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科幻片里的失重场景一般怎么模拟出来的
电影特技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旨在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觉盛宴,给观众们真切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好莱坞大片大量运用了电影后期制作技术,尤其是数字特效,在创造影视艺术中的现实世界时,又在创造异乎寻常的"梦幻世界"及"超人"故事。
人们对电脑的使用,使得电影特效制作的速度以及质量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其实当我们将电影里的原图和实际拍摄时的图片进行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眼里的特效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而且看到原图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搞笑。失重也是用特效制作出来的。
㈡ 在地球上制作出来的电影中的失重场景是如何被拍摄拍摄出来的
失重效果:以被动实现自由
如何表现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题材电影最重要的,也是难点。一般电影人有两种常规方法来实现。一种是真的失重环境下拍摄——显然,这个很难实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剧情片进入太空拍摄;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转瞬即逝,短到根本无法支持演员完成一个失重表演。不过,如果有专门设计的飞机,能以向上隆起的抛物线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飞行,理论上是可以在抛物线顶端前后形成一段时间的完全失重状态,作为太空无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拟。事实上,影片《阿波罗13号》中的失重场景就是如此拍摄的:剧组及演员乘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运输机在高空以抛物线轨迹飞行,每次大概能经历约23秒的失重状态,足够摄影机捕捉演员的某些动作。
可是,这种拍摄方式无法适用于《地心引力》,单是导演卡隆要求的动辄几分钟的长镜头失重效果,就是这种飞行方法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何况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总时长更是借用飞机拍摄无法承担的。
另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拟动作。在地球常规重力条件下实现这种“看起来像”的失重效果,最廉价的方式是水下拍摄,水的阻力效应使动作变得迟缓,可以实现太空中的悬浮与类似飞行的移动动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摄,主要用于太空舱内的部分演员滑行镜头的特效参考,但其他绝大部分失重场景,都不是用这种方式拍摄的。首先,水下拍摄无法真实表现演员的表情——憋气与努力睁眼的神情显然和太空环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样;其次,水下复杂的光影反射折射效应,也让穿宇航服水下模拟太空作业变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终实现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娱乐手艺与最先进的电脑技术的结合:剧组找来舞台剧版《战马》的幕后高手,以大型牵线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员的肢体来模拟失重状态下的动作。这套装置有12根线连到演员身上四个系点,线的另一端则或者由三位专业木偶师操纵,或者由电脑程序控制的机械系统控制,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访中提到影片中最难拍摄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舱、脱去宇航服像婴儿一样蜷曲着飘在空中的长镜头段落。实际拍摄时,布洛克坐在一个很小的自行车底座上支撑身体,一条腿则绑在装置上帮助固定,而缓慢的四肢移动以及整个身体的翻腾漂浮动作就是由木偶师与程控线缆装置协助完成的。这过程中,还得用电脑特效做出虚拟肢体来替代演员被绑住的腿,并做出与线控的身体其他部分匹配的动作。
这种线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来拍摄太空舱内场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场景,演员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体动作了——因为包括整个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电脑生成画面:演员只负责提供脸部表情,其余的肢体动作,绝大部分由电脑动画师完成。
无论是线控还是电脑生成动作,都是本片在处理失重效果的一个理念突破:既然无法以“原生”的途径实现太空漂浮,那就以“绝对控制”外表表现形式的方式来体现无重力动作。
这种完全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技术实现手段,也贯穿《地心引力》的制作过程。
㈢ 盗梦空间里的的失重效果是怎么拍的
很简单啊
悬在空中是因为吊着威亚,再后期处理去掉威亚
场景的360度旋转呢,其实是因为那个走廊本身就是做成360度的(然后走廊在转,人和摄像头不动),我们的潜意识是认为房子是不会动的,所以就看成失重的效果了
失重状态下,人的动作的话,有两种可能:
1.人不动只做动作,摄像头跟着场景在动,看着像是人在场景里动
2.或者场景和动作根本就是分开拍的,然后合成到一块.好像叫做就蒙太奇 ,记得西游记就是这么拍的,不过那效果就差一点..
呵呵是的,阿波罗十三号据说就是用飞机自由落体造的失重.但盗梦空间不是,各个导演都有自己的爱好吧.
㈣ 盗梦空间里 失重的戏怎么拍的
并非全部的电脑特效!正好相反,该片的导演从来都是比较排斥电脑特效的,诺兰导演信奉的是“拍摄出来的才真实”的信条!!
