即使有情感流露也是在主人公执著于对真理的探究时所体现出的饥渴慕义,或者是冷冰冰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伯格曼作品所蕴藏的,是一种“精英式的激情”。《芬》在伯格曼所有电影中算是最温情脉脉了。 宗教问题,伯格曼的信仰品质 从来没有一位电影导演可以像伯格曼这样,如此清晰、强烈、精彩而且诗意盎然地在叙事电影中放置宗教探讨和信仰体验。 伯格曼为什么舍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 克尔凯郭尔说,“我们这个时代尽管有了信仰,有了将水变成酒的信仰奇迹,它也并未止步不前;它还会走得更远,它把酒变成水……”对于没有明确信仰背景的人来说,这个信仰地震的强度往往会被严重低估,或者被认为根本没有发生,因为水一直是水。但对于有信仰经历却不愿止步于信仰的人来说,酒变回水形成的巨大的失落感,灵魂失去了被高举的绝对力量而以巨大的落差跌落下来,脆弱的肉身根本难以承受。这需要真正的勇气。 《第七封印》中有人类最终极的疑问,即灵魂归属的痛苦疑问,但仍然“纯真而浪漫”,信仰虔诚,骑士安东尼俄斯·布洛克在面对死神时,有对死亡的恐惧与战栗,有对上帝的怀疑和追问,更有对上帝的敬畏和信仰,对生的意义的从容体验。 我反对那种可笑的“宗教三部曲”之类的说法,我认为,接下来的《处女泉》(1959)、《犹在镜中》(1960)和《冬日之光》后面的《沉默》(1962),都是伯格曼信仰品质变化的节点,但肯綮在于《冬日之光》。 《冬日之光》的叙事进程完全是按照耶稣生命的最后进程安排的: 牧师主持弥撒——耶稣设立最后的晚餐 牧师的怀疑、痛苦和无助——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神的沉默和耶稣的瞬间孤独牧师的挣扎和平安——耶稣在各各他上十字架、复活 整部影片简洁的文本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基督教话语体系作为参照的互本文。伯格曼把耶稣和神有片刻隔绝的那个短暂瞬间,化身为牧师多马,放大到全片的过程中来。伯格曼得以回到了耶稣受难前的起点,一切叙事进程尽管仍然按照耶稣的主要经历来进行,却完全是一个怀疑的进程。 牧师多马跟从了耶稣基督,在影片结尾降服了;也跟从了使徒多马,在影片结尾相信了。可以说这是人的有限寻求得到了一种无限安慰,是人出于对安全感的需要做出的信靠决定;也可以说是伯格曼对于神的一次变相皈依,或者是伯格曼通过多马对神的皈依完成了自己对神的怀疑和远离。 “上帝的形象动摇了,我仍未放弃人负载着神圣目的的想法,手术终于完成了。”从宗教到宗教感,这是伯格曼不惑之年前后密集的作品凝结的信仰品质。 最后,我们仍须注意,宗教感是一种固执地认为精神大于物质的情感。没有了具体的神,但伯格曼并未失去人应有的敬畏。

❺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风格。

欧洲导演就爱玩一些隐喻、象征,很多抽象性的思想都用一些画面象征符隐喻。要真正了解领悟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就要认真看完他其他的电影比如处女泉啊野草莓啊,了解和熟悉他惯用的一些象征手法和象征符号,对他处理承载一些抽象思维的思考角度和拍摄手法有一定了解才能基本对他的影片思路懂一些。

❻ 看完他的电影,我仿佛被夺去了童贞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被誉为近代电影最伟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伯格曼的真爱粉们

英格玛·伯格曼一生导演过170多场的戏剧,62部电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其他国际奖项更是无数。他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

他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着众多对他崇拜至极的真爱粉。在一部叫做《打扰伯格曼》的纪录片。介绍大师伯格曼对十几位顶级导演的作品的影响。几乎每个人都怀揣虔诚,毕恭毕敬。

18岁时,李安在第一次在台湾偶然看到伯格曼的《处女泉》,那是他第一次看艺术电影,整个人呆住,李安形容“那次经验就像是被夺走了童贞”。李安曾经说过:“它的画面和主题,深深震撼了我,《处女泉》成了把我点醒的启示录。自那以后,我觉得自己彻底改变了,我暗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做电影。”