那种失重的场面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吊威亚,拍完再用电脑特效把线给抹去。但是这部影片因为追求全失重的效果,所以要挂很多很多线,这样一来对于后期抹线的工作任务就太繁重了!而且画面效果不会很理想,所以天才的诺兰导演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就是把整个摄影棚都做成天花板在旁边,门、墙在上下、地板在旁边的方式,然后把摄影机横着摆,拍出来人们看到的仍然是天花板在上、地板在下、墙在四周,这样拍,就可以利用人物间的位置关系来挡住很大一部分的线,从而使后期抹线的工程减少很多,也让画面看起来更加真实!!
不知道楼主明白了吗?
㈤ 电影阿波罗13拍摄失重环境时是如何拍摄的
1995年是阿波罗13号发射25周年纪念。它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灾难,几乎导致三名宇航员命丧太空。但同时它又是一次奇迹,三名太空人终于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与不懈的斗争在地面人员的帮助下成功了返回了地球,活了下来,创造了航天史上“虽败犹荣”的光辉时刻。
影片《阿波罗13》就是以这一次空难为题材拍摄的记实性巨型影片。
该片可以说是一部惊险片,自始至终,观众时刻关注着远离地球二十五万英里的三名太空英雄的命运。悬念层出不穷,飞船上的事故一个接一个出现,而人们却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当地面指挥站中的电脑屏幕上那些闪烁的光点和变化的数据告诉人们阿波罗13号处于危机时,观众的心情立刻被紧紧抓住了。没有枪战,没有谋杀,牺牲发生在不可测验的太空,人们只能看着而无能为力。惊险性来自于对命运的抗争,只有所有人都努力,才能脱离危险,打败死神。影片重现了1970年的壮举,高度赞扬了宇航员们勇于挑战厄运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非常实在的教育意义。
** 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摄制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摄实景,并且将一部波音707改装成航空飞船,用于演员们饰演宇航员时体验失重状态。拍摄时是采用了零度重力的状态,演员们在阿罗波13号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来回体验失重与正常的情况,呕吐是必不可少的。
但影片的真实性却得到了客观实现。主角吉姆·弗洛尔由两届影帝汤姆汉可斯扮演,他进行了长期的阅读与实验准备工作。正如他愿,他的演出让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尔也大为赞赏。汉克斯又再次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㈥ 电影《地心引力》里的失重效果是怎么拍出来的
1 光盒 :为演员提供真实背景光盒看起来就是个空心的箱子,高6米左右,宽3米左右。内壁由196个LED面板组成,每块面板大小为0.6×0.6米,每个面板上共设有4096个LED灯。有点像是正方体的万花筒。光盒的LED灯的明暗与颜色由电脑控制,它的功能是协助摄影机打光。当然面板能显示出诸如太空、宇宙飞船内舱等画面,演员在光盒里表演时无需面对绿幕想象画面,更有身临其境感。
㈦ 科幻电影里失重的效果是怎么拍出来的
1、在深水里面拍摄;2、用钢丝绳等等模拟失重;3、利用高空飞机自由落体造成短暂失重,多次重复之后进行后期剪接;4、直接做CG。
㈧ 电影中的失重现象是怎么拍摄的
一般都是由3D软件制作的特效,主流制作工具: Alias MAYA~~人物失重一般先让人物在电影工作室的蓝幕前面用掉绳掉起来,然后将人物放到数字背景或者实拍胶片前~这个过程叫'抠蓝'
㈨ 电影《地心引力》中大量的失重效果都是怎么拍摄的
电影中的失重是通过抠蓝技术来拍摄的,抠蓝技术是拍摄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的场景,或者是背景纯粹的CG虚构的都需要通过后期抠像来将人物提取出来然后后期与之前拍摄或者建出的场景相合成,一般用在影视等相关专业行业。常见的有失重现象拍色,虚拟演播室技术,去掉主持人背后的蓝绿色背景,加上其他的背景墙,动态背景等。婚庆常用的艺术婚纱,电子相册,也会用到这样的技术,使我们不可能或没条件去的地方成为我们需要的背景。影视行业,常见的专题片,课程片,教学片为了演示的丰富,都会采用这样的技术。作为特效的一个常见技术,现在大部分的电影为了节约成本,易经很少采用外景的拍摄了,不夸张的说,一步电影可以在室内完成所有的工作,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抠像技术。哈利波特,据说完全在室内拍摄完成。国内,一般采用纯蓝色的背景,国外一般使用纯绿色(外国人的眼睛是蓝色的)现在一般用的制图软件都能抠,可能就是效果不一样。