2006年,正在筹拍《色戒》,情绪处于低谷的李安经朋友引荐,得到伯格曼的允许去他避世的法罗岛与他会面。当看到自己儿时的偶像时,李安像孩子似的抱住了伯格曼,伏在他的肩上哭泣。

而除了李安,伯格曼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崇拜者就是伍迪·艾伦,他创作过大量模仿或致敬伯格曼的作品。

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2007年伯格曼去世,艾伦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我生命中最杰出的导演走了。

伯格曼的缪斯

伯格曼是个结了五次婚、有近十个孩子的人,他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家庭,他的多数孩子和他几乎没有接触,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的父亲,他到晚年的时候甚至承认,“以前会觉得很内疚,然后我发现,既然抛弃了他们,再感到内疚,这显得很做作,这些痛苦完全是你自找的。”没错,他就是这么渣男。伯格曼的所有婚姻和前任妻子们基本都是被忽略的,但是丽芙·乌曼——这个他交往时间最长的女人,却是必须要提的。

1966年,在法罗岛上拍摄《假面》时,伯格曼遇到了与他名字纠缠一生的女演员乌尔曼,那一年,伯格曼48岁,乌尔曼只有27岁。当时伯格曼已有过四次婚姻和七个子女,并且已经拍摄出《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经典作品。

两人迅速陷入热恋,伯格曼辞去了工作,并与妻子离婚。在法罗岛上,两人度过了短暂而又漫长的5年,并有了一个女儿,他们从未办理过法律或宗教上的婚姻手续。

然而,在外人无从猜测原因的情况下,20世纪70年代初,两人分手。分手后,两人还保持着独特的友谊,继续合作了《呼喊与细语》、《婚姻生活》、《面对面》、《秋日奏鸣曲》等影片,在电影史书上,人们称之为伯格曼与乌尔曼时代。

❼ 谈谈你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都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1918年7月14日,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闪耀于世界影坛,用摄影机窥探人类灵魂,编导出无数部大师杰作,几乎把世界各大主要电影节的大奖都拿了个遍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在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导演过62部电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编剧。这些作品以精简、沉郁的风格,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重要命题,将电影纳入哲学的范畴,为世界电影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篇章。

他一生共有3部作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全世界只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维多里奥·德·西卡与费德里克·费里尼能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与他比肩,这二位分别有4部作品获奖)。而在其他世界一流的电影节中,他更是获奖无数: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奖7次,德国柏林电影节获奖2次,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获奖4次,法国凯撒奖获奖1次,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获奖1次,欧洲电影奖获奖1次,日本电影旬报奖获奖3次,美国导演工会奖获奖1次,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获奖7次,纽约影评人协会奖获奖4次……

他的电影里满是童年的影子

有人说,1999年电影界大知识分子罗伯特.布列松的逝世,冻结了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心。那么2007年则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7月30日,两位世界一流的电影巨星意大利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与瑞典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于同一天逝世。

伯格曼逝于法罗岛,葬于法罗岛。他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费德里克·费里尼说:“把我跟伯格曼比,是在恭维我。”

而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赞美则更是高到无以复加:“他可能是自电影被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创作者。看了他的电影之后,我只觉得沮丧——他已经把电影拍到那种高度了,后来的电影还有什么拍头?”

阅读全文

与伯格曼电影好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放电影如何投屏到电脑 浏览:122
苹果怎么存手机上电影吗 浏览:793
2014年好看电影大全 浏览:550
情侣怎么网上一起看电影 浏览:648
一部电影要多少才能收回成本 浏览:921
鬼吹灯之湘西迷藏电影免费 浏览:635
怎么才能找到三星电影 浏览:533
苹果6s看一个钟电影耗多少电量 浏览:960
印度跳舞打架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74
大陆有哪些AV电影 浏览:143
国产电影多少分钟 浏览:282
h2是什么电影 浏览:213
电影院包场看比赛大概多少钱 浏览:636
电影铤而走险好看吗 浏览:120
郝邵文喊达叔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939
乐视林正英电影好看的电影好看的电影 浏览:248
电影剪辑比例多少 浏览:692
联通iptv电影好看 浏览:154
那部电影h版最好看 浏览:298
有什么好看的赛车类电影 浏览: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